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质灾害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系统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地质灾害链研究的出发点。当前,地质灾害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地质灾害链的理论及其评价方法和技术还不完善。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地质灾害链的定义、分类和分级,初步总结中国地质灾害链的分布规律,综合分析地质灾害链的研究现状,阐明了其发展方向,并提出地质灾害链防治的一些措施和建议。按诱发因素,地质灾害链可以分为:内动力地质灾害链、外动力地质灾害链、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灾害链以及复合型地质灾害链。依据地质灾害链的规模不同,地质灾害链依次可以分为四级:一级地质灾害链,全球级别的地质灾害链;二级地质灾害链,区域地质灾害链;三级地质灾害链,流域地质灾害链;四级地质灾害链,单条冲沟地质灾害链。在中国的东部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台风灾害链活动频繁、影响范围广、造成的损失巨大。在青藏高原地区尤其是南北向地震带,内、外动力地质灾害链活动频繁,影响深远。地震灾害链、崩塌和滑坡转化为泥石流问题、滑坡坝溃决问题、冰湖溃决灾害链、台风灾害链等问题将是未来地质灾害链的研究重点;地质灾害链评价、预测及其风险评估将是地质灾害链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地质灾害链的防治是地质灾害链研究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横琴新区地质灾害较为频发且分布广泛,随着经济发展,地质灾害已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重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根据地质灾害的不同成因,将区内地质灾害分为斜坡类地质灾害和软土沉降类地质灾害.通过对研究区各类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区内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从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现状和人类活动3个方面着手,构建适用于横琴新...  相似文献   

3.
对河南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商城县地质灾害预警为例,将预警网格作为关联字段,对地质灾害预警结果库、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库进行关联处理,建立带有空间预警网格及地质灾害基础信息的地质灾害数据库,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统一制定的地质灾害上报表格,以河南省地质环境信息网为系统平台,采用asp动态网页设计语言,设计预警结果区地质灾害信息查询以及地质灾害反馈等页面,从而建立基于Web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反馈系统。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思茅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滑坡、不稳定斜坡和泥石流.通过对区内地质灾害的考察和最新地质灾害信息的分析,阐述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特征,归纳了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对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初步认识了思茅区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防治对策,力求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闻绍毅  李洋 《地质与资源》2014,23(3):296-300
中国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许多学者和机构对如何防范地质灾害、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根据这些研究将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技术总结为4类: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对国内外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该书依托“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示范”项目成果,在广泛收集国内外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借鉴了国内外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理论方法,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的进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易损性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过程与方法,拟定了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思路,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层次特点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同时选择了一个典型地区进行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实践。  相似文献   

7.
四川康定城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康定城为例,提出了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的新方法,建立了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地质灾害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因子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在地质灾害易发性和易损性评价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其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与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函中的划分标准一致,评价结果可直接用于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为城市防灾减灾和实施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监测报警和防治工程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区域性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等级尚无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通过福建省区域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等级划分的探讨,采用单位面积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数、财产损失值作为“地质灾害模数”,对区域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等级进行划分,判别不同区域地质灾害严重程度,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马宗科 《西北地质》2006,39(4):105-109
宝鸡市地质环境复杂,加之近年来人类不合理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已成为陕西省地质灾害多发、高发区之一。目前全市有各类地质灾害点784处,已引起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笔者详细分析了宝鸡市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地质灾害防治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宝鸡市今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为宝鸡市地质灾害的正确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该书依托"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示范"项目成果,在广泛收集国内外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借鉴了国内外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理论方法,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的进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易损性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过程与方法,拟定了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思路,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层次特点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同时选择了一个典型地区进行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实践。  相似文献   

11.
赵彦宁  孙秀菲 《吉林地质》2012,31(2):117-122
本文根据吉林省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及分布特征,分析了其形成条件及易发影响因素,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及防治分区,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地质灾害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福建地质灾害现状及危害的分析、研究 ,提出防治福建省地质灾害的对策 ,以提高福建省防灾减灾能力 ,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淄川区位于淄博市中部,属于经济发达区,除采矿业、陶瓷业的繁荣外,其他工业、交通及公共设施建设也在迅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地质灾害的危险因素也日益增加,滑坡、崩塌、采空塌陷随时可能发生。该文根据多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综合分析淄川区地质灾害现状和特点,对地质灾害防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胡涛 《矿物学报》2007,27(3):545-548
地处贵州东部的铜仁地区,是我国西南部较典型的山区,也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其所辖8县1市1特区,总面积18032km^2,总人口360.72万人。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至上百万元,给地方经济带来了严重的阻碍。近年来,随着土地开发的不断深入,地质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加之气候的变化,地质灾害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为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本文从该区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其地质环境条件探讨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环境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主要的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韶关市位于广东北部,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全境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夏活化陆台的湘粤褶皱带,整个地质条件复杂,成为地质灾害的常发区域.本文重点分析了韶关市曲江区地质灾害情况并进行分区,同时结合多方面的经验提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对策,旨在为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门头沟区境内98.5%为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较发育,截止到2012年8月,在门头沟区调查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06处。本文分析了门头沟区地质灾害隐患的形成条件,总结了地质灾害隐患在时问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中的若干基本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城市是地质灾害的重大"承载体"这一特点,本文分析了城市地质灾害的特点及其危害,系统探讨了城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对我国城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的有效开展、政府防灾减灾目标的更好实现具有广泛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淄博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基于MapGIS K9平台进行二次开发,以数据库和地理底图为基础,集成数据、图像于一体搭建起一个高度信息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管理平台。此系统的建设能够显著提高淄博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精细化水平,熟练掌握和运用该系统是进行预警分析、提前预报和及时防范地质灾害发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以近年来开展地质安全隐患评价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为基础,提出了地质安全隐患评价的基本定义、评价方法及评价体系。以工程实例为背景,阐明地质安全隐患评价具有时效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等特点,通过开展地质安全隐患评价,能够有效地预防和避免地质灾害对线性工程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铜仁市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形成条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秋景  黄会 《贵州地质》2009,26(2):154-159
本文针对铜仁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条件进行分析,探讨在山间盆地分布区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