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青海海北高寒矮嵩草草甸设置封育禁牧(CK)、轻牧(LG)、中牧(MG)和重牧(HG)放牧梯度试验样地, 进行了土壤速效氮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结果表明: 植物生长期的5-9月, 土壤NH4+-N、NO3--N和速效氮(NH4+-N和NO3--N之和)含量季节变化明显, 基本表现为植物生长初期高, 末期低. CK、LG、MG和HG条件下, 5-9月0~40 cm土壤NH4+-N平均含量分别为17.62 mg·kg-1、17.84 mg·kg-1、18.63 mg·kg-1和16.67 mg·kg-1, NO3--N平均含量为8.91 mg·kg-1、8.23 mg·kg-1、7.99 mg·kg-1和7.94 mg·kg-1, 速效氮平均含量为26.53 mg·kg-1、26.07 mg·kg-1、26.62 mg·kg-1和24.61 mg·kg-1, 基本表现出随放牧强度增大而降低. 土壤速效氮月际变化与地上绿体生物量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表明地上生物量越大, 消耗土壤速效氮越趋明显; 与枯落物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与地下生物量关系不甚明显, 与湿沉降呈现负的相关性. 土壤NH4+-N含量与土壤有机碳有负相关关系, 而NO3--N含量与有机碳相关性差, 表明土壤有机碳越高, 土壤NH4+-N消耗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戴玉凤  高杨  张国庆  向洋 《冰川冻土》2013,35(3):723-732
湖泊的退缩与扩张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利用2003-2011年Landsat ETM数据和2003-2009年ICESat激光测高数据, 分别对青藏高原佩枯错湖泊的面积和高程变化进行了分析, 并进一步估算了湖泊2003-2009年相对水量变化.结果表明: 佩枯错面积年内变化明显, 湖泊面积冬季最小, 春季出现小峰值, 秋季达到最大; 面积年内波动明显(1.18%), 但在冬季、 春季和秋季相对稳定, 波动范围分别为0.26%、 0.1%和0.29%. 2003-2011年湖泊呈退缩趋势, 冬季、 春季和秋季面积年际变化率分别为-0.52 km2·a-1、-0.35 km2·a-1和-0.61 km2·a-1; 2003-2009年间湖泊水位下降了1.17 m, 变化率为-0.05 m·a-1; 2003-2010年, 冬季总水量减少了2.51×108 m3, 春季总水量减少了1.74×108m3, 秋季总水量减少了2.80×108 m3, 平均相对水量变化率分别为-0.35×108 m3·a-1、-0.21×108 m3·a-1、-0.37×108 m3·a-1. 从空间上看, 湖泊退缩主要发生在东北角、 东南角和西南角.气候因素分析表明, 佩枯错湖泊退缩秋季主要是因为夏半年平均气温的升高, 冬季和春季则主要是因为冬半年降水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滨东地区广泛发育唐家屯组火山岩,其以强片理化酸性、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夹少量中性火山岩及片理化变质的正常沉积岩.唐家屯组火山岩SiO2含量为61.50%~68.96%,TiO2、Fe2O3、MgO和CaO的含量分别为0.61%~0.88%、1.21%~4.24%、0.30%~2.08%和0.77%~4.57%.Mg#为4~25,Al2O3=15.12%~16.99%,K2O=2.68%~5.2%,Na2O/K2O=0.94~2.18,Na2O+K2O=7.05%~9.99%,较富碱.稀土元素总量(∑REE)为140.81×10-6~276.36×10-6,LREE/HREE比值为7.72~9.70,明显富轻稀土元素,贫重稀土元素.δEu=0.77~1.03,具有负异常-弱的正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性.微量元素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Zr、Ba,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和Sr、P,具有双峰式火山岩的特点.该火山岩LA-ICP-MS U-Pb定年的结果显示,其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00±1 Ma,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其形成于引张环境.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山站1989-2011年极昼期间的气温、气压、风、降水等高质量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对中山站极昼期间气象要素基本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研究了极昼期间天气特征. 结果表明: 极昼期间年平均气温为-0.6 ℃, 呈缓慢下降趋势, 其变化速率为-0.2 ℃·(10a)-1;年平均风速为5.4 m·s-1, 变化速率为-0.5 m·s-1·(10a)-1;共出现降水日数459 d, 占极昼期间总日数的33.3%;年平均日照时数为763.8 h, 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 变化速率为26.8 h·(10a) -1. 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和研究南极中山站气候概况, 对中山站度夏科学考察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风对极端干旱区胡杨蒸腾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4年4-11月的胡杨蒸腾速率和风速的实测数据, 分析了风对极端干旱区胡杨蒸腾速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不同风速对胡杨蒸腾速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风速的瞬时变动并不一定都会促进蒸腾速率的升高. 0~2 m·s-1风速作用对胡杨蒸腾速率的影响不大; 2~8 m·s-1风速作用下, 胡杨蒸腾速率显著升高, 且随着风速的增大, 蒸腾速率上升幅度增加. 其中, 2~4 m·s-1风速作用下, 其变化幅度较0~2 m·s-1时增加了4.51%; 4~6 m·s-1风速作用下, 其变化幅度较2~4 m·s-1时增加了7.03%; 6~8 m·s-1风速作用下, 其变化幅度较4~6 m·s-1时增加了16.19%. 当风速大于8 m·s-1时, 胡杨蒸腾速率不再上升而呈下降趋势, 且随着风速的增加, 蒸腾速率降低的幅度也越大, 其中, 8~10 m·s-1风速作用下, 蒸腾速率下降了8.08%; 大于10 m·s-1的风速作用下, 胡杨蒸腾速率的下降幅度高达32.91%. 胡杨蒸腾速率和风速的错位相关分析表明, 风速对胡杨蒸腾速率的影响多为实时性的, 在极少数的大风天气影响下, 蒸腾速率恢复的时间较慢, 形成了个别日期的滞后效应. 风速和胡杨蒸腾速率的指数拟合关系最显著, 且2~8 m·s-1风速下, 蒸腾速率随着风速呈指数增加趋势; 8 m·s-1以上风速作用下, 蒸腾速率随着风速的增加呈指数减少趋势. 在0~2 m·s-1风速作用下, 蒸腾速率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6.
黑河流域地下水同位素年龄及可更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黑河流域地下水的放射性同位素如氚(T)和14C的测定, 对该流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的年龄以及其更新速率进行了估算. 结果表明: 整体上看, 从黑河流域的上游、中游至下游, 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年龄逐渐增加, 地下水更新速率也逐渐增大. 其中, 黑河上游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平均更新速率分别为1.96%·a-1和1.76%·a-1, 可更新能力最强; 中游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平均更新速率为1.25%·a-1和0.68%·a-1, 可更新能力次之; 下游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平均更新速率分别为0.74%·a-1和0.18%·a-1, 可更新能力最差. 黑河流域不同地带地下水由于循环条件的不同, 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年龄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中, 中游山前平原补给条件较好, 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年龄较小; 中、下游远离河道地区浅层和深层地下水补给条件差, 显示了更老的年龄. 黑河流域埋深40 m以上的浅层地下水平均更新速率(1.13%·a-1)高于埋深40~100 m之间的中层地下水(0.65%·a-1)以及埋深100 m以下深层地下水(0.55%·a-1). 因此, 在黑河流域地下水开发过程中要合理开发浅层地下水, 适当缩减开发深层地下水.  相似文献   

7.
以天山乌鲁木齐河上游作为研究对象, 结合乌鲁木齐河上游近50 a的实测月均径流变化资料, 对未来的月均径流进行了预测. 基于对重现水平的95%置信区间进行估计的结果表明, 乌鲁木齐河上游重现期为10 a、25 a、50 a和100 a的月均径流量极大值分别约为35.4 m3·s-1、39.9 m3·s-1、43.2 m3·s-1和46.3 m3·s-1;重现期为10 a、25 a、50 a和100 a的月均径流量极小值分别约为0.60 m3·s-1、0.43 m3·s-1、0.30 m3·s-1和0.18 m3·s-1. 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 乌鲁木齐河上游在2058年前后枯水期时可能发生断流现象. 该研究对乌鲁木齐河径流变化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稀土的开发和广泛应用使得人们倍加关注其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其环境地球化学行为。赣江作为鄱阳湖流域五大入湖河之一,发源于稀土资源富集的赣南地区,而其下游水体及周边地下水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和分异特征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以赣江北支水体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赣江北支水体中稀土元素总量在地表水中为230~1 146 ng/L(均值458.85 ng/L),地下水中为284~1 498 ng/L(均值634.94 ng/L),沉积物中稀土元素总量为177.9~270.7 mg/kg(均值226.99 mg/kg)。PHREEQC模拟计算表明,水体中的稀土元素主要以碳酸根络合物(REEC03+)的形式存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总体上均表现为重稀土元素相较于轻、中稀土元素富集,沉积物未表现出明显的富集特性;水体具有Ce、Eu负异常特点,而沉积物表现为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指示氧化还原环境和水岩相互作用对稀土元素在水-沉积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影响。地下水中稀土元素的含量沿流向具有上升趋势,而水体中重稀土元素的富集程度不断减弱,同时碳酸根络合物(REEC03+)的占比不断降低,反映水体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受到pH、胶体吸附、络合作用以及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的影响。水体中重稀土元素的富集受到碳酸根络合反应的影响,Ce、Eu负异常与Ce氧化沉淀和母岩特性相关。Gd异常值表明,研究区中下游水体中的Gd元素受到人为输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杨森  张明军  王圣杰  王杰  陈荣  马荣  潘素敏 《冰川冻土》2017,39(5):1113-1121
基于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0.1°×0.1°高分辨率逐时降水量网格数据集以及气象站点日降水的实测资料,对青藏高原面雨量的空间分布做了研究,并运用线性分析法对青藏高原季节面雨量和逐时面雨量的年际变化做了分析。结果表明:(1)0.1°×0.1°高分辨率格点降水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青藏高原面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东南缘的降雨量远大于西北部。格点数据与站点数据之间偏差率小于20%的站点占到站点总数(84个)的65.48%,相关系数大于0.9的站点有48个。(2)2008-2013年青藏高原总面雨量的年均值为133.42×1010 m3,夏季面雨量最大,占到全年面雨量的51.48%。四季面雨量均呈增长趋势,春、夏、秋、冬的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40×1010 m3·a-1、3.11×1010 m3·a-1、1.30×1010 m3·a-1和0.92×1010 m3·a-1。(3)面雨量峰值出现在19:00-20:00(北京时间,下同),面雨量增多的时间出现在17:00-02:00。  相似文献   

10.
钻自西昆仑山崇测冰帽海拔6530 m的18.7 m冰芯提供了近百年间的尘埃沉积记录.冰芯记录覆盖的90 a间尘埃表现出持续下降的总趋势,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1930年之前,1930-1960年和1960年之后,尘埃浓度的降低是量级上的.几个突出的尘埃阶段出现在1900年代早期、1910年代、1920年代后期和1940年代早期,它们分别以约2.5×106、2.7×106、2.5×106和1.5×106粒·mL-1的高浓度为特征,而1970年代则表现出相对较低的浓度(5×105粒·mL-1).就年份来看,突出的高尘埃浓度出现于1906,1915,1919和1943年.根据微粒的粒径资料分析,局地输入的尘埃分量约占总值的17%,剔除后可以得到中、大尺度范围的大气尘埃沉积通量.根据后60 a资料建立的通量平均值为913μg·cm-2·a-1,大气尘埃随时间的每10 a下降速率为-124μg·cm-2,它可反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对流层中上部的大气尘埃通量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金银铂及首饰物的无损检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采用透空照射、数学校正法并与比重法联用,可无损检测金、银、铂及饰物的成色,判别包、镀金饰品,较好地校正了饰物的形状、面积和光洁度的影响,不受宝石镶嵌物的限制,能够提供金、银、铂及饰物的成色和杂质元素的配比数据。用该法测定24K及14K值饰品的RSD(n=9)分别为0.01%和0.82%,测定范围在1%~100%之间。  相似文献   

12.
应变软化边坡渐进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可靠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现有考虑应变软化效应的边坡渐进破坏分析模型中计算假定条件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不足,以三峡库区赵树岭滑坡为研究对象,考虑地下水位波动和地震力的影响,提出用于分析多场耦合条件下应变软化边坡渐进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可靠度的方法.结果表明,地下水位波动和地震力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滑坡的渐进破坏模式和破坏概率.滑坡在145 m、175 m水位和库水位从175 m陡降为145 m三种工况下整体稳定,但分别有14.119%、20.266%和21.797%的概率发生局部渐进破坏;在烈度为Ⅶ的地震力作用下同时考虑3种蓄水工况,该滑坡分别有34.067%、38.061%和38.405%的概率发生整体渐进破坏;根据滑坡渐进破坏模式指出最佳加固位置应在沿江大道前沿.该分析方法具备可靠性,可为边坡的渐进破坏模式及稳定性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水足迹与主成分分析法耦合的新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钋  尚熳廷  姚梅  刘佩贵 《水文》2021,41(1):49-54,34
通过耦合水足迹理论与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基于水足迹的新疆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研究区2010~2015年间水资源承载能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10~2015年间新疆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呈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2014年水资源承载力最差,供水压力最大.其中,研究区的承载力主要受水资源和社会因素以及进出口贸易中虚...  相似文献   

1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海水中微量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思桥  何超君  刘敏 《吉林地质》2010,29(1):142-143
研究了用ICP-AES测定海水中微量钡的方法,选取了最佳工作条件,检出限为0.003mg·L-1,RSD为0.64%~0.84%,回收率在98.2%~104%之间。该法简便、快速、准确,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长江中游径流量变化影响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利用累积距平、Mann-Kendall检验和有序聚类方法,对长江中游5个水文站1961-2014年径流量进行突变检验,并应用降雨-径流多元线性经验模型,定量评估长江中游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径流量多年来呈线性减少的趋势,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径流突变点为1968年和2006年,1969-2005年枝城、沙市、监利、城陵矶和螺山站控制流域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影响的贡献率分别为85.68%、50.89%、84.78%、89.81%和68.39%;2006-2014年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分别为88.40%、59.47%、82.86%、80.03%、63.63%,人类活动的贡献率高于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6.
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算法,对均三溴偶氮胂显色体系光度法同时测定地质样品中铈组稀土元素的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取得满意结果。讨论了消除样品中的钇组稀土元素干扰、校准样品群的建立以及最佳因子数的确定等问题。用所拟定方法对国家级GSD、GSR系列地质标样进行测定,其结果与推荐值相符。对地质样品NB367平行9次测定,铈组各稀土元素的RSD在2.2%~10.O%范围。  相似文献   

17.
多目标地球化学填图是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中重要的区域性基础性工作之一,为了更好地反映出地球化学背景变化,要求分析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度、精密度以及更低的检出限。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中的硼锗溴钼锡碘钨主要采用单独或分组熔矿的方法进行制备和测定,操作流程长且涉及6种测定方法。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对以上7种元素的分析方法进行系统总结,采用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碱熔,分取溶液加入柠檬酸,利用阳离子交换树脂,静态交换2~3h,除去溶液中大量的阳离子减少基体干扰,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硼锗溴钼锡碘钨含量。结果表明:7种元素的检出限分别为0.66、0.096、0.78、0.11、0.15、0.29、0.27μg/g,相对标准偏差(RSD,n=11)在2.1%~7.5%之间,均小于10%。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应用成本低,并且整合了相关6种分析配套方法,应用于测定厚覆盖区地球化学调查样品,精密度和准确度均满足《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DZ/T 0258—2014)要求。  相似文献   

18.
发展了一种可在野外快速测定0.010-50μg/g银量的新方法.此法由两个各自独立而又配套的部分组成.一是直接测定0.25-50μg/g银量的Ag-TMK-SDS三元络合物光导比色测定法;二是测定0.010-0.25μg/g银量的巯基棉分离富集微珠析出比色法.可在同一份试液中依次完成.前者检出限为0.006μg/ml(K=3);测定铜、铅和锌矿石标样GSO-Cu-1(含银3.87μg/g)、GSO-Ph-1(含银14.7μg/g)和GSO-Zn-1(含银13.5μg/g)中的银,RDS(n=11)分别为1.6%、3.7%和3.4%;后法可检出5ng/g银;测定地球化学标样GSD-3(含银0.59μg/g)中的银,RSD(n=11)为6.t%.方法较为简便、快速、准确和灵敏.用光导比色计测定,结果准确度、精度均有较大改善,且与室内原子吸收法相当.故所定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火焰法),根据改进单纯形优化法建立了大米中微量元素镉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改进单纯形优化法的灵敏度比传统方法有所提高,实验次数少,线性关系良好。运用法对广东省韶关马坝、英德、增城、广州效区等地区出产生的大米进行了测定,并用标准加入法做回实验,回收率介于94.66%-103.30%。  相似文献   

20.
以天津市核桃主产区土壤和核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元素Cd、Hg、Pb、As、Cr、Zn和Cu的含量特征,选用内梅罗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等3种方法评价了土壤环境质量,并分析了核桃食用安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样品中Cd、Hg、Pb、As、Cr、Zn和Cu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9×10-6、0.06×10-6、24.1×10-6、11.9×10-6、75.5×10-6、78.9×10-6和30.6×10-6,Cd、Hg和As平均值均超过了天津市背景值,而且Cd和Cu分别有11.7%和1.7%的样品点位超过风险筛选值。根据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可以得出,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由地累积指数与污染负荷指数评价发现,研究区存在人为原因引起的土壤重金属积累情况,且污染点位均匀分布于研究区。核桃样品中Cd、Hg、Pb、As和Cr平均含量分别为0.003×10-6、0.004×10-6、0.044×10-6、0.043×10-6和0.760×10-6,均满足食品安全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