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渤海海岸风沙地貌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和发育模式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于1990-1994年,对黄,渤海海岸风沙地貌,风沙沉积,风沙灾害和土地沙漠化现象进行详细的外业调查,测量和填图,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原理,对海岸岗沙地貌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对海岸风沙地貌分布规律和发育模式进行较深入的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风沙地貌,风沙灾害和土地沙漠化现象主要分布在冬,春季气候干旱,风力强而持久,砂源丰富的渤海海岸和山东半岛半岸的砂质海岸地区,海岸沙丘和风成砂地总面积达70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岬湾海滩、岬角沙丘以及岬角沙丘过路输沙的概念出发,引出岬角沙丘过路输沙的概念模式,总结岬角沙丘过路输沙的常用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指出岬角-海滩-沙丘系统在海岸带输沙中的重要作用;针对我国海岸风沙地貌研究的现状,提出应加快海岸风沙资源现状调查、加强海岸风沙地貌过程研究以及协调海岸风沙地貌资源开发利用与修复保护,为我国海岸沙丘相关研究明确方向。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西岸历史年代风沙的初探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风沙海岸是台湾海峡西岸的重要地貌类型之一。海峡西岸,从南到北,几乎各县都有历史年代风沙的分布。其中,以长乐、平潭、漳浦、东山等更为突出。它们固然可提供砂矿和建筑材料,但却危害很大。前人对海峡西岸的风沙作过一些工作。解放前,唐耀先、刘海蓬和陈德霖曾做过一些研究;1959年福建省林业厅组织了一次普查,总结和推广过沙区人民防治风沙的经验,这对制止风沙的蔓延等起了重要作用。但对风沙的地貌特征、成因分析等研究不够,笔者企图对此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4.
海滩养护已经成为全球基于自然(nature-based)海岸防护的主要手段,并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全球强风区海岸海滩养护工程数量的增加,海滩养护对海岸风沙过程产生的一系列影响逐渐得到重视。海滩养护工程形成了新的海滩地貌形态,扩大了海滩风区、增加了风沙物源、提高了滩面高程、改变了滩面沉积物,海滩地貌和沉积物组分变化引起了风沙运动过程的变化,与自然海滩风沙过程相比,有其独特的过程和特征,已经成为海岸风沙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海滩养护影响下的风沙环境变化、风沙活动变化以及养护海滩对沙丘的影响等3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养护海滩风沙研究存在区域不平衡以及风沙过程的综合性影响和定量化研究不足等问题,并结合我国海滩养护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强风区养护海滩风沙运动规律、养护海滩风沙环境全要素的综合影响和风沙作用变化的模型评估等方面展望了我国养护海滩风沙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张文开 《台湾海峡》1997,16(1):100-105
长乐东部和海坛是福建省的主要风沙分布区,风成沙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本文分析了风沙地貌类型及其分布特征、风成沙成分等,探讨了风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广西犀牛脚海岸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并与广西海岸进行了对比,认为犀牛脚海岸地貌类型基本上是广西海岸地貌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砂质海岸是广东和海南岛主要岸线类型,占岸线总长1/3以上,其规模取决于岸线轮廓、物质来源、海岸动力等因素。据不同动力过程、粒度、结构与历史的差别,从海向陆一般可分为海滩沙、岸堤沙,风积沙和晚更新世老红砂等不同沉积类型;据形态特点、沉积特征和分布情况,可将现代砂质海岸分为7种地貌类型。砂质海岸蕴藏着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如沙荒地的改造利用、砂矿开采、海滨旅游、港口建设等。  相似文献   

8.
书海拾零     
中国海岸带晚第四纪地质张明书 陈民本 刘守全 林 峰 著  台湾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发行本书采用文字、图表和照片相互匹配 ,中英文相对照的方式 ,以实地调查研究大陆海岸带以及庙岛群岛、舟山群岛、西沙群岛、澎湖群岛等岛屿岸带晚第四纪地质的最新成果 ,在全球变化思想指导下 ,遵循活动论观点和沉积地质学、事件地质学原理 ,揭示了晚第四纪海岸带的基本特征、地貌形态与海岸侵蚀的相关性 ;岛屿类型及其成因 ;海岸风沙 -土壤层序列的特征、时空分布 ;风暴沉积的类型、特征和时空分布 ;洪泛、湖泊、珊瑚礁和其他沉积的特征与判别标志等。…  相似文献   

9.
砂质海滩的形成与发育是联系地壳深部过程和地表过程的综合体现.本文根据中国沿岸砂质海滩分布状况调查结果,通过分析其分布规律与中国东部沿海中新生代构造地质分区不同海洋沉积环境的内在联系,探讨了砂质海滩区域性差异分布和堆积地貌的成因特点,从而为我国海岸资源利用的宏观配置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得出:(1)中国沿岸砂质海滩的形成与发育受中新生代地质构造带控制,尤其受新构造期地壳断块升降活动差异性的影响,呈现出区域性富集的格局.(2)中国砂质海滩基本形成在构造隆起带岬湾沿岸,并且富集在其中新构造期处于上升区的海岸,这主要在于其区域性海岸环境具有形成砂质沉积的物质基础.(3)构造隆起带滨海泥沙的输沙途径及其再分配形式复杂多样,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砂质海滩堆积地貌类型.(4)根据海岸地貌和沉积成因模式,将中国沿岸砂质海滩划分为岬湾海岸叠置沙体沉积形式、滨外坝沙体连续沉积形式和浪控三角洲平原岸改造沉积形式等3种基本模型.(5)沿海晚第四世纪古夷平地貌面与现代海平面相对高程分布的分析表明,山丘岬湾岸型砂质海滩主要形成在新构造运动下沉区段或构造相对稳定区段,而台地岬湾岸型和泻湖一沙坝岸型形成在上升区段,浪控三角洲平原岸型则分布在断块盆地.  相似文献   

10.
海坛岛海岸风沙特征及其发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方 《海洋科学》1994,18(6):46-50
论述了海坛岛海岸风沙堆积物的沉积特征,对风沙地貌的基本类型进行了划分,分析其发育的基本条件和触发因素,研究其发育历史。  相似文献   

11.
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与地貌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韩美 《海洋与湖沼》1996,27(4):414-420
于1993-1995年,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以及应用卫星影像解译,水文地质及第四纪地质钻孔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研究莱州湾沿岸地区海水入侵与地貌关系,研究表明,莱州湾南岸与东岸地貌条件不同,海水入侵类型不同,南岸以古海水即咸(卤)水入侵主。东岸以现代海水入侵为主;海岸地貌以及滨海平原区古河道,古湖沼洼地地影响海水入侵的重要地貌因素,古河道带上;海水以层状入侵和越流入侵为主,平原洼地中,海水以垂向和  相似文献   

12.
福建平潭岛的风沙地貌与海岸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谦  蔡爱智 《台湾海峡》2009,28(2):163-168
在台湾海峡众多的海岛中,平潭岛以风大、沙多著称.风沙作用发生在2400a B.P.左右至今,风沙作用使该岛增加了90km^2的土地.本文论述的海岛东部风沙地貌系列受NNE优势风控制,是泥砂在风和水动力作用下复合搬运与沉积的产物,以堆积型为主,伴生侵蚀-刻蚀型.风沙在七里埔、苍海造就了约14km2的土地,在岛的中部建造了淡水湖泊“岚湖”,在田美沃留下了风蚀刻痕微地貌.此外,风沙活动还影响了海岛东部地区海岸沙滩的冲淤变化.平潭岛风沙地貌系列是台湾海峡一个独特的地质景观,其对海岸带环境变化的影响在中国东部极具代表性,在我国沿海风沙地层学和地貌学上均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13.
晚更新世末期(12000-25000a BP)为玉木冰期最盛时期,气候寒冷而干燥,极地冰流的扩展使世界海面大幅度下降,我国东部沿海海面下降约130-160m,黄海、东海陆架裸露成陆。在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陆架沉积物不仅受到强烈的机械风化作用,而且受到来自北方强大干冷气流的吹扬作用,陆架沉积物在这些外力因素的作用下破坏解体,形成一系列的风沙地貌和风沙沉积,反映出晚更新世末期南黄海陆架沙漠化景观。根据本区浅地层测量断面分析研究的结果,并结合柱状岩芯及钻孔资料,初步揭示了本地区晚更新世末期的古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TheDenglouCape ,inthesouthwestoftheLeizhouPeninsula ,isatthenorthmarginoftropicalzone .SeveralresearchesandcartographiesoftheregionalgeomorphologyandQuater narygeology ,whichwerecarriedoutinthepast,allincludethisarea (MGL ,SCSIO ,CAS ,1 978;GPCSGRCZT…  相似文献   

15.
地貌素描是地貌调查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能直观而又突出地表现典型地貌类型的特征形态和三维空间透视感。与摄影方法相比.地貌素描不受光线和摄影角度的限制,是外业摄影方法的一种补充手段。本文选取了作者多年来创作的部分典型海岸地貌素描图,较逼真地说明了海岸地质构造和地貌特点,阐述了地貌素描在海岸地貌调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雷州半岛红树林边缘效应及其对海岸有机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滨海湿地与邻近海区之间物质循环、能量和物种流动及其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红树林的边缘效应对研究海陆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滨海湿地生物地貌形成过程以及海岸带有机碳库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雷州半岛东岸红树林4种典型地貌分布区为重点,通过调查红树林前缘光滩,林缘及林内植被及土壤理化特征的变化,探讨红树林边缘效应的表现及其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貌类型红树林边界区的群落结构及土壤理化因子分布特征有所不同。边界区群落特征表现为林缘的冠层低于林内,叶面积指数低于林内,物种丰富度林内高于林缘(除河口区外),且林缘的植被盖度受风浪影响显著,表现出河口区>内湾区>岛屿区>前沿浪击区。土壤理化性质边缘效应表现为林缘的pH值、粒度低于光滩,氧化还原电位、盐度高于光滩(除内湾区外),而林内的土壤理化性质波动较大,可能受林缘植被演替及地貌双重影响。不同地貌单元红树林边界区的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均表现为林内>林缘>光滩。综合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生物及非生物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与环境第一主成分呈显著负相关,即受植被盖度,叶面积指数和土壤pH因子影响密切。红树林土壤有机碳沉积虽然受到不同水文地貌的影响,但总体而言,红树林初级生产输入和土壤酸性环境对红树林林下土壤有机碳库的富存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东部海岸湾岛资源旅游潜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平  李艳  宋立杰 《海洋科学》2003,27(12):36-41
本研究范围北起山东半岛的成山角 (37°24′N ,122°42′E) ,南至苏鲁交界处的绣针河口(37°24′N ,122°42′E)。研究区东临南黄海 ,是我国北方主要的基岩港湾海岸分布区 ,海岸岩石特征为燕山期花岗岩为主 ,间有胶东元古代古老变质岩分布。海岸线全长300km多。海岸地貌特征是湾岛众多、海域开阔、生态环境优美。面积大于1km2的海湾有37个 ,大于500m2的海岛142个。海岸跨越威海、青岛和日照3个旅游区。区内具有丰富的海岛与海湾地学旅游资源 ,优美的风光、迷人的阳光沙滩、宜人的气候是本区主要的旅游资源特点。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决定了本区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滨海旅游业发展区域。本文将其分为威海东南部、青岛近海和日照近海3个区 ,对各区地貌特征及旅游资源进行了研究 ,并针对各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特色 ,对其旅游开发潜力作了布局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旅游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2000年来福建南部海岸沙丘记录的风沙活动序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南部漳浦地区赤湖海岸沙丘(CH)和大澳海岸沙丘(CDS)近2 000年以来海岸风沙活动历史及其东亚冬季风(EAWM)的关系进行研究。在野外沙丘剖面沉积构造考察基础上, 通过光释光(OSL)测年技术重建研究区海岸风沙活动序列。结果表明: (1)漳浦海岸有近2 000年来发育的多期海岸风沙沉积, 其中, CH沙丘记录的风沙活动期分别为BC100–AD300年、AD500–AD870年、AD1050–AD1380年; CDS沙丘记录了AD200年左右、AD1040–AD1280年以及AD1410–AD1710年3个风沙活动期。(2)研究区海岸风沙活动期与我国东部海岸、东北亚及西北欧海岸风沙活动期大体一致。可能反映了近2 000年以来北半球气候环境发生了大范围的阶段性变化, 各个区域海岸风沙活动起止时间的不同, 反映了各地所处大气环流系统位置的分异或是地方性因素的差异。(3)东亚冬季风对福建南部沿海的风沙活动有明显影响。一般来讲, EAWM强盛时, 海岸风沙沉积比较活跃。虽然在最近2000年的冷暖期都有海岸风沙沉积, 但在暖期仅限于EAWM相对强盛的时期。EAWM影响范围广阔, 是东亚海岸风沙活动周期具有准同时性的基本驱动因素。此外, 北大西洋涛动(NAO)通过影响EAWM的强度驱动海岸风沙活动的阶段性发生, 因而对研究区海岸沙丘发育产生间接影响。本文讨论近2 000年以来季风区海岸沙丘演变序列及驱动机制, 可提取百年尺度上的海岸沉积古环境信息, 探讨东亚冬季风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