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轻雾、烟幕和霾已有明确的定义 ,可是有些观测员对这些现象的定义理解并不准确 ,一般有个习惯性认识 :轻雾是由微小水滴等构成的 ,出现轻雾时湿度一定要大 ;而烟幕和霾是干物质构成的 ,出现时湿度要小。于是就只以湿度大小作为辨别轻雾与霾或烟幕的标准。有的站为了避免争议 ,甚至规定了一个标准 :相对湿度大于 70 %时记轻雾 ;当已记录有轻雾 ,在湿度降到 70 %以下且水平能见度小于 10 .0km时 ,则转记为烟幕或霾。轻雾、烟幕和霾这 3种天气现象的辨认 ,应根据成因、颜色及天气条件、较易出现的时间、现象的连续等综…  相似文献   

2.
在冬季,湿球溶冰是地面气象观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正确的溶冰方法,对于获取精确真实的空气湿度是十分重要的,而掌握好溶冰时间又是关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遇到三种不同湿度、风速情况下溶冰时间的确定分别做了基本规定。但在实际观测中天气比较复杂,我将其分为六种情况,并根据多年的试验、分析和实际应用,摸索出一条求平均时间值的办法来解决6种不同情况下正确掌握溶冰时间的方法。由于溶冰时间主要依据湿度和风速两个因素所确定,故参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所提供的三种不同情况下溶冰时间的掌握办法,首先假定仅依据湿度因…  相似文献   

3.
曹智玲 《贵州气象》2002,26(1):42-45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测报观测记录的技术规定作了说明 ,但在实际地面测报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笔者根据《规范》中的特殊、非正常和有疑问的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方法进行了系统归类 ,供同行参考。1 什么情况记“0 0”或“0”1 1 特殊情况时①山地台站云云底低于测站 ,而云顶高于测站的 ,应在观测薄记要栏记“ <=0”。②挑选日最小相对湿度时经订正后 <0时记“0”。③湿度很小 ,常用表查不到而公式计算得负值时 ,水汽压记“0 0” ,相对湿度记“0”。④日照全天缺测 ,但当日全天是阴雨天气 ,日合计记“0 0”。⑤因降…  相似文献   

4.
对飑在地面气象观测中的天气特征进行讨论,并与天气学中的中尺度天气系统——飑线进行区别。分析了陕西飑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年际、年代际变化特点,发现陕西飑的发生次数在1980年出现由少到多的强突变,认为1979年出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飑定义的修正是产生突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露与霜是水汽在地面及近地物体上凝结、凝华而成的水珠和冰晶,两者形成的天气条件相似,均易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形成,所不同的是温度条件,温度高于0℃时形成露,低于0℃时形成霜.  相似文献   

6.
1掌握有关云的理论知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按云的形态学将云分为三族、四属、二十九类;《地面气象观测》按照云的发生学分类即按云形成的物理过程及相应的形态特征将云分为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观测员要同时掌握这两种云的的分类和定义。按照《地面气象观测》内容了解云的演变规律,区分7种相似云,即:Cc与Ac,Ac与Sc,Cs与As tra,Asop与Ns,Ns与St,Ns与满天的Cb,Fc、Fs与Fn。云的电码是指地面天气报(GD01—)中对云的编码。《地面气象观测》给出了云码所代表的天气意义,只有结合天气学知识才能准确识别和判断云。观测员可结合天气学…  相似文献   

7.
目前,气象台站每天都要进行日最高、最低气压和日最小相对湿度的挑取和订正,但每个步骤都是人工作业,工作量较大,且易出错。笔者在 PC—1500计算机上试编了,“气压湿度日极值订正程序”,经运行和调试,准确度较高。它可避免许多人为差错和因掌握《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不准确而造成的技术性错误。  相似文献   

8.
李进虎  邵玉红 《青海气象》2006,(2):47-50,55
中国气象局颁发了新《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下称新《规范》),并于2004年1月1日执行,如何与原《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下称原《规范》)对照应用,保证新《规范》的正确实施。本文结合青海地面气象测报和自动气象站业务工作实际,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主要的异同之处,供同行们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气象工作中观测能见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鉴定大气透明度,即气象能见度剔除了光学能见度的其他制约条件,只受大气透明度一个因子的影响。现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及其他气象书籍中关于气象能见度的定义意义基本相同。这些定义的核心是:能见度是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看到或辩认目标物的最大距离。尽管《规范》和某  相似文献   

10.
在对云南省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记录月报表审核中发现部份台站对A、J文件首部参数中降水要素的标识不清;自动观测项目中气压和相对湿度分钟数据异常时极值的处理及降水、风、地温、蒸发等要素自记读数异常时的处理不正确;人工观测项目中云状与天气现象的记录与配合、电线结冰观测、气候概况等记录上均存在不符合规范规定问题。该文将2014年以前遇到的以上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与业务技术规定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为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及审核人员在今后的业务工作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如何正确预审日照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万俊 《气象》2003,29(10):56-57
关于日照记录的预审 ,《地面气象观测》规定 :“1 复查逐日逐时日照时数有无错算、漏算日照迹线 ,合计是否对 ,尤其要注意上、下午感光迹线有无搞错 ,迹线辨认是否有误。2 对照该日云和天气现象记录 ,审查日照时数是否合理。 3 选若干张晴天、春秋分日附近、冬半年、夏半年来检查日照计的感光迹线是否正确。”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常见错误 ,现分析如下。1 对于《地面气象观测》规定之第 1条 ,比较简单 ,只要稍加仔细即可。2 对于上述第 3条 ,也较为简单 ,因《观测》上已有明确规定 (参见图 1 ) :若天气晴朗 ,春、秋分时感光迹…  相似文献   

12.
陈德鉴  王树廷 《气象》1979,5(11):8-9
从1980年1月1日起,由中央气象局制定的新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就要在全国气象台站正式执行了。这是气象观测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广大气象人员盼望已久的心愿。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气象台站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建国以来,经历过1950年《气象测报简要》、1954年《气象观测暂行规范(地面部分)》和1960年《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等  相似文献   

13.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新版)自2004年1月1日正式执行以来,从事地面测报相关工作的同志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新版)中的一些技术细节掌握理解程度存在差异。为了进一步规范地面测报工作,提高地面观测水平,本文对新《规范》的学习谈一些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利用沙漠北缘肖塘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遴选不同天气型,截取哈德、肖塘10m自动气象观测系统2011年7月的梯度资料,对沙漠-绿洲交错带内相距50 km的肖塘、哈德两种不同下垫面近地层风速、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规律及其廓线进行对比分析,结论如下:(1)近地层0.5-10 m 高度范围内风速随高度的增大而增大,晴天和雨天1 m、2 m处风速变化较大,发生沙尘暴时2 m为风速切变点,其中肖塘地区比哈德地区风速日变化明显;(2)肖塘地区温度变化也比哈德地区明显,升温快,降温也快,尤其是晴天,这可能是由于下垫面不同造成的结果,发生沙尘暴时2 m温度变化明显;(3)湿度变化与温度变化紧密相关,还与近地面风速的大小有关,晴天时2 m处湿度变化较明显,沙尘暴和降水过程时1 m是相对湿度变化的一个转折点,晴天和沙尘暴天气时哈德地区湿度变化大于肖塘地区,而降水过程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15.
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月报表 (气表 - 1)改为微机制作及人机结合预审后 ,如何提高预审质量 ,结合工作实践谈点体会。①对本月的天气变化、天气形势过程有一个全面了解 ;对异常的天气现象及其对有关记录的影响要了如指掌 ,且要和同要素历史资料作比较。②严格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有关规定及预审方法进行记录校查 ;预审员坚持值班 ;人工预审工作做到旬清、月结 ,疑误及早发现 ,及时处理。③更改记录要谨慎。发现异常、疑难问题时 ,要组织讨论 ,依据业务规定进行分析 ,不能解决的及时向上级业务部门请示。④审核查询的问题要及时查询回复 ;…  相似文献   

16.
周祥龙 《气象科学》2010,30(2):234-238
中国是沙尘天气频发、观测记录历史悠久的国家,有关沙尘天气术语经过不断的演变,日趋完善、规范。根据2003年修订出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6年发布的"沙尘暴天气监测规范"(GB/T20479—2006)、"沙尘暴天气等级"(GB/T20480—2006)等国家标准,发现在行业规范和国家标准中,有关沙尘天气术语定义存在互为掣肘的现象,对此展开分析和讨论,并对相关术语提出了一致的定义,为推动国家标准的应用和今后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引言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气象台站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在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了《规范》中存在一些小问题,这里就三次观测站2时地面温度的求法是否科学提出本人的看法,与大家商讨。 1 问题的提出 请看以下记录:象山县气象站1996年12月5日8时地面最低温度为6.9℃(订正后,下  相似文献   

18.
茆金祥 《气象》2004,30(12):83-84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已从2004年1月开始执行。与1979年版旧《规范》相比,对风要素的观测,从概念、记录方法到数据处理都作了修改。这是为适应气象观测现代化和自动气象站业务需要而作的调整。只有准确理解风要素的相关概念和观测、记录、处理规定,才能在工作中自觉执行,从而获得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的风观测记录。  相似文献   

19.
中央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改革小组于1977年4月11日至19日在上海市宝山县召开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改革座谈会(云天部分)。参加会议的有:黑龙江、河北、陕西、四川、湖南、江西、上海、广东、广西九省、市、自治区台站代表及规范改革小组成员。会上交流了各地学习运用群众经验开展云天观测工作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地面规范》中“云”、“重要天气和天气现象”两章的编写提纲,并进行了具体的修改。  相似文献   

20.
云是天气的征兆,作为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者,每天定时与不定时监视着它的演变进行观测记载,特别是新规范中十九章的三种云(系统云、指示云、地方性云)无论是观测的深度或记录的细致,远远超过已往规范的要求,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对提高天气预报质量收到了效果。群众测天,多数看天老农把系统云、指示云、地方性云的变化作为测天的依据。从观测到使用来说,三种云的价值非小,可是无论是五十年代的《地面气象观测暂行规范》或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都没有成为条文纳入。这不足为奇,刚好说明群众的智慧通过实践的检验在新规范中闪耀金光,在科学春天的阳光普照下,科学的东西终归被人们所揭示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