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天文学家用凯克1望远镜上一个高新的成象系统在一颗称为WR104的恒星周围发现了一绝无仅有的旋涡尘云。由于这颗恒星离地球太远了,大约4800光年,用常规技术是无法成象的,加州大学的天文学家把这架望远镜当作一个干涉仪使用。通过遮幅凯克95%的光接收面积,他们描绘了?..  相似文献   

2.
欧南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在银河系南部观测到一颗暗星,发现它是以往测量过的金属丰度最低的恒星——仅是太阳的1/200000。该天体与大爆炸后第一代恒星的遗迹相似。  相似文献   

3.
2017年,天文学家幸运地观测到了一次邻近的IC型超新星爆发事件。它的编号为SN 2017eln,位于旋涡星系NGC 3938,距离我们大约6500万光年。为了更好地了解恒星演化、大质量恒星分布及超新星爆发,两个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仔细研究了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期望从2007年拍摄的图像中发现这颗爆发恒星死亡前的讯息。  相似文献   

4.
当地基望远镜使木卫的数目达到60,并可能还会增加时,伽利略木星探测器拍摄到木星一些更小卫星的图像。在“伽利略”2002年11月飞掠木卫五期间,它的恒星跟踪器——飞船上用于瞄准某颗导航星为飞船定位的望远镜发现了9个亮闪光。飞掠期间恒星跟踪器  相似文献   

5.
根据最新星历表,天王星及其卫星系统将于2001年9月6日~11日期间经过2颗较亮的恒星。它们分别是依巴谷恒星(星号106829)和ACT星表恒星(AC2000星号2588165)。其中天王星与依巴谷恒星的最小角距离为5.90″,5颗主要卫星(Mirands,Ariel,Umbriel,Titania和Oberon)中与依巴谷恒星最小角距离的是Titania,角距离仅为2.08″。届时,这种非常近的合天象的长焦距望远镜的CCD观测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迷你太阳系     
卫星环绕行星,行星环绕恒星,而现在天又学家发现行星也可以环绕像行星那样小的天体运行。斯必泽空间望远镜发现一颗质量格外小的褐矮星周围有一个构成行星的尘埃盘。这颗褐矮星称为OTS44,仅有木星质量的15倍。以前发现的有行星盘环绕的褐矮星都比木星质量大25~30倍。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天文学家发现时钟座τ有一个质量至少是木星2倍的行星,这是在大小类似地球轨道上找到的第一颗太阳系外行星。最近,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用欧南天文台3.6米望远镜上的近红外适应光学系统(ADONIS)获得的图像显示,在同一颗恒星的周围还有一个尘埃盘。  相似文献   

8.
天文学家第一次发现不在星系里形成的大质量恒星。科学家用日本的8米昴星望远镜和欧南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发现在室女星系团一个星系外晕之外的一个致密恒星形成区域。  相似文献   

9.
以上海天台佘山40cm折射望远镜于1958年拍摄的3张照相底片为第一期资料,印度Kavalur的2.34m Vainu Bappu望远镜于1996年用CCD拍摄的4幅图象为第二期资料,使用Brosche等人1985年发表的球状星团NGC4147天区42颗恒星的位置和绝对自行作为参考架,用中心重叠法进行天体测量归算,得到了这个星团中心附近11'×11'天区内到B=17.6mag为止115颗恒星的位置和绝对自行,并利用这些自行对成员概率作了估计,同时,还用Vainu Bappu望远镜的CCD进行了BVRI四色测光。本给出了这115颗恒星的位置、绝对自行和成员概率数据,同时,还给出了用Vainu Bappu望远镜的CCD获得的这些恒星的BVRI测光数据。  相似文献   

10.
以《Hipparcos星表》体现的国际天球参考架为基础 ,对球状星团M3(NGC 5 2 72 )中心附近 10 0′×10 0′天区内 5 34颗恒星 ,使用上海天文台佘山 4 0cm折射望远镜拍摄的底片资料 ,以 8颗《Hipparcos星表》中恒星和 4 9颗《Tycho - 2星表》中恒星的位置和绝对自行为参考 ,归算得到了位置和绝对自行 ,并估计了成员概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了用反射望远镜测定恒星三角视差的早期历史以及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海军天文台的恒星三角视差测定工作,对反射望远镜在未来恒星三角视差测定中将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展望,并简介了上海天文台近年来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些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2.
(接上期)宋代的恒星观测持续不断,观测记录翔实丰富,星图绘制准确科学。宋代的恒星观测成果丰富,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科学遗产,表明它在中世纪时期达到了巅峰。天文仪器日臻完善,是这—硕果的保证。北宋至南宋的300余年中有记载的制造浑天仪6座、浑天象4座,大规模恒星实测有7次。其中景祐年间的恒星测量现留有341颗星的位置表——杨惟德星表,皇祐年间(公元1052年)的恒星观测现留有360颗星的位置表——周琮星表。  相似文献   

13.
根据最新星历表,天王星及其卫星系统将于2001年9月6日-11日期间经过2颗较亮的恒星,它们分别是依巴谷恒星(星号106829)和ACT星表恒星(AC2000星号2588165),其中天王星与依巴谷恒星的最小角距离为5.90″,5颗主要卫星(irands,Ariel,Umbriel,Titania和Oberon)中与依巴谷恒星最小角距离的是Titania,角距离仅为2.08″,届时,这种非常近的合天象的长焦距望远镜的CCD观测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用图森的多镜面望远镜,第一次发现了一颗以240万千米时速离开银河系的恒星,这种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可能是它与银河系中心黑洞近距离相撞导致的。就像一张弓射出的石头,由干力量太大了,这颗迅速离去的恒星最后将完全离开我们的星系,独自在黑暗的星系际空间旅行。  相似文献   

15.
从斯必泽空间望远镜拍摄的红外图像中,天文学家发现三叶星云中布满了炽热恒星的“孵化器”,藏在孵化器里的是迅速发育的恒星胎。大质量恒星在非常暗的区域里发育的速度之快,以致很难捕捉到它们形成的过程。只有斯必泽空间望远镜能使天文学家观测到这些尘茧,并知道每个尘茧里有多少胚胎。  相似文献   

16.
欧洲空间局的XMM——牛顿望远镜第一次成功地测量了一颗中子星的引力红移,使科学家能由此推断恒星内部的结构。 中子星是大质量恒星作为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致密遗迹。这些恒星的核在自身引力下坍缩,将物  相似文献   

17.
正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1部分基于紫金山天文台13.7 m毫米波望远镜的分子谱线巡天项目—"银河画卷"计划,对一个红外尘泡的样本和一个大天区的~(12)CO/~(13)CO/C~(18)O(J=1-0)成图观测,搜寻触发式恒星形成的运动学特征,并结合红外卫星和射电连续谱档案数据,研究相应的分子团块、年轻恒星分布及恒星形成规律等.第2部分是利用Effelsberg-100 m望远镜对IRC+10216和Orion KL进行了1.3 cm波段的谱线巡测.  相似文献   

18.
《天文爱好者》2008,(4):30-31
8年前悉尼大学的Tuthill博土在人马座中发现了如旋转风车般优美的恒星系统,称之为WR104。它包含一颗极不稳定的沃尔夫-拉叶型恒星,这是一种濒临超新星爆发前夜的恒星。最近Tuthill等人用凯克望远镜拍摄了WR 104的精细照片,发现它的中心有两颗恒星以8个月的周期互相绕转,它们周围则是由炽热的尘埃和气体组成的螺旋形结构,就好像手枪里的膛线一样,一旦其中的超新星爆发,大量密集的伽玛射线就将沿着螺旋平面的法线直奔地球而来!他们发现WR 104的螺旋结构在与我们视线垂直的方向完美地伸展,意味着我们几乎正好对着它的漩涡中心。  相似文献   

19.
《天文爱好者》2008,(10):15-15
这张由“斯必泽”空间红外望远镜新近发布的照片,显示了一片彩色的星际云,称为W5,其中包括了众多不同“辈份”的明亮恒星。这张照片还显示出了一个强烈的证据,即大质量恒星能通过它们猛烈的恒星风和辐射而触发它周围新恒星的形成。这一发现将在11月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登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国际8~10 m口径望远镜数目的不断增加,4 m及以下口径望远镜已成为中小型望远镜.如何利用中、小口径望远镜做出有影响的科学成果,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此,自2013年开始针对国家天文台2.16 m望远镜推出了重点课题支持计划.介绍的"近邻星系恒星形成区光谱观测研究"为2.16 m望远镜支持的3个重点课题之一.它将利用2.16 m望远镜3 yr、每年30个暗夜或灰夜的观测时间,开展20个近邻、大星系中多个恒星形成区、平行星系主轴方向和垂直主轴方向的光谱观测,获得一个有显示度的、科学意义重要的近邻星系恒星形成区和径向分布的光谱样本.同时该课题还利用6.5 m多镜面望远镜(MMT)的观测时间,开展近邻、特大星系的恒星形成区的光谱观测.利用2.16 m望远镜和MMT望远镜观测得到的星系不同区域的光谱数据,结合已有的紫外、光学、红外波段宽带滤光片数据和BATC(Beijing-Arizona-Taiwan-Connecticut)15个中带滤光片数据,可开展星系尘埃消光、恒星形成率、金属丰度和星族特性二维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开展星系二维特性和星系形态、星系环境关系的研究.将介绍这个重点课题的科学意义、星系样本的选取、光谱观测策略和星系NGC 2403的光谱观测和初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