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胶东中生代动力学演化及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胶东处于古特提斯和太平洋两大成矿域的结合部位,经历了强烈的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和重要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本文通过对中生代各期岩浆活动背景、典型矿床成因类型的分析判别,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总结提出胶东中生代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主要受扬子板块、华北板块碰撞造山作用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影响,并可划分为晚三叠世陆陆碰撞造山期,中侏罗世被动陆缘向活动陆缘转换、地壳增生期,早白垩世早期地壳增生向垮塌转换期,早白垩世中期岩石圈大规模拆沉、壳幔强烈作用期,早白垩世晚期陆缘弧俯冲作用期,和晚白垩世早期弧后岩石圈强烈伸展期六个演化阶段,分别对应着区域~205Ma、160~155Ma、135~125Ma、125~115Ma、115~100Ma、100~90Ma等六期主要金及多金属成矿作用;形成的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具有较为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大致包括6个矿床成矿系列,分为9个亚系列和16个矿床式。自西向东,可划分出莱州西部、招远-平度、栖霞-蓬莱-福山、胶莱盆地东北缘、牟平-乳山、文登-威海、荣成等7个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区(带)。区内造山型金矿仍是找矿的重点,斑岩型有色金属矿床可望取得突破,中低温热液脉型多金属矿床应受到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2.
高秦  丁嘉林  张延青  周鹏  厉子龙 《地质论评》2022,68(4):2022072012-2022072012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露的大面积中生代岩浆岩与矿化作用与区域构造域转换密切相关,在100~90 Ma左右浙闽地区壳幔作用强烈,前人大多数的研究工作是针对单个岩体或几个复式岩体展开的相应研究工作,缺少对浙闽沿海中生代花岗岩类的跨区域研究,特别是具体时间节点的对比和剖析。本研究选取浙闽地区100~90 Ma形成的典型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地球化学数据分析和整理,并与前人在华南地区的研究数据相结合,认为100~90 Ma的浙闽花岗岩不同于日本和安第斯型的典型岛弧酸性岩。浙闽花岗岩的母岩浆可能起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基性岩浆上涌,少量基性岩浆与花岗质岩浆以不同比例混合形成了这一时期东南沿海中生代花岗岩类的母岩浆。地壳厚度的差异造成浙闽一带形成的母岩浆的不同,而花岗质岩体则是在这种不同母岩浆基础上高度演化的结果。利用Rhyolite MELTS方法计算浙闽地区在100~90 Ma的岩浆过程,以福建长泰岩体为例,在含水量为6 %,压力为300 MPa 的条件下进行模拟,计算结果显示98 Ma岩体的分离结晶程度约37%,而从95 Ma开始,岩浆演化开始趋向于无明显规律。浙闽中生代花岗岩体显示以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的分离结晶为主导的结晶过程,不同岩体的分离结晶程度有所不同。特别是在95 Ma时,浙闽一带的岩体同时出现了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随后又进入由钾长石和黑云母的分离结晶控制的阶段,结合Sr、Ba的变化特征和Nd同位素等变化,认为95 Ma左右存在地幔物质的介入,从而导致浙闽地区在晚中生代岩浆演化上出现了转变,而且95 Ma很可能是浙闽晚中生代花岗岩形成的转折期,岩浆温度的计算结果也显示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露的大面积中生代岩浆岩与矿化作用与区域构造域转换密切相关,在100~90 Ma左右浙闽地区壳幔作用强烈,前人大多数的研究工作是针对单个岩体或几个复式岩体展开的相应研究工作,缺少对浙闽沿海中生代花岗岩类的跨区域研究,特别是具体时间节点的对比和剖析。本研究选取浙闽地区100~90 Ma形成的典型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地球化学数据分析和整理,并与前人在华南地区的研究数据相结合,认为100~90 Ma的浙闽花岗岩不同于日本和安第斯型的典型岛弧酸性岩。浙闽花岗岩可能起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基性岩浆上涌,少量基性岩浆与花岗质岩浆以不同比例混合形成了这一时期东南沿海中生代花岗岩类的母岩浆。地壳组成的差异造成浙闽一带形成的母岩浆的不同,而花岗质岩体则是在这种不同母岩浆基础上高度演化的结果。利用Rhyolite—MELTS方法计算浙闽地区在100~90 Ma的岩浆过程,以福建长泰岩体为例,在含水量为6%,压力为300 MPa 的条件下进行模拟,计算结果显示98 Ma岩体的分离结晶程度约37%,而从95 Ma开始,岩浆演化开始趋向于无明显规律。浙闽中生代花岗岩体显示以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的分离结晶为主导的结晶过程,不同岩体的分离结晶程度有所不同。特别是在95 Ma时,浙闽一带的岩体同时出现了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随后又进入由钾长石和黑云母的分离结晶控制的阶段,结合Sr、Ba的变化特征和Nd同位素等变化,认为95 Ma左右存在地幔物质的介入,从而导致浙闽地区在晚中生代岩浆演化上出现了转变,而且95 Ma很可能是浙闽晚中生代花岗岩形成的转折期,岩浆温度的计算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姚春彦  郭维民  丁海峰  刘君安  王天刚 《地质论评》2022,68(5):2022092013-2022092013
北美斑岩型铜矿集区“大集群”是世界重要铜成矿省之一; 墨西哥北部索诺拉州斑岩型铜矿带,是其在墨西哥的延伸。斑岩型铜矿床主要沿着拉拉米岩浆弧展布。拉拉米造山作用期间(80~40 Ma),由于法拉隆板块向北美板块俯冲角度的减小,岩浆活动中心逐步向东移动,形成76~70 Ma, 63~57 Ma和46~40 Ma 三期岩浆活动高峰期,其中 63~57 Ma 岩浆活动规模最大。通过对区内已有矿床的成矿时代与岩浆活动时限及矿床分布集中程度的对比研究发现,斑岩型铜成矿高峰期主要集中在63~56 Ma期间。通过典型矿床的成矿特征梳理及区域岩浆作用综合分析,笔者等认为拉拉米造山作用是区内形成巨量铜钼富集的主要地质作用。  相似文献   

5.
晋东北燕山期岩浆活动受区域性构造控制,具有北东成带,带内成区的分布规律,时间上可划分为150~160Ma、130~140Ma和85~127Ma三个高峰期。岩浆岩可划分为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中细粒-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等和以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为主体的两大岩石组合,后者与金多金属矿床成矿关系密切。主要岩浆岩为过铝质碱性岩类,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亲和性;成因上属于I型,具同源演化关系。其形成可能与华北板块中生代岩石圈大规模减薄所引发的壳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与燕山期岩浆活动相对应,区域金多金属成矿也具有集中分布和多期成矿的特点。在类型上,主要包括斑岩型Mo-Au矿床、矽卡岩-热液脉型Au、Fe矿床和爆破角砾岩-热液石英脉型Au或Cu-Ag,Ag-Pb-Zn等矿床。有时在同一个成矿集中区内可见有多型一体的复杂组合,并在空间上具有明确的元素分带关系;在时间上,150~160Ma,主要与(二长)闪长岩或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有关,形成以钼-金为主的矿化;130~140Ma,主要与石英闪长岩、石英斑岩等有关,形成大规模金矿化;85~127Ma,主要与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隐爆角砾岩等相关,形成了强烈的银多金属矿化。不同类型矿床成矿热液主要源自相关的岩浆体系。华北板块中生代发生区域性构造体制转折,岩石圈大规模减薄及在此背景下发生的陆内造山作用是区域大规模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重要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6.
对宁镇地区3个典型燕山期岩体(安基山-伏牛山岩体、下蜀-高资岩体和石马岩体)的中酸性侵入岩进行LA-ICP MS锆石U-Pb定年,给出(109.1±1.9)~(101.6±1.1)Ma的年龄值,代表了这些侵入岩体的形成年代,为该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形成时代提供了精确的约束。宁镇地区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与100~110Ma左右的中酸性钙碱性岩浆活动相关联,区内成岩成矿作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宁镇地区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而长江中下游九瑞等地区的同类型侵入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二者相差约25~35Ma;结合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板块活动特征对中国东部陆区成岩成矿的制约,这些年代学数据揭示出宁镇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及其成矿响应是中生代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大规模岩浆-成矿活动的新一期成岩成矿事件,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对应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拆沉-减薄事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岩石圈减薄从135Ma左右开始,可能持续到100Ma左右。  相似文献   

7.
东昆仑造山带位于中央造山系西段,在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其中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本文系统总结了东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的分布、演化和成因,对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东昆仑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的联系。东昆仑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可分为俯冲阶段(277~240 Ma)、同碰撞阶段(240~230 Ma)和后碰撞阶段(230~200 Ma),壳幔岩浆混合作用贯穿于古特提斯构造演化全过程。镁铁质岩浆岩主体为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部分熔融,花岗质岩浆岩主体为幔源岩浆底侵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俯冲阶段壳幔岩浆混合作用不仅带来成矿物质,使部分元素含量增高,还带来热源;经过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导致大量矿物质沉淀,形成矿床,主要成矿金属组合为Cu、Mo、Au,矿床规模相对较小;同碰撞阶段由于受到挤压应力,岩浆岩出露较少,矿床多沿大型断裂带分布,主要成矿金属组合也以Cu、Mo、Au为主;后碰撞阶段由于岩石圈地幔拆沉,东昆仑整体处于拉张环境,为地幔物质参与成矿和成矿流体运移提供了通道。特别是同碰撞和后碰撞的转换阶段,是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主要成矿期,主要成矿金属组合为Cu、Pb、Zn、Fe。  相似文献   

8.
宁镇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发育中生代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然而有关该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的高精度年代学研究十分薄弱。本文选取宁镇中段与成矿关系密切的3个中酸性岩体,即安基山杂岩体、新桥岩体、石马杂岩体为研究对象,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技术,对上述岩体进行年代学研究。测试结果显示,上述三个岩体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07.0±1.1 Ma~108.0±1.6 Ma、108.0±1.3 Ma、102.5±1.1 Ma,均为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该地区斑岩型铜矿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106~108 Ma),认为宁镇地区在102.5~108.0 Ma之间经历了强烈的成岩成矿热事件,明显晚于长江中下游其他矿集区内的岩浆活动年龄(124~148 Ma),而与华南中生代第三次大规模成矿作用时间一致。结合长江中下游地区区域构造演化背景认为,宁镇地区早白垩世晚期构造岩浆热事件形成于岩石圈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9.
陈永福 《地质与勘探》2014,50(Z1):1248-1256
吉黑东部金矿床集中分布于小兴安岭北麓、完达山和太平岭(东宁-延边),矿床类型以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为主。成矿年代大约为110 Ma左右。稳定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特征,而成矿物质则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这说明吉黑东部金成矿可能与岩浆活动有关。同时,研究显示吉黑东部广泛发育一套120~95 Ma的中酸性火山-侵入岩,其与110 Ma金成矿事件时空关系密切。这套火山-侵入岩在矿区表现为英安-流纹质或安山-英安质火山岩组合和闪长玢岩、花岗斑岩及花岗岩等脉岩和小侵入体。而岩石化学特征则表明其属中酸性的钙碱性系列,为一套俯冲流体交代地幔楔起源的岩浆。区域对比研究表明,吉黑东部金成矿与俄罗斯远东地区Sikhote-Alin锡成矿、韩国南部金-银成矿可能处于同一大地构造环境的不同构造部位。成矿年代从吉黑东部向东南方向有变年轻的趋势,且成矿岩浆岩的酸性成分增强而幔源成分减少。综合区域岩浆岩和区域成矿特征,表明吉黑东部存在一期110 Ma的金成矿事件,其与中生代晚期板块俯冲及其后的岩石圈拆沉作用和弧后伸展有关,成矿大地构造环境为大陆边缘弧。  相似文献   

10.
福建紫金山矿田中生代岩浆岩演化序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紫金山矿田中生代岩浆活动分为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二幕,第一幕为晚侏罗世(154~149 Ma)挤压环境下的岩浆活动,表现为壳源S型花岗岩紫金山复式岩体与才溪岩体的侵位,复式岩体具有154 Ma、150 Ma及149 Ma三次脉动;才溪岩体侵位时代约150 Ma。第二幕发生于早白垩世(125~93 Ma)构造拉张、地幔上涌的环境,岩浆活动共4期,形成一套 I 型花岗岩及共源异相的火山岩、次火山岩,为成矿提供了物源和热源。其中第1期为早白垩世火山喷发与岩浆超浅层就位,形成石帽山群下段的英安岩及紫金山次火山岩(125~118 Ma);第2期表现为石帽山群下段安山岩喷发与四方岩体的侵位以及英安玢岩的形成(109~103 Ma);第3期表现为石帽山群下段英安岩的喷发和罗卜岭—紫金山似斑状花岗闪长(斑)岩的侵位以及龙江亭、二庙沟附近的石英闪长玢岩的形成(103~100 Ma);第4期表现为晚期罗卜岭斑岩的侵位、石帽山群上段流纹岩的喷发和大岩里花岗斑岩岩脉、金铜矿的石英斑岩脉等成矿后期无矿脉岩的形成(100~93 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两个岩浆系统各自形成共源岩浆异地异相分异演化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滇西马厂箐斑岩铜(钼)矿床成岩成矿时限的厘定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滇西马厂箐富碱侵入岩为一复式岩体,存在多期次岩浆侵入活动;最早岩浆活动始于52Ma,中期岩浆活动为42~47Ma,晚期岩浆活动最强烈,其时间为33~37Ma,末期岩浆活动为29~32Ma。马厂箐铜钼矿床早期成矿发生在37~40Ma左右,晚期成矿大约在34—35Ma;与区域上其它与富碱侵入岩有关矿床的形成时间相当吻合。马厂箐矿床在时、空上与矿区富碱侵入岩关系密切,其成矿作用主要与晚期的岩浆侵入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温杖子金矿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成矿作用和多次矿化富集,具叠加成因特点,主要成因类型为侵入体接触带型和中低温热液型。成矿作用从晚侏罗世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三纪末,约延续了150Ma。  相似文献   

13.
对从幸福山花岗岩中挑出的岩浆锆石进行了LA-ICP-MS分析,得出了由15个点组成的加权平均值为(157±2)Ma的年龄。此15个测试点均处于岩浆锆石的振荡环带上,且此年龄与邢家山钼钨矿辉钼矿Re-Os年龄一致,代表该花岗岩的结晶年龄。本次测试所得到的另外2组捕获锆石年龄(2798±13)Ma和(2250±18)Ma暗示该岩浆源区可能存在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侵入岩基底,(230±6)Ma则可能暗示着该区存在三叠纪的岩浆活动。中生代以来(190~110 Ma),中国东部构造岩浆活动特征较为一致,与之相对应存在多期成矿作用。胶东地区广泛出露的玲珑花岗岩与幸福山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年龄基本一致,可能该区也存在着大规模的钼多金属成矿作用,只是大部分为后期构造抬升所剥蚀,邢家山钼钨矿是保存下来的代表。也说明,栖霞—福山地区中生代以来剥蚀程度相对较小,矿床保存条件较好,故应重视该区中浅成矿床(斑岩-矽卡岩型、卡林型、造山型浅成矿床等)的寻找。  相似文献   

14.
大同地区相继发现了一系列与侵入岩有关的铜钼矿点和矿化点,布斯拉津铜钼矿化点是在大同地区新发现的岩浆热液脉状铜钼矿化点。首次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技术对大同地区布斯拉津含矿黑云母石英二长岩和花岗细晶岩进行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成岩年龄分别为446Ma和449Ma;对辉钼矿中Re-Os同位素进行测试,获得等时线年龄为435±25Ma,表明大同地区成矿作用略晚于成岩作用,岩浆热液铜钼矿化是加里东中期的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成矿物质来源以壳幔混源为主,成矿作用与古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的复合演化有关。发生于加里东中期的这一成矿事件,是在俯冲挤压背景下的间歇拉张作用影响下的强烈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鲁东晚中生代热隆-伸展构造及其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理清山东省鲁东地区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的关系及其发生的动力学背景,本文综合分析了晚中生代侵入岩的空间分布、组合特征、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和序列、地球化学演化及形成的构造环境等。研究表明:该区侵入岩由侏罗纪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白垩纪壳幔混合型花岗岩、白垩纪深源花岗岩和白垩纪脉岩组成,并且从早期到晚期,侵入岩的岩石化学成分由高钾钙碱性系列向橄榄安粗岩系列演化,微量元素由高Ba、Sr花岗岩向低Ba、Sr花岗岩演化,稀土元素由无或弱正铕异常向显著负铕异常演化,岩浆岩成因由S型向I型、A型演化。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复杂的岩浆岩类型指示了剧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过程,认为鲁东地区在早白垩世处于强烈的拉张构造环境,其在140~110 Ma期间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同时发生了强烈的地壳隆升事件。通过对断陷盆地、火山活动、变质核杂岩和断层系统的类型、性质、控制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它们是大规模伸展构造的表现形式,伸展构造的活动时间为130~98 Ma。进一步分析表明,鲁东地区的白垩纪构造-岩浆组合构成了热隆-伸展构造,它们是太平洋板块俯冲与燕山运动主变形时期(岩石圈增厚)后续效应的产物,岩石圈拆沉、地壳减薄和克拉通破坏是引起早白垩世热隆-伸展构造的根本原因,热隆-伸展构造为胶东大规模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The continental margin of Northeast China,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tinental margin-related West Pacific metallogenic belt, hosts numerous types of gold-dominated mineral deposits. Based on ore deposit geology and isotopic dating, we have classified hydrothermal gold–copper ore deposits in this region into four distinct types: (1)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2) gold-rich porphyry-like copper deposits, (3) medium-sulphidation epithermal copper–gold deposits, and (4) high-sulphidation epithermal gold deposits. These ore deposits formed during four distinct metallogenic stages or periods, at 123.6 ± 2.5 Ma, 110–104 Ma, 104–102 Ma, and 95.0 ± 2 Ma, corresponding to periods of Cretaceous intermediate–acid volcanism and late-stage emplacement of hypabyssal magmas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 The earliest stage of mineralization (123.6 ± 2.5 Ma) corresponds to the formation of medium-sulphidation epithermal copper – gold deposits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a continental margin magmatic arc system linked to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beneath the Eurasia. This metallogenes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gh-K calc-alkaline intermediate–acid granite and pyroxene – diorite porphyry magmatism. The second and third stages of mineralization in the study area (110–104 Ma and 104–102 Ma, respectively) correspond to the formation of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porphyry-like copper, and high-sulphidation gold deposits, with metallogenesis closely related to sodic or adakitic magmatism. These magmas formed in a continental margin magmatic arc system related to oblique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beneath the Eurasia, as well as mixing of crust-derived remelted granitic and mantle-derived adakitic magmas. During the final stage of mineralization (95.0 ± 2 Ma), metallogenesi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sodic or adakitic magmatism, with diagenesis and metallogenesis related to the disintegration or destr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which was subducted beneath the Eurasian Plate during the Mesozoic.  相似文献   

17.
研究区属含古老地块并经中生代改造的中古生代造山带,存在金、锡等丰度较高的锡林浩特元古宙杂岩、古生代蛇绿岩及板块缝合带、二叠系火山岩、中生代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大规模火山-侵入活动及锡多金属成矿作用.本区金矿化类型主要有:韧性剪切带中的石英脉型、蚀变岩型金矿,产于幔源中基性侵入岩中的铜金矿,燕山晚期斑岩型铜金矿,与燕山期次火山岩浆活动有关的脉状铜矿床中的伴生金矿化,微细浸染型金矿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化等.研究区金矿成矿时代可分为242~229Ma、169~161.8Ma、132~159Ma (可能以130~140Ma为主)、127~109.2Ma四个区间.认识到存在印支期成矿、燕山期多阶段成矿等特点对于区内金矿勘查有重要意义.新发现7个矿床(点)的伴生金矿化.毛登、大井等多金属矿床的伴生金矿化具有重要的潜在工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黄花铜多金属矿区位于赤峰金银多金属成矿带南部,是在近年来开展1:5万数字化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野外工作中发现的.区内构造处于赤峰-开原深大断裂带中.含矿围岩主要为石炭系酒局子组地层,又叠加了中生代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作用及岩浆侵入活动,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9.
贾维馨  姜琦刚  王冬艳  高文 《岩石学报》2016,32(9):2881-2888
团山子基性脉岩为松辽盆地南缘晚中生代最后一期岩浆活动,在其中获得了较多的捕获锆石。为了反映松辽盆地基底岩浆活动事件,对基性脉岩中捕获锆石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捕获锆石阴极发光(CL)图像和Th/U比值显示具有岩浆成因的特点。从锆石定年结果得到8组年龄,反映出早侏罗世晚期(176Ma)、海西期(291Ma)、加里东期(467Ma)、新元古代(942Ma)、中元古代(1368Ma)、古元古代(1886Ma和2165Ma)、新太古代(2458Ma)岩浆事件记录。松辽盆地南部基底组成以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岩浆岩为主,并可能存在西保安群前寒武纪结晶基底(942Ma),并经历了复杂的岩浆演化。中元古代、古元古代、新太古代年龄的锆石具有磨圆和反应边,可能为与华北克拉通岩浆事件形成的锆石被搬运到松辽盆地南部,并被再次捕获的结果,反映松辽盆地南部与华北大陆具有一定的联系,但不确定存在该期的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20.
郭正府  邓晋福 《现代地质》1998,12(3):344-352
利用岩石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回溯了东昆仑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历史。研究表明,东昆仑晚海西期—早燕山期构造演化分为3个阶段:(1)洋脊形成与扩张阶段(309~260Ma);(2)大洋板块大规模俯冲阶段(260~230Ma),火成岩具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属性;(3)陆内造山阶段(230~190Ma),陆壳的厚度相当于260~230Ma期间的两倍,南、北边缘构造性质与深部过程具较明显差异与不对称性。南缘深部总体特征是“壳热而幔冷”,暗示着陆壳与壳下岩石圈之间可能沿莫霍面有较大的构造拆离;北缘在壳底具岩浆底侵作用,其深部特征为“壳冷幔热”。自晚海西期—早燕山期东昆仑岩石圈缩短总量(平均值)约为1463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