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历史街区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但原真文化僵化保护和过度商业化成为阻碍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症结。构建了影响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度的结构方程假设模型,以苏州平江路为例实证研究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度影响因素,并提出历史街区旅游发展创新型模式。结果显示: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消费需求和景观及空间意象是影响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支持度的关键因素,业态分布及类型、街道布局及功能和历史信息传达是重要因素;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对支持度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消费需求;3构建了以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城市文化为基础,以满足游客体验和休闲需求为驱动力,以"创意化"、"人性化"、"精致化"和"生活化"为开发手段,形成凸显城市文化并体现现代休闲体验需求的集"文化化"、"体验化"、"休闲化"、"创意化"、"人性化"、"精致化"、"生活化"和"特色化"于一体的历史街区"八化"旅游发展创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2.
刘家明  刘莹 《地理研究》2010,29(3):556-564
目前国内历史街区在旅游开发上存在模式雷同、体验质量相似等问题,从旅游体验视角探讨了历史街区旅游复兴的新思路,分析了历史街区旅游体验要素,提出包含审美怀旧、文化教育、休闲娱乐、遁世逃避、社交生活和情感升华在内的6E体验模型及各体验要素营造方法。以福州市三坊七巷旅游发展策划为例,具体阐释了6E模型在历史街区旅游复兴中的应用,结合体验的层次性、综合性和场地分析,将整个街区由动到静、由表层到深度体验过渡,依次划分为南后老街摩尔、温馨休闲之巷、安泰水岸风情和小众定制名坊四个功能区。应用6E模型解决历史街区旅游功能分区和产品策划,有益于从文化、社会、经济层面上再造老街区的鲜活面貌,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如何实现历史文化区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作为更新城市空间的重要途径,历史街区的旅游业开发是重新分配城市功能和增加城市活力的有效解决方案。本文以韩国仁寺洞为例,以550份问卷为基础,对历史街区的游客满意度进行了评估。该问卷包含33个评估指标,以李克特量表的形式衡量受访者对仁寺洞的主观判断和满意度。研究结果表明:(1)仁寺洞游客满意度评价共包括6个方面:历史元素的体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行业分布和类型、消费者需求、街道布局与功能、景观美化。(2)在综合影响因素分析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的权重最高,而"行业分布和类型"的权重最低。(3)对公因素权重和公因素满意度的分析表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和"街道布局与功能"是需要改进的部分,"消费者需求"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增强历史街区的旅游体验,为历史街区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4.
广州民间金融街城市更新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环  李世杰  周春山 《热带地理》2015,35(3):364-371
通过对政府、企业、产权方等各方主体的深入访谈,辅以必要的资料分析,深入研究了广州民间金融街城市更新的产业重构、更新模式及更新成效。研究发现:广州民间金融街城市更新是一种不同于文化旅游和创意经济带动的历史街区更新的新模式,民间金融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街区的更新,更新的模式可以概括为物质环境更新、产业空间释放和金融产业注入3个方面,更新使街区环境得以改善、功能得以提升、文化得以保护。最后,通过分析文化旅游和创意经济带动下的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指出历史街区更新的思路应当多元化,除了文化旅游和创意经济外,还可以借助于其他产业的发展来带动街区更新。  相似文献   

5.
工业旅游是工业与现代旅游业融合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工业旅游主要依托工业产业资源来发展,而现代的工业旅游内容逐渐趋于多样化,即工业生产基地围绕其产品的内容及文化延伸出多种旅游体验内容。随着工业与现代旅游业逐渐深入融合,现代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出现了依附模式、共生模式和独立模式这3类,这不仅体现出工业与现代旅游业在市场、资源、技术、产品等环节存在不同程度融合,也体现出工业旅游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在延伸。  相似文献   

6.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自然与历史的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时代相承的连续性特征。保山地域的文物古迹与地方民俗文化构成了地域文化的主体,保山地域文化的独有文化模式与发展能力是在多样性的自然环境,开放的地缘、世居多民族传承、边疆历史变迁、文化交汇边缘等综合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传承悠久与保存完整、崇文重教、开放交融、重商联外、兼容多样等特征,并对地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在新发展阶段的"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重视传承和创新发展地域文化,将在绿色经济、山水园林城市、自然休闲文化、对外开放和文化生产力等方面产生联动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崇武古城闽南文化旅游的开发构思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崇武旅游业发展较快,但旅游业整体经济效益低,旅游业在经济社会的地位﹑关联带动作用与旅游资源丰富和旅游市场潜力不相称.文中在实际调研基础上,总结了崇武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相似类型旅游区的开发经验,力图对盘活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其转型为有价值的旅游产品作探讨.提出了开发闽南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想: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文化韵律实施农居点改造,开发仿古"明街"的商业休闲新空间;开辟影视基地、拓展训练基地;建设闽南海洋文化博物馆,排演大型实景舞台剧等.  相似文献   

8.
适宜的山地旅游模式对山地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理论理性层面,在基于旅游者物理和心理时间角度划分旅游模式以及分析慢旅游与山地旅游融合发展逻辑基础上,创新地界定了慢山内涵与核心构念,并对慢山实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基于旅游物理和心理时间角度可划分出快游观光、快游享乐、慢游猎奇、慢游旅居四种旅游模式。其中慢游旅居的"慢山"是山地旅游的适宜性选择;(2)慢山是"快游"向"慢游"文化转向的一种方向。其本质是为满足旅游者综合性体验需求和期望,充分利用山地高梯度效应和大空间以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和综合体验时间,实现旅游者对生命本性的超越,多产业融合、多群体参与而打造的自由、个性、闲适、精致的山地优质旅游地和健康生活目的地;(3)全漫空间、慢度时间、距离与在场、陌生化与地方感是慢山的核心构念;(4)慢山的实现是在快节奏生活方式和山地真善美文化理想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在旅游体验的功能性补偿中,一改"快山"体验缺憾状况,实现旅游者人体、人格、人性的平衡,实现人与山地之间心与物的统一。研究不仅有助于山地旅游新模式的建立并助力"两山"的塑造,而且对优质、高质量旅游发展要求的理解提供了进一步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历史街区改造是城市存量规划背景下的重要研究议题,近年来以保留现状格局为主的微改造模式被提出,目前其影响和成效被不断地争议与讨论。广州市恩宁路是具有深厚西关文化底蕴的历史街区,采用视觉方法结合内容分析、符号学及情绪评价解读其微改造空间的感知构筑,探讨微改造模式的影响,并试图揭示历史街区改造的感知建构机制。研究表明,微改造片区的感知强度最大,基础需求的满足实现了良好的情绪体验,参与型节庆活动能提升街区的感知度,而肌理维持和文化细节保留能进行历史感传递,促进怀旧情绪的触发。然在微改造模式的材料替换、功能转化等影响下,外来元素介入到感知实践中,导致文化符码和感知构筑的变动。本文尝试在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视觉感知特质提炼的基础上,以情绪评定形式进行改造前、后感知差异的量化探讨,在空间感知的研究领域进行新方法实践。  相似文献   

10.
城市老工业区改造是当今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近年来,发展创意产业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老工业城市再生的重要战略举措。国外对老工业城市创意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工业区创意转型的现状与成效,而较少对其机理层面进行理论剖析。该文以路径依赖和路径创新为理论依据,以北京石景山老工业区创意产业发展为例,研究城市老工业区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机理。介绍了路径依赖、锁定、路径创新等概念及其对老工业区转型的解释;分析了石景山老工业区的历史由来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了石景山老工业区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即工业设计与研发、数字娱乐产业和娱乐休闲旅游业;最后提出政府在转型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集创意生产与文化消费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很多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本文利用专业的游客点评网站收集网友文化创意产业园旅游评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典型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效果进行对比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都在积极与旅游业融合互动,但融合效果参差不齐。沿海的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已取得了良好的融合效果,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旅游硬件环境和软性环境建设上都亟待提升和加强。在旅游接待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游客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购物服务、餐饮服务和旅游环境等关注度高。基于以上研究,最后从凸显文化创意旅游地域特色、营造文化创意氛围、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的和加大文化创意旅游宣传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以促进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构建旅游体验量表和文化认同量表,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体验对游客文化认同形成的作用过程,揭示游客旅游体验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文化情感体验、活动体验与文化认同显著相关,环境体验、空间体验与文化认同相关性不强,且不同因子对文化认同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旅游活动设计展示与历史文化氛围对游客认知认同的形成作用显著。旅游资源丰富性、旅游活动设计展示及导游讲解方式与内容是激发游客情感认同的关键。旅游地性价比、纪念品历史特色与文化创意、旅游资源丰富性与游客享受度、愉悦度情感体验程度对游客知觉认同影响显著。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旅游地性价比、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度与独特度的情感体验程度是影响游客行为认同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3.
张纯  王敬甯  陈平  王缉慈  吕斌 《地理研究》2008,27(2):439-448
文化创意产业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本文以北京南锣鼓巷的案例,展示了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自发形成的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近十年来,作为老城中心休闲场所的南锣鼓巷,已经成为演员、导演、编剧和其他艺术者集中的文化创意地。质性访谈和小样本的问卷调查显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周边高等级的艺术和演出机构提供了创意活动的有力支持,有形的历史文化空间则形成创意过程的催化剂;而酒吧和咖啡店等的出现使创意人才得以聚集,其中的创意交流活动则促进创意成果的产生。本文认为,打造文化创意园区并非唯一的发展之路。是否能吸引具有创意潜质的人才,将其有机地组织并提升集体创造力,进而促进创意活动更密集地发生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休闲农业的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支持,二者的协调发展对于乡村地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在对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两个子系统预选指标选择的基础上,通过专家筛选、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指标鉴别和定量检验,构建一整套科学、全面评价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度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包络数据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再以物理学上容量耦合模型为依据构建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以都江堰现代农业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运用这套指标体系进行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之间耦合度的评价,为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耦合协调发展以及进一步破解"三农"问题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余琳  吴悦芳 《热带地理》2015,35(1):81-88
城市休闲空间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张与城市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文章以佛山为例,从历史的角度回溯佛山城市休闲空间发展及演变的过程,并将叙事的脉络深刻植入到佛山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框架中。明清时期以前,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背景下,佛山的墟市、街道、河涌等成为城市经济活动的交换中心,集市繁荣起来,而居民的休闲生活在商品的贸易中逐步萌芽,休闲空间雏形形成。明清时期,由于商业中心确立和土地利用形式的改变,城市规模扩大,休闲空间则成为根植于人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改革开放后,佛山城市休闲空间得到全面拓展,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新佛山,基于当地传统与记忆,关注休闲空间的修复与革新,着力于改善残旧的旧城地区,致力于提供一种普遍的可识别性,以及相同历史与文化现实的归属感,从而促进休闲空间和城市历史街区的交流与延续。  相似文献   

16.
随着发达国家创意城市的蓬勃发展,国外创意城市发展的理念、模式和路径等逐渐对创意城市旅游业产生深远影响,推动了创意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对所获得的国外有关创意城市旅游业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该文从创意城市对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空间、旅游产业、旅游营销和旅游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由此提出创意城市对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启示,以推动中国创意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回顾许昌古城历史渊源的基础上,归纳了许昌古城的景观特色:绿地与水面交错,生态景观齐备;居住与商业功能区明晰,街区格局完整;历史沉淀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受中原文明熏陶,社会风俗古朴。从城市景观的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价值出发,结合许昌古城景观特色,提出了许昌古城景观的重建建议:以护城河景观带为切入点,建设自然与人文因素和谐共生的生态景观;从复兴和保护角度,构建汉魏风格的古城街区景观;从发掘和弘扬角度,突出许昌古城的汉魏文化景观;从明晰现代城市功能角度,开发旅游产业景观。  相似文献   

18.
通过案例分析、文献检索、实地调研等方法,基于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以江汉平原为例,探索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历史变迁和结构要素特征。结果表明:江汉平原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经历4个变迁阶段。原始文明时期,乡村地域空间要素缺乏,原始部落中央广场形成休闲空间雏形,表现为空间开放特征;农耕文明时期,乡村地域空间要素基本形成,散落的乡村空间格局致使休闲空间相对分散,表现为空间区隔特征;工业文明时期,乡村地域空间要素逐渐成熟,乡村休闲空间被外来游客占据享用,表现为空间掠夺特征;生态文明时期,休闲空间要素稳定完善,人地和谐共生,人人共享休闲空间,表现为空间共融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代的城镇建设中,中国倡导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的新型城镇。历史街区是地方历史文化得以延续的载体,其更新改造是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论文以空间生产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对广州永庆坊空间重构过程和主体文化实践进行剖析。研究发现:文化是永庆坊改造得以推进的关键因素,其文化价值得到官方认可后,开始在文化保护的框架下开展了更新改造工作。更新改造后的永庆坊由原来的居住空间转变为文化消费空间,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杂糅对外来游客文化体验满意度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在永庆坊的更新改造案例中,文化作为重要能动力量参与历史街区多主体的空间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空间生产的文化维度。从实践层面上看,这一案例对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参考意义,在城镇化建设中应构建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镇。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历史街区经济发展与空间演变的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的进入为城市更新与历史街区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研究使用定性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质性数据构建因果循环图,对珠海北山社区的空间再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最终得到由5个正反馈回路与1个负反馈回路构成的空间生产动力机制,并得出以下结论:① 政府对城中村的规划改造与居民的空间让渡是北山空间再生产的开端;② 文化企业家的进入创造了新的空间主体与社会关系,对历史建筑空间进行了更新与再利用,打造了新兴文化创意空间;③ 游客的多元化旅游感知与媒体传播对北山进行了信息再生产;④ 空间主体的多元化构建了北山多重属性相互交融的空间,复杂并趋于稳定,各个利益主体在博弈与妥协中达到相对平衡。在回路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将“资本三重循环”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模型相结合对北山社区的空间再生产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本研究为历史街区的发展转型机制提供具有系统预见性的新工具,并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