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迪江 《地理教学》2009,(11):38-40
本刊在第9期“问题讨论”栏目中发表了“从海南高考试题看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一文,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分别对该文中“地球上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其余地区同一天日出、日落太阳方位角都相等,且为直射点的纬度”观点和赤道上日出的方位角的数值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是否有道理,欢迎各位读者、作者发表自己意见,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2.
梁璐  章冠峰 《地理教学》2009,(11):40-41
《地理教学》杂志第九期“从海南高考试题看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一文作者从2009年高考海南题7~9题人手,谈及不同纬度地区日出日落的太阳方位,对第7题的答案正确与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地理教学》2009年第9期发表了王永民老师“从海南高考试题看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一文。王老师认为,海南卷第7小题是有问题的,指出东南亚“‘某校一年之内绝大部分时问LMON接近直角’的说法是极为不准确的”(见第40页倒2行),并强调“地球上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其余地区同一天的日出、日落太阳方位都是一样的”(见第40页倒一段第1行)。  相似文献   

4.
赵国锋 《地理教学》2012,(16):26-29
由于太阳在天球上的周日视运动,导致同一日期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产生纬度差异,同一纬度地区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产生季节变化。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太阳均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其它日期均偏离正东、正西方位,纬度越高的地区偏角就越大;对于同一纬度地区,越接近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日期,日出、日落方位的偏角就越大。  相似文献   

5.
天球绕天轴旋转,每日一周,天球上的所有天体都跟着天球一起旋转,也是每日一周,叫周日视运动,周日视运动的轨迹与天赤道平行。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天体,其周日视运动直接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也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不同纬度看到日出日落时的方位。笔者认为,讨论不同纬度看日出日落时的方位时,必须认清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本来就比较复杂,再加上飞机的飞行影响,学生往往就无从下手了。通常求昼长,可以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也可以根据昼弧所跨的经度,但是人们在飞行的飞机上经历的昼夜长短却有很大的不同。要深刻地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比较经纬度不同的两地日出日落时间。如果纬度相同,而经度不同,则两地昼长相同,东边比西边日出早,日落也早,经度相差15°,则东边比西边日出日落均要早一小时。见下面的上图,试试让学生说出甲乙两地中位于东边的是哪一个?如果经度相同而纬度不同,则地方时相同而昼长不同,昼长的先日出而晚日落。见下面的下图,试试让学生比较甲乙两地的纬度高低?  相似文献   

7.
编者的话     
《地理教学》2010,(13):29-29
编辑部最近收到湖北省大冶市第一中学程良安发来的邮件,举报本刊发表的有关文章是抄袭他的文章“高考地理试题图形创新手法破解”和“日出方位角的定量问题”;还收到奉明茂关于撤稿的邮件。这两份邮件都反映了作者.读者对本刊的关心,我们对程良安和奉明茂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8.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复习,教师提出“坐地日行……”,学生立刻有了共鸣,想到“坐地日行八万里”。教师提出问题:该诗句反映的是不是地球自转呢?为什么?学生想到“日行”为地球的日运动,所以体现地球的自转运动。教师再提出问题:已知地球赤道周长约四万千米,那么该诗句所描述的地点在哪里最合适呢?为什么?学生得出该地点位于赤道上,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试题情境是高考的考查载体,以此实现“四翼”考查要求。地理试题情境内容在不同的考查要求下具有不同特点,旨在引导学生结合必备知识、运用关键能力解决现实地理问题。分析“四翼”与高考地理试题情境内容的联系,对于高考地理的备考与教学均有重要作用。本文以2023年高考广东省地理卷为例,分析“四翼”在高考地理试题情境内容中的体现及特点,并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21年高考广东卷地理第20题以“青藏高原热融湖的发展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主要内容,考查了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中的知识和原理。试题注重考查地理特征、地理联系和地理过程,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本文基于高考试题的分析,指出“回归教材”在高考备考中的重要地位,并针对性地提出备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
雷鸣 《地理教学》2012,(22):54-56
由于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在高中地理“地球运动”部分的高考复习课中,经常发现一些地理老师认为“赤道上太阳终年正东升正西落”,并利用赤道上全年周日视运动图示(如图1)加以解析,甚至一些地理刊物也曾刊登有这样观点的文章。笔者认为这是他们对赤道上日出、日落时太阳方位的判断依据存在重大疏漏,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2.
地球的公转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个问题比较难理解,为弄清这一问题,我们除了利用地球仪等演示四季变化,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外,我们还安排学生轮流观察一年中各个季节日出日落的时间,日出日落的方位。然后,我们把这些数字整理成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郑云清 《地理教学》2011,(22):4-5,20
与新课程实施相伴而行的地理新高考迄今已有5个年头了。到2011年,全国共有近20个省、市、自治区陆续实行了新课程高考,共有四种模式,一是地理分场单科卷,如上海、海南、江苏;二是文综合场分单科卷,如天津;三是文综合场合卷,如北京、天津、广东、浙江、安徽;四是文综合场合卷并有选答题,如福建、山东、国家考试中心新课程卷。无论何种模式,各地高中地理新课程高考命题都努力由知识立意向能力导向转变,呈现出新情境、重迁移、渐开放的命题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陈宣良 《地理教学》2013,(22):42-44,37
各地高考卷的地理试题中,有明显的取材偏好,如2013年重庆卷中地球上水的相关知识选择题有4题16分,综合题二个大题中只有一个小题不是水的知识外,其它48分都是对水的知识进行考查。而纵观2013年各地文综卷的地理题,取材“偏爱”大气环境知识还是非常明显的。考察这些高考试题的特点,对高三地理复习教学还是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庆军 《福建地理》2003,18(1):60-62
高考改革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整合高中系统地理和初中区域地理,使两者有机结合?高三地理该如何复习?作者受MBA案例教学的启发,多年来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实践证明“原理加实例”进行高三地理复习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一、引言高中地理学科内容当中,地理方位判断是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之一。由于初中阶段地理学习要求较低,学生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同时读图能力、空间思维和判断能力也较差,使得在学习该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难题。"地理方位"应用部分侧重考查地球表面物体运动朝向、地球表面两点距离、时间、日出日落方位和影子朝向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而掌握这些知识的前提条件是对地理方位的准确把握。因此,探讨如何准确判断地理方位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  相似文献   

17.
舒德全 《地理教学》2015,(2):61-62,10
一、试题分析(2014年高考安徽文综卷29题)图1为我国科考队在北极点放置中国结时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题。该照片拍摄日期、拍摄者或中国结影子的方位是A.3月21日、中国结影子指向正南B.6月22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东南C.8月20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正南D.9月16日、中国结影子指向东北  相似文献   

18.
吴济廉 《地理教学》2011,(10):57-58
一、研究背景 杆影端点移动轨迹是周日视运动的结果,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杆影端点的移动轨迹不同。同样,通过杆影端点的移动轨迹也可以推测不同时间的太阳方位以及昼夜长短状况等。结合“当地经纬度的测量活动”,  相似文献   

19.
黄勤雁 《地理教学》2011,(3):37-38,16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习的难点之一,也是地理高考复习的瓶颈。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推进,高考的“能力立意”指向愈加突出和明显,如:09全国卷II第36题,09宁夏卷6~8题,2010年新课标卷第1题都明确表明,高考在向死记硬背说不、在向题海战术说不。  相似文献   

20.
吴济廉 《地理教学》2013,(10):57-59
正利用"立杆见影"的方法,经过多次实践活动,我们对同一地区不同日期的杆影端点移动轨迹(简称轨迹,下同)作了持续、系统的研究,获得了不同日期的轨迹图。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轨迹的周年变化规律。一、研究基本思路1.本次研究的基本方法为"立杆见影",即在空旷的广场树立一根标杆当作日影杆,从日出到日落时间内,每隔一段时间标记一次杆影端点,最后用白石灰将所有端点连成一条平滑的曲线,该曲线即为当日的杆影端点轨迹,利用该方法即可获得一年内不同日期的轨迹。2.选择研究的具体日期。日期的选择遵循两个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