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新疆月气温与水面蒸发量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新疆境内104个气象站、24575个月气温和蒸发资料的统计整理,分时段进行了指数回归分析,绘出了各回归系数等值线图,并论述了它的区域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1991-2010年降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91—2010年5—9月乌鲁木齐市气象站降水量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近20 a降雨特征。结果表明,逐小时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呈现较为一致的日变化特征,均以20时以后至翌日11时左右为高值区,在下午16时达最低值;1 h降水频次最多的是量级≤1.0 mm的降水,其次是1.1 mm≤R1≤3.0 mm,但1.1 mm≤R1≤3.0 mm量级的降水贡献率最高,其次是R1≤1.0 mm。不同量级降水过程均有较为明显的年际差异,小雨过程发生的频次最多,其次为中雨、大雨和暴雨过程。前半夜为小雨、中雨和大雨过程最易发生时段,下午为暴雨过程最易发生时段。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过程发生最多的时段分别为7月中旬、5月中旬、5月中下旬、5月上中旬与7月中旬及8月下旬。短时性降水(1~3 h)主要集中在前半夜,持续4~6 h和7~9 h降水多集中在前半夜到后半夜,持续10~12 h及以上的降水多发生在下午至后半夜。20 a来雨日年际变化不明显,后10 a和前10 a相比,暴雨日数有所增加,而其他量级及总雨日均减少。  相似文献   

3.
张丽萍  唐克丽 《中国沙漠》2000,20(4):422-425
应用水文学雨型动态设计原理,根据黄土高原北部神府东胜矿区暴雨特征,分析计算出该地区不同雨强不同重现期的暴雨量,并按照矿区最大1 h、6 h、12 h和24 h暴雨记录,采用不同历时曲线的主雨峰对齐、算术平均、滑动挑选的方法,分析概化出矿区不同时段每年一遇的暴雨历时控制雨型,绝大部分高强度暴雨均属于超前型。应用暴雨动态过程设计方法,可以计算分析无气象、水文测站的每一个小流域的暴雨过程。从而为流域产流汇流、侵蚀量的计算奠定了基础,并使所计算出的流量和侵蚀量更有可用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降雨增多,暴雨内涝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快速掌握暴雨给城市交通及人群的影响,有助于提高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和事件响应能力。利用实时动态的交通路况信息和手机定位请求数据,通过一种融合STL时序分解技术与极端学生化偏差统计检验的时间序列异常探测方法,监测和分析暴雨内涝灾害事件中,城市道路交通和人群活动的时空响应特征,并以2018年7月16日发生在北京的极端暴雨事件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降雨集中的早、晚高峰两个时段(8—9时、18—19时),市区的拥堵道路数量超出往常水平最高可达150%,异常检测分析显示拥堵道路数量和交通拥堵指数均达到异常甚至极端水平。人群活动的异常响应分析结果显示,暴雨事件引起定位请求量异常升高、异常点增多,且异常点的空间分布与1 h前的降雨量分布存在较高相关性。以上结果不仅证明了大数据及异常检测方法对于快速洞察暴雨事件对城市交通及人群影响的有效性,也为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的应急响应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中国暴雨区划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近三十年水文站和气象站实测和调查24h最大暴雨均值和极值,将中国暴雨进行了初步区划。分区原则是:综合考虑暴雨强度及其分布特点、发生季节、暴雨天气系统以及地理诸因素(包括地形、拔海高度和海陆性质)。首先采用天气气候学方法对全国暴雨进行初步划分;然后,根据全国气象站25年汛期(5—9月)雨量和年雨量资料,算出各区域面雨量指标,以某区面雨量指标为变量,分别对其周围各站雨量求相关,如果相关系数通过显著性水平α=0.05,即将该站划归为同一暴雨气候区,否则,划归另一气候区。 最后将全国分为十个暴雨气候区和四个副区,并简述了各区暴雨洪水成因及特征。  相似文献   

6.
正确估计区间面平均降水情况及产流时间,一直是困扰气象水文界的难题。河池境内及周边区域大型水电站密布,通过对区间面平均降雨量及径流入库时间等因素进行分析,对及时掌握河池境内库区暴雨的时空分布及致洪特点,对提高电站调峰作用,正确控制下泄流量,不单对电站调节用水有重大作用,对防御下游洪涝发生也有积极意义。分析表明,暴雨时空分布越集中,越有利于区间洪峰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南疆沙尘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66,自引:23,他引:43  
王旭  马禹  陈洪武  陶祖钰 《中国沙漠》2003,23(2):147-151
根据新疆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整理出1961-1999年39a南疆42个气象观测站的沙尘暴天气现象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给出南疆地区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南疆沙尘暴的高发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南缘高于其它周边地区;②沙尘暴的多发年代在20世纪70年代,90年代沙尘暴的发生明显减少;③沙尘暴主要出现在3~8月,最活跃的是4~6月;④塔里木盆地全天都有沙尘暴发生,主要是在2~6时、11~15时、19~24时三个时段,其它地区在15~22时;⑤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多数沙尘暴持续时间在25h以内,其它地区大多数沙尘暴持续在30min以内。沙尘暴的最长持续时间盆地周边超过20h,其它地区在10h之内。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2014云南省丽江市首场区域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高空槽东移引导弱冷空气南下,同时受500 h Pa两高辐合区和700 h Pa切变线共同影响所致;孟加拉湾水汽为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水汽来源,同时强水汽辐合中心的存在和移动过程经过丽江是此次区域性暴雨形成的主要特征;强降水时段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且有强烈的斜压上升运动;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合并及加强,TBB值小于220 K是此次强降水的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9.
福建主要城市周边平缓高地避暑休闲气候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3类比较和评述了当前普遍使用的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和天气舒适度预报模型,认为考虑气象要素对体感交互作用的基本模型比较符合客观实际,从而选择了温湿指数I1=T-0.55(1-Rh)(T-14.4)和风寒指数I2=(10.9V^0.5+9.0-V)(33-T)2个基本模型来评价福建主要城市及其周边平缓高地的气候舒适度.结果表明,福建主要城市夏季6-9月份4个月的温湿指数处于很热和炎热等级,7—8月份日高温时段的风寒指数也处于不舒适的很热和炎热等级,而冬季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总体上处于清凉较舒适等级,只是上午低温时段处于冷凉较不舒适等级的范围,而这些主要城市周边的平缓高地4、5、6月和9、10、11月的温湿指数基本上均处于非常舒适和较舒适等级,只有7、8月份的下午高温时段短时间处于热不舒适等级,而风寒指数则表明这些平缓高地从4月份至11月份8个月时间不论日均状态、日低温时段还是日高温时段均基本上处于非常舒适和较舒适等级.这些平缓高地1-2月份比相关中心城市稍冷,但均未达到寒冷很不舒适的等级.从气候舒适度角度进一步论证了福建主要城市周边平缓高地作为夏季避暑休闲和公务活动场所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分3类比较和评述了当前普遍使用的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和天气舒适度预报模型,认为考虑气象要素对体感交互作用的基本模型比较符合客观实际,从而选择了温湿指数I1=T-0.55(1-Rh)(T-14.4)和风寒指数I2=(10.9V0.5+9.0-V)(33-T)2个基本模型来评价福建主要城市及其周边平缓高地的气候舒适度.结果表明,福建主要城市夏季6-9月份4个月的温湿指数处于很热和炎热等级,7-8月份日高温时段的风寒指数也处于不舒适的很热和炎热等级,而冬季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总体上处于清凉较舒适等级,只是上午低温时段处于冷凉较不舒适等级的范围,而这些主要城市周边的平缓高地4、5、6月和9、10、11月的温湿指数基本上均处于非常舒适和较舒适等级,只有7、8月份的下午高温时段短时间处于热不舒适等级,而风寒指数则表明这些平缓高地从4月份至11月份8个月时间不论日均状态、日低温时段还是日高温时段均基本上处于非常舒适和较舒适等级.这些平缓高地1-2月份比相关中心城市稍冷,但均未达到寒冷很不舒适的等级.从气候舒适度角度进一步论证了福建主要城市周边平缓高地作为夏季避暑休闲和公务活动场所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农业旱灾与预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西北地区干旱灾害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代表性,常常对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威胁。利用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951~2000年的50年农业旱灾面积统计资料,分析了农业旱灾的时空强度变化。表明西北地区农业旱灾有增加趋势,以20世纪90年代增加最明显。利用西北地区均匀分布的40个站点50年的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变换的Z指数法,探讨了干旱强度和地表径流量的时间变化与西北地区农业旱害的关系。表明降水量的减少及河川径流枯期与农业旱灾面积负相关关系密切。应用波谱分析与逐步自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西北地区干旱指数的拟合回归预测模型,农业旱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预测模型,并对西北地区干旱灾害的趋势进行了预测。表明西北地区干旱灾害在21世纪前十年有所减缓。经检验,模型预测效果良好,根据预测结果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减灾措施,减少西北地区农业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2.
我国干旱区洪水灾害基本特征: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新疆自然和社会环境,分析了新疆洪水及其洪灾的形成,季节分布,年际变化,地区分布等主要特征,并提出对洪水灾害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3.
洪涝灾害对产业系统造成的经济影响既有直接经济损失也有间接经济损失,而间接经济损失远远高于直接经济损失,研究间接经济损失对灾害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利用2016年湖北省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数据,从产业关联视角计算不同洪涝淹没水深下的产业部门间接经济损失。研究结果表明:① 随着淹没水深增加,不同产业部门受洪涝灾害冲击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相应增加。② 大部分产业部门由于产业关联关系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高于直接经济损失;当淹没水深较小时,一些资产较密集的产业部门受洪涝灾害冲击较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于间接经济损失。③ 全社会总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呈非线性关系,且间接经济损失随着直接经济损失增加而增加;当淹没水深大于2.093 m时,间接经济损失约是直接经济损失的1.15倍。  相似文献   

14.
沿海城市社区暴雨洪水风险评价——以温州龙湾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风险角度探讨了基于GIS空间网格的沿海城市社区空间尺度暴雨洪水淹没情景模拟方法。通过对温州龙湾区暴雨降水量的频率计算,得到不同频率下的降水量及其对应的径流深度。根据"雨量体积法"原理,利用编制的程序得到不同重现期暴雨洪水水面高程和不同淹没水深区间对应的淹没面积,并进行暴雨洪水淹没情景模拟和洪水风险评价。最后,根据2005年龙湾区"海棠"台风暴雨实测资料进行典型历史台风暴雨洪水事件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近40a甘肃省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甘肃省近40 a的气温、降水、各种气象灾害和各种灾情、经济指标资料,分析了甘肃气候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和农业的影响。得出全省平均气温为增温趋势;降水河西(以黄河为界)为增加趋势,河东减少趋势;干旱20世纪90年代在增加,而沙尘暴、冰雹、暴雨90年代在减少;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明显,气象灾害受灾总面积与粮食单产呈明显的负相关,尤以干旱灾害对全省粮食产量的影响更为显著;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增加。  相似文献   

16.
湖南洪涝灾害波动特征及趋势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0―2007年湖南省重大洪涝灾害统计数据,采用灰色系统建模方法,建立了湖南省洪涝灾害重大损失年份的灰色灾变GM(1,1)模型,预测未来10年湖南省重大洪涝灾害发生的趋势。结果显示,湖南省洪涝灾害具有周期性波动上升特征,未来10年中,可能发生轻灾的年份为2010和2017年,可能发生重大洪灾的年份为2012、2015和2019年,可能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的年份为2013和2016年。认为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湖南特有的以流水为主的地质地貌特征导致地域蓄水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湖南水利工程破坏严重、排洪减涝能力不高以及人们自觉的防灾减灾意识不强。  相似文献   

17.
玉溪暴雨天气发生规律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51~2008年玉溪市暴雨发生次数最多的是澄江县,其次是华宁、元江、红塔区。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暴雨次数比20世纪明显增多,主要集中在盛夏6~8月,占总次数的72%,其中单点暴雨和小范围暴雨占全部过程暴雨的95%,造成了玉溪市主汛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形成玉溪暴雨时空分布差异大的天气环流系统主要有切变冷锋型、高原糟冷锋型、两高辐合型、热带天气系统北上型四大类,其次,特殊的地形地貌也是造成玉溪单点暴雨和小范围暴雨较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其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涛  徐刚  夏大庆 《山地学报》2004,22(6):719-724
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库区地质灾害的活动状况,不仅影响三峡水库的运行安全。而且还关系到库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要防患于未然。在研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主要特点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对库区蓄水后库岸再造过程和人类不合理活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认为,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地质灾害和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将相对增加,并呈现出阶段性。提出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农业水问题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君  谢小立 《热带地理》2001,21(1):32-35,80
湖南省雨水丰沛,农业水资源总量完全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和支持其持续发展。但时空分布不均带来了一系列水问题:山丘区的季节性干旱和洪灾,平原区的涝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农田水分生产率低以及工业和城市用水压力等。解决湖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问题,首先是强化雨水资源化过程,加强原有农业水利工程设施的修缮和配套建设,努力建设新的农田灌溉设施;改革农业水管理体制和制度,逐步实现农业水管理的“用水有偿化、投资多元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法制化”;另外要立足省情,推进农业科学用水研究,提高水分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云南气象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解明恩  程建刚 《地理科学》2004,24(6):721-726
用1950~1999年气象灾害资料,分析云南气象灾害的主要特征,具有种类多、频率高、重叠交错;分布广、季节性、区域性突出;成灾面积小、累积损失大的特征。指出地理环境、气候、人类活动是形成云南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特殊的低纬高原、邻近热带海洋、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植被少、降雨集中、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活动强烈是形成云南气象灾害的地理环境因素。季风强弱与冬夏大气环流差异是决定云南气象灾害的主要气候背景。人口剧增,垦植过度,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指出是加剧云南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和损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因素,提出了云南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