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花岗岩的成因分类是花岗岩问题研究的核心。分类方案集中体现出花岗岩的复杂性和人们对花岗岩问题的认识程度,也体现了花岗岩的物质来源、生成作用、定位机制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因此历来受人们的重视。自水火之争以来,人们对花岗岩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成因分类。分类的根据有的是原始物  相似文献   

2.
花岗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岗岩的起源、形成的物理化学过程、结晶和分异、矿物-化学成分多样性、时空演变等是当前花岗岩研究的主题.矿物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特别是锆石原位微区U-Pb和Hf-O同位素分析,以及岩浆作用的物理过程实验模拟是重要的研究手段.近年来,不同类型花岗岩起源和演化过程认识的深入,得益于对与花岗岩及其伴生的其它相关岩石研究的突破,以及锆石原位U-Pb和Hf-O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应用.本文结合国内外花岗岩研究进展,综述了我国东南部华夏陆块上花岗岩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讨论的稀有金属矿化花岗岩包括W、Sn、Nb、Ta和重稀土矿化的花岗岩,通过对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稀有金属花岗岩体稀土元素组成分析,讨论了稀有金属矿化花岗岩的成因机理,并对其形成过程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 1.稀有金属矿化花岗岩的稀±组成特征 1979年,作者在对华南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进行研究时,曾发现W、Sn、Nb、Ta、Pb等矿化花岗岩与重稀土元素关系密切,在群分析中它们与Y、Yb紧密组合。嗣后,又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稀土元  相似文献   

4.
花岗岩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岗岩是地壳生长、发展以及再循环的地质见证,是地质科学中壳–幔相互作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流体与固体地球化学相互作用领域的研究前沿。近二百年来,有关花岗岩的研究经久不衰,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混合花岗岩派与岩浆花岗岩派的论争,代表花岗岩成因研究开始进入理性认识阶段。一派以变质作用条件下地壳重熔的地质观察为基础,另一派以简单的玄武岩浆分异为依据,而展开论争。(2)地壳重熔实验阶段。以地壳岩石为源岩的热力学实验的开展,是花岗岩热力学研究的开始。(3)随着重熔实验的全面开展,包括了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的研究,促使热力学熔融体系在花岗岩成因研究上进入全面应用阶段,使地质上的共生组合法则得以与热力学接轨。同时由于微量元素应用于花岗岩,它的多元机理(multiple stage mechanism)进一步确立,为动态研究的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4)花岗岩成因与大地构造结合阶段,属于近代花岗岩研究的范畴,代表着花岗岩体系与动态地质演化过程的接轨,并开始建立一个地质实际的观察模式,为进一步向动力理论发展做好准备。为此,对花岗岩研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如平衡热力学的应用,流体在花岗岩中的重要性,花岗岩成因与大地构造的结合以及热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花岗岩研究进展 ———ISMA花岗岩类分类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论述花岗岩主要分类的基础上论述了ISMA花岗岩类的基本含义,讨论了人们在以后应用和推广ISMA这类花岗岩分类方案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了ISMA花岗岩类本身在分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花岗岩的定年方法学初论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在花岗岩形成时代的研究中已广泛采用了K-Ar、U-Pb、Rb-Sr,等多种同位素年代学方法,并已开始了Sm-Nd法的尝试。本文讨论了各种定年方法对不同时代、不同成因花岗岩年龄测定中的方法学问题,特别是Rb-Sr等时线测定年龄的各种问题。从花岗岩定年方法学角度看,现代的微量、颗粒锆石U-Pb法是首推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   总被引:62,自引:33,他引:29  
在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地区,分布有两条世界瞩目的淡色花岗岩带。南带主要沿高喜马拉雅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之间的藏南拆离系(STDS)分布,俗称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构成喜马拉雅山的主体。北带淡色花岗岩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单元内,又被称之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这些花岗岩多以规模不等的岩席形式侵入到周边沉积-变质岩系之中,或者呈岩株状产出于变质穹窿的核部。岩体本身大多岩性均匀,变形程度不等,但岩体边缘可见较多的围岩捕虏体,并在部分情况下见及围岩的接触变质作用,反映它们的异地侵位特征。上述两带中的淡色花岗岩在矿物组成和岩石类型上表现为惊人的相似性,主要由不同比例的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5%)、白云母、电气石和石榴石等构成二云母花岗岩、电气石花岗岩和石榴石花岗岩三大主要岩石类型。从不同地区的野外观察来看,二云母花岗岩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主体岩石类型,而电气石花岗岩和石榴石花岗岩主要以规模不等的脉体形式赋存于二云母花岗岩之中,反映前两者晚期侵位的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上,这些花岗岩具有高Si、Al、K,低Ca、Mg、Fe、Ti的特点,接近花岗岩的低共熔点组分。绝大多数淡色花岗岩具有较高的含铝指数,属于过铝花岗岩。微量元素表现为较大的变化范围,但总体上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和放射性元素U,而不同程度亏损Ba、Th、Nb、Sr、Ti等元素。稀土元素总量总体上明显低于世界上酸性岩的平均丰度,且绝大部分表现为轻-中等程度的稀土元素分馏和不同程度的Eu负异常。传统认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是原地-近原地侵位的纯地壳来源的低熔花岗岩。但本文通过分析提出,该花岗岩可能是从一种高温的花岗岩浆演化而来,其岩浆源区的性质或成因类型目前还难以确定。该岩浆在上升侵位的过程中曾经历过大规模地壳物质的混染,并发生了高度分离结晶作用。因此,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首先是一种高分异型的花岗岩,是真正意义上的异地深成侵入体,而并不是原地或半原地的部分熔融体。这种以大规模地壳混染和结晶分异作用为特征的花岗岩系,在花岗岩的研究内容中还未被充分地讨论。以前根据相关信息认为这些岩石来自于沉积岩部分熔融的结论,只是较多地注意到了后期地壳混染和结晶分异作用的特征。即使这些岩石的原始岩浆将来被证明真的来源于沉积岩系的部分熔融,那以前的结论也只能说是"歪打正着"。根据形成年龄和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本文将这些花岗岩划分为原喜马拉雅(44~26Ma)、新喜马拉雅(26~13Ma)和后喜马拉雅(13~7Ma)三大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对应印度-亚洲汇聚而导致的大陆碰撞造山作用,而后两个阶段同加厚的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拆沉作用有关,对应青藏高原的全面隆升。根据这些淡色花岗岩的岩石与地球化学特征,我们还不能支持青藏高原存在广泛的中地壳流动的模型。相反,俯冲的高喜马拉雅岩系在深部的部分熔融及随该岩系折返而发生的分离结晶作用可很好地解释淡色花岗岩所具有的系列特征。  相似文献   

8.
花岗岩研究的误区——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旗  潘国强  李承东  金惟俊  贾秀勤 《岩石学报》2008,24(10):2212-2218
本文在对花岗岩四大基石(混合作用、结晶分离作用、构造环境和源区)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花岗岩研究存在的三大误区: (1)不恰当地仿效玄武岩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忽视了花岗岩的复杂性。(2)不恰当地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大陆花岗岩问题。板块构造是地球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成功解释了与板块边界相联系的岩浆活动,但是,它不能解决主要来源于大陆的花岗岩的地质问题。(3)太过重视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而忽视了对花岗岩基础地质的研究。作者指出,地球化学方法在花岗岩中的使用应当是有限制的,花岗岩研究陷入误区是我们缺少扎实的基础研究、对板块构造的理解不深和对花岗岩复杂性认识不足等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文中还批评了学术界存在的人云亦云的奴性思想,指出它严重地阻碍了我们的创新思维,是当前亟待改进和克服的。  相似文献   

9.
<正>华南印支期花岗岩分布较广,之前研究认为华南印支期岩体形成于挤压环境,其成矿可能性较小,该区矿床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华仁民等,2005;毛景文等,2008)。近年来,由于对华南花岗岩工作程度的逐步加深,特别是花岗岩精确定年及其与铀、钨、锡等金属成矿关系的研究,人们对华南印支期花岗岩的成岩、成矿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在相关文献阅读基础上,系统归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大陆动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分析技术的应用,花岗岩成因与地壳演化、花岗岩成矿作用等问题成为新一轮地质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本文系统阐述了花岗岩成因、花岗岩浆源区性质及岩浆作用过程、构造背景以及花岗岩成矿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江西南部邻近地区近年来普查勘探和科研成果,综合整理了与花岗岩有关矿床的类型、形成时期、分类和地质特征,以飨读者,错误之处,尚希指正. 花岗岩矿床的含义本文所述的花岗岩,主要指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白云母花岗岩,不包括辉石花岗岩、角闪石花岗岩、白岗岩以及碱性花岗岩.所谓花岗岩矿床,是指成矿物质直接来自花岗岩浆或花岗岩石,而且产于花岗岩中或其附近1~2 km范围内的矿床.矿床的形成是同一岩浆分异演化和气液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花岗岩体定位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花岗岩体的定位机制及其派生的构造是当代花岗岩地质学研究的前沿。本文从花岗岩体定位机制研究的意义出发,综述了花岗岩体定位的几种主要机制的研究进展、花岗岩体定位机制的控制因素、以及花岗岩体定位机制的研究方法等。最后,提出了加强我国花岗岩体定位机制及花岗岩体构造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A型花岗岩研究进展与问题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宇章 《安徽地质》2011,21(3):169-175
自"A型花岗岩"的概念提出以来,经过30年的研究,有关"A型花岗岩"的岩石类型、构造环境、岩浆来源及成因等的定义与认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A型花岗岩"有扩大化现象,不少所谓的"A型花岗岩"已与A型花岗岩的原始定义相去甚远,并可能有逐渐发展为"拉张环境下形成的花岗岩都属A型花岗岩"的趋势。笔者通过资料调研和对比研究,认为"A型花岗岩"的确定需回归其原始定义,注意强调其"3A"特征,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探讨岩浆成因及其构造指示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锡矿床成因类型中,增加了一些与花岗岩关系不明甚至没有联系的类型及实例,但绝大多数锡矿床与花岗岩的时空和物质成分继承、演化关系,表明二者有成因联系。因此,花岗岩研究必然是锡矿床研究的内容之一。我国对花岗岩与成矿作用的研究,早在本世纪初就得到重视并取得较好的成果。建国以来大量地质找矿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锡钨等矿床与花岗岩关系的资料,加上现代理论和  相似文献   

15.
花岗岩定位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春丽  吴福元 《世界地质》2002,21(4):313-320
近20年来,由于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引入,使花岗岩定位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具体表现在复合定位机制的提出,定位机制控制因素的多样性,研究方法的更新等方面。在花岗质岩浆上升定位过程中,不仅肯定了浮力等作用的重要性,而且特别强调了构造通道、构造空间和构造应力作用方式的重要地位。花岗岩体构造研究的新进展,也为花岗地质岩浆的生成、运移、定位以及构造变形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南岭稀土花岗岩、钨锡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的对比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南岭地区的钨锡和稀土矿床都与花岗岩类有直接成因联系,但二者的成矿作用有许多不同之处.钨锡是典型的热液成矿,而稀土则主要形成于风化作用.随着花岗岩类的分异演化,岩石中的W、Sn等元素含量逐渐增加,因此钨锡等矿床主要与高度分异演化的晚阶段小岩体有关;但是稀土的表现与钨锡不同,由于花岗岩类的分异演化导致稀土栽体黑云母及许多副矿物的减少,因此稀土元素含量在晚阶段岩体中反而降低.赣南的五里亭-大吉山岩体、桂东北的花山-姑婆山岩体等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因此,南岭地区与风化壳型稀土矿床有关的岩石主要有:印支期准铝质花岗岩,燕山期A型花岗岩,燕山中-晚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  相似文献   

17.
由陕西省地质局区调队完成的《陕西省花岗岩类研究报告》,已经局评审会议审查通过。陕西省花岗岩类研究是陕西省地质局八○年列的重点科研项目。区调队花岗岩专题组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了三年的研究,提交了研究报告。报告比较全面地论述和总结了陕西省花岗岩类的时代、岩石学特征、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特征,并对其成因类型及其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为陕西今后基础地质研究、部署矿产地质工作提供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18.
玲珑花岗岩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系统的花岗岩地质、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认为玲珑岩体的片麻状花岗岩和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同来源于新太古界一下元古界TTG岩系,燕山期激沭裂谷强裂以并产生大量热流,导致地壳局部熔融,并在构造挤压下发生底辟侵位,形成玲珑复式花岗岩基。  相似文献   

19.
山东崂山花岗岩地质地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良相石宝  徐兴永 《地质论评》2007,53(B08):138-142,242
崂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部,是中国海岸上海拔最高的山。崂山花岗岩是苏鲁地区燕山期花岗岩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东部晚中生代较典型的由钙碱性岩套和碱性岩套构成的I—A型复合花岗岩体。在长期的地球内外应力作用下,崂山形成了丰富、独特的花岗岩地貌类型,发育峰林、峰墙、崮、洞、像形石、岩臼等花岗岩地貌和砾石堤、巨砾扇、砾石海岸、砾石滩等独特的花岗岩堆积地貌。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和花岗岩类型、丰富的地质资源、典型而独特的花岗岩地貌景观使得崂山花岗岩地质地貌具有极高的科研、科普和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0.
花岗岩类锆石形态学研究是目前国际上花岗岩岩石学研究的前沿。本文对东天山12个花岗岩体的锆石进行了形态学研究,提出控制锆石形态发展的多种因素;介质化学、结晶温度、岩体时代等,并提出了不同成因系列花岗岩锆石形态有一定的差别,这对研究花岗岩类成因分类、形成地质条件、构造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的指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