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岩潜山油气藏具有背斜构造、整装油气田的特点,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钻探W8-1井实钻气层为88.4 m,探井揭开深水区基岩潜山勘探的序幕。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基岩潜山具有埋深浅、风化程度高的特点,潜山埋深约为1 000 m,风化壳孔隙度达到23%。上覆泥岩厚度薄与高孔风化壳的储盖组合导致基岩潜山顶界面反射为非波峰反射特征,需要针对性开展潜山界面识别以及潜山内幕储集性评价。从琼东南盆地基岩潜山岩石物理规律出发,探索潜山风化壳岩石物理敏感参数,建立不同风化程度地震响应特征模板,应用叠前反演、AVO分析等多属性综合预测潜山顶界面,运用DBSCAN波形聚类技术扫描潜山内幕与已钻井类似波形特征区域、变方位角裂缝扫描预测潜山内幕储集性。经多属性联合预测多个潜在有利目标,钻探W8-3井获得高产气流,证实该技术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奥陶系马家沟组风化壳储层厚度薄,非均值性强,气水关系复杂,其储层发育受沉积、构造、成岩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勘探难度极大。以桃7区块马五_1~3段为例,结合风化壳储层发育特点及储层段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应用现代体属性分析技术对古岩溶风化壳储层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其中包括应用构造导向滤波技术提高原始地震资料信噪比,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体曲率和蚂蚁追踪技术综合预测微断裂;应用地层切片及体融合技术精细刻画古岩溶沟槽。预测结果表明,现代体属性分析技术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常规地震资料进行风化壳储层精细描述,减少预测多解性。多种技术方法通过实钻井验证,吻合度较高,为研究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质体的多种物质属性,应用以地震场为主的多种地球物理场进行综合油气勘探的技术称之为地震多属性技术。实现该技术的方法主要有:地震叠后处理,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处理,拟声阻抗曲线处理,地层反褶积处理,时间—频率分析处理,井上资料的线性外推预测处理,地球物理多参量聚(分)类分析及处理,地球物理多参量(主分量)分析及处理。其中地震叠后处理是基础;时间—频率分析处理在碳酸盐岩地区应用效果明显,将可能成为适合碳酸盐岩地区储层预测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地震多属性技术是解决油气储集体各向异性、非均质性及追踪井间岩性变化的有效手段,可为落实油气储量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济阳坳陷孤岛与埕岛潜山油气差异富集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济阳坳陷孤岛潜山和埕岛潜山油气富集程度差异悬殊,目前原因尚不清楚。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烃源岩有机地化、储盖层物性等特征,对孤岛、埕岛潜山油气成藏条件进行对比并剖析造成油气差异富集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孤岛潜山和埕岛潜山被多个生烃洼陷所环绕,两者均具有充足的油源;孤岛潜山溶蚀孔洞、裂缝发育差,导致油气向潜山内部充注效率低;而埕岛潜山溶蚀孔、洞、缝发育好,油气向潜山内部充注效率高,故潜山储层特征差异是导致两潜山油气差异富集的主要原因;孤岛潜山东营组遭受剥蚀,潜山顶部风化壳储层与馆陶组下段砂体直接接触,潜山风化壳圈闭缺少有效遮挡条件,导致潜山油气可以在剥蚀处进入馆陶组,缺失了潜山成藏的保存条件,与之相比,埕岛潜山发育良好盖层,为油气聚集提供了遮挡条件,保障了规模性潜山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采集处理的高精度叠前深度偏移资料,综合地震、地质、油藏信息细化描述潜山内幕构造,有效提高潜山界面和内幕断层解析的精度和可靠性。东胜堡潜山形态表现为北西南东向展布的背斜特征,发育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三组断层,其中北东向断层为主干断层,断层间切割关系比较合理。依据变质岩潜山多种类型岩性的测井响应差异和微观储集空间特征,综合3700系列测井资料定性识别6大类岩性,建立优势岩性和有利储层测井识别综合图版,进一步完善太古宇变质岩孔隙-裂缝型储层测井评价技术。通过有机结合井眼的"硬数据"与地震的"软数据",从骨架岩石特征、储层流体等方面分析影响内幕反射特征的关键因素,针对性提取38种井旁地震属性,解析地震反射特征,寻找岩性-裂缝-地震反射-产能之间的匹配关系,优选能量属性,实现内幕有利储集体预测。结果表明,有利储集体发育具有一定的分段性,在潜山顶面以下50~300 m范围内最为发育,局部表现出不规则透镜体状,是东胜堡潜山油藏开发的有利潜力区。  相似文献   

6.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深水天然堤—溢岸沉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央峡谷位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发育面积较广,内部天然堤—溢岸沉积发育。深水天然堤—溢岸可作为良好的油气储集体,深受油气工业界的关注。为了指导中央峡谷的油气勘探,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地震剖面以及均方根振幅属性对中央峡谷内部天然堤—溢岸沉积的形态和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天然堤—溢岸的沉积模式,并对其油气勘探前景进行了...  相似文献   

7.
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士敏 《新疆地质》2003,21(2):214-216
在对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该类储集体的地震响应模型实验研究,探讨了该类储集体的地震波场响应特征.对研究区的3D地震资料的精细成像处理和实钻结果表明,风化面附近裂缝、溶洞发育带的地震响应特征为:弱振幅、高振幅变化率、弱相干、低阻抗、低速度等.碳酸盐岩储层内部裂缝、溶洞发育带的地震响应特征为:强振幅、高振幅变化率、弱相干、低阻抗、低速度等.最后对各类地震属性参数及相关技术和缝洞储层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一直是地震特殊处理和地质解释的主要研究内容。随着相关理论的发展,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已经应用到油气勘探开发的各个阶段。S盆地南部处于勘探开发的前期,具有井少、二维地震测网较稀、储层预测难的特点。由于沉积地层的变化能引起地震波在动力学和运动学上的相应变化,因此利用地震属性能较好地进行储层特征的定性研究,即通过地震多种属性分析,进行研究区内砂岩储层横向预测。其研究技术路线实际上为先找储层,再进行初步油气检测,最后进行勘探目标优选。根据这个技术路线,地震属性的研究则相应地以三个方面的分析为主:即利用振幅属性来寻找砂体富集区,利用有效带宽判断砂层的均质性,再利用频率属性判断其含气性。地震属性分析方法的应用在早期天然气勘探开发具有可以推广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于油井取芯费用高昂加之油层保护的需要,不可能大量取芯,因此利用少量的岩芯资料,结合其它一些手段来预测未取芯井段的岩性,就成为有效识别和预测潜山储层分布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针对埕北30 太古界潜山储集体,运用BP神经网络技术对测井资料进行了潜山储集体岩性的定量识别,经与岩芯观察、薄片分析、成像测井结果对比检验, 符合率达到了90%,从而为开展潜山油藏裂缝预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储层地震预测应用条件及其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属性技术已经在油气勘探开发,油气藏预测与描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与地球物理和地质特征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地震属性之间,地震属性与储层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仍较模糊,对地震属性的使用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这使得地震属性在应用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里通过模型和实例分析,研究了储层地质特征,地质与地球物理参数的相关性,地震属性的有效性以及储层预测的基础地质条件,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对煤层气储层进行识别和预测是煤层气勘查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常规的反演方法对储层厚度预测精度不高,不能很好满足实际需要。利用非线性随机反演方法,在充分利用地震资料的基础上,以钻井、测井等已知信息作为约束条件,同时,考虑地下介质的随机性,通过拾取目的层地震反射波振幅、频率、相位等信息,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该方法在沁水煤田榆社-武乡煤层气区块得到了良好的应用,与实际地质资料对比发现,预测精度与钻井揭露成果吻合率较高,预测的煤层气储层厚度的分布与地质规律吻合。   相似文献   

13.
地震波阻抗反演在储层预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确保地震数据、测井曲线、速度和地质信息正确综合的首要技术。地震反演的方法很多,对当前石油工业界常用的5种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的技术关键、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由于受地震资料、地质条件和勘探开发程度的制约,现有波阻抗反演方法各具适应性,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油田储层地震预测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工作思路--三阶段、九步骤反演方法。 应用该方法在松辽盆地GLB地区PTH油层的勘探部署和储量评价中取得较好效果,可预测1~2 m薄储层,对于国内类似地质条件的薄储层预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早期长期浅埋、后期快速深埋及晚期强烈的侧向挤压作用是西部前陆盆地共性的地质演化过程,埋藏(机械)压实-侧向挤压过程对深层砂岩储层岩石物理性质与储集性具有重要的改造作用。开展成岩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并与实际地质分析相结合,探索改造作用机制的演化过程,认为持续的垂向压实作用使储层碎屑颗粒由松散状至紧密堆积。在晚期侧向挤压、持续垂向埋藏压实共同作用下,深层碎屑颗粒表现为明显的共轭双方向定向排列特征。在快速垂向压实和强烈的侧向挤压应力作用下,石英、长石等颗粒内出现明显的无定向微裂缝、共轭剪切微裂缝。微裂缝的出现可增强颗粒的可溶蚀性,提高储层渗透性。明确埋藏(机械)压实-侧向挤压过程对深层砂岩储层物理性质与储集性的改造作用机制,对评价与预测深层有利储层的分布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储层预测的常规方法是地震确定性反演和叠后地质统计学反演,但这些方法难以解决复杂地质背景中薄储层的预测。西湖凹陷平湖组埋深大,沉积环境复杂,储层相变快且普遍发育薄煤层,其储层预测一直是勘探开发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分步反演方法,在地质模式的指导下,基于本区岩石物理特征,优先利用叠后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预测煤层,再将煤层作为已知的岩相信息,建立三维岩相比例体,用于约束叠前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进而达到提高分辨率、精细雕刻富煤环境中薄储层的目的。该技术有效解决了东海煤系地层储层预测可靠性差的难题,保障了开发井的顺利实施,将平湖组储层预测精度提高了15%,深化了沉积储层认识,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Application of EM algorithms for seismic facices classific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dentification of the geological faci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from seismic and other available geological information is important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reservoir development (e.g. decision on initial well locations). Traditionally, this is done by manually inspecting the signatures of the seismic attribute maps, which is very time-consuming. This paper proposes an application of the Expectation-Maximization (EM) algorithm to automatically identify geological facies from seismic data. While the properties within a certain geological facies are relatively homogeneous, the properties between geological facies can be rather different. Assuming that noisy seismic data of a geological facies, which reflect rock properties, can be approximated with a Gaussian distribution, the seismic data of a reservoir composed of several geological facies are samples from a Gaussian mixture model. The mean of each Gaussian model represents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seismic data within each facies while the variance gives the variation of the seismic data within a facies. The proportions in the Gaussian mixture model represent the relative volumes of different facies in the reservoir. In this setting, the facies classification problem becomes a problem of estimating the parameters defining the Gaussian mixture model. The EM algorithm has long been used to estimate Gaussian mixture model parameters. As the standard EM algorithm does not consider spatial relationship among data, it can generate spatially scattered seismic facies which is physically unrealistic. We improve the standard EM algorithm by adding a spatial constraint to enhance spatial continuity of the estimated geological facies. By applying the EM algorithms to acoustic impedance and Poisson’s ratio data for two synthetic examples, we are able to identify the facies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7.
工程水文地质学及其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概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工程水文地质问题产生于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中岩土体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目前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尚处于相对分散的单一研究状态,缺乏系统的从地质机制分析到地质模型抽象,进而由模拟再现到发展趋势预测以及治理措施论证的全过程研究。本文在系统分析、总结水电工程中水 -岩和水 -工程建筑的作用类型及特征基础上,认为可能出现的工程水文地质问题主要是;水库诱发地震、岩溶渗漏、库岸及高边坡的稳定、坝基、坝肩抗滑稳定、枢纽区深层承压水问题等。  相似文献   

18.
储层地质建模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储层地质建模对于科学的油藏评价、油藏开发管理以及三维油藏数值模拟具有很大的意义。目前已有的建模算法和商业软件可满足地质特征三维分布的图形要求,并可进行初步的井间预测,但预测精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简要介绍了各种建模方法研究现状,分析了已有算法中亟需改进的问题,并从建模算法的改进、原型模型的丰富、地震信息的整合以及加强地质约束等方面论述了储层地质建模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朱喜  张庆莲  侯贵廷 《地质学报》2017,91(6):1181-1191
构造裂缝发育程度是碳酸盐岩地区构造裂缝定量研究的重要方面,对碳酸盐岩裂缝油气藏的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野外地质实际考察,研究岩性、地层厚度、构造性质等因素对构造裂缝的影响,建立比较系统的构造裂缝发育分布规律,建立构造裂缝发育的地质模型。白云岩的裂缝密度明显大于灰岩类的裂缝密度。地层越厚裂缝密度越小,但裂缝规模较大。走滑断裂控制的构造裂缝的裂缝密度与距断裂的距离呈指数关系且存在"断裂控制的裂缝带","断裂控制裂缝带"与断裂的性质、规模和断距等因素密切相关。提出不同性质断裂"断裂控制裂缝带"宽度与断层破碎带宽度的比值K,这个比值的发现对断裂控制的裂缝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地质综合法预测剩余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地质综合分析法预测剩余油大致可以分为3个步骤:①建立地质知识库;②建立储层地质模型;③以成因砂体为单元分析砂体开发特征,预测剩余油分布。基于双河油田小井距解剖建立的地质知识库,建立了储层建筑结构平面和剖面模型。对结构要素的吸水、产液、接触关系及其完善性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好,规模较大,易于控制,富集的剩余油较少,河口坝砂体虽物性好,但规模小,常有许多砂体不完善而成为剩余油富集区,重力流砂体、水下溢岸砂体则由于规模小,物性差,常成为剩余油富集区,席状砂则虽然展布广,但由于物性差,是剩余油富集砂体。这些剩余油分布可分为孤立状和镶嵌状2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