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具有统一发展史和构造属性的中国华北-东北南部-朝鲜北部地区构成了东亚地区较大的稳定区-中朝古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得其内部及其南部的大地构造格局逐渐明朗化,作为中朝地台与其南侧的稳定区-扬子地台之间的过渡带-秦岭地槽的构造轮廓、构造属性、发展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厘定。由于郯庐断裂的影响,加之研究程度的限制,在该断裂以东,中一朝古陆与扬子地台的构造关系及其间过渡带-秦岭地槽的东部延伸问题一直困绕着人们,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区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取底质成分、基岩类型、第四系厚度、水深、基岩坡度、潮流流速、波高、构造发育情况共8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胶州湾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工程地质环境稳定区、次稳定区、次不稳定区、不稳定区,阐述了各区存在的工程隐患,研究成果对胶州湾开发建设具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具有统一发展史和构造属性的中国华北-东北南部-朝鲜北部地区构成了东亚地区较大的稳定区-中朝古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得其内部及其南部的大地构造格局逐渐明朗化,作为中朝地台与其南侧的稳定区-扬子地台之间的过渡带-秦岭地槽的构造轮廓、构造属性、发展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厘定。由于郯庐断裂的影响,加之研究程度的限制,在该断裂以东,中-朝古陆与扬子地台的构造关系及其间过渡带-秦岭地槽的东部延伸问题一直困绕着人们,加之朝鲜半岛的构造复杂性及黄海地区的资料缺乏,致使中-朝古陆南缘的大地构造格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构造地质问题。古生物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沿着秦岭-大别山-南朝鲜的汉城分布着一系列的古陆隆起,其分隔了北部和南部的两个海盆(中朝海盆和扬子海盆),使得两个海盆的古生物交往受到了阻碍,从而导致了南北两侧的古生物差异,尤以早古生代最为明显,至晚三叠世之后南北两侧的古生物面貌趋于相似。近期研究成果表明:胶东地区曾有过中晚古生代地层的沉积,而在朝鲜松林地区也发现了中晚古生代地层,这进一步说明了胶南隆起北部拗陷带、南黄海盆地及朝鲜汉城隆起北侧的临津江坳陷在中晚古生代呈经历了相近的大地构造发展史。沿秦岭-大别山-胶南隆起-临津江褶皱  相似文献   

4.
南海东北部及其邻区新生代构造事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海东北部及其邻区新生代构造事件主要有白垩纪末-古新世早期,始新世中期,始新世晚期-早新世,中新世晚期-上新世初和上新世末-更新世中期发生的5次事件,它们在区内表现明显,伴有不整合,地层缺失和岩浆,断裂,褶皱等活动,同一构造事件在不同构造单元发生的时间可以有早有晚,程度有强有弱,性质有张有压,或造陆造山或造海造盆,但是这些表现却互有联系且可在全区追踪对比。  相似文献   

5.
南海南部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构造动力学理论和原理,分析了南海南部自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演化。认为南海南部总体上处于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中,其构造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众多沉积盆地及其主要构造主要形成于2-3阶段(渐新世-中新世)。  相似文献   

6.
主要讨论了南沙海槽断裂带的活动性和构造演化过程,并对海槽及附近海域的地质稳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南沙海槽有活动断裂、火山岩侵入、海底滑塌和地震等不稳定因素。南沙海槽形成演化过程较为复杂,经历过多期逆冲推覆变形和褶皱隆升等构造活动,其中逆冲和隆升等活动现今可能仍在进行,属于次不稳定区域。另外,海槽西南端有滑塌现象和海底阶梯存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所以,海槽及邻近海区的工程建设需要特别注意这些不稳定因素,应尽量避开不稳定地区或采取工程加固措施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大量野外调查资料,系统地整理了珠江口盆地各种海底不稳定的地质现象,通过分析和讨论,划分出海底比较不稳定区、稳定区、比较稳定区、不稳定区,并进行了工程地质评价,给海洋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应用构造动力学理论和原理,分析了南海南部自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演化。认为南海南部总体上处于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中,其构造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众多沉积盆地及其主要构造主要形成于2—3阶段(渐新世-中新世)。  相似文献   

9.
台湾海峡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建强  黄慈流 《台湾海峡》1994,13(4):323-330
通过不整合,地层缺失,岩浆活动,断裂活动等分析,以及与邻区构造事件进行对比,认为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事件主要有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早期(距今约70M-60Ma),古新世末-始新世初(距今约54M-51Ma),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距今约42M-32Ma),晚中新新世-上新世初(距今约10M-5Ma)和上新世末-中更新世(跑今约2.5M-1Ma)。它们在区内表理明显,依次反映了台西盆地从裂谷出现(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土工试验和粒度分析,发现埕北海域沉积物主要以粉土和粉质黏土为主,局部地区分布有粉砂和淤泥质土。综合考虑研究区沉积物、水深地形、地貌、地质灾害等因素,可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工程区:Ⅰ区、Ⅱ区、Ⅲ区和Ⅳ区。针对4个工程区,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选择直接影响工程稳定性的5个主要因素即:沉积物类型、主要持力层埋深、主要持力层承载力、地形地貌和地质灾害类型作为评价因子定量对各区稳定性进行评价,发现4个工程地质区的稳定性分别为:Ⅰ区(稳定区)、Ⅱ区(不稳定区)、Ⅲ区(较不稳定区)和Ⅳ区(较稳定区)。以此为研究区的工程建设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区域稳定性的地质环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珠江三角洲的内动力型、内外动力结合型和外动力型三类不稳定地质因素,认为其区域稳定性主要为中等稳定(次稳定)地区。其中,东江断块、番禺、五桂山、珠海三个断隆和新会断陷是区域稳定性较好的地区,灯笼沙断陷、伶仃洋断块和万顷沙断陷是区域稳定性较差的地区,万山群岛断块是区内稳定程度最低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Controlled by the NE-and NW-trending faults the Hanjiang Delta formed in the Early Quaternary received deposits in the Middle Quaternary, continued to develop since the Holocene, and subsided at a velocity of 1 mm/yr. About 2000-3000 years BP the Hanjiang Delta began to uplift and became a land.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controlled by faulting. Early and late developments are controlled by the NE-and NW-trending fractures,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e rebirth and Intense activity of the latter.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的活动断裂主要为弱活动断裂,分别属于NW,NE和EW向三组断裂,活动断裂是控制该三角洲断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关键。珠江三角洲主要为区域稳定性中等地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有机地球化学资料,首次研究和探讨了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中有机质丰度和可溶有机质的组成特征。现代沉积物有机质丰度,有机碳为0.58%,氯仿沥青“A”为210ppm,烃含量为33.8ppm;钻孔中有机碳为0.77%,氯仿沥青“A”为253ppm,烃含量为16.4ppm。从有机质组成、红外吸收光谱特征、δ~(13)C、干酪根H/C原子比,均表现为陆生植物为主,水生生物为铺,为腐殖型或腐泥—腐殖型的母质类型。  相似文献   

15.
珠江韩江三角洲海岸变迁遥感解译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在建立遥感识别标志和影像特征的基础上,分别对珠江、韩江三角洲的海岸变迁及河道演变进行了研究,划分了不同时期的海岸线和古河道遗迹,并对三角洲的古岸线特征,形成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两者的差别和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6.
郯庐断裂带及其周缘中新生代盆地发育特征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郯庐断裂带作为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地区一条巨型走滑构造带,对其周缘中、新生代盆地的发育、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随着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从NNW向NW到NWW的变化,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方式逐步从中生代左行走滑-左行斜向滑动过渡到早第三纪以左行斜向-倾向滑动,晚第三纪-第四纪转为倾滑-右行斜向滑动-右行走滑。走滑活动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周期演变过程。随着郯庐断裂活动方式的演变,其周缘中、新生代盆地的发育逐渐向北迁移,其中南段周缘盆地主要为中生代盆地,中段周缘盆地主要为中、新生代叠加盆地,中北段周缘盆地主要为早第三纪盆地。每个盆地都经历了拉分(伸展)裂陷到挤压反转的演化过程。此外,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剪切应力场作用下,不同区段因其走向变化导致局部应力场变化,在增压弯曲部位发生会聚、挤压、隆升;而释压拉张部位发生离散、伸展、沉降,从而盆地发育。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粤东南澳—澄海海域上第四系地层的沉积特征和年代学研究,结合陆区前人的资料,分析该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特征。通过对钻孔资料的分析,将该区上第四系划分为3个沉积旋回,每个沉积旋回均具有由粗变细的沉积韵律,一般由砾砂或中粗砂开始,以淤泥或黏土结束。通过对该区不同层位14C年代测定和分析,认为该区第四系沉积开始于晚更新世中期,与韩江三角洲平原区开始接受沉积的时代一致,这表明二者是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开始接受沉积的。该区前两个沉积旋回形成于晚更新世,第三旋回形成于全新世。全新世后海平面波动对该区的影响并未像对内侧平原那么明显,说明该区进入全新世后沉积环境趋于稳定,相对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8.
Through the palynological research of Quaternary sediments in Changjiang River Delta, 14 spores and - pollen zones might be distinguished, reflecting the vegetation succession and climate fluctuation of Quaternary, which conforms to the climate of the world.Zones 1-9 are thought of as Pleistocene and Zones 10-14 as Holocene based on the climatic fluctuation reflected by these zones and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climatic stage at home and abroad.The marine facies sediments of Quaternary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contain abundant fossil spores and pollen and have obvious characters. Because the warm and humid climate reflected by the palynological assemblages of marine facies sediments often fittes with the transgression, the curve line of the climate fluctuation of Quaternary in the Delta coincides with that of sea level changes.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及潜在环境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钻孔的沉积相序将长江三角洲分为三角洲主体、三角洲南翼和北翼等3个基本的地层分区,鉴于两翼前缘和后缘的相序具有很大差异,因而两翼均划分出前缘和后缘2个亚区。地层结构的不同决定了与沉积层有关的潜在环境问题和灾害的分布,三角洲南翼和后缘为地面沉降发育区和潜在发育区,北翼的前缘为地下海水入侵的潜在发育区,三角洲主体是污染江水的潜在渗滤区,现今河口为底辟构造潜在发育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