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在总结磨黑6.8级地震详细震害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将震区穿斗木构架房的柱脚移动和架体歪斜方向加以统计分析,勾绘出位移方向图和无柱脚移动的区界。另外还扼要地叙述了边坡裂缝所反映的地面运动问题。作者将考察获得的等震线图、地表破坏等值线图、柱脚位移零值线图加以对比,指出这些资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震区地面运动状况,说明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作顺时针走滑运动。  相似文献   

2.
1966年邢台地震的地形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66年3月发生的邢台地震属震群型,五次大于6级的强震基本上都发生在邢衡隆起区中强烈下降的束鹿断陷内。水准测量结果说明,在地震前、地震时及地震后,断陷区都有明显的下降运动。大地测量结果证明,邢台地震是一个右旋型水平错动为主、并伴有水平方向的引张和垂直方向的下降运动,呈现出张扭性断层错动模型。在二次主震或强震的中间,水准复测结果说明:在已发生强震的震中一带强烈下沉,而可能的未来强震区有较明显的上升。邢台地震在地面垂直运动方面,地震前后大致存在四个地形变阶段,并在总体上具有同向地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3.
地旋与地震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7年我们研究了1556年陕西关中8级大震前约8小时在震中区两县出现的“地旋”和“地旋运”现象,认为这是一种前震现象。1971年作者和秦保燕再次研究了上述地旋和地旋运的现象,认为它与一般前震的波动不同,可能是一种较缓慢的地面旋转运动,並指出这种现象可能是大震前震源断层面上较大部份弱化並产生预运动所致。本文进一步指出产生地旋和地旋运的原因是由于未来大震震源断层面上不同子源发出的波到达震中区地面后具有不同的振动方向但又相遇在一起互相迭加的结果。要造成这种迭加结果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个是大震前震源断面上同一部位有异向的缓慢错动(相夹角不大于90度);另一个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缓慢错动虽是同一方向但它们相距较远(都位于未来大震的震源断层面上);第三个是只有一个错动但错动面积很大,该面积上不同边界处的错动部份相距较远。以上三种情况发生的波在地表的合成皆会形成明显的旋转运动,其中第三种情况包含第二种情况,它是我们1971年提出的产生地旋和地旋运现象需要较大断层面积上发生预运动的原因。当然也不排除震源地方有单旋和双旋运动在地表产生地旋和地旋运的可能。以上讨论的是临震前的地旋前兆,我们建议设计专门的仪器记录这种缓慢的地面旋转运动。在中长期地震预报方面尚有地块旋转运动的可能。对此我们在1987年曾讨论过。即某些大震是走滑兼块体的旋转。这种现象可由大震在地表造成的错动后果分析出来。即全段是走滑但两个端部地段分别兼有正断层式和逆断层式倾滑成份。1920年海原8.5级大震就是这样的。从力学道理上来说,这是在大区域水平挤压情况下沿断层不同地方其地壳下方有不同的垂直力作用的结果。这种不同的垂直力作用可造成断层盘体的旋转。根据布里季曼(Bridgman)效应,旋转是有利于粘滑错动的,因之它在走滑上的迭加可能对大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建议在野外应寻找与旋转有关的形变指标和新构造运动指标,以利于判定潜在的大震危险区。此可称为剪旋模式。  相似文献   

4.
景泰6.2级地震震源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学彬  阎志德 《地震学报》1994,16(3):296-303
根据景泰6.2级地震前地电阻率变化和国内地震台网单台震级测定值的空间方位性, 研究了本次地震震源动力学过程。得到:本次地震震前3-5个月震源区NW-SE向(或与此方向大致相同)拉张应力增强, 约震前20余天张应力进一步增强, 最终导致近EW向断层发生NWW-SEE向错动。这一错动方式引起震中NWW和SEE方向的地震观测台接收到强地面振动, 而震中NE和正南方向的台接收到相对弱的地面振动。最后阐述了关于地电阻率短临地震预报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道孚6.9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的宏观考察资料为基础,从震区地质构造条件、近代地壳运动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出发,结合这次地震地裂缝展布特征、等烈度线形态、地震时的地面运动、余震序列及震源错动特征及地壳形变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此6.9级地震是在区域性近东西向的压应力作用下,使活动强烈的鲜水河断裂再次发生左旋错动的结果。并着重讨论了道孚地震区的闭锁条件以及鲜水河断裂北面地震的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6.
大的走滑断裂带,如鲜水河断裂,是由主干断裂及与其相伴的若干阶式(或平行)断裂组成。这种断裂的几何形状影响到断裂周围的应力、应变分布。本文利用三维位错理论分析了右旋左阶和右旋右阶断裂错动与单一断裂错动所产生的位移场及应变场的差别。计算结果表明,阶式断裂错动造成的地表效应与单一断裂的相应效应的图象有着不可忽视的区别。左阶断裂活动引起断裂重叠区的地表隆起及错动方向的线应变和体应变的压缩;而右阶断裂错动造成重叠区地表下沉和错动方向的线应变及体应变的膨胀。这两种阶式断裂的重叠区均是水平位移方向变化的转换区,而且这两种断裂周围的位移、应变图象要较单一断裂的图象不规则得多。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和研究近场强震记录的基础上,对地面运动速度大脉冲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有速度大脉冲的地面运动主要产生在断层周围。是地震发生时断层两盘突然错动在周围场地产生的特殊运动效应,单耳速度大脉冲常伴随有较大的地面永久位移,双耳或多耳速度脉冲常对应于位移大脉冲及可恢复位移,其产生机理与断层的破裂速度关系不大,与断层两盘的位移量有直接关系。速度大脉冲对近断层的长周期结构作用显著,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8.
东非大裂谷处于持续扩张运动中,断层错动和地震作用活跃.对此依托内马铁路2号隧道工程,设计断层错动和地震作用下山岭隧道振动台试验.综合确定长度相似比0.05、密度相似比0.8、弹性模量相似比0.03,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断层错动装置和隧道震动裂缝声发射监测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断层错动装置较好的模拟了岩层错动,声发射监测技术较好的监测了断层和地震作用下隧道衬砌微裂隙产生.断层错动和地震共同作用下,Y方向的地震波引起隧道衬砌侧壁产生较大响应,Z方向地震波引起隧道衬砌拱顶产生较大响应,隧道衬砌加速度响应值受断层错动量影响较小.断层错动和地震共同作用下,Y方向输入的地震波引起的隧道断层段衬砌侧壁受拉应变较大,且随断层滑移量增加而增加,其他位置拉应变较小.断层错动和地震共同作用下,Z方向的地震波引起的隧道断层段衬砌拱顶和拱底外壁受拉应变较大,且随断层滑移量增加而增加,其他位置拉应变较小.该试验结果对类似隧道工程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科里奥利力(Corioli)是一个在旋转系统中运动的物体必然伴随的力,地震是在地球这一旋转系统中相对两断层盘的突然运动过程,因而断层的运动必然要伴随科里奥利力。由于断层错动旋性不同(左旋、右旋等),因而科里奥利力就会表现出使断层错动时两盘压紧或拉张的效应,压紧则主震释放能量不彻底,随后的余震就强,反之余震弱,这样就可从断层错动方向预报余震强度。  相似文献   

10.
利用强震数据获取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面永久位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汶川地震中得到的靠近映秀-北川主断裂的64个强震台站的三分量记录数据,对加速度记录进行基线校正的基础上获取近断层地面运动的永久形变位移,并将由强震记录获取到的地面位移结果与GPS观测到的同震位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汶川Ms8.0地震的近断层地面运动的位移特征.结果表明:①在靠近映秀-北川主断层的上盘和下盘,东西相向的地面运动非常剧烈.下盘的51SFB,51MZQ和51JYH台东西向位移均为负(即地面运动向西),其中51SFB台位移量最大,达到1.49m;上盘的51WCW台位移向东,位移量为1.26 m.②地面运动的位移分布主要表现为以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为核心的相向运动,东西方向上的永久位移要大于南北方向.从断层机制上来讲,断层的错动以逆冲运动为主(即逆冲位移要大于走滑分量的位移),这与震源机制反演及地质考察的结果一致.③大的地面永久位移集中分布在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中心的狭长范围内,离开发震断裂地面位移的衰减很快.相比而言,在发震断层的下盘一侧(即四川盆地)的地面位移的衰减比上盘一侧明显要快.  相似文献   

11.
利用强震数据获取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面永久位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汶川地震中得到的靠近映秀—北川主断裂的64个强震台站的三分量记录数据, 对加速度记录进行基线校正的基础上获取近断层地面运动的永久形变位移, 并将由强震记录获取到的地面位移结果与GPS观测到的同震位移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汶川MS8.0地震的近断层地面运动的位移特征. 结果表明: ① 在靠近映秀—北川主断层的上盘和下盘, 东西相向的地面运动非常剧烈. 下盘的51SFB, 51MZQ和51JYH台东西向位移均为负(即地面运动向西), 其中51SFB台位移量最大, 达到1.49 m; 上盘的51WCW台位移向东, 位移量为1.26 m. ② 地面运动的位移分布主要表现为以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为核心的相向运动, 东西方向上的永久位移要大于南北方向. 从断层机制上来讲, 断层的错动以逆冲运动为主(即逆冲位移要大于走滑分量的位移), 这与震源机制反演及地质考察的结果一致. ③ 大的地面永久位移集中分布在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中心的狭长范围内, 离开发震断裂地面位移的衰减很快. 相比而言, 在发震断层的下盘一侧(即四川盆地)的地面位移的衰减比上盘一侧明显要快.   相似文献   

12.
1970年1月5日在我国云南省通海发生了一次7.7级强烈地震。在该震区地震前后做了一些大地测量的复测工作。地震前十年期间沿水准测线在曲溪盆地处产生了一个相对下沉区,跨曲江断裂处产生南盘相对于北盘下降的现象。地震时的地面垂直形变发展了地震前的特征,形成了更强烈的差异运动。地震时的地面水平形变表现为断裂两侧的水平顺扭的错动,相对错动量为2米。即通海地震的地形变是以水平错扭为主的。地震前后的地形变现象,表明了通海地震时曲江断裂的应力活动方式为:以顺时针水平错动为主兼有北盘相对南盘上逆的斜冲。  相似文献   

13.
漳州-厦门断裂带的右行错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国华 《地震地质》1992,14(2):151-156
依据独特的地貌景观、一系列地质体和重力场的水平错动及震源机制解等资料,论证了漳州-厦门断裂带N_2以来发生了右行错动.并进一步讨论了这种运动的性质和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地壳内断层的突然破裂错动产生的强烈地震引发基岩上部土层运动、开裂,地表变形与破裂.当地面破裂穿过建筑物地基、地面构筑物或地下管线时会直接造成严重破坏.研究发震断层上覆土层的地震反应能帮助我们了解实际工程场地的地震危险性以及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工程地震失效的机理与原因,为进一步分析穿跨越断层工程结构在断层错动时的反应打下基础.另外,断层运动引起的土层反应与土体震陷产生的不均匀沉陷、大地构造性上升或下陷、土体的侧向扩散等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为其他土体运动形式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实验室观测到的慢破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前地面有缓慢错动的现象早巳被人们察觉。震前缓慢错动究竟是已有断层的滑动还是缓慢破裂,目前尚无定论。Sacks和Kanamori用应变仪发现了慢地震现象。这种慢地震除破裂过程缓慢外,与通常的地震十分相似。慢地震的机制目前尚不清  相似文献   

16.
川滇地块的震源力学机制、运动速率和活动方式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 4 4 2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川滇次级地块应力场的优势方向。使用 771次 3级左右地震的滑动角λ参数统计确定震源断层的错动方式 ,并用中强地震P波初动解的N轴仰角的统计分布结果得到的震源断层错动或滑动型式去佐证。拟合中强地震的矩张量速率式 ,计算了川滇次级地块各地震构造区的年均滑动速率 ,并进行比较。根据 1980— 2 0 0 1年川青地块、雅江地块和滇中地块边界断裂带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定期复测结果 ,分析了水平和垂向年均形变速率。川滇地块间的运动是不均匀的。川青地块的运动方向为SEE。雅江地块压应力场优势方向为SSE ,相对川青地块的运动速率更大。滇中地块承袭雅江地块的运动方向 ,略偏东。密支那滇西地块压应力场有 2组优势方向 ,存在向NE方向的推挤和SSE方向的逃逸 ,活动速率大  相似文献   

17.
用频带宽、动态范围广的数字式地震仪记录到具有不同地质环境的南非两个矿区的矿震活动,它们所引起的地面运动表明:这两个地区的震源和地面运动参数有某些本质上的区别.在地层受到深大贯穿断层错动的克莱克斯多普地区,一些震级高达5.2级的最大矿震在这些早就存在的断层上具有滑动的趋势,而且,其震源和地面运动参数与天然地壳地震的震源和地面运动参数十分相似。相反,在不存在大量断层的卡尔顿维尔地区,震级大的矿震可能是由比较完整岩石的断裂造成的,并且使得其地震应力降和地面运动参数比平时观测到的天然地震还高。另外,在卡尔顿维尔地区,其震级的上限似乎大约为4.可用每个地区记录到的特大事件的详细分析来加深对这些区别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澜沧-耿马地震的成因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俞维贤  周瑞琦 《地震学报》1994,16(2):160-166
介绍并分析了澜沧7.6和耿马7.2级地震极震区所出现的典型震害及其形成机制。结合震区构造特征, 分析了两次地震的构造运动差异:澜沧7.6级地震以木戛断裂的强烈水平错动为特征;耿马7.2级地震则以汗母坝断层的垂直运动为特征。木戛断裂与汗母坝断裂错动形式的明显差异, 可能与耿马7.2级地震震源区主压应力轴方向的局部调整偏转有关;澜沧7.6级地震对耿马7.2级地震起到了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宁夏红果子沟长城错动新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两年来所获探槽资料,论证了红果子沟长城错动是断层活动所致。对该断层的性质及活动方式进行了讨论。 宁夏石咀山市红果子沟明代长城错动作为最新地壳运动的例证久负盛名,前往观察的科学工作者甚多。对此错动是断层错动、是1739年平罗地震造成还是蠕滑产物所致,持有不同的看法。 1980—1981年,我局在长城错动点两侧开挖了三个探槽,证实了错动点确有断层通过。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做了一些必要的地面地质工作。本文将依据上述资料对有争议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20.
鲁甸6.5级地震崩滑地质灾害分布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4年8月3日的云南鲁甸6.5级地震震源机制解、余震震中分布及震后的地震地质调查表明,发震构造为NW向包谷垴-小河断裂,断层发生左旋错动;震源机制与余震精定位数据表明发震断层倾角较陡。崩塌、滑坡分布在一个长轴为NW向的矩形区域内(15km×12km),基岩崩塌指示地震动主方向自北向南由SE向变为SN向,与震源机制解揭示的主压应力方向NW-SE总体一致。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崩塌、滑坡的平面分布特征可以用2种发震模式来解释:1)总体走向为NW的弧形断层发生左旋走滑错动,由北向南,地震动方向由SE向逐渐转变为近SN向;2)除NW向断层的左旋错动之外,NE向断裂也可能被牵动,发生由NW向SE的逆冲运动。地震是由NE、NW 2组断层共同作用的结果,以NW向断层左旋错动为主、NE向断层逆冲为辅。余震震中主要呈NW向线性展布,同时在震中附近存在NE向分布的地震条带,隐含2组断层同时错动的可能性;而鲁甸6.5级地震震中所在的滇东北永善、昭通地区,区域多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表明,地震断层多以逆冲运动为主,走滑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