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海 《气象》1978,4(9):28-29
当前,大气遥感技术主要从三方面发展,微波遥感、光学遥感以及声学遥感。其中微波遥感兴起得最早,紧接着红外技术的发展,激光的发现又开辟了光学遥感。声学遥感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才崛起,目前,它的发展还不如上述二种遥感技术那末广泛。 起初,遥感技术都在地面上使用,到了六十年代,气象卫星的出现,又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空间遥感技术。这样从遥感技术的使用场地可划分为空间遥感和地面遥感。 大气遥感探测理论的任务就是将一种波(电磁波或声波)在大气传播过程中的种种变化与气象要素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气遥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着重介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3年以来在大气遥感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与成果,内容包括:(1)遥感技术与设备的发展;(2)大气气溶胶遥感;(3)云遥感;(4)大气微量气体遥感;(5)反演方法发展;(6)大气辐射传输算法研究。气溶胶的光学特性遥感研究是近年来热点之一,本文简要论述在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和卫星遥感反演算法、中国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时空分布特性、气溶胶辐射强迫遥感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孙景群  周诗健 《大气科学》1979,3(2):175-183
一、引言 用光学方法进行主动大气遥感探测,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就有过这方面的尝试,当时用探照灯研究了直至28公里高度的大气浑浊度和分子散射。以后,还发展成脉冲光探照灯来探测大气,并用弧光光源探测云底高度等。但是,利用这种非相干光源探测大气,受到光源性能的多方面限制,从而使得大气光学探测这一学科分支进展缓慢。  相似文献   

4.
大气遥感研究展望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对大气遥感研究发展方向作了展望,重点论述了如下几个方面:1)未来大气遥感研究若干特点;2)主被动式相结合的卫星大气遥感;3)大气遥感技术与应用集成;4)大气和地表物理参数的综合遥感;5)气溶胶与云光学特性遥感;6)微量气体时空分布遥感;7)地基大气遥感及走向综合集成.  相似文献   

5.
周秀骥 《大气科学》1979,3(3):203-209
大气遥感是六十年代全面兴起的新型大气探测方法。它的发展将为掌握大气运动和变化规律提供更丰富、更深刻的观测资料,是推动近代大气科学研究进步的重要工具。早在六十年代中期,如何把空间、激光、红外和微波等近代技术迅速应用到我国大气科学研究,建立新的大气探测系统,适应气象为我国国防与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实际需要,促进我国大气科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问题,就引起了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和气象学家顾震潮的密切注意,并且着手组织力量,制定发展大气遥感的研究规划。从1965年到现在,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努力排除并克服了各种干扰和困难,全面开展了激  相似文献   

6.
美国加州Lassen Research公司最近推出多普勒激光雷达系统CLASS(Coherent Lidar Atmospheric Sensing System),以对近地层和近距离内大气(包括晴空大气)进行独特的高分辨率的探测。它体积小,易于  相似文献   

7.
黄润恒 《气象》1978,4(10):33-35
当代大气遥感技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其中的一类是利用光波与大气的相互作用来探知大气的各种特性,叫做大气光学遥感技术。大气的各种气体分子以及云、雾、雨、尘埃粒子对光波有吸收和散射作用,除此而外,大气的湍流运动还会引起光波的不规则变化。我们这里所要介绍的是光波通过大气以后发生的强度起伏现象,以及如何利用这种现象对大气的湍流运动进行遥感探测。  相似文献   

8.
光学遥感大气气溶胶特性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黎洁  毛节泰 《气象学报》1989,47(4):450-456
本文提出一种光学遥感大气气溶胶特性的新方法。由多波段望远光度计观测的太阳直接辐射和太阳所在地平纬圈天空亮度的相对分布值,同时反演出气溶胶散射相函数,整层大气的光学厚度随波长的变化,进而用“库”方法反演出气溶胶粒子的尺度谱和折射率的实部和虚部。对比平行观测的结果表明,光学遥感方法所得的结果是可信的。本文同时也讨论了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的光学参数在不同季节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周秀骥 《气象》1979,5(3):1-4
大气遥感是从六十年代初开始系统形成的新型大气探测方法。经过近二十年来的蓬勃发展,已初步成为大气科学中一个新兴的分支领域。 大气遥感的兴起是大气物理和近代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是气象观测发展历史中辩证的螺旋式上升的一次飞跃。气象观测从古代朴素的看天象、物象,进入到定量的气象仪器观测时代,是气象科学质的飞跃。在这个时期,从地面观测中的器测项目,直到自动气  相似文献   

10.
吕达仁 《气象》1978,4(5):26-28
近年来,在气象业务和研究领域里,一系列新型的探测大气的技术系统正陆续出现,例如微波气象雷达,激光雷达、声雷达、以及气象卫星和微波、红外、可见光辐射等等,这类探测技术统称为大气遥感探测。它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丰富多采的大气图  相似文献   

11.
周秀骥 《大气科学》1980,4(4):293-299
本文讨论了大气微波辐射起伏的机制。推导出利用大气氧气微波辐射起伏统计特征,探测大气温度结构常数分布与风分布的遥感方程。对遥感方程核函数的基本性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由于高分辨率遥感应用需求增加的牵引,国内外发射了越来越多的光学遥感卫星载荷.然而,随着传感器分辨率的增加,大气对地表信息干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光学遥感图像的大气校正问题,因载荷特点和应用需求的改变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有必要对其进行总结和分析.本文在介绍大气校正现状和原理的基础上,按照光学遥感卫星大气校正输入信息来源不同,把大气校正方法归纳为基于图像和图形处理方法、基于辐射传输计算、基于图像自身信息反演大气参数、基于大气同步校正仪的大气校正4类进行介绍.最后,结合我国高分辨率光学卫星的发展方向,对当前的大气校正应用方案和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赵柏林 《大气科学》1979,3(3):270-279
遥感大气层结的反演要解第一类Fredholm积分方程。为了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作充分的物理分析,根据这些分析对于方程提出制约,由此得到有效的答案。本文讨论地面微波遥感测温的反演问题。首先分析作为遥感基础的大气噪音,进而讨论遥感大气温度层结的反演方法、测温实践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The role of ground-based remote sensors in boundary-layer research is reviewed, emphasiz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radars, sodars, and lidars. The review begins with a brief comparison of the state of remote sensors in boundary-layer research 25 years ago with its present-day status. Next, a summary of the current capabilities of remote sensors for boundary-layer studies demonstrates that for boundary-layer depth and for profiles of many mean quantities, remote sensors offer some of the most accurate measurements available. Similar accuracies are in general not found for most turbulence parameters.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of remote sensor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various boundary-layer phenomena or processes are then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sea breeze, convergence boundaries, dispersion, and boundary-layer cloud systems. The review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likely future role of remote sensors in boundary-lay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5.
黄润恒 《大气科学》1980,4(3):245-252
本文讨论了地表对微波测温核函数的影响,运用最优化技术,得到了一组基本上与地表特征无关的最优核。运用统计最优反演方法对50组模拟的微波辐射资料进行了反演,并讨论了观测误差对反演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卫星高光谱大气CO2探测精度验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星高光谱大气CO2遥感探测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卫星CO2反演产品的地基观测验证是获得产品精度评价、发现算法可适用范围和局限性的重要环节,因此地基高光谱CO2的观测验证研究对提高卫星产品定量精度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当前国际上大气CO2探测卫星的研制进展,短波红外大气CO2的反演方法进展,重点阐述了地基高光谱CO2探测技术进展及其对卫星大气CO2的定量探测精度验证方法和技术研究进展,并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王英鑑 《大气科学》1988,12(2):113-120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地面高分辨率太阳光谱进行大气成分垂直分布反演时,消除太阳零吸收光谱曲线影响的方法,分析了这一方法的权函数特性,讨论了仪器的光谱分辨率、谱线光谱参量以及成分混合比高度分布特性对其可测量高度、垂直分辨率和误差放大率等信息内容的影响。结果指出:对混合比随高度增加或变化不大的大气成分,利用普通高分辨率光谱仪可给出20—30km高度以下混合比高度分布的信息。若采用外差技术,将光谱分辨率提高到0.001cm~(-1)以上,其最高测量高度可达40km以上。  相似文献   

18.
AMethodforSpaceborneSyntheticRemoteSensingofAtmosphericAerosolOpticalDepthandVegetationReflectance①QiuJinhuan(邱金桓)Instituteof...  相似文献   

19.
张宏志  黄润恒 《大气科学》1979,3(2):190-193
近十年来,被动微波遥感技术在气象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已经成为探测大气温、湿、云、雨等气象要素的一种新的重要手段。美国已经在第三代气象业务卫星上安装了微波探测装置(MSU),与红外遥感技术相配合,以期提高测温精度。与此同时,地面大气微波遥感的研究工作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已经成功地测得对流层大气温度分布和低层  相似文献   

20.
Radio occultation (RO) techniques that use signals transmitted by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 (GNSS) have emerged over the past decade as an important tool for measuring global changes in tropopause temperature and height, a valuable capacity given the tropopause??s sensitivity to temperature variations. This study uses 45,091 RO data from the CHAMP (CHAllenging Minisatellite Payload, 80 months), GRACE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23 months) and COSMIC (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 Ionosphere, and Climate, 20 months) satellites to analyse the variability of the tropopause??s height and temperature over Australia. GNSS RO temperature profiles from CHAMP, GRACE, and COSMIC are first validated using radiosonde observations provided by the Bureau of Meteorology (Australia). These are compared to RO soundings from between 2001 and 2007 that occurred within 3 h and 100 km of a radiosond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O soundings provide data of a comparable quality to radiosonde observations in the tropopause region, with temperature deviations of less than 0.5 ± 1.5 K. An analysis of tropopause height and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dicates a height increase over Australia as a whole of ca. 4.8 ± 1.3 m between September 2001 and April 2008, with a corresponding temperature decrease of ?0.019 ± 0.007 K. A similar pattern of increasing height/decreasing temperature was generally observed when determin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ropopause height and temperature rate of change over Australia. Although only a short period has been considered in this study, a function of the operating time of these satellites, the results nonetheless show an increase in the height of the tropopause over Australia during this period and thus may indicate regional warming. Several mechanisms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se changes, such as an in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in the atm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ic cooling due to ozone loss, both of which have been observed during the last deca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