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刊讯]在这届地球物理年会上,涉及地球层析的理论和二维与三维地球物理场成像技术的文章约有60篇,其中,中国地震局陈顒院士和中国科学院朱日祥院士在《发展“地震雷达”的设想》一文中提出的地震雷达的概念,包括地震波的产生,接收和信息处理三个主要部分,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认识地球内部、资源勘探、减轻地质灾害和发展城市地球物理学等多方面都有巨大的应用意义。地震雷达偏重于由可控震源来产生地震波,重视人工激发波源的使用。天然地震成像和人工地震勘探是地震雷达的雏形,天然地震能量大,可以探测到地幔和地核的整个地球范围,但由…  相似文献   

2.
地震雷达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绿色、环保的人工震源,主动向地下发射地震波,构建地震雷达,实现大范围的地下探测,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前沿课题.最早,探测地球内部利用的是天然地震产生的地震波,这是因为天然地震释放的能量大,一次天然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万吨级炸药.几千公里远处仍可以接收到信噪比大于1的地震波信号,但天然地震发生频度低和震源位置定位精度低限制了利用天然地震进行地下探测的精度;后来,利用人工源的地震勘探得到迅速的发展,探测精度明显提高,但受到人工源能量的限制,探测的空间尺度有限;今天,以小当量激发实现大尺度探测是发展地震雷达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将地震波理论和现代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一个新的领域.发展人工震源的编码和接收信号的解码等理论和技术,可以从电磁波雷达在过去半个世纪所经过的道路得到许多借鉴和启发.可以预期,地震雷达的发展将会对观测地震学带来全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深层油气地球物理勘探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当前我国深层油气地震勘探面临的难题及基础研究的三个主攻方向,包括:困难地区深层地震反射体准确成像,地震波场信息学、油气田直接预测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等.  相似文献   

4.
<正>陈晓非院士:男,辽宁省本溪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5年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2015年1月,当选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首批会士,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陈晓非院士长期从事地震波传播和震源破裂动力学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计算横向非均匀层状模型理论地震图的广义反射率方法,发展了模拟含任意起伏地形三维介质中地震波传  相似文献   

5.
前言人们总以为地震是地球内部岩石急剧运动产生弹性波的物理现象,而常常不把它当作化学现象来研究。但是,传播地震波的地球介质不是均匀的弹性体,而是有空隙的岩石。如果认为地震发生全过程中,充填空隙的液体和气体(总称地下流体)一般会出现流动和变化的话,那么地...  相似文献   

6.
在这届年会上,涉及地球层析的理论和二维与三维地球物理场成像技术的文章约70篇,其中,北京大学王彦宾等在“非均匀全地球模型地震波传播数值计算研究与展望”文中,对三维非均匀全球模型地震波动场数值计算现状归纳出:从2002年起,谱元法应用于真正三维非均匀全球模型,计算方法向混合法发展,融合了伪谱法和有限单元法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张少泉  李强 《地震学报》1996,18(1):135-135
《地球与空间科学观测技术进展》──庆贺秦馨菱院士八十寿辰张少泉,李强(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为庆贺秦馨菱院士80寿辰和从事学术活动60年,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陈运泰院士主编的《地球与空间科学观测技术进展》文集已由地震出...  相似文献   

8.
第一期院士论坛地震雷达……………………………………………………………………陈颙,张尉,陈汉林,齐诚,陈棋福(1)固体地球物理(地震学、重力学、电磁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实验和计算地球物理、地球动力学)三分量地震资料的偏振分析………………………………………………………  相似文献   

9.
地震位错理论是研究地震断层滑动与地球物理场变化之间关系的理论,是震源机制、地球内部构造、地震预测等基本地球物理问题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观测数据之间的联系纽带。被广泛使用的半无限空间介质模型的位错理论,由于其几何模型的限制,在地震变形和地球动力学等应用研究中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误差。此外,现代大地测量技术可以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精确地观测地震变形,亟需一个适用于全球地震变形研究的地震位错理论。为此,本团队基于球形地球模型,经过多年系统性研究,建立了地震位错理论新体系。所构建的球形地球模型的地震位错理论,促进了全球地震变形和地球动力学变化的研究,是近年来地球物理学领域取得的重要理论进展之一。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国内球形地球模型地震位错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首先,介绍了弹性球形地球模型、三维不均匀地球模型和黏弹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其次,介绍球形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在地球动力学变化研究、断层与地下介质结构反演和地震大地测量学研究方面的相关应用;最后,对球形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强烈地震激发的地震波信息非常丰富,高频信息能量部分会在小范围短时间内迅速衰减,而低频信息特别是较低频信息能量部分则衰减较慢,会绕地球很多圈后才会消耗殆尽,从而激发地球的自由振荡.虽然地球自由振荡的固有频率不变,但不同震源机制的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频率成分会随着震级、震源机制、方位等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别.本文利用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w7.8)地震这两个能量震级相当但震源机制不同的地震,基于地震波传播理论,考虑横向各向同性PREM地球模型并融合Crust2.0地壳模型、S20RTS地幔模型及PREM径向衰减模型,利用谱元法结合高性能并行计算,对这两次强烈地震激发的全球地震波传播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它们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频谱特征差异.计算结果显示了汶川地震的逆冲-走滑特性及昆仑山地震的水平左旋走滑特征.利用理论计算得到的地震波动记录进行功率谱密度估计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次强烈地震释放的低频信息能量大小相当,但总体上看昆仑山地震释放的能量略小于汶川地震的.对比分析表明,不同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模式在同一台站处的发育程度不同;同一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在不同台站处记录到的振型频率成分也有很大差异.对于不同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有一些频率成分共同出现,表现为地球自由振荡功率谱能量均较大;也有一些振型由于相长干涉,仅在某些地震中被激发而得以良好发育,表现为功率谱能量明显较大;而一些振型由于相消干涉,在一些地震激发方式下被压制,表现为功率谱能量明显很小,甚至接近于0.计算结果清楚地显示了不同地震激发方式下地球振荡模式丰富而复杂的特性,需要对不同地震激发的地球振荡信息进行综合深入的分析,才能对地球内部结构尤其横向不均匀特性给予全面的科学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