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小秦岭北麓黄土覆盖区重力测量、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二维地震等物探勘查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和综合研究,总结了太要断裂东段的深部特征和分布形态。研究认为:太要断裂东段沿小秦岭北麓近东西向呈波状展布,断裂具有分枝复合现象,主断层处在盆地内黄土覆盖区;断裂为高角度正断层,倾角为65°~80°,总断距在3 000m左右;断裂错断了中、新生界和太华群内的韧性剪切带,对矿体具有破坏作用;太要断裂主要发育期始于中生代晚白垩世以后,晚于小秦岭变质核杂岩的拆离断层发育形成时间。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新生界研究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的新生界研究始于 1 91 8年 ,研究程度较高 ,成因类型齐全 ,主要有洪水形成的长辛店组、洞穴碎屑堆积的鱼岭组和周口店组、风成的马兰黄土、泥炭成因的肖家河组和尹各庄组、海相层、冰碛层以及岩熔洞穴中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等。  相似文献   

3.
黄土的湿陷性及其与湿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原始湿度对黄土湿陷性影响的概念似乎早已有了,即湿度大的黄土湿陷性小或没有湿陷性。至于湿度变化对黄土抗压强度及湿陷量的直接影响在捷尼索夫的著作[4]中也曾论及,但是第一次明确的提出湿度与黄土的湿陷性有着规律关系的一般概念还是张宗祜工程师的文章[1],他是在研究黄土地区建筑运河的工程地质条件时  相似文献   

4.
正黄土滑坡是我国西北地区水库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典型工程地质灾害之一,在暴雨极端天气条件下,具有滑坡规模大、灾害强度大、预测难度大的特点,严重威胁区域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关于非饱和黄土在降雨入渗条件下的稳定性分析,许多学者做过大量研究。郑贤生等认为降雨入渗过程将导致非饱和黄土的  相似文献   

5.
黄土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刚起步的学科,其学科基础理论的建立有赖于黄土科学的进步和自身的逐步完善。与黄土地质灾害相关的黄土科学研究问题,大的方面至少包括黄土地质灾害本身、黄土科学基础理论和黄土高原环境三大方面。黄土覆盖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黄土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更为深广的需求。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性的推荐出关于黄土、黄土高原、黄土地质灾害的32个研究专题,亟待多学科、多专业的联合攻关,提出指导性强的综合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关中盆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积为研究区域构造、沉积环境演变与古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地质记录,但目前对新生界地层划分和第四纪下限问题仍存在争论。基于钻孔和剖面资料,结合古地磁和生物地层,对关中盆地新生界地层进行了梳理和修订,就第四纪下限和新生界地层划分与对比问题进行了探讨。岩性地层、磁性地层、生物地层证据以及气候变化特征等都支持将第四纪下限定在传统三门组的黄三门与绿三门的交界处或风成黄土与红黏土的界线之处,即松山负极性向高斯正极性转换处(M/G),古地磁年龄为2.6 Ma。基于关中盆地钻孔和剖面的古地磁数据及前人资料,划分了新生界地层,重新厘定了各沉积地层的沉积年代,将新近纪和第四纪沉积分为风成相和河湖相两套同期异相沉积地层序列,风成红黏土的年代延伸到中中新世,建议将中新世的风成堆积命名为段家坡组。这对关中盆地沉积环境形成演化与古气候变化研究、盆地资源开发以及地质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姚足金 《地质论评》1963,21(2):83-95
外国文献中总是认为最早命名和描述黄土的是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人或者英国人,其实远在二千年前我国“禹贡”中就有关于黄土的科学记载。即使从其作为地质问题被载入文献的年代算起,到现在已有一百四十年之久。但对很多有关黄土地质问题,如成因、形成、分布规律及其性质等都还未获全部解决,甚至一些最根本的问题,如:黄土定义和命名,在国内外都也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其原因在  相似文献   

8.
黄土研究的历史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黄土研究内容和采用方法的不同,将黄土研究历史划分为早期的宏观特征和成因研究阶段,中期的物质成分和物理力学性质研究阶段和现代的年代学与生态环境研究阶段。还对未来黄土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未来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是环境要素定量化和特定环境事件,黄土特性研究的内容是查明黄白所属土壤类型,黄土应用研究的内容是从土壤学的角度解决黄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方面存在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9.
滹沱河上游和牧马河河道变迁的一些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日  梁全武 《地质论评》1965,23(3):240-241
滹沱河上游的河道变迁现象,早在1907年维理斯(B.Willis)已有报导。他推断滹沱河曾经由石岭关南流而达太原盆地与汾河沟通;后来由于石岭关隆起,太原盆地始与忻县盆地隔断。他并进一步推论石岭关隆起当于宽谷黄土堆积之后。1926年王竹泉除肯定上述推断外,并认为滹沱河改向东流系受东面河流袭夺的结果。1958年北京地质学院水文系在忻县盆地,工作后认为:  相似文献   

10.
张拉裂缝深度影响边坡稳定性,是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乃至黄土滑坡研究中一个关键问题。以往关于裂缝深度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半无限空间假设下,与黄土边坡坡顶张拉裂缝尖端微元体的实际应变状态不符。基于非饱和土力学和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认为,张拉裂缝尖端土体微元体水平应变达到极限拉应变,推导出入渗影响下黄土边坡坡顶张拉裂缝极限深度控制方程。采用压力膜仪试验确定黄土土–水特征参数,分析了张拉裂缝影响因素及产生机制。将计算结果与野外实测值进行了初步对比分析,表明该裂缝深度控制方程计算结果更接近实测值。  相似文献   

11.
以松潘幅和漳腊幅1∶5万工程地质调查为基础,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质测年、地理空间分析、室内试验和大型原位直剪试验等工作手段,对松潘黄土的发育分布特征和工程地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松潘黄土具有以下特性:(1)松潘黄土为风成黄土,局部地形的变化通过控制近地面气流的运动从而影响松潘黄土的堆积,使得松潘黄土的分布与研究区地形、地貌的变化联系密切;(2)松潘黄土粉砂含量大于80%,大多含有碎石,碎石物质成分主要以砂板岩、炭质板岩和石英为主;(3)研究区内的松潘黄土主要分布于2712~3437 m的高程范围内,在山体南坡的分布远多于北坡,在地形开阔的断陷盆地内,黄土发育厚度大且呈广泛连续式分布,在高深的峡谷区,黄土的发育厚度变化大且呈零星的片状分布;(4)松潘黄土结构性明显,其力学性质受物质成分、含水率和天然结构面的影响,具有中等—强的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水敏性、湿陷性等性质是该套地层内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因素,松潘黄土的不良工程地质特性严重影响着研究区内未来重大工程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一.简况第二届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和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合并于1964年10月30日在西安召开,第四纪部分会期六天。大会收到论文108篇,论文摘要57篇。分别在第四纪地层,黄土,冰川及冰缘,地貌、新构造及一般第四纪问题等五个组内宣读了78篇论文。会议的后两天分三个专题组,即黄土问题、黄淮海平原第四纪地质问题和第四纪古冰川及现代冰川问  相似文献   

13.
对很厚的黄土地层,合理地进行工程地质分层是场地工程地质评价的前提。为此,本文利用甘肃陇东黄土塬顶开挖的-100 m深人工水井,沿井壁及剖面露头对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进行了详细编录,通过与标准剖面对比,确定了其磁性地层、岩性地层及时代地层单位。在井壁及剖面露头上按0.5 m间距采样,室内测定了其颗粒成分及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对这些指标随深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将整个黄土地层划分为16个工程地质层。同一时代的黄土地层在同一沉积单元内的性质相对均一,因此整个黄土高原地区可参考该方案进行工程地质分层。  相似文献   

14.
科学工作假说(Working Hypothesis)是科学创新的基础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6,26(5):673-677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成立50年来,第四纪科学已进于一个新的后第四纪研究时代了。显著的特点是研究工作由描述性向理念性,由区域性向全球性,由学科性向系统科学性迈进。在此过程中"科学工作假说"的不断出现,是促进其生长的动力。在1950年代对中国黄土成因的许多不同的假说促进了后来中国黄土研究的发展。当前中国第四纪研究的许多关于全球变化问题的科学假说,将开辟一个第四纪研究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综合物探技术在石家庄凹陷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岩石密度、磁性、电性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用重力资料反演广义新生界基底,利用航磁资料研究太古宇、下元古界结晶基底的研究思路.根据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对新生界、中生界和古生界垂向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重力剖面反演进一步予以证实.工作结果在石家庄凹陷内发现槐底低凸起存在,是寻找寒武系、奥陶系灰岩类型的地热远景有利地区;发现石家庄市区内存在南北、东西2个新生界深洼槽,分别为石家庄火车站至永壁深洼槽和永壁至二十里铺深洼槽.  相似文献   

16.
在六盘山盆地新生界清水营组石膏中发现了大量的油气包裹体,而油气包裹体的研究对认识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条件,拓展盆地油气勘探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等手段对清水营组石膏中油气包裹体的发育特征和组成特征进行研究,并开展油源对比,分析油气包裹体中油气的来源和形成过程,探讨了六盘山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和运聚特征.结果表明:清水营组结晶状石膏中油气包裹体中原油来源于清水营组烃源岩;纤维状石膏脉中油气包裹体原油来源于白垩系马东山组烃源岩.六盘山盆地清水营组泥岩具有生烃潜力,是盆地潜在的烃源岩;白垩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可以沿着断裂等输导体系向上覆地层运移,并在新生界聚集,沟通白垩系烃源岩断层附近的新生界圈闭是六盘山盆地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7.
罗维  黄征  杨霄 《甘肃地质》2007,16(4):43-46
以山西太原市郊的黄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环境扫描电镜(SEM)、能谱(EDS)等技术,系统地研究了黄土在与水中Cr(Ⅲ)相互作用前后的表面矿物特征变化。研究认为:黄土对水中Cr(Ⅲ)有着很强的去除能力,黄土表面特征对水中Cr(Ⅲ)具有控制作用,突出表现为能谱图中的Ca峰的消失以及能谱图Fe峰与Cr锋的正相关变化。  相似文献   

18.
孔隙是黄土体内未被骨架颗粒和胶结物占据的空间。它的成因、形状、大小、多少及分布特征都直接影响着黄土的渗透性,湿陷性等有关的工程地质性质。关于它的研究虽有不少论述,但主要是偏光镜下的定性描述。为了定量研究黄土孔隙喉道德大小、分布特征及其所连通的相应孔隙体积大小。  相似文献   

19.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相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肥盆地是与大别山造山带有密切关系的山前前陆盆地,盆地中、新生界沉积物主要来自南面大别山区以及盆地东部、北部剥蚀区。通过野外实际踏勘、室内岩石薄片显微分析,认为合肥盆地中、新生界发育的沉积相主要有冲积扇相、河流相和湖泊相,其中以河流相最为发育。该盆地中、新生界油气源条件比较丰富,储盖条件良好,生储盖组合形式多样,存在多种油气圈闭类型,是一个油气勘探潜力较大的陆相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20.
扫描电子显微镜在黄土微结构研究上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滕志宏  惠超英 《第四纪研究》1991,11(3):282-288,T002
本文是我们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黄土石英颗粒表面特征、黄土微结构及黄土钙质结核结构等进行系统研究的同时,在工作方法上的初步总结。大量资料表明,扫描电子显微镜在黄土微结构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合理、有效地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是获取黄土微结构翔实资料的可靠保证。文章重点介绍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黄土微结构等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步骤,包括样品的制备、观察方法及图象解译及结果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