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认知影响须浮鸥(Chlidonias hybridus)营巢的主要环境因素,于2011年6~7月,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样方法在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对须浮鸥的巢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本次调查中共发现须浮鸥巢73个,逐巢进行了常规测量,并对须浮鸥巢址及附近无巢对照区域的生境进行了调查.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须浮鸥属于集群营巢,而影响须浮鸥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巢下水深、巢距植物距离、巢周明水面积、植物高度、植物密度和巢距干扰源距离.其中,前3个因素影响须浮鸥生境中食物的供给条件,后3个因素影响须浮鸥巢的隐蔽条件.须浮鸥选择巢址的条件是能提供丰富食物且具有较好隐蔽条件的生境.  相似文献   

2.
金眶鸻巢址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7年4-7月,采用野外直接观察和样方法在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对金眶鸻(Choradrius dubius)的巢址进行了调查研究。金眶鸻于4月中上旬迁来野鸭湖,5月初开始产卵。野外共发现金眶鸻的巢45个,其中水库岸边28个,岛上17个。逐巢进行了常规测量,并对巢址及附近无巢区域的生境进行了调查。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影响金眶鸻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是植被盖度、植物种类、植被密度、距水源的距离、植被高度最大值、干草比例等。这说明金眶鸻倾向于在植被物种丰富度较高、植被较高、密度和盖度较大、距水源较近的地方营巢。巢址选择除了与隐蔽、食物、水、种内竞争等有关外,还与巢的保温性能有关,而巢的隐蔽性与食物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巢址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1996年、2003~2007年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巢址分布数据,计算巢址分布的质心、巢址的空间离散度,分析了巢址的空间格局特征;并统计了巢址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的高程.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不遇到严重的干扰,扎龙保护区丹顶鹤巢址的质心主要分布在核心区内,每年的偏移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内部;而在受到火灾干扰的2005年,丹顶鹤巢址的质心几乎迁出了核心区.扎龙湿地丹顶鹤巢址空间分布在此期间具有聚群的特征,2005年以前,丹顶鹤营巢距离逐年缩小;而2005年以后营巢距离又有所增加.丹顶鹤巢址分布在高程142~148 m的占92.03%,而芦苇沼泽分布在高程142~148 m的占82.04%;丹顶鹤巢址分布于坡度小于0.25°的占90.93%,芦苇沼泽分布在坡度小于0.25°的占87.31%;芦苇沼泽和丹顶鹤巢址在高程、坡度上的分布相关性较强,说明芦苇沼泽是扎龙湿地丹顶鹤营巢的重要生境.  相似文献   

4.
<正>本世纪初期,遗鸥鄂尔多斯亚群的繁殖群由桃—阿海子转移至红碱淖,2010年前后红碱淖的生境质量明显下降,较小规模的遗鸥繁殖群开始出现在河北康保县、内蒙呼和浩特市近郊、陕西定边县等地,直至2014年,遗鸥鄂尔多斯亚群繁殖群的主体仍固守在红碱淖繁殖地。2015年5月下旬野外考察发现,红碱淖的水面进一步缩小,其北岸渔场附近已无任何湖心岛供遗鸥营巢繁殖,仅河口处有不足50只鸥停歇;其西南角仅存2个湖心岛,小者有约300巢遗鸥,大者约  相似文献   

5.
鸟类的巢址选择对其繁殖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对共域繁殖的不同鸟种繁殖策略的比较,有助于理解鸟类生活史对策的进化。为此,我们在河北永年洼湿地对利用芦苇繁殖的4种鸟类即东方大苇莺(Acrocephalus orientalis)、钝翅苇莺(Acrocephalus concinens)、震旦鸦雀(Paradoxornis heudei)和棕头鸦雀(Sinosuthora webbiana)的巢址选择和繁殖成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尽管四种鸟类开始繁殖的时间明显不同,但其巢址、巢型和巢结构均类似,并在同一研究地内镶嵌分布,仅在巢离水面的高度、筑巢芦苇的高度和巢址样方内的芦苇密度三个变量参数上存在显著差异。四种鸟类在两个繁殖季的繁殖成效均较低,其中东方大苇莺为34.5%(86/249),钝翅苇莺为35.3%(6/17),震旦鸦雀为38.5%(15/39),棕头鸦雀为40.9%(9/22)。影响繁殖成效的主要生态因子包括巢捕食和恶劣天气如暴雨和强风暴,而被大杜鹃(Cuculuscanorus)寄生则是导致东方大苇莺繁殖成功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我们的研究表明,同域繁殖的鸟类可以通过繁殖时间的错峰和巢址的分化等而实现共存。  相似文献   

6.
鸟类的巢址选择对其繁殖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对共域繁殖的不同鸟种繁殖策略的比较,有助于理解鸟类生活史对策的进化。为此,我们在河北永年洼湿地对利用芦苇繁殖的4种鸟类即东方大苇莺(Acrocephalus orientalis)、钝翅苇莺(Acrocephalus concinens)、震旦鸦雀(Paradoxornis heudei)和棕头鸦雀(Sinosuthora webbiana)的巢址选择和繁殖成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尽管四种鸟类开始繁殖的时间明显不同,但其巢址、巢型和巢结构均类似,并在同一研究地内镶嵌分布,仅在巢离水面的高度、筑巢芦苇的高度和巢址样方内的芦苇密度三个变量参数上存在显著差异。四种鸟类在两个繁殖季的繁殖成效均较低,其中东方大苇莺为34.5%(86/249),钝翅苇莺为35.3%(6/17),震旦鸦雀为38.5%(15/39),棕头鸦雀为40.9%(9/22)。影响繁殖成效的主要生态因子包括巢捕食和恶劣天气如暴雨和强风暴,而被大杜鹃(Cuculuscanorus)寄生则是导致东方大苇莺繁殖成功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我们的研究表明,同域繁殖的鸟类可以通过繁殖时间的错峰和巢址的分化等而实现共存。  相似文献   

7.
于2011年和2012年,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所有事件记录法,对黑龙江省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巢的数量、巢址特征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的白琵鹭巢数量可达120只,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白琵鹭巢呈碗状,建造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荡中,筑巢材料为芦苇,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79.31±3.09)cm,巢长径为(55.93±2.81)cm。白琵鹭喜营群巢,而且与苍鹭(Ardea cinerea)、白鹭(Egretta garzetta)、骨顶鸡(Fulica atra)等异种鸟类集群营巢。对白琵鹭巢区配置的调查研究,有利于对白琵鹭的进一步保护。  相似文献   

8.
2014年和2017年冬季,将红碱淖湿地原遗鸥繁殖湖心岛D、E半岛分别进行分割,使其重新修复成4个湖心岛。结果表明:2015年D岛成功繁殖200余巢,2018年和2019年分别成功繁殖2 600余巢、2 700余巢。2018年恢复后的E岛遗鸥尝试性筑巢几十巢,2019年成功繁殖遗鸥800余巢。通过湖心岛的生境修复,扩大了适宜遗鸥繁殖的湖心岛数量和面积,红碱淖遗鸥繁殖种群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助于缓解因湖心岛减少导致遗鸥繁殖数量承载力不足的问题,为实现红碱淖遗鸥繁殖种群的恢复和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滇池湖滨水鸟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价对于指导水鸟保护管理和湿地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GIS技术,选择水文条件、食物丰富度、隐蔽度、距水源地距离及人为干扰5个评价因子构建滇池湖滨水鸟栖息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分析得到鸥、鸻鹬、雁鸭和鹤鹮等4个水鸟类群的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定量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食物丰富度和人为干扰是影响滇池湖滨水鸟选择栖息地的最主要因素;4个类群水鸟的最适宜栖息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鸥类和鹤鹮类水鸟的适宜区较雁鸭和鸻鹬类要大;草海西岸及外海南岸、东岸的带状或斑块状区是水鸟的最适宜栖息地。本研究方法可为其他湿地的水鸟栖息地适宜性定量分析和空间分布研究提供思路参考,研究结果可以为滇池湖滨水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恢复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盐池湾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雪鸡的巢址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的4~7月,采用样方法和直接观察法,对甘肃省盐池湾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量16个巢址.研究表明,喜马拉雅雪鸡的巢主要分布于3 301~3 500 m之间、多在灌丛草地和高山岩石草地、灌木下或草丛中及突出大石下、中坡以上的坡位、坡度...  相似文献   

11.
李小妹  严平 《地理科学进展》2014,33(9):1198-1208
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ArcGIS技术,选择中国北方10个流域及其12个沙漠/沙地,并以西部的和田河和东部的西辽河为典型研究区,在流域与沙区、河道与沙丘两个尺度上,选取景观破碎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等指标,探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沙漠/沙地景观与廊道景观(河流)的空间镶嵌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在流域与沙区尺度上,内流区较外流区沙区景观类型复杂,景观破碎度较小,外流区沙区景观结构较为相似;内流区沙区景观指数自西向东呈现出“景观破碎度递增、景观结构复杂性递减”的规律。在河道与沙丘尺度上,在缓冲带范围内,和田河较西辽河沙丘景观类型复杂,景观破碎度较小;景观指数随河道距离的变化呈现出“景观破碎度随距河道距离的加大而逐渐递减,丰富度指数随距河道距离的加大而呈阶梯状递增”的规律;从沙丘斑块类型景观指数上看,西辽河以固定、半固定的简单型沙丘为主,和田河以流动的综合型沙丘为主。主导的沙丘类型景观距离河道越远,面积比例越小,不同沙丘类型的水平景观破碎度随河道距离递减。  相似文献   

12.
以无定河流域的数字高程模型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空间分析,与陕西北部无定河流域龙山时期遗址的分布位置叠置和聚类分析,讨论聚落选址与地貌类型、距河流水平距离、河网等级等6个地形地貌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全新世中期无定河流域人类在聚落选址时,对水文条件、地貌和地面坡度条件有较强的倾向性,而对地面朝向无明显倾向性。选址时选择地形地貌影响因子的优先顺序为:地貌类型、遗址距河流距离、遗址处地面坡度、遗址处河流等级、遗址处地面朝向。  相似文献   

13.
2016年12月-2017年2月,对黄河三门峡库区大天鹅越冬期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野生环境与人工环境下共记录到大天鹅夜栖地样方31处,觅食地样方23处。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 Whitney U检验比较了大天鹅夜栖地与对照组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植被高度、水深和距干扰源距离在夜栖地样方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5),这3个因子是影响大天鹅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子。大天鹅觅食地样方与对照组的比较发现,植被盖度、距食源地距离和植被高度在觅食地样方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5),这3个因子是影响大天鹅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31处夜栖地和23处觅食地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安全因素是影响大天鹅夜栖地和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河下游植物调查最小取样面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霞  唐金  万红梅 《中国沙漠》2011,31(5):1221-1225
采用巢式样方法,对塔里木河下游两个断面6条样带38块64 m×64 m样地进行调查,选用线性和非线性种-面积模型,对调查区不同比例因子植物调查最小取样面积、最小取样面积与不同地下水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根据种-面积曲线的最优模型,当比例因子取值包括群落50%、60%、70%、80%和90%的植物种类时,最小调查样地面积分别为418 m2、707 m2、1 138 m2、1 702 m2和2 656 m2;随着离河距离增加,物种数减少,植物的生长势降低。当比例因子取值包括群落50%植物种类、地下水埋深由离河50 m的1.57 m到离河1 500 m的7.53 m变化时,离河不同距离各级最小取样面积变化较大,地下水条件是植物种类调查最小取样面积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利用GIS技术分析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遗产核心区的元阳县全福庄中寨1960年开始建寨以来民居分布格局的演变过程,探讨关键因子对民居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民居演变经历了建寨(1960—1963年)、迁入(1964—1975年)、慢速扩展(1976—2005年)和快速扩张(2006—2018年) 4个阶段,分别形成民居分布的单核、双核、双核邻域扩展和多核等空间格局模式,并呈现由集中向随机分布格局演变的特征。(2)影响民居分布格局的关键因子是地形、距水井距离、距道路距离和亲缘关系,其中距水井和道路距离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而亲缘关系影响的是民居聚集程度。(3)民居演化过程表现为建寨阶段受地形和距水井距离影响,迁入和慢速扩展阶段主要受亲缘关系影响,而快速扩张阶段则主要受距道路距离因子控制。未来在乡村聚落重构和建设中应综合考虑这4个因素,以实现哈尼聚落与梯田遗产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不透水面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苗  臧淑英  吴长山  田旸 《地理学报》2017,72(1):105-115
本文选取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为研究区,以1984年、1993年、2002年和2010年的TM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混合像元分解方法提取了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的不透水面信息。分析了不透水面的时空变化特征。选取坡度、坡向、DEM、距河流距离、距高速公路距离、距铁路距离、距主要路距离和距1984年城区距离8个因子,利用增强回归树法进一步分析了1984-2010年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不透水面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4年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不透水面所占比例为3.9%、1993年为6.6%、2002年为9.0%、2010年为16.52%。高速公路、铁路、主要路等交通要素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从而导致道路沿线城市扩张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7.
旅游扶贫重点村空间可达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和旅游扶贫政策的大背景下,为了发挥旅游交通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为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和加快区域脱贫提供理论依据,文章以湖北武陵山区258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为研究样本,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其旅游交通可达性及影响因素在空间上影响程度及作用方向的差异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湖北武陵山区内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平均可达时间为1.82 h,区域整体可达性相对较差,出行成本较高;从自然及人文2个视角对旅游扶贫重点村可达性的影响因子进行提取,各个影响因子在区域上作用大小的排序为:距最邻近县市最短路径>高程>周边旅游资源禀赋>距河流最短距离>距周边景区最短距离>坡度,距河流最短距离及周边旅游资源禀赋与可达成本呈负相关关系,其余因素均与可达成本呈正相关关系;距周边景区最短距离与坡度值大小的单位变化对可达成本空间差异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河岸带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实验分析和冗余分析方法,研究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记录54种植物,隶属23科44属,物种组成较丰富,种群的优势度较小。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变化规律一致,其最大值都出现在岸边以及距河流100 m和200 m处较近的采样点。随着距河流距离的进一步增大,各指数逐渐减小,在距河流300~700 m的采样点,各指数变化较小,在距河流800~900 m的采样点,各指数进一步减小,其在距河流900 m的采样点达到最小值;Pielou均匀度指数在距河流较近的采样点变化较小;而在距河流600~900 m距离的采样点,其Pielou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其它采样点。随着与河流距离的增大,土壤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和含水量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先增加、后减小。冗余分析排序轴与环境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和含水量是影响辉河湿地河岸带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尺度下植物对环境条件的响应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为了更好理解不同沙地景观区域植被指数(NDVI)对气象水热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以2000—2013年7—9月MODIS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3S空间分析技术和通径分析方法,对科尔沁沙地围封保护区、人工造林固沙区和流动沙丘区等3种景观类型区NDVI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其变化的同期气象水热因子年降水、关键期降水、关键期最大一次性降水、重要期降水、年均温、关键期均温、关键期最高气温、关键期最低气温等8个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景观类型区NDVI整体上呈现增长的态势。降水的影响明显高于气温,且降水主要起正相关作用,气温主要起负相关作用。促进沙地围封保护景观区NDVI增长的气象因子是关键期降水,决策系数最大且为正(0.445);人工造林固沙景观区受到人工造林更新和农业开垦的影响,削弱了水热条件对NDVI的影响,相比较而言,重要期降水影响较大;流动沙丘景观类型区主要受到关键期气温极值的影响,其他因子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冯长春  李维瑄  赵蕃蕃 《地理学报》2011,66(8):1055-1062
以北京地铁5 号线为例,研究了地铁沿线两侧2 km范围内,轨道交通对其沿线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程度。① 通过分析商品住宅价格特性和影响因素,建立了轨道交通沿线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体系,包括商品住宅项目距最近地铁站的最短路径距离、距市级商服中心距离、周边1 km内公交站点数、中小学及项目容积率、物业类型等10 个因素;② 通过显著性检验,重点中小学、普通中小学、公园3 个变量对商品住宅的价格影响很小,予以剔除后,构建了影响商品住宅价格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③ 将采集到的193 个项目的有效样本进行运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轨道交通对沿线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最大,并随距轨道交通距离的增加,住宅价格呈指数衰减,至2 km以后,对住宅价格影响不显著。针对研究结果,建议地铁沿线土地利用强度和住宅价格确定时,要充分考虑轨道交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