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贵州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是一个元古宙时期的裂谷盆地.历经了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新特提斯以及太平洋-印度洋俯冲汇聚的影响,是多期次、复杂的地块拼合和造山带演化产物.区域上以喀斯特地貌包围浅变质岩山脉地貌为特征.研究区内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多样.其中达世界级地质遗迹景观共计4处.区内自白垩纪末期开始了间歇性的隆升,由于受梵净山穹窿构造及多个滑脱层影响,造成了剥蚀速率的差异,奠定了如今的地貌雏形;通过构造解析及物质组成分析,认为梵净山特有的层状浅变质岩侵蚀地貌是在以构造为主导的应力塑造之下,经由风化、剥蚀以及冰川作用共同雕琢而成.并就研究区内主要地质遗迹特征、成因及演化进行了论述.贵州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内不仅地质遗迹种类丰富,而且多处代表性地质遗迹具有全球对比价性,有极高的科学、科普价值.  相似文献   

2.
梵净山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本文对该区蛇绿岩套中之层状超基性岩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初步探讨,为研究我国超基性岩提供一些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3.
陆晨明  张传恒  范启超 《地质论评》2016,62(5):62051272-62051276
正液态不混溶(liquid immiscibility)作为最重要的成岩成矿机制之一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罗照华等,2007)。但是,自从阿波罗11号采集的月岩中首次发现自然条件下硅酸盐液态不混溶现象(Roedder et al.,1971)以来,地球火成岩中成规模的液态不混溶现象并不多见,涉及液态不混溶过程的论述大多数是基于其最终产物的解释。笔者等于2016年3月在贵州省梵净山地区(图1)进行野外地质工作中发  相似文献   

4.
贵州梵净山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出露地层为中新元古界梵净山群、青白口系板溪群、南华系及古生界地层。梵净山群已强烈褶皱,被青白口系板溪群角度不整合覆盖。浅色白云母花岗岩侵位于褶皱的梵净山群中;锆石原位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838.5±1.5)Ma。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其A/CNK值〉1....  相似文献   

5.
一、矿床地质 贵州梵净山黑湾河钨锡矿床位于新华夏系内的马鬃岭——梵净山——老岭多字型构造体系的主干构造——梵净山穹状背斜的近轴部位,受北东东向的铜厂复向斜近近轴部位与南北向  相似文献   

6.
梵净山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屹立在黔东湘西低山丘陵上的梵净山,第四纪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冰川流行,从山上到山下保存有一套完整的冰川遗迹.根据此次所作冰碛物ESR测年资料分析,确认梵净山冰川有过六次冰期(含一次冰缘期),其年代下限依次是133 Ka、236 Ka、392 Ka、654 Ka、960 Ka及1 728 Ka.梵净山地区各冰期的ESR测年数据,与喜马拉雅及青藏高原各冰期的ESR年代十分吻合;同时该区最近两次冰期的年代,还与黔桂地区25万年来两次冰期旋回的铀系法测年数据高度一致.因此梵净山极有可能成为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梵净山群火山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年代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梵净山群为一套出露于黔东北地区、厚达万米、变形强烈的浅变质火山岩、陆源碎屑岩系,其下未见底,上被下江群所覆盖。梵净山群的层型剖面位于贵州西部的梵净山地区,自下而上划分成上、下2个亚群。样品T0731采自下亚群上部的回香坪组,岩性为灰绿色熔结火山集块岩,首次分选出100余粒岩浆型锆石,完成SHRIMP U-Pb定年测点15个,获得加权平均年龄(840±11)Ma。这表明梵净山群主体属新元古界,进而分析、讨论了江南造山带主要地层单元的地层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8.
贵州梵净山群沉积时代——来自原位锆石U-Pb测年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梵净山地区地层出露完整,构造关系清楚,是研究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构造演化的理想地区。该区区域角度不整合面之下地层称为梵净山群,分为7个岩性组,中部出现大量火山岩,形成一个完整的盆地沉积记录。对该区梵净山群地层中的火山碎屑岩夹层及细碎屑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测年工作,结果显示,两件火山碎屑岩锆石平均U-Pb年龄分别为832 Ma(铜厂组)和851 Ma(余家沟组);另外两件余家沟组细碎屑岩中锆石原位U-Pb测年结果比较接近,平均年龄分别为845 Ma和849 Ma。结合前人数据可以比较精确限定梵净山群的沉积时限在855~815 Ma之间。该时段的上限精确限定了武陵/四堡运动界面的时限,为江南造山带不同部位地质事件的合理对比、了解江南造山带地质事件的时空迁移规律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赣东北广丰地区翁家岭组凝灰岩样品中的锆石进行研究,首次测得了翁家岭组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41.2±5.1)Ma,约束了翁家岭组形成的时代,明确该套沉积岩为田里片岩之上、桃源组(上墅组)之下的一套地层。根据最新获得的大量高精度年龄数据,确定翁家岭组在层位上与梵净山群、四堡群、冷家溪群、双桥山群相当;覆于翁家岭组之上的桃源组是与侵入到梵净山群、四堡群、冷家溪群、双桥山群的火山侵入岩以及浦江地区"平水群"、江山市"章村组"同时期的火山侵入或喷出产物。江南造山带自西向东在830 Ma期间曾广泛发育一期岩浆活动事件。  相似文献   

10.
江南造山带位于华夏与扬子地块之间,发育大量新元古代火成岩,是研究地球早期壳幔相互作用、板块构造演化的理想对象。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板块演化研究已初具雏形,但对其西南段构造演化还争议不断,主要问题在于没有构建与区域地质特点吻合的岩浆活动年代学格架。本文以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梵净山为研究区,基于详细的区域地质填图结果,针对侵入于梵净山群(沉积时代850~830 Ma)中的基性-超基性岩样品开展原位锆石年代学研究。新的年代学数据表明,侵入于梵净山群的3个辉长岩体结晶年龄分别为813 Ma、804 Ma、748 Ma。结合前人发表数据,提出梵净山地区岩浆活动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晋宁Ⅰ期(850~825 Ma)、晋宁Ⅱ期(820~750 Ma),分别对应于梵净山期、下江期盆地演化。该岩浆岩年代学格架与区域地层年代格架吻合,形成了完整的新元古代沉积-岩浆活动记录。这套沉积-岩浆组合的大地构造背景尚不明确,需要通过大地构造相分析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11.
为获得江南造山带西段梵净山地区新元古代拉伸纪的岩浆演化时序,为区域综合对比提供可靠的典型地区岩浆岩年代学研究基础资料,以及为梵净山申报地质公园提供详实的科普素材,对研究区新发现的辉绿岩体进行了年代学研究,获得该岩体U-Pb年龄为805.3±4.5Ma。通过对已有年龄数据的系统梳理与总结,认为梵净山群回香坪组内玄武岩的喷发结束时间为840Ma,存在831Ma、814~805Ma两次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和855Ma、834Ma两次酸性岩浆活动。梵净山地区的新元古代拉伸纪岩浆活动时序可与黔东南—桂北地区对比。结合岩石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江南造山带西段拉伸纪早期岩浆岩的成因可能与扬子和华夏板块的俯冲碰撞有关,拉伸纪晚期岩浆岩的形成可能与华南大陆伸展裂陷有关。  相似文献   

12.
谢海  张慧 《贵州地质》2009,26(4):243-247,312
梵净山地区是中国南方出露中元古代地层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其发育在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进入了陆内造山的发展、演化历程,形成了淡色花岗岩组合为代表的构造热事件,它反映了本区武陵造山运动的结束,是研究中国南方Rodinia超大陆发展、演化的极佳地区,梵净山群白云母花岗岩特征及性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球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乌罗盆地位于贵州省松桃县境内之梵净山北坡,是一鱼尾状构造岩溶盆地,面积约十平方公里。盆地海拔800—860米,由南向北倾斜;盆地周围的山地海拔1100—1300米。盆地内有三条地表水流,由南往北汇于峰岩附近,而后转为地下河,于包家坨复出地表,流入大路河。(图1)  相似文献   

14.
下江群代表了新元古代末期的新裂谷沉积的起点,确定下江群的时代对新元古代构造运动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贵州印江县地区有一套新元古代白岗岩侵入到梵净山群并被下江群覆盖,在下江群底砾岩中发现大量未经搬运的白岗岩底砾岩砾石。因此,笔者对梵净山地区的白岗岩进行锆石U-Pb年代测定,获得锆石U-Pb年龄(835±5)Ma。该年龄对下江群沉积启动时间和下覆梵净山群的沉积上限均有时代的制约。结合下江群甲路组斑脱岩锆石U-Pb年龄(814±6 Ma)和考虑到武陵运动的年限,下江群沉积年代不应老于白岗岩底砾岩的年代和武陵运动的界面。  相似文献   

15.
黔东北梵净山地区位于雪峰隆起西缘,前寒武纪-早古生代黑色有机质岩系发育,沥青显示广泛。该区在新元古代-中生代经历了晋宁期、加里东期及印支期-燕山期多幕构造变形,前人对后两期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响应关系研究较多,而关于晋宁期构造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匹配关系则鲜有报道。选取黔东北梵净山地区宝塔组灰岩溶蚀孔、洞内的沥青开展了Re-Os同位素研究,测试结果显示等时线年龄为(915±129)Ma。结合区域地质分析表明,梵净山地区存在晋宁期原生油藏,在加里东期被改造形成次生油藏,古隆起控制了次生油气藏的分布。本研究丰富了雪峰隆起西缘油气成藏期次,同时也促进了复杂构造变形条件下次生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对我国南方新元古界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黔东地区金矿床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陶平  王尚彦  戴传固  王敏 《贵州地质》2005,22(4):229-235
本文对黔东地区金矿进行了矿床类型划分,并综述了各类型的基本特征。该区中-低温热液作用形成的金矿均属产于沉积岩建造中的金矿床,与岩浆岩在成因上没有直接联系。其中,天柱-锦屏-黎平地区、梵净山地区及从江地区金矿为变碎屑岩中脉型及蚀变岩型金矿床。三都-丹寨地区金矿为细碎屑岩-碳酸盐岩中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天柱-锦屏-黎平地区及梵净山地区的变碎屑岩中脉型金矿床(点)暴露表生环境后可形成冲积型砂金矿床。  相似文献   

17.
黔东及邻区武陵运动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黔东及邻区武陵运动对该地区影响明显,形成了中、晚元古代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贵州梵净山北及湖南大庸、岳阳、平江地区是武陵运动的构造高位区,向南东方向在平面上出现有规律变化,表现为上覆地层从缺失区至沉积区,接触关系从高角度不整合、低角度不整合至平行不整合,中元古代地层的变形变质程度逐渐减弱; 反映出该地区武陵运动的中心位置为贵州梵净山、湖南大庸、岳阳、平江一线,是南华狭窄洋盆萎缩、消亡,扬子古陆与华夏古陆的汇聚碰撞形成华南板块,中元古代该地区洋陆转换历程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伊利石结晶度、绿泥石结晶度、云母b0值和绿泥石地质温度计研究了梵净山前寒武系甚低级变质作用。结果表明经Kisch伊利石结晶度标样校正的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为0.20~0.99°Δ2θ,绿泥石结晶度árkai指数为0.22~0.63°Δ2θ。由此阐明梵净山前寒武系经历了成岩作用到浅变质作用的影响,迄今依然保留了成岩带、近变质带和浅变质带的岩石记录。成岩岩石具有伊蒙混层特征成岩指示矿物,浅变质带具有钠云母特征变质指示矿物。钾云母(伊利石)b0值范围为:0.9000~0.9045nm;平均0.9018nm,b0值累积频率曲线分布介于典型中压—中低压系列之间,估算的压力为366MPa。峰期变质温度为293~364℃,平均342℃,古变质温压梯度为27℃/km。近变质带界线穿越地层和梵净山背斜轴线,表明甚低级变质作用为成岩-构造运动同期或后期构造增厚引起下部和底部岩石随温压的升高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9.
重力场解析梵净山岩浆岩构造及与矿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炼  朱大友 《贵州地质》2005,22(4):270-272
本文通过区域重力资料对贵州梵净山地区岩浆岩的深部构造进行研究,探索其深部构造特征,根据岩浆岩与高、中、低温元素富集成矿规律,探讨该地区成矿规律,为寻找隐伏矿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贵州地质》2010,27(1):53-53
8.最大的黑钨矿晶体 贵州最大的黑钨矿晶体呈板状,粒度达45毫米,与锡石共生。黑钨矿呈黑色,半金属光泽,比重大,性脆。产于梵净山(小)黑湾河石英脉中,它是贵州省地质局103地质队于1972年在坑道施工中发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