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吕晓立  刘景涛  周冰  朱亮 《中国地质》2020,47(6):1765-1775
以新疆塔城盆地80组地下水样品水化学组分测试结果为依据,结合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资料,研究塔城盆地地下水中铁、锰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铁、锰浓度总体较低,局部超标,其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对比2017年发布的地下水质量标准,地下水中铁、锰超标率依次为25%和5%,深层承压水铁、锰含量均未超标。地下水中铁锰离子浓度受原生地质环境所控,同时叠加人类活动影响,城镇周边人口密集区尤其是排污沟渠附近地下水中耗氧量、溶解性总固体、铁、锰含量明显升高。地下水中铁锰超标连片区域呈条带状或斑块状分布于塔城盆地北部山区、中部冲积平原区以及南部低山丘陵区的铜钼成矿带,受人类活动影响,在塔城市、额敏县及其周边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重污染区分布有地下水铁、锰重污染点,污染物特别是有机污染物排放所引起的还原环境促使地层中难溶的铁锰矿物的溶解释放。地层中,尤其是矿床及周边地层中高含量的铁锰是地下水中铁锰的重要来源,沉积层中富含丰富的有机质同时叠加人类活动输入所形成的还原条件是研究区地下水中铁、锰迁移和富集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2.
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铁锰离子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水中铁、锰离子含量一直较高.本文在总结现有水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现场Eh测试、矿物及土壤的化学成分等成果,对浅层地下水中铁、锰离子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含水介质及土壤的化学成分、地下水系统中的氧化还原环境是造成该区浅层地下水中铁、锰离子含量较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开采力度,改善浅层地下水的循环交替速度有利于浅层地下水水质的改良.  相似文献   

3.
江汉平原东北部地区高铁锰地下水成因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港地区位于江汉平原东北部,属于大别山连片贫困区和贫水区,地下水资源较贫乏,且地下水水质不佳,水中铁锰离子含量普遍超过了国家饮用水标准。为查明高铁锰地下水成因及空间分布规律,服务区内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安全供水问题,系统采集区内岩石、土壤和地下水样品,测试岩土与地下水中铁锰的含量,分析地下水中铁锰含量与含水层沉积物的铁锰含量、地下水的氧化还原条件和酸碱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江汉平原东北部地区地下水中铁锰超标现象普遍存在,其中锰的超标率大于铁,第四系孔隙潜水超标最严重,铁锰最大浓度分别达到44.88 mg/L和19.21 mg/L。研究区岩土中铁锰氧化物为地下水中铁锰提供了物质来源,弱酸性、强还原环境为沉积物中铁锰的溶解释放提供了有利条件,总体上从研究区东西两侧(补给、径流区)向中部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排泄区),沿地下水流向Eh值、pH值逐渐减小,铁锰含量逐渐增大,形成北北东向带状分布的高铁锰地下水区。  相似文献   

4.
曾贤薇  李晓  龙章亮 《地下水》2008,30(3):10-12
辽宁北票渗滤取水工程区的地下水铁锰离子严重超标,在总结现有水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现场测试、矿物及土壤的化学成分等成果,对地下水中铁、锰离子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含水介质及土壤的化学成分、地下水系统中的氧化还原环境是造成该区浅层地下水中铁、锰离子含量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江汉平原东北部浅层高铁锰地下水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锰元素是影响江汉平原东北部浅层地下水质量的主要因素。为了查明该地区地下水中铁锰的分布特征及地下水环境特征,选择典型研究区,采集了13件地下水样品,测试了地下水中铁锰的含量以及酸碱度、矿化度和氧化还原条件,分析了上述条件对铁锰含量的影响,并与江汉平原腹地高铁锰地下水环境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研究区地下水以HCO3-Ca、HCO3-Ca·Mg型为主,高铁锰水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部和南部沿江地带,与江汉平原腹地地下水化学类型一致,铁锰的含量相对偏低。研究区上部土层中铁锰的氧化物为地下水中的铁锰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地下水的酸碱度、矿化度和氧化还原环境是影响铁锰迁移的主要因素。研究区高铁锰地下水多呈弱酸性,矿化度较高,地下水中铁锰的含量与溶解氧具弱负相关,与氨氮具强烈正相关,表明相对还原的环境有利于铁锰释放到地下水中,江汉平原腹地处于更加还原的环境,是地下水中铁锰高于本研究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17,(5)
通过调查苏干湖盆地地下水中的铁、锰、碘、氟、pH、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等离子含量,分析了地下水中铁、锰等含量的空间分布,并对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苏干湖盆地地下水中铁、锰、碘等均无超标;氟、pH仅有一个点位于较适宜区;"三氮"(NO_3-、NO_2-、NH+4)分布图相似,且呈点污染特征;自东向西,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有增大趋势;可以直接饮用(Ⅰ—Ⅲ类水)的地下水资源占71.4%、经处理可饮用(Ⅳ类水)地下水资源占24.4%、不能直接饮用地下水资源(Ⅴ类水)占3.3%。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中氟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曾昭华 《吉林地质》1997,16(4):26-31
本文研究了地下水中氟元素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氟的形成与断裂构造,地下水温度、气候条件、含水介质及其上覆土层中的氟含量,地下水的酸碱度与径流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深成断裂脉状地下水和萤石矿区的地下水氟含量高,不有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而浅层的地下水氟含量较低,大多数仍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相似文献   

8.
曾昭华 《吉林地质》1999,18(2):30-33,72
本文研究了地下水中碘元素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中碘元素的形成与含水介质的有机质、地下水的径流条件、氧化-还原环境和地下水的酸碱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铁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中铁的含量及其成因,采集并分析了352组地下水样和12组地表水样。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铁含量为未检出~94.8mg/L,平均含量为1.46mg/L。该地区地下水铁含量的分布与其工业化程度及所处区域的补、径、排条件密切相关,尤其在平原区,地下水铁含量与部分地表河流的污染程度更是密切相关,随着远离污染的地表河流,地下水铁含量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不同地区对其地下水铁含量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也不相同,氧化还原条件是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铁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酸碱条件和地面污染则只在局部地区对地下水铁含量的分布起主导作用。另外,含水层介质组分、径流条件、上覆土层性质等因素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铁含量也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21,(1)
雷州半岛东北部是广东湛江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区域地下水中铁离子含量较高给开发利用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在对该区域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铁质地下水的危害、成因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认为:在生活饮用水中,含铁量过高对人们的健康会有一定影响,也增加了造纸、纺织工业的漂白处理成本,而雷州半岛东北部地下水中铁质的来源大体有四种主要途径;铁离子含量随含水层位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多。无论是潜水、浅层水还是承压水,其总铁含量在水平方向的变化特征与区域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关系密切;针对该区域地下水中铁含量较高的实际情况,在今后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应采取必要的除铁措施和动态监测手段,及时掌握地下水水质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确保饮水安全,为区域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雅鲁藏布缝合带硅岩的地球化学成因标志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西藏雅鲁藏布缝合带所产硅岩的化学组分中具有成因标志的不同元素组合比值(MnO/TiO、Al/(Al+Fe+Mn)及Fe/Ti-Al/(Al+Fe+Mn)的相关图解、Al-Fe-Mn的三角图和硅岩原子量进行对比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硅岩的成因及其雅鲁藏布缝合带形成和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2.
The pres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parts of Hindon-Yamuna interfluve region to evaluate the concentration of trace elements (Al, Cr, Mn, Fe, Ni, Co, Cu, Zn, As, Se, Cd, B and Pb) in groundwater. Pre-monsoon ground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2007 from 22 locations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study area, and were analyzed using Inductive Coupled Plasma Mass-Spectrophotometer (ICPMS). Trace element analyses show high concentration levels for Al and Cr in almost all groundwater samples. Relatively high values are also reported for Pb, Se, Fe and Mn (as per B.I.S (1991) standard for drinking water) in few samples. Thes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metal ions in groundwater were probably due to discharge of untreated effluents from Textile, dyeing and other industries. As far as Al is concerned, its source is rather enigmatic.  相似文献   

13.
The concentrations of trace elements in groundwater and seawater were measured in a coastal embayment (Bangdu Bay) of a volcanic island (Jeju) off the southernmost coast of Korea in August and December of 2009. The concentrations of trace elements (Al, Mn, Fe, Co, Ni, and Cu) in the groundwater in summer were approximately 20-fold higher than those in winter, with good correlation to each other. Overall, the concentrations of most of the trace elements in the groundwater were 3- to 70-fold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eawater of this Bay. Simple budget calculations showed that large fluxes of 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SGD)-driven trace element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unusually enhanced concentrations of trace elements (particularly for Al, Fe and Co) in the summer seawater. Th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temporal changes in SGD-driven trace element fluxes are large and may contribute considerably to the budget of trace elements in the coastal ocean, particularly off a highly permeable volcanic island.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中砷元素的形成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吉林省地区地下水中砷元素形成和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中砷主要以H_3ASO_3、H_2AsO_4~-、HA_3O_4~(2-)等形式存在。它的形成和分布与含水介质及其上覆土层的砷含量、地下水的酸碱度、地下水的迳流条件、氧化还原环境、有机物质及铁锰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姚锦梅  周训  谢朝海 《现代地质》2009,23(6):1174-1179
在广东省湛江市深层承压水开采过程中,在开采区内形成了区域水位降落漏斗。降落漏斗的形成对深层承压水的化学特性产生了一些影响,具体表现为:西部和西北部铁含量低,北部铁含量高,降落漏斗附近铁含量中等。对降落漏斗内深层承压水铁分布进行演化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降落漏斗内深层承压水的补给可能来自北部高铁承压水、西部和西北部低铁承压水以及浅层承压水。深层承压水由这些地下水混合而成,高铁地下水是主要补给来源。降落漏斗中心区深层承压水的大量人工开采导致其铁含量升高。地下水在向降落漏斗中心区的径流过程中,不但发生了方解石、白云石和赤铁矿的溶解作用以及菱铁矿和水绿矾的沉淀作用,而且发生了Na+与Ca2+的交换、铁氧化-还原反应等一系列复杂的水-岩作用。  相似文献   

16.
《Applied Geochemistry》2003,18(9):1417-1434
The mechanism of As release and source(s) of As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a small part of a watershed in the Murshidabad district of West Bengal. Analyses include major ion and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as well as O, H and S isotope ratios of groundwater, surface water and a thermal spr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ll water samples belong to the Ca–HCO3 type, except for the thermal spring which is of the Na–HCO3 type. Shallow and deeper groundwaters have distinct hydrochemical features. High As contents were registered only in the deeper groundwater horizon. Factor analysis 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indicate that As is present in the aquifer as a scavenged phase by Fe(III) and to a lesser extent by Mn(IV) phases. The release of As into the groundwater occurs gradually in successive stages, corresponding to the actual redox state in the aquifer. The main stage of As release is related to the bacterial reduction of Fe(III) to Fe(II) (i.e. to the simultaneous dissolution of Fe oxyhydroxides). Low redox conditions in highly polluted areas are indicated by low SO4 concentration and high δ34S values. During bacterial SO4 reduction, residual SO4 in groundwater is depleted in the lighter S isotope (32S). However, the cause of the gradual decrease of the redox state in the groundwater is still not well understood.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世界上已知面积最大的水源性高碘国家,碘的长期过量摄入对居民健康产生极大威胁。在不同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下,高碘地下水成因模式可概括为:埋藏-溶解型、压密-释放型和蒸发-浓缩型。基于对高碘地下水成因机理的认识,我们利用大数据模型预测了全国高碘地下水赋存情况,发现其高风险区(p>0.5)约占国土面积的19.8%,且涵盖了全部已知的高碘地下水分布区。开展地下水系统中有机碘形态定量表征、碘的水文地球化学行为微观机理识别和迁移活化过程定量模拟研究,将深化对高碘地下水成因与分布规律的认识,为供水水质安全和预防水源性高碘甲肿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铁锰离子作为石家庄地区浅层超Ⅲ类地下水的主要贡献指标,严重威胁着当地供水水质安全及居民身体健康。本文在资料收集和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138组地下水水样的采集和分析,研究了地下水中铁锰的空间分布特征,考虑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和地下水开采、地表污染输入等人为因素,分析铁锰分布成因,并进行多元回归建立了影响因子和铁锰问题之间的数理关系,确定了区内铁锰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Fe、Mn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2和0.04 mg/L,超Ⅲ类水样点分别占总水样点的15.2%、5.8%。其低值点主要分布在冲洪积扇顶部单元、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域,主要受地下水开采影响,超采区易形成氧化环境使低价铁锰被氧化成高价难溶铁锰化合物,导致了铁锰浓度降低。铁锰中值点主要分布于冲洪积扇中部单元,中部单元岩性变细、水力梯度变小、易形成还原环境是导致铁锰集中在中部单元的天然优势。高值点呈点状或带状分布于石家庄市区北部、正定县、灵寿县南部等局部地区,主要由地表污染输入所贡献,污染物输入导致了氧化还原和酸碱环境的改变,促进了铁锰的还原溶解,造成铁锰浓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