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已有的岩体地质、地球化学、华南地区地热异常数据及区域地震特征,初步获得了湖南省主要花岗岩体的放射性生热、盖层导热率、地温梯度、大地热流、居里面深度以及地体稳定性6项干热岩指标,结合国内外有关干热岩判别指标及权重,对湖南地区具有高放射性生成热的岩体干热岩地质赋存条件进行了评价,认为湘东南的诸广山岩体、九嶷山岩体、香花岭岩体、骑田岭岩体是重点干热岩勘探区,其次为大义山岩体、越城岭岩体、关帝庙以及沩山岩体。基于放射性异常及深部隐伏岩体分布特征,建议在诸广山岩体热水地区、香花岭-骑田岭NEE向带、九嶷山岩体北西部、关帝庙岩体中部、沩山岩体中部红盆覆盖区开展干热岩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2.
骑田岭岩体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为一中生代复式岩体。本文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技术(ICP-MS)对穿越骑田岭岩体的大剖面上的花岗岩样品,进行了稀有金属Li、Rb、Sr、Cs、Nb、Ta、Be、Zr、Hf含量分析测试。结果表明:(1)岩体明显富集Li、Rb、Cs、Be、Zr,高于华南燕山期花岗岩平均值,Sr、Nb、Ta则相对亏损;(2)Li、Rb、Cs等稀有金属自西向东逐渐升高,Sr则逐渐降低,Nb、Ta、Hf等除了个别地方出现"特高值"之外,基本保持稳定;(3)相比于同时期的邻区香花岭岩体,骑田岭岩体虽然富集了一定量的稀有金属,但要形成或找到香花岭这样的稀有金属矿床还要注意剥蚀、保存条件。结合地球物理特征和岩体地质特征,认为骑田岭岩体自南东向北西斜向侵位的可能性很大,这可能也是造成骑田岭岩体稀有金属元素分带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湘南尖峰岭岩体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香花岭锡多金属矿田处于南岭西段中_晚侏罗世形成的花山_西山_香花岭_骑田岭NE向的富碱侵入岩带上,是湘南地区矿化类型最为完整的锡矿区。尖峰岭岩体为矿田内主要的成矿母岩之一。为了进一步明确尖峰岭黑云母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成岩年龄,笔者对尖峰岭黑云母花岗岩开展了LA_ICP_MS锆石U_Pb测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锆石LA_ICP_MS U_Pb测年获得206Pb/238U年龄介于(158.6±2.3)Ma~(164.8±4.5)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160.7±2.2)Ma(MSWD=0.8),这与香花岭锡多金属矿田的成矿时限(154~161 Ma)相吻合,表明岩体的侵位与区内多金属成矿作用均发生于中_晚侏罗世。尖峰岭岩体的主量、微量元素研究显示,尖峰岭黑云母花岗岩具有富硅、富碱及成矿元素,富LILE及Zr、Ga等部分高场强元素(HFSE),贫Ca、Mg、P、Eu特征,指示尖峰岭黑云母花岗岩属于过铝质A型花岗岩(A2型)。综合研究表明,尖峰岭黑云母花岗岩体与其周缘钨锡多金属矿床在时间、空间及成因上有密切关系。结合区域上已有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香花岭矿区的成岩成矿作用与南岭西段同时代的其他钨锡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同一岩石圈伸展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锂元素在中细晶岩中的分布特征和赋存规律,及与钨、锡、铌、钽、铍、铷等矿产的共伴生关系,对香花岭矿田有色—稀有金属的分布特征和成岩成矿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以出露的花岗岩岩体为中心划分出了癞子岭—南吉冲、尖峰岭—香花铺、通天庙—瑶山里等3个稀有金属锂的成矿区段,且已在癞子岭—南吉冲和尖峰岭—香花铺成矿区段的中细晶岩中发现有富锂矿化体赋存。锂元素在中细晶花岗质岩体的内部、顶部及高侵位岩枝、岩脉前锋部位和边缘相等处的自变质蚀变作用部位,或在与富含硅质的围岩体接触带处的富硅石英脉封闭的区域中汇聚并富集成矿,划分这些矿化蚀变地段是香花岭矿田探获中细晶岩型锂矿体的一个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5.
湖南骑田岭岩体东缘菜岭岩体的锆石SHRIMP定年及其意义   总被引:63,自引:10,他引:6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锆石SHRIMP方法对湖南骑田岭岩体东缘的“印支期”菜岭岩体进行了精确的SHRIMP定年研究。结果表明菜岭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160±2)Ma,从而确证它是燕山期花岗岩,且属于骑田岭岩体主侵入阶段的范畴。少量继承锆石核记录了中元古代的年龄信息,表明前寒武纪岩石可能是区内花岗岩浆熔融源区的重要组成之一。  相似文献   

6.
湘南矿集区长英质岩脉的特征及其成矿、找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岭地区不仅广泛出露花岗岩,而且还广泛分布着长英质岩脉。本文选择湘南矿集区的奇古岭、香花岭、荷花坪、千里山、新田岭和瑶岗仙6个不同类型、不同演化程度的长英质(流纹质、微粒花岗岩质、细晶岩质)岩脉为研究对象,利用全岩分析、电子探针矿物化学成分分析等结果,对比总结了这些长英质岩脉的岩石学、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特征。奇古岭和香花岭是其中演化程度最高的2个岩脉,富含Li和F等挥发组分,含有黄玉和铁锂云母等特征矿物,全岩和锆石的Zr/Hf比值均较低,同时它们还富集成矿元素,并以不同产状氧化物(锡石、金红石和铌钽矿物)形式存在。其它4个岩体成矿信息不明显,仅见由于后期绿泥石化形成于绿泥石解理缝中的次生矿物金红石(富集Nb和W)。除了千里山以外,岩脉与寄主或相邻的花岗岩体大多属于同一时期的产物,但从年代学并不一定能够体现出它们与各自主岩体之间的相关性。这些岩脉都是花岗岩的次火山相或火山相的类似物,包括了斑晶矿物和基质矿物,快速的冷凝结晶的过程导致形成了特殊的岩石结构、矿物组合和成分特征,它们记录了岩浆-流体体系的活动过程。这些信息之间的相互印证,证实了奇古岭岩脉与骑田岭花岗岩来源于不同的源区,香花岭431岩脉可能是癞子岭花岗岩进一步高度分异结晶的产物,千里山岩脉与主体花岗岩也是不同成因的岩浆活动,荷花坪、新田岭和瑶岗仙岩脉与主体花岗岩未能判断明确的成因联系和成矿信息。因此,长英质岩脉,尤其是高演化的岩脉也能成为在南岭地区寻找成矿花岗岩的新窗口,它能够提供更直接的深部信息,特别是本身即为矿体的岩脉,可以指示深部或周围存在成矿作用。它们有可能与寄主岩体相关,也有可能来源于深部不同的岩浆房,这对与提供寻找隐伏岩体和矿体的证据、找矿勘探工作均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湘南的两类铅锌矿床,主要指的是东坡、香花岭矿田的铅锌、锡铅锌矿床和产于泥盆纪的层控铅锌矿床。前一类矿床的形成,不仅与燕山期花岗岩类小岩体密切有关,而且具有明显的地层效应,集中产于中上泥盆统棋梓桥组、佘田桥组碳酸盐岩中。如香花岭矿田的铅锌矿床约有80%的矿床(点)都集中产于棋梓桥组上段下部的白云岩和白云岩化灰岩内,同时还受到断裂构造的控制。以往的多数研究者认为,东坡、香花岭矿田的铅锌矿床,其成因属于典型的岩浆期后热液  相似文献   

8.
锡田含W,Sn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构造背景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以二长花岗岩类为主体的锡田岩体,分布在南岭花岗岩套北部边缘,形成时代为燕山早期。岩石具有高硅、富碱以及W,Sn,Mo,Bi,Cu和U,Th丰度高的特点。与湘南地区的骑田岭、香花岭等含Sn花岗岩体特征有相似之处,具有找W,Sn矿的较好潜力。岩石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表明,其具有典型的后造山(post-orogenic。)作用形成的“A型花岗岩”类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从而显示锡田岩体形成时该区处于陆壳开始拉张裂陷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
<正>湖南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是南岭花岗岩的代表性岩体之一,由于在岩体内部以及与围岩内外接触带上发现了大量W、Sn多金属矿床,其中不少达到大型甚至超大型的规模,因此,有关骑田岭花岗岩体的年龄、地球化学特征、侵入机制和成矿关系引起了广大地质工作人员的密切关注。骑田岭岩体具有多阶段侵入特征,根据花岗岩的形成时间,骑田岭岩体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形成的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有少量的黑云母花岗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三合圩锡矿区位于香花岭矿田北侧,为全隐伏锡铅锌多金属矿。通过找矿实践及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认为三合圩矿床主要控矿条件是隐伏侵岩体及断裂扩容构造,总结了矿区找矿预测模型,并预测了找矿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11.
香花岭矿田地质特征与地球化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香花岭矿田地质特征、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研究,总结了香花岭矿田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式,指明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湘南著名的Cu、Pb、Zn、Sn多金属成矿区——宝山至香花岭一带,燕山期岩浆岩发育,成群成带展布。由北往南分别有宝山岩带、黄沙坪岩群和香花岭岩群,岩性由中性向酸性过渡。稀土元素分布特征表明:北边的宝山岩带可能是下部地壳物质批式熔融上侵产物,在上侵过程中可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南边的香花岭岩群可能是上部地壳物质重熔岩浆经分离结晶分异的产物;而中间的黄沙坪岩群则可能是重熔岩浆与下部地壳部分熔融初始岩浆混合后上侵再经结晶分异的产物,该区由北往南出现Cu—Pb、Zn—Sn的成矿分带是不同岩浆成矿专属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湖南香花岭矽卡岩型锡矿床是南岭地区一个重要的锡多金属矿床,发育有丰富的含锡矿物。在野外和显微镜下观察 基础上,文章利用电子探针技术系统分析了香花岭矽卡岩中含锡矿物的矿物学特征,探讨了锡的成矿过程、成矿流体以及 锡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香花岭矽卡岩中含锡矿物由锡矿物(锡石、尼日利亚石、孟宪民石等)和富锡矿物(韭闪石、 尖晶石、葡萄石、塔菲石等)组成。锡的成矿有三个阶段:矽卡岩早阶段,Sn进入尖晶石、韭闪石等造岩矿物中,形成富 锡矿物;氧化物阶段,锡矿物如锡石、尼日利亚石、孟宪民石等逐渐晶出;晚期热液阶段,早期含锡矿物热液蚀变原位析 出锡石,或富Sn热液交代早期矿物形成了富锡环边。矽卡岩中成矿流体富含F,CO2,Li等挥发组分,控制了Sn的富集、迁 移、结晶等过程。香花岭矽卡岩中Sn根本上来源于地层,锡的成矿过程反映了Sn在地壳中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4.
The Xianghualing Sn-polymetallic orefield in Hunan Province, southern China, is a large-size tin orefield. Although numerous studies have been undertaken on this orefield, its genesis, mineralization age, and tectonic setting are still controversial, mainl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reliable geochronological data on tin mineralization. The 40Ar/39Ar stepwise heating dating method was first employed on muscovite from different deposits in this orefield. The muscovite sample from the Xianghualing Sn-polymetallic deposit defines a plateau age of 154.4±1.1 Ma and an isochron age of 151.9±3.0 Ma; muscovite from the Xianghuapu W-polymetallic deposit yields a plateau age of 161.3±1.1 Ma and an isochron age of 160.0±3.2 Ma; muscovite from the Jianfengling greisen-type Sn-polymetallic deposit gives a plateau age of 158.7±1.2 Ma and an isochron age of 160.3±3.2 Ma. The tungsten-tin mineralization ages in the Xianghualing area are therefore restricted within 150-160 Ma. The tungsten -tin mineralization in Xianghualing occurred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regional tin-tungsten mineralization including the Furong tin orefield, Shizhuyuan tungsten-tin polymetallic deposit and Yaogangxian tungsten-polymetallic deposit. Thus, the large-scale tungsten-tin metallogenesis in South China occurring at 160-150 Ma. probably is closely related to asthenospheric upwelling and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under a geodynamic setting of crustal extension and lithosphere thinning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ctonic regimes during the Mid-Late Jurassic.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择龙首山隆起区金川、塔马子沟、毛草泉、小口子、藏布台几个镁铁-超镁铁质岩体进行地质、地球化学比较研究,发现岩体普遍具有橄榄石堆晶特征,中段金川岩体以二辉橄榄岩为主要特征,外围岩体以单辉橄榄岩为特征.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这些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处于相同的岩石系列,源区具有相似性,岩体含矿差异主要源自岩浆演化.结合地质综合场模型,提出金川外围岩体在龙首山隆起区,沿构造带东西长约80~100km范围存在金川深部岩浆房响应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湘南芙蓉锡矿田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湘南芙蓉锡矿田地质特征的研究,认为芙蓉锡矿田与东坡和香花岭两大锡多金属矿田具有相同的成矿特征和相同的成矿时代,所不同的是芙蓉锡矿田的矿体主要位于大岩基中,其矿体的展布和矿脉(体)的形态及其产状等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铅同位素组成显示其成矿以壳源物质为主,锡多金属成矿与燕山早期晚阶段侵入的细粒花岗岩有关.  相似文献   

17.
In作为一种分散元素,通常极难形成独立矿床,而主要以伴生组分的形式赋存在锡多金属矿床中。香花岭矿田蕴藏着丰富的Sn、Pb、Zn等矿产资源,是我国潜在的In资源基地,但目前该矿田中In的赋存状态、分布规律及成矿潜力尚不清楚。鉴于此,本文以香花岭矿田3个典型锡多金属矿床(新风、铁砂坪、茶山)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及矿相学观察的基础上,采用ICP-MS、EPMA和LA-ICP-MS开展了全岩地球化学和闪锌矿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In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富集在闪锌矿中,可能的替代方式为In^(3+)+Cu^(+)2←→Zn^(2+)。不同矿床中In的富集程度明显不同,其中,新风最富In(平均品位213.7g/t),其次为茶山,而铁砂坪最贫In。发现当闪锌矿中Cd含量介于5000×10^(-6)~7000×10^(-6)区间时,对应的In含量最高(>1000×10^(-6))。3个矿床的闪锌矿均富集Fe、Mn、In等高温元素,显著亏损Ga和Ge等低温元素。通过对比发现,这些闪锌矿与典型中高温岩浆-热液矿床(如远端矽卡岩型矿床)中闪锌矿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应用闪锌矿地质温度计估算的结晶温度为345~372℃,且新风闪锌矿温度略高。闪锌矿中In的含量主要受温度控制,越靠近岩体、温度越高的闪锌矿越富In。结合前人资料,估算香花岭矿田伴生In资源量超过15000t,潜在经济价值巨大,应予以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18.
龙首山岩带典型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龙首山岩带中几个典型镁铁-超镁铁质岩体样品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对金川超镁铁质岩体与其外围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形成演化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发现:这些岩体处于相同的构造环境,样品点整体为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随M g#值的增加,C aO,A l2O3,N a2O,K2O值具有连续减少的趋势,指示了它们存在连续的岩浆演化关系;稀土与微量元素分析,蛛网图整体具有右倾特征,龙首山岩带中段岩体有明显δEu负异常,东、西段岩体样品有δEu正异常或无异常,暗示中段岩体较外围岩体经历了更完全的分离结晶作用;结合前人对金川所做的S r-N d同位素等资料,证明金川岩体的岩浆源区为富集型地幔。  相似文献   

19.
湖南香花岭复式碱长花岗岩体侵入期次关系的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启东 《湖南地质》1991,10(4):289-294
香花岭碱长花岗岩为一复式岩体。不同期次侵入体之间的接触关系、白色和绿色含铍条纹岩以及磁铁矿条纹岩与不同期次侵入体之间的对应关系、通天庙、塘官铺、太平和新风不同矿化组合与不同期次侵入体之间的成因联系以及遥感图像中的环形构造特点和差异明显的Rb-Sr同位素等时年龄表明该岩体是两期四次碱长花岗质岩浆侵入作用的产物,燕山早期的三次岩浆侵入与本区矿化关系密切;而燕山晚期的一次岩浆侵入与矿化无关。上述认识可对矿区的某些地质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香花岭地区有色、稀有多金属矿主要类型及地质特征,总结了本区的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认为地层、构造、岩浆岩对矿床的形成起了不同的控制作用,其中岩浆岩是内因,有利的地层岩性及构造空间是外部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香花岭地区找矿前景,并指出了炮金山—杉木溪(铷铌钽钨锡铅锌)、黄沙寺—长冲(铅锌锡)、蕉溪—塘官铺—癞子岭(锡铅锌)、新风深部及东部(锡铅锌)、五里山—铁砂坪(锡钨铅锌)、唐家洞(铅锌)等勘查区找矿工作部署重点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