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地震地质》1986,8(1):82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浆岩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于1985年11月12日至18日在杭州联合召开了“全国火山岩、次火山岩与成矿作用学术会议”。来自地矿部、冶金部、有色金属总公司、核工业部、化工部、建材部、中国科学院、地震局、地质院校等101个单位的代表185名,这是近几年来从事火山岩地质工作者的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2.
严冬流逝,春回大地。在这万物更新、改革的春天里,传来了又一个喜讯,1983年2月22日,北京地质学会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分会诞生了。会员与来宾、本所领导及同志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分会的成立。 北京地质学会理事长郭文魁教授代表上级学会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祝贺分会的成立并对开展学术活动、加强各学科的交流、渗透及如何为首都的“四化”服务等,提出了希望与要求。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叶连俊教授也在会上致了贺词,他称赞地震地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是地学上一件值得庆幸的大事  相似文献   

3.
姬玮  李艳琴 《地球》2011,(8):14-19
他曾历任吉林省地矿厅厅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等职,多年来投身地质工作;他是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致力于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提高和地质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地震地质》1992,14(4):323
1992年10月7~9日在北京召开了“庆祝中国地质学会70周年暨发挥女地质工作者作用研讨会”。来自14个部委的57名代表中有长期坚持在生产第一线的野外地质工作者、进行地质科学研究的专家和教师、以及在地质战线上参加管理、出版和测试的工作人员。会议收到论文31篇。这是全国首次召开的女地质工作者会议。由女地质工作者委员会主任董新菊致开幕州,副主任邹光华介绍了近年来女地质工作者的业绩与概况  相似文献   

5.
关于庆祝中国地质学会六十周年活动的文章,着重介绍了中国地质学会的由来及发展;几位奠基者在地质学、地震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近三十年来地震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今后应努力探索的几个重要研究课题;我国在构造地质学方面所取得的部份最新成果等。  相似文献   

6.
为检阅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的学术水平,交流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促进青年一代的更快成长和早日成才,推动我国地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中国地质学会委托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于1991年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在北京大学召开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会议将讨论以下内容; 1.沉积地壳演化及其成矿作用(包括煤、气、油、非金属等沉积矿产,沉积学,地层学,古生物学  相似文献   

7.
《地震地质》1986,8(1):68
在著名的<宁镇山脉地质>发表5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的地质、冶金、煤炭、石油、地震、有色金属、建材、核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及有关大专院校等六十余个部门的180余人,云集南京,参加了于1985年10月18—25日,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石油学会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全国推覆构造及区域构造研究会”。  相似文献   

8.
作者简介图版Ⅰ李建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1966年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地貌专业毕业.一直从事遥感地质、地震地质工作.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理学会会员.黎凯武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研究员.1967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天文大地测量系毕...  相似文献   

9.
李秋香 《地球》2011,(11):77-78
中国地质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自1922年建立已有近90年的历史,在促进中国地质学学术交流和发展以及培养地质学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地质学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成立的,学会主要工作内容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地球》记者采访了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干洗。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发起的"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学术讨论会于2005年11月21-23日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11.
岳尚华 《地球》2012,(10):19-23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重整我国地质资料的工作也提上议事日程。从1952年8月31日原地质部成立地质资料组开始,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自地质资料馆成立60周年以来,我国地质资料工作随着时局变化,在起伏中不断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起步与发展阶段、动荡阶段、恢复发展阶段、馆藏与行政分开管理阶段、全面发展阶段。起步与发展阶段1952年9月6日,地质资料组设  相似文献   

12.
《地震地质》1993,15(1):77
经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批准,地质科技期刊研究会于1992年10月23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至同月26日闭幕。出席大会的代表来自17个省、市、自治区53个编辑部共70人。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期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何世源,中国地质学会期刊处处长罗正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赵鹏大、副校长杨巍然及湖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席栗陶生等同志出席了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我国著名的编辑专家裘法祖向大会发来贺词  相似文献   

13.
金星宇 《地球》2015,(2):10-13
<正>专家简介:李廷栋,河北栾城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历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制图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洋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岩石圈计划喜马拉雅协调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地质矿产部科技司司长,地质矿产部副总工程师。曾任长春科技大学名誉校长。主要著作:1.大兴安岭东北部区域地质的初步研究2.大兴安岭北部地质3.中国地质概述4.亚  相似文献   

14.
在欢庆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周年之际,马杏垣、索书田、游振东和刘如琦所著《嵩山构造变形》一书已由地质出版社出版,这本专著约38万字,附有大量插图和照片。全书共分四章,论述了嵩山的重力构造与构造解析。 《嵩山构造变形》一书是二十多年来由马杏垣教授亲自带领北京、武汉地质学院近百名师生长期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的集体劳动成果。为我国构造地质学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理论。我国地质界老前辈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黄汲清教授认为该书“描述精细、讨论深入,特别对重力滑动构造之阐述令人信服,确是我国地质界之重大贡献,值得我们详细阅读”。同时,国际地科联构造委员会主席Zwart教授称赞该书是“对构造分析具有现代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邹颖礼 《地球》2012,(7):70-71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卷帙浩繁的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现存档案,记述了三十多年的历史更迭,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学者皓首穷经孜孜不倦地把门厅冷落的地质学这门专门学科推向社会,送到寻常百姓家,成为家喻户晓的社会常识。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就是这项工作的主要推动者。  相似文献   

16.
资讯     
《地球》2016,(10)
正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金罗盘奖"揭晓近日,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金罗盘奖"揭晓,100名野外一线地质人获此殊荣。为鼓励青年人扎根基层,在野外一线建功立业,中国地质学会联合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科技与国际合作司、人事司,于2014年共同发起并设立了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100人。第二届"金罗盘奖"申报及推荐工作于2016年3月31日启动,经过候选人申报、单位推荐等环节,进入到专家评审阶段,8月19日,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金罗盘奖"  相似文献   

17.
大陆边缘地质国际学术会议”于1986年10月20—25日在南京大学举行。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联邦德国和我国的共三百多位地质学家、地质工作者,交流了研究成果。 大陆边缘地质是目前世界地球科学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它通过对地质板块运动的研究、对了解大陆边缘的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岩石的种类及分布、油气等矿产资源的形成及地热等等,均有着重要的理  相似文献   

18.
null 《地震地质》1992,14(4):349
1992年9月20~24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了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70周年大会。到会代表和佳宾共500余人,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朱训在会上做了“为地质科学技术繁荣与发展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回顾了过去,谈到了当前的形势任务,并指出了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9.
读者沙龙     
《地球》2011,(3):5-5
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阅读《地球》杂志已经成为我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在最近的阅读中发现贵刊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文章更好看了……我个人很喜欢“地学”方面的内容.希望今后可以多刊登一些这类的文章。另外.我有个小建议:希望可以增加一个关于“地质人物”的栏目,多记录一些地质工作中的亲身经历,让我们读者能够更加直接、形象地了解地质工作是怎么开展的。  相似文献   

20.
与南极、北极并称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一直吸引着国内外科学家的目光。1999年,一项宏伟的地质工程在青藏高原拉开帷幕。10余年间,上万名中国地质工作者的足迹几乎踏遍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在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