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源场理论及其在资源流动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董瑜  谢高地 《地理科学》2001,21(5):407-411
借鉴物理学中的场思维,构建了资源场理论分析框架,探索了资源流动的力的本质:资源势差是资源流动的内在本质,资源场力是推动资源流动的本质力量,资源场力和外力的合力是资源流动的直接力量。利用资源场论分析了山水省宁津县宁津镇、张学武乡劳动力资源地域流动和部门流动的情况和趋势。  相似文献   

2.
旱涝、高温日灼、风、和匮乏、病虫害、草害等各种自然灾害因子,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果园生产。本文阐述了这些因子的发生特点及对果树的危害,分析了其危害规律,为提高果园管理水平,生产出高优质果品,应采取的相应的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生态位理论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该文将生态位理论用于城市研究,引入城市人口生态位和城市生态场势,并用二者的均衡协调程度分析了我国18个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具体分为协调型,低人口生态位,高城市生态场势型和高人口生态位,低城市生态场势型三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的类型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2005,(2):43-43
由于人工林木材存在密度低、材质松软、材性变异大等缺陷,目前在我国仅应用于造纸、生产人造板等有限范围内,产品附加值低。而一些对木材材质要求较高的木制品如木地板、家具、建材等生产仍多以天然林木材为原料,这无疑对我国已经非常珍贵的天然林资源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5.
空间生产将马克思主义与空间理论范畴系统地整合为兼具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的唯物论体系,开拓了解读和分析空间实践过程的新视域。21世纪以来中国出现了空间生产研究的热潮,城镇化是理论应用的主要场域。论文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结合典型文献的深入阅读,梳理国内城镇化研究领域空间生产理论应用的进展,总结研究概况,挖掘研究重点及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结合中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和需求提出理论应用的展望,即从生产性空间分析到生活化空间关注、从空间问题分析到中国理论体系建构以及从空间理论的解读到空间实践的指引。  相似文献   

6.
把大柳树灌区建成西北甚至全国粮食基地的建议值得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拟建大柳树灌区所涉及的省区, 过去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达到粮食自给或自给有余, 然而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 单产低, 粮食生产对全国粮食生产安全贡献率不高, 农业效益低, 农牧民生活不富裕。作者从该区农业气候资源、水资源等特点,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要求以及借"南水北调"引水灌溉的高投入、低产出、高耗资源等状况分析, 揭示了拟建大柳树灌区作为西北甚至全国粮食基地不仅不可能, 而且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19802000北京市农业土地生产性的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飞  鲁奇  傅桦  李娟 《地理研究》2006,25(4):719-729
根据1980、1990、2000年的统计资料和实地走访观察,本文分析了北京市乡镇一级的粮食作物、蔬菜作物和果品作物的分布格局及农业土地生产性近20年的变化。研究认为:1980年北京农业生产分布格局与土地生产性为比较典型的杜能模式;随着农业经营的多样化,1990年和2000年北京农业土地生产性呈现出多样的分布格局;北京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果品作物的分布格局及农业土地生产性近20年的变化与此阶段的农业生产政策、农业以外的社会经济活动变化有较强的关联性;对北京以上问题的研究为验证杜能、辛克利亚、布莱昂特城市周边农业地域研究经典理论的演变提供了实证案例。  相似文献   

8.
文章总结了大城市边缘地区休闲度假旅游待开发的小城镇的一般特点,分析了其旅游开发所面临的产业转移与旅游发展矛盾、旅游资源品质、旅游基础等几个问题,提出相应的“二元转换”、“向心系统”、旅游资源与形象塑造互动进行、与旅游相适应的城区建设等开发思路,并以高明市场梅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Arc GIS技术和建模技术支撑下,建立国土开发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三维魔方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北部湾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开发动力和国土开发潜力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和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国土开发风险评估,提出相关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马山县、隆安县、陆川县、北流市、容县、大新县等地区有一定的低风险国土可以开发,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国土开发较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钦州市、横县、隆安县、扶绥县以及玉林的东部和南部边界,应进行有计划的逐步开发;国土开发中等风险区在各个区县均有分布,集中分布在南宁市市区、玉林市中北部地区、崇左市南部地区、钦南区、钦北区、防城区以及合浦县,应将提高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国土开发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良庆区、邑宁区、宾阳县、武鸣县、港口区、江州区、宁明县、博白县以及北海市的沿海地区,应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资源集约开发、点状布局发展的开发原则;天等县、大新县、上林县、江州区、武鸣县、宾阳县等区县的极高风险区域面积比例高达60%以上,包括南宁边缘发展区、六万大山生态保护区、十万大山生态保护区、边境开发与生态保育区等地区,不宜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三维风险矩阵评价法是基于多个国土开发系统指标的综合评价,可以弥补其他评价方法的不足,用于区域国土开发风险综合评价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水资源与城市规划协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与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原因,结果表明,城市水资源短缺除自然因素外,还受到人为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管理水平低规划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影响,认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必须合理计算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建立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实现区域社会、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以水圈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为基础,通过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维系区域自然、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协调区域之间的利益与矛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城市详细规划,缓解城市内部水资源需求矛盾,构建健康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水文化的延续;建立全方位的节约型水资源利用体系。  相似文献   

11.
欠发达区地理环境对专业村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基于经济学和地理学中的“理性小农”、“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和“距离衰减与邻里效应”理论,并考虑资源环境条件,建立了解释专业村形成机理和形成类型的理论框架。用数理方法推理了村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和专业村的形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2010 年河南省的专业村数据,选择地形、区位、土地和劳动力等环境变量和16 类专业村的虚拟变量,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结果表明村环境资源条件对专业化率有显著影响:① 村劳动力资源越多,专业化率越低;② 村土地越多越利于专业化生产;③ 村离县级市距离越近,越有利于形成农产品加工专业村;④ 具有批发市场可以提高所有专业村的专业化率,对养殖业和加工业专业村更是如此;⑤如果其他环境相同,丘陵地区的专业化率比其他地区低;这主要与丘陵地区交通条件不畅、人均耕地较少等有关。采用定性模型分析表明:环境影响在不同类别的专业村有所不同。土地丰裕程度对茶叶、林业和水果种植等类专业村形成有正面影响,劳动力资源对花卉等专业村的形成产生影响;地域通达性对水果、蔬菜和花卉等时鲜产品专业村的形成产生正面影响。该研究结果的实践引申,在不同环境条件的地区,可以制定相应的适宜专业化发展的引导政策。  相似文献   

12.
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是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和开展资源核算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前提。本文通过分析基于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存在价值论等主要价值理论的资源环境价值观的不同内涵,评述各自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如何建立新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无公害果品是指果树的生长环境、生产过程以及包装、贮存、运输中未被有害物质污染,或虽有污染,但符合国家无公害标准的果品。 一、平凉市果品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地处黄土高原中心地带的平凉市,是甘肃省及我国大宗果品苹果生产的优势地带和中心地带。目前有果园面积6.29万公顷,其中以苹果为主的水果4.94万公顷,以核桃、杏为主的干杂果1.33万公顷,年果品总产量3109万吨,产值达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的13%来自于果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国际竞争激烈,出口难。我国水果年总产量5000万吨,位居世界首位,但出口较难,据统计出口量仅16万吨,…  相似文献   

14.
李晓云  荔克让  张华 《中国沙漠》2000,20(Z2):129-134
沙地种植果树是治理风沙危害、发展沙区经济的有效途径,果树种植品种的选择和更新是增加果品产量、提高果品质量的关键。根据我国果品生产形势和果树品种发展趋势,结合豫北地区风沙化土地的自然特点,以豫北沙地果树引种栽培十余年试验研究结果,提出适宜于豫北风沙区优先发展的推荐果树品种30余种,就其主要品种经济性状表现给予简要介绍与评价,以期能对豫北沙地果树的发展和优质果品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中西部地区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我国农业转变生产机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我国中西部地区外向型农业起步晚,水平低,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均处于明显的劣势,但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发展外向型农业具有巨大潜力。本文在分析外向型农业基本特征和中西部地区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西部地区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实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从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结构和指标体系入手,引入研究实例,对吉林省未来五年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全面规划。  相似文献   

17.
铝土矿是国际贸易中的大宗货物,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进口国之一。探讨21世纪以来世界铝土矿流动格局的变化,分析其演变成因,对于中国调整产能结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引入资源场概念,构建了铝土矿资源场引力模型,揭示了其变化成因。结果表明:世界铝土矿资源的流动是自南半球起至北半球横跨大洲的海上搬迁过程;资源场的位势决定了铝土矿资源流动迹线的变化;马六甲海峡是几内亚至中国最重要的海上通道,其运量占中国铝土矿进口量的44%;世界铝土矿输出国充足的供给能力和输入国旺盛的生产需求是推动铝土矿资源流动的基本驱动力,运输成本和铝土矿价格是其流动的基本阻力。本研究揭示了近年来世界铝土矿资源的流动格局及其演变成因,对于中国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可耕地资源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对可耕地资源资产评估的需求日益迫切。该文在分析国内外与可耕地资源资产评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农业生态地带理论和收益还原理论为依据,提出我国可耕地资源资产评估的理论与技术方案。该方案通过把气候生产潜力等级区、土地分类、土地分级和土地分级系数、土地标准粮产量、农地基准价格等主要关键性步聚组装为有机整体,在可耕地资源资产评估中实现了土地生产力的形成要素(土地质量)与表征要素(土地产出水平)的综合。根据该技术方案可制订全国统一标准的可耕地资源基准价格,而且其动态、开放性可使之应用GIS技术建立我国可耕地资源资产评估的专家决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9.
李植斌 《热带地理》1993,13(4):327-334
本文分析了湖南省地表水资源特征和地下水资源类型与特征,并根据工农业生产发展、需水与供水间的矛盾及旱涝灾害等情况,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可耕地资源资产评估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随着我国可耕地资源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对可耕可资源资产评估的需求日益迫切。庆分析国内外与可耕地资源资产评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农业生态地带理论和收益还原理论为依据,提出了我国可耕地资源资产评估的理论与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