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小折射在低速带调查中的缺陷,很多单位用微测井来做低速带校正,而且微测井技术能够提供一个较精确的静校正量计算方法。因此利用VisualBasic.net和WindowsAPI开发了微测井数据处理软件,并且用实例证明了微测井做静校正有利于地震剖面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2.
皮金云  段云卿  康平 《地球科学》2007,32(4):487-490
在表层结构调查资料的约束下, 利用大炮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反演出精确、合理的表层结构模型, 进而求取炮点、检波点静校正量.选定柴达木盆地北极星工区04314测线进行地震模型数值模拟, 并对模型数据和野外地震资料进行多种静校正方法对比分析研究, 综合折射静校正方法的误差最小, 叠加效果最好.表明综合折射静校正方法结合了模型静校正和折射静校正的优点, 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影响剖面信噪比的短波长静校正问题, 同时也能解决产生虚假构造的长波长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3.
FZ区块近地表条件复杂,导致单炮记录复杂多变,存在严重的静校正问题。结合以往的处理经验可知,折射波、曲时面、微测井及高程静校正效果都不能满足目标区的静校正要求。因此,需要采用层析静校正方法反演近地表结构,获得较准确的静校正量,以保证构造的成像精度。这里简要说明层析静校正方法的基本原理,介绍FZ区块近地表条件和单炮记录的特点,针对FZ区块资料的特殊性,尝试不同替换速度对静校正效果的影响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证明初至波拾取质量及替换速度的选取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地震波在沙丘中的传播速度与沙丘厚度密切相关.利用延迟时反演高速顶界时,采用常速或插值方法求取表层速度,不能正确反应这种变化关系,使反演模型底界存在误差,影响静校正精度.利用微测井成果数据拟和得到时深曲线,再利用延迟时从时深曲线求取表层速度和厚度可有效解决此问题.方法为:解释和分析地震微测井数据→应用地震微测井或有代表性表层结构线段拟合时深曲线→利用野外单炮初至时间获取表层延迟时→应用延迟时与时深曲线反演近地表结构模型→静校正量计算.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有效,在M10JQ3D中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地表复杂起伏、风化层横向剧烈变化的地区, 用传统常规的静校正方法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文章提出了对野外原始数据运用野外低、降速带资料进行高程校正后再进行多次迭代折射静校正新方法的应用, 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本中提到的多次迭代折射静校正方法是在共偏移距域、共炮点域、共接收点域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出剩余的静校正量,当初至时间曲线足够平滑,同时总的平均剩余静校正量收敛于零时,我们便认为所求得的折射静校正量比较准确。通过在山西境内某山地煤田地震资料的实际处理应用,证明了本方法的成功可行。  相似文献   

6.
针对国家深部探测项目地震数据采集及表层速度结构模型建立的需求,在辽西葫芦岛东部二维地震勘探工区开展了表层结构调查工作。该地区地表起伏大,表层结构复杂,低、降速层厚度和速度多变,静校正问题突出,做好表层结构速度建模工作成为该区地震勘探的关键问题之一。由该工区实验点多种表层调查方法对比实验结果,确定了该工区表层调查工作方式:以井中微测井方法为主,在满足小折射地表条件的区段辅以成本较低的小折射方法作为补充;同时对留作微测井的生产井进行岩性录井。基于以上方法,分析了表层调查野外施工的难点和对策,确定了微测井采集参数。本次表层调查工作测线长度16.9 km,设计了8口微测井,根据微测井解释成果得到如下结果:该测线表层分2~3层;低速层厚度为1.68~4.33 m,速度为350~1 000 m/s;降速层厚度为5.00~12.00 m,速度为1 000~2 800 m/s;高速层主要为岩性致密的花岗岩,速度为2 800~4 900 m/s。根据井中微测井结果及层间相似系数,建立了该测线的表层模型,设计激发井深13.00~15.00 m,并获得静校正量数据。  相似文献   

7.
地震勘探中,近地表的不均匀性给激发、接收和静校正等工作带来较大困难。辽西葫芦岛东部地表地质条件复杂,浅表层速度及厚度差异大,表层调查工作直接影响到地下介质成像效果。为使该地区首次进行的地震勘探能够获取准确的静校正量数据、给井深设计提供依据、研究适合该区域的表层调查方法,同时为满足国家深部探测项目对实验方法比对研究的需求,结合小折射、地面微测井和井中微测井三种表层调查方法的工作原理,在该工区分别应用三种方法做同点比对实验,分析了不同调查方法的适用性及精确度。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岩性录井结果一致,均能有效探测高速层埋深,指导井深设计,其中:小折射成本较低,适合地面较平坦区段,虽然不够精细,但能够准确找到高速层,可用于井深设计或作为微测井方法的补充;地面微测井适合山高无水或者造山破碎带造成钻井严重漏水的地区,需要井中检波器与大地良好耦合;井中微测井最为精确,探测层位更为精细,能分辨更多层位,与岩性录井结果最接近,在静校正量获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三种表层调查的比对,分析了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为该工区选择合适的表层调查方法及方法参数选取提供依据,同时为其他地表复杂区域进行表层调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折射静校正和层析静校正是利用初至时间反演近地表速度模型,解决复杂山地地区的低频静校正问题,由于受偏移距范围、迭代次数和反演精度等因素的影响,由反演模型求解的静校正量残留高频静校正量,影响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针对这个问题,这里提出了基于初至残差的最小二乘法高频静校正技术。假设初至残差就是炮点和检波点高频静校正量,通过最小二乘法构建方程,采用矩阵迭代法求解即可获得炮点和检波点高频静校正量。实际资料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原理可行、计算稳定快速,可以在折射法或层析法静校正的基础上显著改善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应用优化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折射波初至拾取, 结合微测井和小折射资料反演风化层以及折射层速度, 并利用Taner全三维静校正原理进行折射波静校正。实际资料计算结果表明: 该方法有效提高了折射波初至拾取的效率, 很好地实现了CMP的“同相叠加”, 较好地改善了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和剖面的横向分辨率。   相似文献   

10.
齐古背斜位于北天山山前南缘第一排构造带上,油气富集。工区内河流冲积扇体发育,沟壑纵横,表层速度结构复杂,难以准确建立近地表速度模型,影响地震成像。通过微测井约束的层析反演方法建立近地表速度模型,据表层结构调查、齐古背斜地质图、卫星照片对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层析反演严格的质控手段,对模型进行综合约束,经多次迭代得到合理的近地表速度模型,以此为基础计算静校正量并应用于地震数据处理中,通过叠加剖面检查进一步验证近地表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腹部沙漠地区低降速带厚度和地表沙丘起伏较大,静校正问题突出.FOCUS折射静校正技术结合微测井解释成果能较好地解决陆西高分辨率攻关二维LH200602的静校正问题,相比准噶尔盆地地震勘探中通常使用的绿山折射静校正软件,FOCUS折射静校正技术无需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和重新定义观测系统,工作效率高,为该区解决静校正问题提供了另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数据库技术的模型静校正法在TKM地区处理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TKM工区初至认识困难,初至拾取工作量极大的难题,提出一种合理有效的,基于表层数据库的模型法静校正技术。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工区内小折射,微测井布设密度足够且合理的条件,结合表层数据库及点、线、面一体化的表层交互分析解释方式,建立了全区合理的表层模型,计算生成最终静校正量。这项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取得了满意的静校正效果。  相似文献   

13.
折射静校正技术在宣东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地震数据中存在较大的静校正量时,利用模型道与各道互相关求取时差的反射波静校正方法往往不能奏效,其主要原因是得不到好的模型道,当原始资料的信噪比很低时,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必须首先解决好野外一次静校正。近年来,针对复杂地形和地表结构的折射波静校正,总差分折射静校正方法和基于速度模型的反演静校正方法被广泛应用。在静校正问题严重的宣东地区为例,综合运用了这两种折射静校正方法进行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俊茹 《物探与化探》1996,20(2):156-160
地震低速带测定中几个问题的讨论王俊茹(河北地质学院.石家庄050031)在三维高分辨地震勘探中,为精确确定静校正量数据,需掌握油田区低降速带变化规律,为此需布置地震小折射及微地震测井工作。我们连续几年承担此类任务。采用美国及日本信号增强型地震仪,应用...  相似文献   

15.
瞬变电磁法(TEM)是近年来国内外发展速度较快、应用效果较好的一种电磁方法,由于其施工便利、成本低廉、工作效率高、应用效果明显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金属、煤炭、地下水等矿藏勘查.该方法应用于地震勘探中的表层结构调查,虽不能直接得到近地表地质体岩性信息.但可通过连续观测获取不同岩性间电性差异信息,根据电性相对关系得到准确的近地表地质体形态和岩性分布规律,为地震资料后续处理提供可靠的静校正量.瞬变电磁法勘探深度由浅层5 m到中深层300 m左右.准噶尔盆地南缘东部台28井区勘探实例表明,通过电性分层、小折射和地震微测井成果资料综合解释,在表层结构建模和计算静校正量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反射波的静校正技术,通常是在反射波CMP叠加剖面上,选择波组连续性好,信噪比高的反射层作为参考层制作模型道,然后再利用互相关的方法求取炮点和接收点的静校正量。当反射波的信噪比过低时,常规的剩余静校正方法由于不能建立准确的模型道而失效。折射静校正采用信噪比较高的初至波进行静校正计算,效果稳定。初至是否平滑,往往作为静校正效果的一个判断准则。这里基于短波长静校正量的随机性和初至与反射波时差变化的一致性二个假定条件,提出了拟合初至利用误差分配的方法,进行静校正量的求取。通过对实际资料静校正处理前、后对比,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复杂山地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斌  杜贤  孔剑冰  李贺 《物探与化探》2005,29(1):34-36,40
宜阳复杂山地地震资料的特点是静校正量大,信噪比低。针对该区的特点,在资料处理中采用建立全区统一浮动基准面与折射静校正方法解决静校正问题;运用叠前去噪技术、目标速度分析、DMO技术、优化迭代叠加技术、F-X域信号增强去噪技术,同时,优化处理流程,精选处理参数,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8.
静校正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静校正解欠佳,不仅影响地震资料后续各阶段的处理质量,也会导致欠优化或完全错误的解释结果.利用折射初至计算静校正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提出一种折射初至波静校正的新方法,既能求出低频静校量,又能获得高频静校量.首先,在CMP道集内,根据折射旅行时方程求出CMP点低频延迟时间和折射层速度,获得各个炮点和接收点处的低频延迟时间,并把这些低频延迟时间换算成基准面长波长静校正量;然后,从初至旅行时中减取相应的低频延迟时间和折射滑行时间,获得高频剩余折射旅行时,再把剩余旅行时分解成各炮点和接收点的短波长静校正量.该方法被应用于沙漠地区的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良好静校正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最小静校正量基准面技术在原理上优于水平基准面一步法校正,实际应用有多大的优势?以准噶尔盆地LN6井区为例,从基本原理、静校正量计算、速度建场,对最小静校正量基准面校正和水平基准面一步法校正进行对比。在构造圈闭目标识别过程中,使用最小静校正量基准面校正技术,构造精度上取得好的成果,提供部署预探井位一口。  相似文献   

20.
转换波的静校正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横向不均匀风化层和甚低速剪切波使得P—SV转换波静校正量大且横向变化剧烈。这种大的静校正量不可能通过常规的P波折射静校正得到消除。采用模型相关和曲线圆滑消除接收点静校正量。其步骤为:(1)利用优化共接收点叠加道确定总的接收点静校正量;(2)利用圆滑的方法得到对构造起伏的估计;(3)总的接收点静校正量减去构造起伏便得到了接收点的静校正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