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事件检测能力在地震观测台站和地震临时观测点的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确定网络几何结构下的地震监测台网中,地震监测能力是由监测到的地震事件震级的大小决定的.本文使用了一种完全基于测量噪声统计的SN-CAST方法计算了甘肃预警台网的地震监测能力空间分布,得到甘肃预警台网建立好后将平均监测能力提高到ML 0.8级,监测能力最高处可达到ML 0.2级,目前由44个固定性台站组成的甘肃地震监测台网监测能力为平均监测能力ML 1.7级,监测能力最高处为ML 0.5级,预警台网的建立对整个甘肃台网的监测能力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根据地震波走时特征分析了甘肃预警台网的空间预警发布时间估测结果,得到地震频发的甘东南和南北地震带地区地震预警时间所用时间较短,在5 s左右,而人口比例偏少地震发生概率偏小的河西走廊和肃北地区预警时间较长,最高为30 s左右,最终计算结果表明预警规划方案基本满足了地震预警设立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大岗山水电站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系统建设和监测能力概况,并利用运行后的监测地震目录,分析了近年来库区附近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跨省市交界区地震监测预报的组织工作薄弱是我同地震竹理体制的一个缺陷。地震监测预报区的地理范围与地震行政竹辖区范围的不一致是造成这种缺陷的基本原因。实行相邻省市地震协防制,建立协防领导小组是改善和强化跨省市交界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可行和有效的途径和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4.
地震现场监测工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立即开展地震现场监测工作尤为重要。论文概述了地震现场监测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组织管理规定,重点分析中国大陆6次强地震发生后现场监测工作,通过总结已有工作经验,就进一步提高地震现场监测效能提出相关建议,认为应扎实做好准备工作,健全制度,提高地震现场监测工作现代化和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观测技术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在地震监测预测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确定地下流体来源,研究地下流体循环特征,分析地震前兆异常的成因,评估地质构造活动的程度,开展地震预测研究。同位素示踪技术还可以结合深源流体监测和地球物理方法,揭示地震孕育、流体与震源之间的关系。此外,同位素地球化学还可以构建断裂带流体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用于地震监测点映震效能的评估,提高地震监测预测的准确性,为地震新监测点的布设和震情跟踪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对现今同位素在地震监测预测中所使用的方法、技术及国内外应用情况的总结分析,力图全面认识同位素地球化学在地震监测预测应用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监测预报是地震部门的核心业务,随着“数据密集型科技”时代的到来,地震信息处理模式也将发生变化。地震监测预报信息化技术与实践栏目的设置,旨在通过学术交流,分享地震分析会商技术平台的建设经验与成果,促进地震会商技术系统的版本列装,全面推进地震会商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方式转变,最终形成新的地震预报业务生态。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家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的重要补充,地市级地震台网可为本地区地震速报、地震预警、城市防灾减灾和活断层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采用基于NetSeis/IP协议的网络组网技术,将单个测震台站组建成台网,形成由16个子台组成的地市级地震台网。应用专业软件对组网前后地震监测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包头主城区及周边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有了明显提升,达到ML1.0。同时,以包头主城区及周边地区为研究区域,选取包头地震台网运行以来的地震目录进行检验,证实研究区地震监测能力优于ML 1.0。  相似文献   

8.
地震信息系统发展综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回顾了中国地震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1966年3月在我国河北邢台发生的灾害性地震的抗震救灾行动,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先河,而且产生了中国地震信息系统.中国地震信息通信系统的前期是以传递地震观测信号和实时传递地震信号为起始,现在已经为地震观测服务发展成为具有全国规模的行业地震信息平台.全球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地震信息系统在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上,同样发展迅速.信息网络通达地震行业各个角落,地震各项工作无不以信息平台为基础.地震信息系统已经彻底改变了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的工作方式、科研方式,同时促进了人们传统观念的变革,使我国地震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简要回顾了地震活动性定量化研究的进程,概述了各综合定量指标参量的特点,介绍了地震活动度 S 及其在定量描述地震活动性中的某些应用成果,展望了 S 应用于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对江苏省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介绍,重新计算了江苏省测震台网地震监测能力,并对地震预警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发现,通过该工程建设,使得江苏省测震台网对全省的地震监测能力得到提升,并具备一定地震预警和信息服务能力,分析认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江苏子项目的建设实施,能够向社会提供一定的地震预警服务。  相似文献   

11.
谢觉民  王若柏 《地震地质》1996,18(3):212-214
板缘地震地壳形变前兆一例谢觉民,王若柏,李延兴(国家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天津300180)板缘地震又称为板块边界地震。全球尺度的大板块的周边地区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也是地壳运动最强烈的地带,这已被美国的圣安德烈斯断层监测和日本列岛的形变监测所  相似文献   

12.
叙述了大同—阳高地震现场监测系统的组成情况及对由多省区组建而成的地震现场监测系统进行统一组织指挥、统一技术管理的作法,指出在地震现场监测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原有监测网点的作用,应增设短临预报效果较好的观测项目以弥补原有台网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谢健健 《华南地震》2011,31(3):134-139
通过对2010年10月24日太康ML5.0级地震前的资料进行回顾研究,认为在这次地震前,存在区域中等地震活动增强、ML≥2.0级弱震空区、弱震条带、地震平静及霍山地震后窗口高频次异常等异常图象.它又一次为该区对中等地震的监测预报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14.
同位素地球化学在地震研究方面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建国  刘丛强 《地震》2003,23(2):99-107
主要论述流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地震活动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异常判识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及其在地震预测方面的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在地震监测预报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可以用来判定流体的物质来源和循环过程、判断流体异常的原因、建立古地震和历史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推断地震活动规律、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研究认为,目前在地震监测研究方面除^222Rn和^14C应用普遍之外,其他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应用较少,从而使得许多异常难以判定,许多古地震得不到较准确的年龄。  相似文献   

15.
武都水库是高坝大型水库(设防烈度Ⅶ度),库区地处龙门山断裂带的主中央断裂与主边界断裂之间,并位于2008年汶川MS 8.0地震的破裂带内。本文选取2014年2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武都水库监测区记录的4 142次地震进行时空分析,厘清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大坝周围分布特征和时间进程分布特征,并对库区及周边14次ML≥3.0地震对水库大坝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武都水库监测区地震分布特征:2014—2018年,监测区共发生ML≥3.0地震7次;地震活动集中分布在水库库尾和坝前,形成2个明显的丛集区;地震主要沿SW—NE和NW—SE两个垂直剖面分布,震源深度均小于20 km;在大坝NW偏N方向约3—40 km处,地震活动频次较高;监测区内地震活动水平整体较低,地震日频次仅2.89;②在研究时段内,监测区及周边ML≥3.0地震对水库大坝的影响有限,但仍需密切关注地震活动,以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6.
地震观测台网前兆监测能力是地震综合分析预报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影响监测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监测能力函数,并把山西及邻近地区分为1400个小区进行了扫描计算,得出了对于各级地震监测能力的等级范围。  相似文献   

17.
利用MDCB电磁辐射前兆仪的监测记录,对发生在台湾花莲的6.7级地震前的电磁辐射前兆信息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探讨了MDCB型前兆仪对台湾地区地震的一些前兆特征,结果表明MDCB型前兆仪对台湾地震有不错的监测性能,MDCB型前兆仪在短临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S.  R.  McNutt  刘巍 《世界地震译丛》2006,(3):1-29
火山能够产生大量地震信号,这些信号与地震断层产生的地震信号不同。几乎在每一次有记录的火山喷发之前,火山下面或附近的地震活动性会增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地震活动。因此,地震学已成为火山喷发预报和监测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目前,尽管在不同火山建立的监测站的数量和质量有很大差异,但世界上近200座火山均已采用地震方法监测,这表明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喷发的538座火山中有约1/3的火山采用了地震监测。近几十年来,每年会发生55~70次火山喷发(Simkin,1993)。火山的喷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一半以上都有地震监测设施。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     
《地震》2012,(2):3
我国用于地震监测预报的大地形变测量始于1966年邢台地震后,从这个时候起,陈鑫连先生投身地震监测预报,结下不解《半生震缘》,硕果累累。先生以其深厚的理论素养,奠基地壳形变学科,开创动态大地测量研究领  相似文献   

20.
苏乃秦  韩月鹏 《内陆地震》1989,3(4):385-388
地震分析会商系统是地震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是我国大陆多震区之一,地震分析预报任务繁重,但多年来地震会商条件十分简陋,很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而地震分析会商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十分紧迫和必要。在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统一部署下,我局于1987年开始实施“新疆地震分析会商系统现代化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