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质灾害监测数据自动化采集传输相对其他行业有其特殊性,但各种自动化的测量仪器及通讯手段的迅猛发展,又为地质灾害监测的自动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介绍了基于GPRS/GSM网络的远程数据采集传输系统的研究和在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示范站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GPRS/GSM网络方式构建网络化灾害监测系统是可行的、经济的和方便的,也是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崩滑体地质灾害监测普遍存在技术落后、自动化程度低的特点。崩滑体监测数据采集相对其他行业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工作环境相对恶劣,条件较差,有时无法采用交流供电;另一方面传感器安装地点相当分散。而数据传输距离要求较远,一般情况单纯采用有线通信方式相当困难,甚至根本无法实现。综合各种因素我们选择GPRS/GSM方式来作为监测数据采集和传输的主要方式。文章介绍了基于GPRS,GSM网络的远程数据采集系统的软硬件研究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GPRS/GSM网络方式构建网络化灾害监测系统是可行的、经济的和方便的,不仅为技术人员及时有效地远程监测灾害体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领导视察与专家决策提供了极大方便。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北京市东城区花市枣苑小区地热开采数据成果,分析了网络RTK的主要工作原理,以及该技术在矿业权实地核查领域中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建立地质科挡数据库管理及网络查询信息系统的必性,以及系统运行环境、设计思路、主要功能及网上查询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手机短信激活GPRS连接,实现无线传感器的双路(GPRS模式与GSM模式)远程数据传输,以期达到GPRS模式和GSM模式之间的功能互补,增强了远程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描述了该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给出了相关程序,在新疆煤田自燃火区监测中对系统进行了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准确、实时地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远程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6.
WebGIS研究及其在城市环境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李洪宁 《地球学报》2002,23(2):189-192
地理信息系统与网络结合形成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是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分析了当今WebGIS的开发技术后,提出了基于IMS的全新WebGIS构造系统,并对该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施工网络计划的编制程序及各工序时间的估计方法,举例说明了时间坐标网络图的绘制方法及网络计划的优化方法以及时网络计划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岩体中存在的结构面对岩体的力学特性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岩体的强度参数,必须弄清结构面在岩体中的分布情况,了解结构面对岩体强度的影响程度。岩体结构面的研究起初是靠人工进行现场测量,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而且获取的数据代表性不强,还略显粗糙。在计算机应用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面网络模拟的方法浮出水面,并成为现在国内外研究结构面的主要方法之一。此方法在众多的科学研究以及工程建筑领域得到了应用,并在应用之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章在对计算机结构面网络模拟原理分析的基础上,主要讨论了利用结构面网络模拟计算岩体连通率和岩体强度的方法,其中着重研究了带宽投影法的原理及带宽连通率的计算过程,介绍了利用带宽连通率计算岩体强度参数的方法。利用西北某水电站实际研究中应用此方法的工程实例对成果做了评价,成果与实际情况大体相符。对结构面网络模拟方法做了综合评价:简单易行,省时省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张宜虎  周火明  邬爱清 《岩土力学》2009,30(9):2855-2861
结构面网络模拟是获取岩体结构模型的主要手段。基于网络模拟结果建立岩体力学或水力学分析模型,然后开展精细数值模拟研究,是岩石力学领域具有良好前景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尚没有成熟的分析软件能够将网络模拟结果转化为能用于力学或水力学计算的单元网格,针对这一现状,开发了一整套结构面网络模拟结果后处理程序,利用该程序,可以方便地将网络模拟结果转化为能用于水力学计算的连通水力网络,以及能用于力学分析的包含节理单元的有限元网格。并对相关的程序算法和实现过程作了详尽的介绍,希望能够对从事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同行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主要介绍了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技术的研究进展,通过近期的研究,结果面网络模拟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特别是三维模拟技术的出现使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技术更加实用,表现出比二维模拟更大的优势,可以较好地解决空间岩体力学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