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业成  张春山  张立海 《地学前缘》2003,10(Z1):265-271
论述了自然变异及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互馈关系 ,探讨了社会条件控制下自然灾害的阶段性特点 ,提出了开展灾害社会学研究的使命。认为自然变异及自然灾害破坏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但人类社会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应付自然变异和自然灾害 ,而是对自然变异及自然灾害作出双向反响。一方面 ,采取科学的社会行为 ,积极抑制灾害活动 ,减轻自然灾害破坏损失 ;另一方面因政治腐败 ,纲纪松弛 ,经济衰退 ,社会混乱 ,或违背自然规律 ,盲目的社会经济活动 ,导致天灾与人祸并行 ,不仅加剧自然灾害 ,甚至导致许多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 ,对人类社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然灾害不仅受自然条件控制 ,而且受人类社会的强烈影响 ,因此自然灾害除伴随自然条件发生复杂的周期性变化外 ,还伴随社会条件发生阶段性变化。自然灾害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 ,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的社会性越来越强烈。因此 ,在进一步加强灾害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同时 ,开展社会学研究 ,对于发展灾害理论以及促进减灾事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论自然灾害和环境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自然作用和环境效应有其两面性,即破坏和改造环境,自然灾害是自然过程中的顶点事件,并造成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冲击和破坏,致灾过程是环境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积累及释放过程,并以不同的强度和频率或成灾潜势而分类,灾害的识别和预测以及前兆事件的判定是自然灾害研究的核心,完善的预报系统和有效的抗灾对策是减轻灾害的环境影响的重要措施,灾害风险评估是损失分析的重要环节,全球性事件和极端事件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向人类发  相似文献   

3.
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产生全方位深刻影响下,干旱灾害已经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灾害,而成为自然-人为复合灾害。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大气成分(主要通过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或区域性水循环过程的变化,导致气象干旱时空特性变化,从而间接影响到水文干旱的形成发展;通过改变河流蓄存状态与水力联系(主要通过蓄、引、提、调水工程)以及用水特性变化,改变河流与地下水系统调蓄功能与产汇流过程,从而直接影响到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的传递过程以及水文干旱的发展过程。考虑自然和社会水循环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揭示人类活动对干旱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干旱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然灾害评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国胜  高庆华 《地学前缘》1996,3(2):212-218
减轻自然灾害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恢复、教育、保险与综合管理。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评估现状的分析,介绍了目前我国国家级、省级和城市级自然灾害评估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认为由国家、地方、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全国自然灾害区划、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预报、建立自然灾害与灾情预评估、灾害应急评估与灾情评定、灾害应急救助与救援管理系统、积极开展灾害保险与灾区恢复、灾害教育与宣传、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灾害管理、实现灾害信息共享、开展减灾效益评估及建立综合减灾系统等是我国目前自然灾害评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孟子君 《地下水》2020,(1):180-181
水文预报技术、水资源管理技术越来越先进,能够更好预测洪水、旱情等自然灾害,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本文主要选择张家口市清水河流域作为实例研究对象,并分析流域水文预报与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水文预报与水资源优化管理技术应用策略。以此探讨水文预报与水资源优化管理技术的科学应用。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在世界上也是一个气候脆弱区之一。每年国家由于自然灾害遭受的损失,少则几亿,多则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由于这些灾害的成因与规律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对这些灾害进行可靠的预测还比较困难。如果人类掌握了这些灾害的规律,并认识到它们的物理成因,这样就完全可以预测这些自然灾害的产生,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它们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王子臣 《水文》2001,21(5):52-53
洪水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占有很大比重。形成洪水的诸因素中,森林遭到破坏是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二道白河水文特性的分析,可见森林对调节洪水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四川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自然变异强烈,自然灾害频发,灾害损失严重,防治措施薄弱,减灾意识淡薄,减灾对策急缺。 (一) 全省常发自然灾害类型是:由大气圈变异活动引起的气象灾害是“旱、涝”灾害,由岩石圈变异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是地震、山地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由生物圈变异活动引起的农林灾害是稻瘟病、森林火灾等灾害。旱灾对全川农业生产威胁大,减产损失严重。据多年(1951年-1988年)旱情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地震灾害的一些新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灾害定量化是地球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的交叉领域。人口城市化是全球的发展趋势,特别在第三世界人口城市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和农村发生突发灾害农民可以很容易地进行自救和互救不同,城市居民对供水、供电、煤气、暖气、通讯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有很大的依赖性,现代城市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脆弱。通过统计,我们发现在灾害损失 L和表征社会财富的GDP之间存在着经验关系:L= a+ b×GDP+ c×GDP 2其中 a,b,c为正的常数。关系式表明,自然灾害造成的灾害增长要比GDP的增长要快。  相似文献   

10.
自然灾害研究中几个观念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人类生活环境系统的整体观角度讨论了自然灾害的两重性、关连性及人类圈之形成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认为自然灾害从短时间尺度和小范围看是灾变, 从长时间尺度和大范围看是一种自调节、自平衡过程;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存在着双向效应关系;自然灾害的关联性(群发共生现象)是由其同源性、链发性和韵律性决定的;人类圈是地球演化进入新阶段的产物, 它具有进行层次深、作用强度高、活动领域宽和通过信息实现调控的特点。建立上述观念, 对灾害研究、减轻灾害损失,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人类来说,自然地球作用引起的灾害总是存在的,必须认识这些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可以避免的,而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的危害应该是最小的。从第二章讨论的均变学说中,我们认识到现代正在发生的物理及生物作用在地球上持续存在的时间要比人类长得多。因此人们总是不得不同这些使人们生活发生困难的自然作用相抗争。令人惊奇地是。人类种族正是出现在冰期——气候和环境都是相当恶劣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大规模人类活动与洪水灾害──从历史到现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魁一 《第四纪研究》1999,19(5):423-429
自然灾害是由于异常变异所引发,表现出它的自然属性。此外,作为承灾体的人类社会对洪水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大规模的人类活动有制约洪水为害的一面,也有促使灾害增长的负面影响。因此,灾害又具有社会属性。本文主要探讨大规模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洪水灾害,以及相应的完善防洪方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环境和灾害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两大挑战性问题。由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环境破坏和恶化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类似于人体所患的慢性疾病,对其认识和解决不仅依靠多种条件,也需要很长时间的持久努力。自然灾害的发生一般是短时间内的突然事件,类似人体的急性疾病。为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需要实施事先预防、灾前预警、灾时应急和灾后重建的系统工程,其中地球科学家的责任之一是找出有效的宣传演练,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灾害的危险性,做好必要的防灾准备。最近20 a来中国的减灾实践经验还说明,为进一步提高减灾的效益,要用科学观念指导各领域的减灾工作,在国家一级层次上要实行多部门协调、多学科合作的综合管理,并注重对灾害发生的规律性研究。例如对群发性灾害链过程及其潜在影响的估计,这对制定区域性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洪水灾害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气候变化背景下包括洪水在内的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气候变化对洪水灾害的影响既是全面理解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内容,也是减轻洪水灾害风险的实际需要。从气象水文和灾害风险两大领域综述了气候变化对洪水灾害影响的研究进展,从反映洪水灾害系统的雨情、水情和灾情角度,全面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对极端降水、极端径流和洪水损失的变化及归因研究,梳理了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方面的主要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指出加强数据积累,完善气候模式与水文模型的耦合,加强承灾体脆弱性及其变化的评估,综合洪水致灾过程与灾情结果的分析,推动气象水文与灾害风险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应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地震、滑坡等原因都能造成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堰塞湖的危害:一是上游的淹没灾害,二是溃决后对下游的冲毁及淹没灾害.要妥善处理堰塞湖,减少灾害损失,需要掌握一些水文信息.本文提出了解堰塞湖六个方面的基础信息,探讨如何计算堰塞湖里的蓄水量、堰塞湖溃坝流量及沿程最大流量.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基础水文信息,帮助领导正确决策,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王平  史培军 《地学前缘》2001,8(4):349-350
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以一定的孕灾大环境作为背景。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是组成自然综合体的要素。笔者提出了基于自然灾害基本单元进行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的原理和技术方法 ,选择全国l∶4 0 0万地貌类型图、1∶4 0 0万土壤类型图、全国县级行政界线图及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省级报刊灾情库数据 ,进行全国农业自然灾害综合区划。( 1)编制中国农业自然灾害类型图。按照自然灾害系统思想 ,结合农业自然灾害的特点 ,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四个方面选择指标 ,系统地刻划农业自然灾害的特点。对区域农业…  相似文献   

17.
问与答     
《水文》1990,(2)
问水文工作在城市防洪抗洪中起哪些作用?如何做好这项工作? 答水文工作是防汛斗争的耳目和参谋,是防洪规划的重要科学基础。在城市防汛和防洪规划中,水文仍然发挥这个基本作用。城市防洪与流域防洪的根本任务和途径是相同的,都是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以避免或减轻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城市防洪是所在  相似文献   

18.
罗国煜教授,1933年出生于湖南邵阳,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工程地质专业。南京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协减轻自然灾害专家组专家、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等多种自然灾害频发,灾害群聚与群发现象导致灾情加重,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降低多灾种自然灾害的风险.以陕西省咸阳市为例,将咸阳市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结合起来,开展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咸阳市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分区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整体上渭河河谷沿线地段和...  相似文献   

20.
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未来北方干旱灾害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气候异常变化不仅是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涝灾害、生物灾害的源头,而且由于地球及其各圈层运动的整体性和联系性,气候异常变化的激烈时期也常是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多发期。为了对未来自然灾害作出预测,文章研究了第四纪气候变化和发展规律,据此认为21世纪初虽然可能降水量有所增加,但仍属干旱期,特别是中国北方将受到干旱灾害的严重威胁,并将诱发或伴生一系列其他自然灾害。文章认为要从节流与开源并重的战略高度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