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黑龙江北部嘉荫盆地中南部原划新近系时代的重新厘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黑龙江省北部嘉荫盆地北端的黑龙江南岸渔亮子组是中国最早发现爬行类动物化石的层位,盛产恐龙化石.长期以来,盆地中南部的地层被划为古近系孙吴组.对乌拉嘎镇、庆林林场的孢粉研究显示,该地层的时代属晚白垩世晚期,相当于马斯科里赫特早期,可与黑龙江南岸嘉荫地区的渔亮子组对比.孢粉组合中含有大量耐干旱盐碱的克拉梭粉(Classopollis)、麻黄粉(Ephedripites),但未见前人在该地层中发现和报道的反映温暖潮湿气候环境的鹰粉(Aquilapollenites)和槐叶萍科(Ariadnaesporites)异孢.反映当时有一暂短的从温暖潮湿-干旱炎热的气候大变迁,这种变迁可能是造成恐龙大量死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沿岸晚白垩世恐龙生物群化石产地的初步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萍 《世界地质》2005,24(2):118-122
根据对黑龙江沿岸孙吴、逊克和嘉荫保兴-炮台店一带晚白垩世地层与嘉荫乌拉嘎、龙骨山等含恐龙化石群的渔亮子组(K2y)等对比及在前三个地区已发现部分恐龙化石的线索,初步预测孙吴北部、逊克东南部和嘉荫保兴-炮台店等三地区可能为较大规模的恐龙化石群产地。预测区含恐龙化石的晚白垩世地层均属河流-湖泊相沉积,除恐龙外,尚可能发现叶肢介、介形类、鱼、龟鳖类、鳄、鸟类及被子植物等伴生化石。上述地区下伏于渔亮子组的太平林场组(K2t)和永安村组(K2yn)等地层,也有含恐龙化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孙吴-嘉荫盆地白垩纪孢粉组合及地层划分对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黑龙江孙吴—嘉荫盆地内两口地质探井获得的135块孢粉样品中含有孢粉化石87属,这些孢粉化石可以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根据组合特征,这4个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沃期、阿尔必期,晚白垩世桑顿期—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同时含这些孢粉化石的相关的白垩纪地层可以相应划分为下白垩统宁远村组、淘淇河组、上白垩统太平林场组和富饶组。这一研究为重新认识和建立孙吴—嘉荫盆地的地层层序提供重要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大兴安岭中南部宝日勿苏地区地质调查井宝D1井井深22~255.70m井段发现的孢粉化石的系统分析研究,共获得孢粉化石47属65种(包括未定种).根据孢粉化石属种类型及其含量和变化特征,将孢粉化石组合划为Lycopodiacidites-Densoisporites-Piceaepollenites组合,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孢粉化石赋存地层相当于白音高老组.通过系统分析孢粉组合中主要孢粉属种及其母体植物的生长环境,推测大兴安岭中南部地区在早白垩世早期为暖温带-亚热带气候条件.同时旱生植物的大量出现,表明该区在早白垩世早期受到了干旱气候的影响,但与典型的干旱环境不同,推断与当时的火山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对内蒙古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32井南屯地层中的孢粉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自下而上建立了2个孢粉化石组合。Piceaepollenites云杉粉-Pinuspollenites双束松粉-Abietineaepollenites单束松粉组合,分布于南屯组一段;Concentrisporites同心粉-Piceaepollenites云杉粉-Pinuspollenites双束松粉组合,分布于南屯组二段。根据孢粉化石组合中Cicatricosisporites,Densoisporites,Triporoletes,Pilosisporites等重要分子的地质时限特征,认为南屯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Albian。这些孢粉化石资料对建立海拉尔盆地地层层序,而指导盆地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辉明  马铁球 《地质通报》2016,35(12):1985-1989
通过对湖南汝城盆地原定为中侏罗统的李家洞水库剖面28个孢粉样品的分析处理,发现24个样品有孢粉化石,化石呈现早白垩世孢粉化石组合特征。发现的早白垩世特征分子有高含量的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徐氏孢Hsuisporites,刺毛孢Pilosisporites,膜环弱缝孢Aequitriradites,二连粉Erlianpollis,有突肋纹孢Appendicisporites,微囊粉Parvisaccites,以及少量被子植物花粉。依据孢粉化石组合特征,建议将本剖面时代重新厘定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7.
重庆云阳新田沟组恐龙动物群是四川盆地近年来新发现的恐龙动物群,动物群埋藏层位为新田沟组中上部.对云阳地区恐龙化石埋藏地新田沟组剖面自底到顶系统开展了孢粉化石采样分析工作,分析结果表明,新田沟组上部孢粉化石缺失,中下部孢粉化石含量丰富,裸子植物花粉在孢粉组合中占绝对优势,含量高达91.64%,苔藓、蕨类植物孢子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8.
成吉思汗驿站龙江组剖面位于扎兰屯成吉思汗镇东南部,组内大化石稀少,但孢粉化石丰富,下部岩性为沉凝灰岩、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砂岩、砾岩,上部岩性为安山岩、英安岩。通过对成吉思汗驿站龙江组孢粉化石的分析,在龙江组中识别出圆形粒面孢-二连粉孢粉组合带(Cyclogranisporites-Erlianpollis)。通过对孢粉化石属种的分析,根据具有时代指示意义的孢粉化石,如Erlianpollis,Cicatricosisporites,Pilosisporites等,认为成吉思汗地区龙江组孢粉化石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结合地质、古植物及孢粉化石的定量分析,认为龙江组植被类型反映亚热带气候,指示温暖潮湿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嘉荫县晚白垩世渔亮子组产丰富的鸭嘴龙类化石,此外,还有霸王龙等化石。1995年,黑龙江地质博物馆组装了一具恐龙骨架,本文对装架标本进行了描述,认为其仍为黑龙江满洲龙(Mandschurisaurus amurensis)。嘉荫县龙骨山恐龙化石从被发现至今已一个世纪,目前为止,已组装了九具鸭嘴龙化石骨架。  相似文献   

10.
江西赣州盆地晚白垩世茅店组和河口组发现大量恐龙动物化石,且化石分布集中,大多保存完整,尤其蛋化石成窝性较好,排列较规整,属原地埋藏。文章论述了该盆地内恐龙化石赋存的地层、岩性、化石保存形式及埋藏特征等,认为该盆地内恐龙动物群聚集或恐龙化石集中分布在晚白垩世早期茅店组和晚白垩世晚期河口组;茅店组—河口组,恐龙动物化石保存形式具有"单类型→多类型组合共存"和"不同类型恐龙蛋共生→蛋与骨共生"的规律,甚至出现含胚胎恐龙蛋、恐龙骨骼和龟鳖类化石集群埋藏,为进一步探讨盆地演化和恐龙生存环境提供实际材料。  相似文献   

11.
恐龙蛋化石是探索恐龙生存和灭绝的重要研究材料,目前对恐龙蛋化石的研究集中在生物学和埋藏特征方面。本文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对采自河南西峡晚白垩世的12枚恐龙蛋化石壳及部分围岩进行分析测试,研究其生命微量元素组成及其与恐龙灭绝的关系。结果表明,恐龙蛋壳中缺乏碳氮磷硫等有机质元素,而主要由钙铝镁铁钾等生命必需元素和锶锰钡镧锌硼钒钴铱等微量元素组成,其中锶和铱均具有明显的超高异常,这可能与地外撞击事件引起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有关。元素的组合规律表明西峡盆地晚白垩世应为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环境,来自于环境中异常含量的锶和铱共同作用使这一时期该地区大量的恐龙蛋在恐龙体内遭受污染,发育孵化机能受到影响,成为导致盆地内恐龙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发现为探讨恐龙生活环境变化、灭绝原因以及揭示晚白垩纪古气候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杨学英  周山富 《地层学杂志》2002,26(3):193-196,210,T004
江苏淮安地区上白垩统含盐地层含有丰富的孢粉化石 ,可划分为 3个孢粉组合 :第 孢粉组合为 Clas-sopollis- Quantonenpollenites组合 ;第 孢粉组合为 Classopollis- Lythraites组合 ,这二个组合的地质时代均为土伦期 ;第 孢粉组合为 Schizaeoisporites- Beaupreaidites组合 ,时代为土伦晚期—桑顿期。当地此时为干旱炎热的亚热带—热带气侯。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化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记述了山东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大盛群沉积时期)、生活于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滨浅湖环境的恐龙所留下的大规模足迹化石群。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足迹以蜥脚类恐龙足迹占绝大多数,见少量鸟脚类、兽脚类和疑似甲龙类足迹(甲龙类足迹在中国罕见),足迹总体行进方向以向西和南西为主。通过对其中的2条蜥脚类和1条鸟脚类行迹及其行为学的分析认为其均处于慢行状态,而鸟脚类行迹的运动速度极慢,可能处于一种特殊的慢行状态。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大盛期如此大规模足迹化石群的发现,说明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白垩世普遍存在着以恐龙为代表的(包括鸟类在内)陆生脊椎动物群。足迹化石的研究将对进一步了解晚中生代陆地生物群的演化有着重要意义。对比其他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特征后认为,足迹的保存与当时的沉积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恐龙足迹的研究又能进一步为恢复古生态、古地理环境等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王瑞  姜宝玉 《古地理学报》2021,23(3):581-599
晚白垩世河道和冲积平原等河流相沉积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保存了大量以鸭嘴龙超科为主的恐龙骨骼化石和遗迹化石。这些河流是否存在水系上的联系以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影响程度,目前研究较少。笔者收集了中国9个晚白垩世陆相盆地共2357个碎屑锆石的U-Pb年龄资料,通过对已收集的碎屑锆石的物源分析,探讨了中国晚白垩世的水系展布模式和物源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晚白垩世中国南方地区可能存在北东—南西向的大型水系,其与现代水系展布模式相反,整体流向可能起源于晚中生代东部高原,向西和西南方向流经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并形成了彼此相互交错、宽阔的河岸和冲积平原带;而北方地区的盆地则显示出被古隆起分隔的山间盆地特征,除共享来自晚中生代东部高原的少量物源外,各个盆地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周围的古隆起,并形成了较为独立的复杂水系。以鸭嘴龙超科为代表的恐龙主要繁盛于北方地区相对独立的水系所形成的流域,演化出独特的东亚鸭嘴龙超科动物群。南方大型水系所形成的流域虽然保存了大量恐龙蛋和足迹化石,但仅发现少量骨骼化石,推测这可能是因为以鸭嘴龙为主的恐龙不适宜在南方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常年生活,而只是在适宜的季节沿南方大型水系迁徙或繁殖。  相似文献   

15.
豫南南阳盆地西峡赵营村上白垩统高沟组含有较多的恐龙蛋化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路易贝贝”胚胎化石。对含化石地层中恐龙蛋的保存特征和古气候重建,可进一步认识白垩纪恐龙灭绝的古环境背景和原因。本文实测赵营村剖面厚约267.8 m,主要由下伏泥盆系南湾组(厚7.9 m)、上白垩统高沟组(厚259.9 m,未到顶)组成。通过地层沉积物结构构造观测和样品采集,在室内进行了元素、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有机质饱和烃生标化合物等测试。结果表明,高沟组沉积物主要源于熊耳山岩浆岩的风化和短距离迁移,恐龙蛋化石主要保存于海拔200~800 m的山麓至平原过渡带的河漫滩环境,以原地埋藏为主。降雨量的变化造成河漫滩与河道频繁变化,从而导致恐龙在山麓与河漫滩之间来回迁栖。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表明,含恐龙蛋化石地层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菌藻类和陆生植物,但植被总体不发育。利用地层沉积岩Si/Al、CIA、Rb/Sr比值,以及δ13C、δ18O等环境指标对高沟组古气候重建,该时期发生了较为快速的旋回变化,经历了暖干—暖湿—干旱—暖湿—干旱的古气候演变过程,总体上呈逐渐干旱化的趋势。通过赵营村晚白垩世早期恐龙蛋化石的埋藏、以及地层的古环境重建,说明古气候、古环境状况可能是影响恐龙生存的主要因素,大量恐龙蛋不能完全孵化以及气候的干旱化导致植被恶化可能是恐龙逐渐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河南恐龙蛋化石组合类型及其地层时代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恐龙蛋化石在河南省 10余个盆地中纵向上的分布特点 ,结合孢粉、轮藻、介形类、岩石同位素年龄及产蛋盆地的大地构造发展演化特征 ,研究认为其代表的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 ,并提出了 3种不同的蛋化石组合类型 ,进一步“三分”上白垩统 :即下部组合为长圆柱形蛋、蜂窝蛋、树枝蛋、网格蛋 ;中部组合为椭圆形蛋、副圆形蛋、树枝蛋 ;上部组合为长形蛋、巨形蛋 ,分别代表晚白垩世早、中、晚 3个时期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嘉荫地区晚白垩世兽脚类恐龙牙齿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君昌  韩建新 《地质学报》2012,86(3):363-370
黑龙江嘉荫地区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产地,在我国晚白垩世恐龙的研究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该地区曾发掘出土大量鸭嘴龙类化石,是研究大型鸟脚类恐龙尤其是鸭嘴龙类系统分类和演化的理想地区。但相对应于鸭嘴龙类化石来说,兽脚类恐龙化石在该地区的发现却较为鲜见,主要以牙齿的形式出现。本文主要对最近在该地发现的一批兽脚类恐龙的牙齿化石进行详细描述对比,初步研究显示含有霸王龙类、驰龙类、白鲨齿龙、福井盗龙以及可能为新的兽脚类恐龙的牙齿。  相似文献   

18.
Characterization of macroecological patterns for latest Cretaceous dinosaur communities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how those faunas were changing during the run-up to the Cretaceous-Paleogene extinction event, and thus the cause of the extinction. Outside of the well-studied latest Cretaceous dinosaurs of North America, southwestern Europe (France, Spain and Portugal) preserves one of the richest end-Cretaceous dinosaur fossil records, as it has produced hundreds of dinosaur fossil localities. We compiled a comprehensive database of all dinosaur fossil occurrences from the uppermost Cretaceous of the Ibero-Armorican region and analyze it statistically, providing the first numerical study of the ecological and taxonomic diversities of these communities. Our study corroborates previous work that has identified a major faunal change in the latest Cretaceous terrestrial vertebrate assemblages, and places this event around the C31r-C31n reversal, in the early late Maastrichtian (c. 69 Ma).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cological diversity metrics (dominance, Shannon and Simpson) characterize the pre- and post-turnover assemblages. The turnover event, therefore, did not only lead to a taxonomic replacement but also important reorganizations in the structure of dinosaur communities. Herbivorous dinosaurs suffered the most dramatic alterations across the turnover, in terms of relative dominances, by shifting their contributions within the communities (hadrosauroids replacing titanosaurids as the dominant taxon in the medium-to large-bodied herbivore niche) or even disappearing (rhabdodontids and nodosaurids). The carnivores apparently maintained similar relative abundanc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urnover, and the relative proportions between carnivorous and herbivorous taxa remained static through tim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present database might allow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new ecological patterns, and higher-resolution comparison with the North American recor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