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个值得关注的工程地质力学问题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问世 ,不仅推动了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 ,而且提高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其发展过程中 ,新的研究课题不断地被提了出来。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 ,一些重要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形成和逐步走向完善。作者认为以下两个工程地质力学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即边坡滚石机理和防治和工程地质力学综合集成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工程区地应力场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地质力学分析为基础, 结合声发射(AE)法对引水区探洞大理岩定向岩样的地应力实验测定, 对该区地应力场进行了初步研究, 比较了地质力学宏观分析与应力量测结果之间的关系, 探讨了AE法测定地应力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地质力学学报》2006,12(2):126-126
2006年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建所50周年,也是地质力学和地质力学研究所奠基人李四光教授的开山之作“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发表80周年。这是我国学者最早对大陆构造进行探讨的论文。50年来,几代地质力学人和全国的同行在这一问题上不断地探索,为解决国家的资源环境问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共同铸就了地质力学所辉煌的历史,并正在创造美好的今天和未来。  相似文献   

4.
软岩工程地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1,自引:1,他引:60  
在中国煤矿软岩工程地质力学的研究中 ,作者指出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关于软岩定义的缺陷 ,提出了新的软岩定义和分类 ,并论述了软岩的变形力学机制、软化状态方程、软岩巷道支护理论、支护荷载的确定以及软岩工程地质力学设计方法。可以认为 ,中国软岩工程地质力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5.
嘉黎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断裂系中一条重要的深大断裂。近年来,众多大型线路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在藏东南开展,嘉黎断裂孕育的多种工程地质灾害对其建设和运维带来了巨大挑战。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嘉黎断裂的全新世活动性,鲜有学者从工程地质力学角度分析断裂特征。本文以重大工程建设密集的嘉黎断裂中段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针对性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工程地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嘉黎断裂中段的断裂地貌、岩石组合、岩体结构、地应力场、剪切带特征、第四纪活动性等工程地质力学因子具有典型的分段特征。断裂中段的工程地质力学模式可分为两类:(1)临近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韧性”工程地质力学模式;(2)远离东构造结的“脆性”工程地质力学模式。不同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东构造结下伏热地幔流产生的高温高压强变质作用带的影响。基于分段特征,探讨了嘉黎断裂沿线的不同段需重点关注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孕灾特征,为这一地区的重大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对工程地质力学模型材料配比研究的基础上,以太平煤矿8301工作面近风化带开采为工程地质原型,建立了工程地质力学试验模型,模拟了不同开采方案的覆岩及松散层底部粘土层的变形破坏状况,为防水煤岩柱留设高度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原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地质力学学报》主编,我国著名的区域地质与构造地质专家,崔盛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1月2日7时2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他的不幸辞世,令人倍感伤感和惋惜。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地质》2010,(12):1891-1892
2010年10月15—17日,"第三届全国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讨会"在古都西安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长安大学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承办,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十几个单位协办。  相似文献   

9.
《地质论评》2007,53(4):514-514576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前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孙殿卿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6月10日8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相似文献   

10.
《工程地质学报》2008,16(1):144-144
“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月16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室,该室建立于1957年,目前已整整走过了五十年奋斗历程。几十年来,研究室在以谷德振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的辛勤耕耘之下,和全国同行同心协力,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探索了一条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科学的发展道路。他们结合中国工程实践的经验,逐步创立了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理论体系,发展了岩体结构…  相似文献   

11.
《地质力学学报》2006,12(4):405-405
会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20个省市自治区的43个单位,1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李廷栋、马宗晋、张宗祜、翟裕生、汪集呖、邓起东、赵文津、康玉柱等院士出席了本次讨论会。国土资源报等新闻单位对会议进行了报道,会议汇编了《“大陆构造与资源环境”暨第七届全国地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相似文献   

12.
《地质力学学报》2005,11(4):360-360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庆宣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10月2日22: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与岩土介质相互作用的工程地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平根 《地学前缘》1996,3(2):176-176
地下水与岩土介质相互作用的工程地质力学研究周平根(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81)地下水是运动着的水流,它和周围的岩土介质不断进行着物理的、力学的、化学的作用,从而影响地下水流的性质和化学组成,同时也对岩土介质状态产生影响。水文地质学侧...  相似文献   

14.
《地质力学学报》2010,(4):371-371
<正>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科技信息室副主任、本刊编辑部主任、北京地质学会理事、九三学社国土资源委员会一支社委员,杨农同志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于  相似文献   

15.
岩石力学层控制天然裂缝发育程度与成因机制,同样地,裂缝发育也会影响岩石力学参数的大小与各向异性.受成岩与构造作用的双重影响,岩石力学层会发生迁移,因此,控制裂缝发育的岩石力学层及适用于预测天然裂缝分布的岩石力学层可能不再存在.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储层地质力学方法分析构造因素控制下的岩石力学层迁移规律模拟方法 .通过野外观测建立三维裂缝离散网络模型,采用岩石力学实验测量岩石与裂缝面的力学参数,编制三循环法模拟程序研究不同尺寸、不同方位的裂缝性岩体等效力学参数,提出了裂缝性储层地质力学建模最优网格单元大小确定方法,并建立了裂缝参数与岩体力学参数间的数学模型.最后,通过不同时期古应力场数值模拟,预测裂缝的密度、产状,实现了构造因素控制下岩石力学层迁移规律数值模拟.结合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裂缝组合样式及后期应力场模拟的精度要求,确定地质力学建模最优网格单元大小为28 m;在地质力学建模中,过小的网格单元尺度不能完整刻画单元内的裂缝发育模式.从燕山期至喜马拉雅期到现今,伴随着天然裂缝的发育,岩体杨氏模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泊松比增大,并且岩石杨氏模量与泊松比间的空间差异性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6.
岩体结构力学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新发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从岩体工程地质力学角度, 研讨了岩体结构力学的意义, 地位与作用。作者就个人的认识, 将岩体结构力学的理论特点, 概括为五个方面, 即再变形和再破坏, 岩体结构的控制作用、岩体结构控制论、赋存环境以及关于岩体的多种力学介质和力学模型构成的力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王瑜  滕艳  段金平 《城市地质》2012,7(3):55-55
4月26日,由北京地质学会主办、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协办的"院士讲地灾"高峰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论坛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地震专家邓乃恭主持,北京市地勘局局长魏连伟、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田文到会并讲话。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地质力学的观点总结了黔西盘南勘探区及其邻区构造特征,并分析其成因,提出该区先后受正、反两次直扭运动产生的构造复合叠加,先期是反时针直扭形成的晚期华夏系褶皱,后又叠加了顺时针直扭,致使盘南复背科卷入普安山字型旋扭联合构造之中,成为涡轮构造的一支。  相似文献   

19.
《地质力学学报》2018,24(1):146-146
正2018年1月25—26日,地调局地质力学所举办的地质力学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中科院院士石耀霖,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陈毓川、赵文津、康玉柱,20余位国内知名地质专家学者,及近百位地质力学所科研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以"弘扬李四光精神,推进地质力学创新发展"为主题,通过专题报告、成果展示、研讨的形式,交流了2017年地质力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介绍了地质力学研究所业务结构调整总体方  相似文献   

20.
就地质力学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若干规律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诸多方面的应用作了归纳,并通过若干典型实例,阐明了地质力学方法在区调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阐明了地质力学方法在矿床勘探中具有战术的指导作用。最后扼要阐述了地质力学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