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言海雾是海上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海雾对海上交通运输、渔业生产、国防和海洋开发等均有重要影响,海雾预报,特别是对大范围海域上发生的海雾过程的中期预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海雾中期预报因为缺少预报方法,预报服务工作尚未正常开  相似文献   

2.
前言海雾是低层大气水汽凝结的产物。海雾的分布、多少及其变化对海上交通运输、海上施工以及舰艇训练都有一定影响,如果能提前几个月、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知道某海区、某个岛屿海雾日的多少,便可对有关物资、人员及其舰船进行更合理的调配。因此国内一些部门尤其是海军早已把海雾长期预报提到日程上来。但是目前从事海雾预报及研究工作者注意短  相似文献   

3.
第一讲 海雾及其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雾的一般提法 雾是低层大气在贴近下垫面的一种凝结现象,在陆上和海上都可以生成,但海雾是指在海洋影响下生成在海洋上的雾,因而其生成、维持和消散的过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海雾的存在与海洋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海洋环境主要指的是水文状况和气象条件。换句话说,海雾是在特定的海洋水文和气象条件下产生的,在那些经常可以满足成雾条件的海区,海雾出现的机会就多,反之亦然,因而海洋上海雾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季节性。 海雾在海上形成后,会随风逐流,向风的下游扩展。在沿海地区,海雾自然可以登陆,深入陆地,有时达几十公里,登陆后的海雾,仍保持海雾的特征,但在新的环境影响下,很快变性消散,或变成低云。不过在近海处,登陆的海雾虽不断消散,却又不断有新的从海上补充,所以沿海地区有时海雾会持续几天。 海雾在海上生成被输送到陆上,自然仍称海雾,但在陆地上生成的雾扩展到海上却不是海雾,尤其那些在陆上生成随天气系统移到海上的雾,只能叫做“海上的雾”。例如象锋面雾,纯属天气系统的雾,陆上有,海上也有,虽然海洋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它的生成,却出于天气系统,而不是纯粹海洋的影响,因而不能列入海雾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关于海雾生成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海上雷达波的超折射现象,指出:海雾的出现总是在雷达波发生超折射之后,由此确定海雾形成时的大气结构特征,并对海雾的生成以及其出现时间有了新的了解。指出根据雷达波超折射现象可用来作海雾预报。  相似文献   

5.
海雾卫星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肖艳芳  张杰  崔廷伟  秦平 《海洋科学》2017,41(12):146-154
海雾导致能见度降低,给海上交通和海上作业造成极大威胁。卫星遥感是海雾监测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从海雾遥感监测的原理出发,首先介绍海雾的辐射特征和纹理特征,进而对近年来海雾遥感监测方面的研究进行回顾,包括海雾的识别探测研究和海雾物理特征量的反演研究,最后对海雾遥感监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引言 海雾是闽东渔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从航管部门海损事故统计表明,因海雾造成的航船触礁、碰撞、迷航、沉没的事故,约占各种海损事故的40%,可见海雾是海上航行安全的重要灾害之一。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海上交通运输和海洋捕捞任务成倍增长,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因此,对危害海上航行安全的海雾的预报,也就越来越迫切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本文在前人摸索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利用台山海洋站1964—1979年的海雾资料,以及本台天气图资料,和近几年的传真图的资料、对闽东渔场海雾的特点,及其预报方法做一初步探讨,以便为渔民和航海部门提供专业预报服务时,有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第四讲 海雾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雾无论在海上还是在沿岸地带,都因其恶劣的能见度对交通运输、海洋捕捞和海洋开发工程以及军事活动等造成不良影响,再加上雾时日照减弱,低温高湿会对农业带来不利,而雾水中的盐分对建筑物的侵蚀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海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海雾预报不仅对海上和沿海地区的工交和农渔业很有意义,而对海军和航空部队尤其重要。因此海雾预报是海洋天气预报的重要内容。由于它的复杂性,它的预报仍然有一定的困难。本讲就天气学方法、模式输出统计(MOS)方法以及数值预报方法简要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8.
海雾气象条件下船只高精度检测识别面临较大困难,传统的目标识别、定位方法效果差强人意。作者围绕海雾气象条件下不同类型船只的实时检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3深度学习的实时海上船只检测新思路。首先构建清晰图片和模糊图片(海雾、雨)的判别方法,实现图片清晰度分类处理;其次为提高海雾气象条件下海上船只的实时检测精度,消除海雾遮挡对目标识别的影响,运用暗通道先验去雾方法对含有海雾的图像实行去雾;最后基于YOLOv3深度学习算法对精细处理后的图像进行船只实时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海雾气象条件下高效、准确地检测到船只,对海上复杂环境条件下的船只实时检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第七节 海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雾是海洋上低层大气中的一种水汽凝结现象。由于雾中能见度低,海雾成为海洋运输、水产捕捞、海洋开发和海上军事活动等的一大障碍,是海洋上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相似文献   

10.
海雾是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和水汽相互交换在低层大气中的直接产物。它是一种海上的灾害性天气,对渔业生产、舰船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鉴于海雾的重要性,国内外对海雾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都曾进行过大量的观测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根据历年来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我国黄、东海区的海雾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秋冬季是本海区的少雾  相似文献   

11.
海雾是海气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海上出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它对海上航运、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港务活动及沿海地区农作物和人类身体健康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海雾研究受到世界各沿海国家的普遍重视。国内对黄、东海海雾研究已做了大量工作。王彬华(1983)对中国邻海海雾的分布、特性和变化,以及海雾形成的海洋和大气环境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此外,井传才(1980)、狩生义明(1972)、赵永平(1983)等对黄、东海海雾的统计特征及天气学分类进行了分析,亦得到了有益的结果。但以上工作大多是采用沿海台站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的结果。本文根据近十几年(1983-1994年)的卫星云图和近3年(1992-1994)出现在黄、东海区的15个典型个例,分析了海雾在海上的出现频率,海雾过程中海洋和大气背景场,提出了黄海海雾出现和不出现的24小时大气环流型,为黄、东海海雾的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海雾中期天气过程分析及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雾是海上的重要危险性天气之一.国内外关于海雾生消机制、气侯特征及短期预报方面研究成果甚多,而中期分析及预报方面的研究甚少,这是海洋气象中值得探索的课题.作者曾分析了黄海北部海区春季海雾过程生消、持续规律,指出海雾与中期环流形势演变及南支槽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黄海平流海雾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大量的地面站点观测、卫星监测和非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海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卫星云图特征及影响黄海海雾的气象和水文因子.结果表明,黄海海雾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在空间分布上,雾频随着纬度增高而增加;海雾与海上风速的大小和方向有密切关系;海雾出现与海表温度、气-海温差、露点温度有关;海流是影响海雾形成的水文因素之一;海雾是大气处在稳定层状态下的一种凝结现象,有海雾不一定有逆温,但是逆温层的消散却为海雾的消散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海雾的成因     
王福志 《海洋科学》1981,5(3):47-47
春夏季节,在海上或岸滨,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白茫茫的海雾,有时浓雾瀰漫,咫尺不见。 雾有多种。按雾生成的物理过程和冷却原因,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发雾”、“混合雾”等多种。大陆上的雾多为“辐射雾”。海洋上的雾也称海雾。海雾基本上是属于“平流雾”,其他种类的海雾很少。  相似文献   

15.
海雾是海上航行和渔船作业的大敌。它多产生于气旋型冷水区内。在我国黄东海,海雾多发生于春、夏两季,尤其在春季渔讯季节,因为有些渔场处于冷暖海流交汇区,故往往产生海雾。这给渔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因此,如何正确预报海雾,对航海及渔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对海上雾分布的认识多基于沿岸测站和海上船舶、浮标观测,但这些数据非常稀少,且存在代表性和数据质量方面的问题,因此一直缺乏对海雾分布更全面、清晰的了解。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均一、覆盖范围广、质量一致,具有对无云条件下大范围、离岸海雾监测的优势。本文通过分析算法检测出的1989-2008年黄渤海海雾及云的频数、分布百分率信息,得到了黄渤海海雾季节变化的较全面特征。除印证其他资料或研究的结论外,还发现:(1)黄海海雾频数随季节变化的幅度较渤海明显;(2)黄海、渤海海域存在冬季海雾多发时段;(3)海雾生消过程中有覆盖区变化的东传特征;(4)春夏雾季中存在黄海中部和西朝鲜湾两处海雾多发区,其中西朝鲜湾也是全年海雾最多的海域。另外,在样本充足的情况下,通过对检测出的低云、中高云覆盖百分率和海雾频数的分析统计,还能估算出黄海、渤海部分季节20年海雾发生的平均概率。  相似文献   

17.
黄东海海雾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东海为北太平洋西部的多雾区之一。雾季部分海区的最高频率达20%以上,对国防、交通和海洋开发事业有很大影响。因此,研究本海区海雾的生消规律及其予报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也有助于发展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理论。近十年来,我国有关单位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对于海雾特征的统计、予报方法以及海雾生消过程的天气类型等等已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但这些成果多系根据沿岸台站资料分析得来的,对于说明海上全面情况受到一定限制。本文则试图完全采用海上大面积统计资料,来分析研究本海区海雾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海雾是影响海上活动的重要因素,对海雾进行检测对于人们的海上运输、科研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同步匹配的CALIOP(Cloud-Aerosol Lidar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和CPR(Cloud Profiling Radar)资料以及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数据对25°N~42°N、118°E~128°E东中国海区域2007—2016年10年间60次海雾案例进行了观测对比和分析研究。采用CPR数据进行了云分类分析,给出了CPR数据资料检测海雾的方法。对于存在高空多层云或厚云遮挡的海雾,以及低空厚云/雾的检测,分析了采用CPR和CALIOP数据的优缺点。研究表明,CPR海雾探测可作为CALIOP海雾探测的补充,二者结合有较强的互补性,对于海雾遥感检测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海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般说明 海雾是海洋上低层大气中的一种水汽凝结现象。由于雾中能见度低,海雾成为海洋运输、水产捕捞、海洋开发和海上军事活动等的一大障碍,是海洋上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山东海洋学院曾参加1971—1973年在东海和黄海进行的海雾专题调查。本节在分析海雾专题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使用有代表性的岛屿资料(如长江口区的佘山,山东半岛南部的朝连岛),同时采用近期有关该海域海雾研究的成果,就海雾的气候背景、天气特征、低层大气的平流作用和海气间的湍流交换作了综合研究,主要结果分述如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09—2008年共100年间的国际综合海洋-大气资料集(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ve Ocean-Atmosphere Data Set,ICOADS)对北太平洋和东亚海域海雾的发生频率及海雾发生时主要气象要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北太平洋海雾主要发生在中高纬度海域,从北海道到阿留申群岛以南的海域是海雾发生频率较大的地区,海雾发生频率的最大值在40%以上,而在低纬度海域海雾频率几乎为零。4~8月是北太平洋上发生海雾较为频繁的季节,4~7月中国近海海雾主要发生在黄海、东海和渤海海域。6月份山东半岛以南海域海雾最大频率可达20%,进入8月后,海雾频率突然降低到5%以下。海雾发生时,千岛群岛以东海域风向主要以南风为主,其次为东南风和西南风居多,海上风速在4.4~12.3m·s-1之间。海雾发生时气温通常接近于露点温度,甚至有部分低于露点温度。海雾发生前,千岛群岛以东海域上气海温差多在-1~3℃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