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东省文化景观差异明显,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按农业文化景观的差异性,山东省可以划分为胶东海洋渔作文化区、鲁南旱作—水作—渔作文化区、鲁中旱作文化区和鲁西旱作—牧业文化区;按民俗、宗教文化景观的差异性,山东省可以划分为半岛民俗宗教文化区、孔孟之乡民俗宗教文化区、运河沿岸民俗宗教文化区、泰山民俗宗教文化区和淄潍民俗宗教文化区。详细探讨每个文化区的共性特征及其形成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文化景观地域差异明显,按文化景观差异的原则,以比较一致或相似的文化景观,相同或相似的语言(方言)类型,适当兼顾民俗信仰等因素,从形式文化区的角度将安徽省划分为皖北文化区、江淮文化区、江南文化区3个文化区和7个文化亚区;探讨了安徽省文化区划的特点,并指出了安徽省文化区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人文区划方法及世界书法文化区的划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首先阐述了人文区划方法的要旨及划分世界书法文化区的目的和意义,并理清了划分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世界书法文化区的划分工作,并对各书法文化区及重要亚区的书法文化作了相应评述。  相似文献   

4.
书法文化的区域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回顾地理视角下书法艺术研究的历史入手, 辩析了区域层面上的书法内涵和书法文化概念, 为开展系统的书法文化区域研究奠定了基础。然后由对中国以往书法文化区域研究的评价引出作者所构建的书法文化区域研究的理论框架: 空间维包括 3 个方面的内容, 即书法文化的地域空间研究; 书法文化空间相互作用研究; 异质性空间的书法文化研究。时间维着重不同时段书法文化的比较研究, 书法文化的演变态势研究; 实践维则强调从文化景观的角度来研究书法文化并拓展其应用领域。最后又对书法文化区域研究理论展开了实证分析, 尝试用这一理论把世界的书法划分为 5 大区域, 即汉文字圈书法文化区, 阿拉伯文字圈书法文化区, 拉丁文字圈书法文化区, 斯拉夫文字圈书法文化区, 印度文字圈书法文化区。  相似文献   

5.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加深,大陆与台湾关系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从行政关系、人口迁移、文化融合等方面梳理了闽台文化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依据海洋文化学的理论,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过程伴随海洋文化的发展,特殊的地脉条件是闽台海洋文化和闽台文化区形成的共同基础,船政文化、海神信仰文化和海商文化等海洋文化特质共同推动了闽台文化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哈尼文化区的特质--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通过深入实地调查和访问,探讨了哈尼文化区及其代表-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组成和功能。结果表明:共同的民族语言,生活地域,经济生产方式和民族心理素质形成了具有哈尼族特色的哈尼文化区,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文化区文化景观的代表,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由森林,村寨和梯田3个系统组成,在空间上形成林-寨-田沿等高线分布的格局,具有保持水土,获得清洁水源,提高农产品,维持系统稳定等功能,是人地和谐共处的持续景观和持续农业的活样板。  相似文献   

7.
中国冰冻圈文化服务专题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冰冻圈服务综合区划、自然和人文地理区划等理论、方法为基础,综合中国冰冻圈主要组成要素(冰川、冻土、积雪)及其社会文化要素(民族、历史、聚落、旅游文化和行政区划),采用相似性与差异性、综合性与主导性、等级性与逻辑性和空间连续与行政边界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经济开发”导向的中国冰冻圈文化服务专题区划方案。根据空间聚类方法和专家判断,将其划分为青藏高原冰川—冻土—积雪文化区、西北冰川—积雪文化区、东北冻土—积雪文化区、北方积雪文化区和南方积雪文化区5个一级区划大区,依据文化与地域要素异质性原则,再细分为12个二级区划亚类和51个三级区划基本类型。专题区划方案与中国冰冻圈空间分布、中国自然地理综合区划、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等的吻合度较高,体现了冰冻圈组成要素与冰冻圈区域文化要素的依存关系及区域空间异质性规律。本文深化了对中国冰冻圈文化服务及其空间异质性的认知,可为冰冻圈文化保护、传承、发扬,以及不同区域冰冻圈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及相关产业的运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吴康 《地理研究》2009,28(5):1427-1438
基于文化地理学理论,运用传统定性与定量互补的研究方法,以淮剧为例进行了分析。首先,淮剧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二阶段以扩展扩散为主,第三阶段以迁移扩散为主,第四阶段主要体现出传染扩散的效应;淮剧扩散的空间结构表现为由文化源地沿着多条交通线扩散,并逐渐形成了苏北和上海的双中心结构。其次,基于现有的研究提出了淮剧空间扩散模型,揭示了灾变事件导致的大规模移民是扩散的主要因素。第三,以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将淮剧文化区划分为核心区、外围区和过渡区,总结出淮剧文化区存在着南、北两大文化亚区和北亚区内又分化出东、中、西三片子文化亚区的空间分异特征。最后,通过选取典型年份下专业淮剧团的数量变化来考察淮剧文化区的演变轨迹,发现核心文化区十分稳定地集中在盐城和淮安两市,外围区和过渡区呈现先扩张后收缩的空间趋势。  相似文献   

9.
薛熙明  马创 《热带地理》2012,32(4):395-401
选取1920年和1990年两个历史断点,对广东基督教文化区历史演变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经过19世纪的广泛传播,至20世纪20年代,广东基督教文化区格局已基本形成。从信徒数量和教堂堂点分布的集中度来看,珠江三角洲及西部沿海地区、潮汕地区和东江―梅江流域是广东基督教文化三大核心区。及至20世纪90年代,全省基督教核心区已经向粤东潮汕地区和粤东北客家地区偏移,一些原处外缘的地域和珠三角经济区内的新兴城市基督教文化实力也有增强。在广东基督教文化区内部变迁的复杂过程中,除了宗教派别因自身发展演化而做出的空间选择外,行政区划、政治制度、经济类型、移民和交通方式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期刊网(CNKI)和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http://www.sinoss.net/)为平台,通过对1990~2014年间闽台文化区研究文献按主题词"闽台"和"闽台文化"进行检索和梳理,共获文献3 257篇,并按文献规模时空分布、期刊地域特点、作者地域和机构分布、论文资助和研究内容等统计分析。研究表明:闽台文化区研究发文和获资助量呈波动递增趋势,突出地表现为总量大幅增加,但年度并非呈均衡增长,而获资助数自2000后增长迅速;从文献作者单位地域分析,发文量前10位研究机构全部集中在福建省内,尤以福建师大、福建省社科院、厦门大学和福建省农科院为最;从文献资助项目分析,闽台文化区研究项目中以福建省资助类别和总量明显占优;从研究内容看,闽台区域社会历史文化、农业合作和政治关系成为研究主要领域,闽台文化区研究进展明显折射出两岸关系和闽台"五缘"优势的历史和区域地理背景。  相似文献   

11.
通过百度地图坐标抓取法获取河南省前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的965条名人事件发生地村落坐标,依据名人知名度将名人事件分为重要名人事件和地方名人事件,利用标准差椭圆法、核密度估算法、平均最近邻距离法、缓冲区分析法分析名人事件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名人事件空间集聚明显,重要名人事件覆盖地域面积更大;②地方名人事件呈现“一主一次两点两带”的“L”型空间结构,重要名人事件呈现“一主两次一带”的“T”型空间结构,重要名人事件相较地方名人事件重心向南部转移;③两类名人事件与地形走势、河流水系空间布局结合紧密,地方名人事件受乡镇2 km缓冲区影响最大,重要名人事件在乡镇缓冲区3 km之后数量开始增加;④名人事件集中在豫中嵩岳文化区、豫北河内文化区、豫西河洛文化区,重要名人事件与豫南天中文化区关系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专题文化区研究是以文字描述为主的定性区划模式。由于其在精确度及可信度上的不足,迫切需要探求以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区划模式。本文以非洲国旗文化为例,运用GIS和统计分析方法。试图探求这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定性与定量综合模式且具有较强可行性;非洲国旗文化受地势地貌、气候条件、海陆位置、宗教信仰、殖民、种族构成、历史文化个性、岛国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依据非洲各国国旗嬗变的机理、调整次数、变更形式,非洲国旗文化可得出五种演变模式。最终从功能文化区的角度将非洲国旗文化划分为四个大区、六个亚区。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4 153个传统村落为案例,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我国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发现(:1)我国传统村落分布总体呈凝聚型,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和西南地区,但两者成因差异显著。(2)伴随历史时期更替,传统村落空间集聚形态由“单主核,多次核”转为“多主核,单次核”;东部农业文化区传统村落数量明显高于西部游牧文化区,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亚区的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少数民族传统村寨分布重心位于西南地区中部,汉族传统村落则以长江中游地区南部为分布重心。(3)传统村落分布格局的形成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形地貌、气候降水、河流水域是决定传统村落形成和延续的基础因素,农业生产方式和历史人口迁移则是影响传统村落集聚发展的重要推手,现存传统村落总量规模和当地政府政策保护力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文化区划基础上,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以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一阶段分解、二阶段嵌套分解为测度方法,分析了1952~2008年江苏不同文化区、文化亚区之间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与演化趋势,研究发现:江苏文化区间的总体经济差异在波动中缓慢上升;在文化区层面,区间经济差异在波动中扩大并渐为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亚区层面,亚区内、亚区间经济差异均在波动中持续缩小,但亚区内差异为文化区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从演化过程看,不同层面的经济差异变化均大致以1978年为界分为波动反复和非均衡上升2个阶段。分析表明,江苏不同地域文化差导致形成不同的心智模型、社会资本和非正式制度,从而形成不同的内在文化动力和外在文化动力是导致经济差异出现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5.
文化区     
1.具有同种文化程度的地区。相似的文化特征和人文现象。2.具有相同文化属性的人所占有的地区,作为明确的社会、政治或经济实体的空间单位。文化区的概念,基本上是二十世纪的产物,但是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公元一世纪,泰辛蒂尤斯试图按地区划分日耳曼部落。  相似文献   

16.
李巧玲 《热带地理》2012,32(5):464-469
基于闽潮与海南岛、雷州半岛有基本相类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是宋代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和海上交通发展,闽潮文化以农业移民、商贸活动和为官戍守等方式,传入琼雷,与当地文化发生交流、整合,最终使闽南方言、妈祖崇拜风俗,以及重商风气成为琼雷文化的主要特质和风格,并使之纳入福佬文化区范围,其历史影响传承至今。此为区域文化覆盖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7.
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若干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安介生 《地理研究》2004,23(5):667-676
人口迁移法则 (规律 )的探讨与总结 ,是人口地理学及移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历史悠久 ,移民运动纷繁复杂 ,为迁移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异常丰富的资料。作为探索性的尝试 ,作者借鉴西方学者在迁移理论研究的成功经验 (例如“拉文斯坦法则”) ,根据大量已有的移民实证研究成果 ,提出了历史时期发生于中国境内的移民运动五个方面的规律 (法则 ) ,即政治主导法则、人口密度及人口承载力决定移民法则、灾荒与移民法则、民族迁移法则、移民与文化区特征法则。  相似文献   

18.
梳理了中国改革开发以来对艺术地理的相关研究,分别对文学地理、戏曲地理、音乐地理、美术地理以及书法地理5个研究内容与文化生态、文化区、文化景观、文化传播与整合5个研究主题进行了回顾,简要总结了中国国内的艺术地理研究的进程。在此基础上,探析今后中国艺术地理研究的视角和走向,认为应在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研究方向应兼顾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并提出了中国艺术地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多方合作的应用性、实用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广东华侨文化景观及其地域分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华侨文化地理研究 ,在国内外是一个薄弱领域。本文以我国华侨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广东为对象 ,阐述华侨文化的内涵 ,侨乡在引种外来作物形成的土地利用景观 ;引进西方骑楼和城镇规划制度 ,并结合当地环境产生的建筑文化景观 ;外语与方言相结合并广泛办侨刊形成的语言文字景观 ,以及华侨形成的人才文化景观等特色和影响。根据侨乡文化特质的相对一致性和侨居地文化背景相对共同性相结合的原则 ,首次划分珠江三角洲广府、五邑、潮汕、东江 -兴梅、琼东北 5个华侨文化区 ,并指出它们各自的文化特点和区域效应等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南部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通过考古及古环境资料,分析了河北省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特点、古环境演变规律和人地关系,认为环境对于人类活动及人类文化发展的制约是主要的,环境不仅影响遗址的数量及分布位置,而且影响文化的性质及存续时间。在气候温暖期,河北省南部地区较多受中原文化及山东文化区系的影响,而在气候变冷或变干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或受北方文化影响较大。但人类活动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变化,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局部地区的原始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使得先民们不得不频繁迁移,因此在河北省南部,多数遗址文化层较薄且少有叠压现象。太行山区植被的破坏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