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我讲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天气和气候”一节教材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会比较这两个概念的异同,我先让学生听“天气预报”:今天晚上到明天(时闻短),兰州(甘肃省兰州市)多云转晴天.偏北风三级.最高气温10℃.最低气温-9℃(大气现象),后天……这则天气预报包含了。天气”这一概念的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南极天气预报业务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卞林根  张雅斌 《极地研究》2000,12(3):219-232
第一届南极天气预报国际会议于 1 998年 8月 31日至 9月 3日在澳大利亚霍巴特举行。来自澳大利亚、比利时、中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和英国的 4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近年来 ,随着综合科学考察的增多和南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对南极地区天气预报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增加。许多南极考察站已使用了复杂的预报系统 ,浮标和自动观测站获得的数据、数值天气预报产品、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都得到有效利用。数值天气预报在预报发生在大洋和海岸附近天气尺度的低压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对当地预报非常重要的许多中尺度系统 ,在模式中还不能反映出来 ,系统的活动主要通过卫星资料来预报。期待将来能够选择南极的某些地区来运行高分辨率的有限区域模式。会议表明 ,随着近年来对高纬地区的天气过程的进一步认识、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和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使用 ,南极地区的天气预报已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南极以外的气象中心很难得到南极的资料、南极半岛及内陆缺少高空资料、数值预报对南极地形和高纬过程的模拟效果不好等。会议的主要成果是将完成整个南极地区的天气预报手册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高一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节最后部分内容。在初中地理中,这部分内容学过风、雨、阴、晴等气象要素的天气预报,只是天气、气象知识的表象。而高中地理是在此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是通过学习前面大气组成、热力环流基本原理及大气环流等理论后,  相似文献   

4.
季萍萍 《地理教学》2011,(17):22-23,13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的内容,在第三章中,与前一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起,都是对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与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天气与气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黑板画、教学图片、幻灯片等直观教具,是有效的教学手段,但对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仍有纸上谈兵、比较抽象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真正弄懂、学活这方面的知识,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导视。  相似文献   

6.
正【教材分析】本节是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的教学内容,教材的显性知识是"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布局",比较清晰。隐性知识则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从初中教材内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到"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的分析和选择";二是用图5.1、图5.2以及材料"磁悬浮列车"说明"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是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新趋势;三是  相似文献   

7.
孙启振  杨清华  张林 《极地研究》2011,23(2):128-137
多个业务化的全球预报模式和有限区域预报模式应用于南极地区,已经成为南极天气预报和南极气候诊断研究的主要工具.现今南极地区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在模拟南极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方面性能不够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南极天气气候的特殊性(包括边界层的参数化、中尺度气旋等)、模式对南极复杂地形的描述不够充分、由于缺乏观测资料而使得模式的...  相似文献   

8.
在“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教学中,我使用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作为教学的素材,并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9.
叶燕华  王平鲁 《中国沙漠》2004,24(3):355-359
使用T106数值预报产品建立了西北地区春季短期沙尘天气预报方程,提出对小概率事件的MOS预报方法的改良办法,结果表明,通过天气分型及天气事件等级划分的方法可以修正沙尘天气的概率分布,使得用MOS方法制作的沙尘天气的预报结果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陆梅 《地理教学》2013,(9):31-33
正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是继学习"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和"美国"后,教材安排学习的第六个国家案例,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巴西及拉丁美洲突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学习国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一、课标解读本节教材体现了以下几条课程标准要求(见表1)。  相似文献   

11.
陈彩霞 《地理教学》2010,(21):26-28
评课背景 2009年11月23日,扬州市教研室对我校进行视导,我们和专家组成员一起听了马老师在七(5)班执教的“多变的天气”一课。授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的第一节。  相似文献   

12.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三节,是继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和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后,进一步介绍构成中国自然环境的又一重要内容。因为地势和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向与水流的缓急,而气候则影响到河流的径流量、结冰期、水位变化及含沙  相似文献   

13.
雍文涛 《地理教学》2012,(21):34-35
一、"活动"选取本节活动设计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中制作地球仪活动栏目,通过本节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和经纬线与经纬度的空间分布。二、"活动"理念1.课标要求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统计学的拉萨市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平均海拔4000m以上,号称地球的"第三极"。拉萨市位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它的天气和气候特点具有独特性,但是学生缺乏科学、全面、准确的认知。基于天气预报网的拉萨市天气统计数据和历史气候资料,对其天气和气候特点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以期揭开高原天气和气候特征的神秘面纱。一、拉萨市自然概况拉萨被誉为高原明珠、雪域圣地。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第三节,是对第一节“基本特征”的深化与拓展,是继土地资源后,  相似文献   

16.
正一、教学思考"利用经纬网定位"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从本节教学内容在教材位置来看,经纬网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地理学习的基础和重点之一,而且教学难度大,对今后学习有关地理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新课标(2011版)对本课的要求: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并要求达到掌握水平,但对于12~13岁的初一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  相似文献   

17.
热力环流是普通高中地理教材(中图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运动中的重要、基础的内容。这一节分为三部分,即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这三部分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其中大气运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热力环流作为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几种重要天气系统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郭全其  卞学昌 《地理教学》2013,(6):18-19,53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二节,是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延伸,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是与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与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的。充分理解地球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新教材第四章第五节“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与原教材世界地理第九章第一节“世界的陆地自然带”,都是讲述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分布和特征,但两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郑浩 《地理教学》2012,(19):31-33
"锋与天气"是"常见天气系统"一节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障碍,为了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理解顺畅和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保持流畅,教师在课前必须精心备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做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