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震前兆数据传输与处理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地震前兆数据的传输、报文处理到进入数据库角度出发,介绍了在Windows环境下,应用Visual Basic、Foxpro数据库语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地震前兆数据的多途径传输;完成报文分检与检错;报文的电报码转换为真实值及追加中等功能。并对建立的“地震前兆数据传输与处理系统”的系统技术思路、功能和特色做了一定介绍。  相似文献   

2.
关于计算机在数字化地震前兆观测系统中的应用,首要的问题是实时地收集前兆数据。本文介绍的数字化前兆实时采集程序是在国产DJS—131计算机的支持下,在实时操作系统XRTOS的控制下,实时响应中断,实时采数;对采得的数据进行多种功能的判别、处理,并按一定格式编排,写入数字磁带,供进一步分析处理用。该程序主要应用于电信传输地震台网的前兆观测系统中。程序的设计思想及其处理方法可推广到任何其它的实时采集数据的系统中。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高台台站地震前兆数字化系统通信故障的检查与处理。从地震前兆数字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及接口界面,阐述了地震前兆数字化公用设备的一些常见故障的检查及处理。地震前兆仪器通过现场总线与DSC-2型数据采集器连接,通过有线,无线调制解调器入网后实现地震前兆台网对数据的收集。  相似文献   

4.
目前,地震系统先后在全国建立了六个有线、无线传输地震台网,台网记录和分析处理中心配置了两台DJS—131电子计算机。一台计算机系统是在XRTOS控制下的地震数据实时预处理——称为台网的预处理机系统。主要完成对地震前兆数据和大动态范围的地震数据汇集和初步编排工作。另一台计算机系统是在DTSS控制下的台网主机处理系统,这就是本文所  相似文献   

5.
地震前兆台网观测数据跟踪分析工作应用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基于中国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探索创建由数据分析模型、软件硬件设备、数据库、网络通讯等构成的挖掘处理系统。对海量前兆观测数据进行挖掘处理,获得地震前兆观测事件记录信息,并行于前兆台网观测数据产出流程,形成常态化地震前兆观测事件记录产出流程,为推进智能化地震前兆监测、提升数字化地震台网信息处理能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全国地震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要地介绍了建立全国地震数据库系统的目的、系统的运行环境及系统的构成、功能和技术特点等。此系统是由地震目录数据库及地震活动性处理子系统、全国综合前兆数据库及其应用子系统、地理底图和地质构造数据库及计算机制图子系统、全国台站信息库及其管理子系统等组成,它具有数据规模大、数据联机共享、冗余度小、检查速度快、处理功能丰富、安全性能好及使用简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一种评估地震前兆可信度的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了一种可以对地震前兆的可信度进行评估的方法. 通过对前兆信息的抽取、各类非地震干扰的识别、前兆与地震事件在时间和空间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前兆的随机检验等一系列手段来评估前兆信息的真伪,提高地震前兆信息的显著性和可信度. 该方法及思路也可为其他非地震前兆的可信度评估所借鉴. 作为一个具体的例子,本文利用日本气象厅的地震目录以及能定量描述地震活动的时、空、强信息演化特征的RTL(Region_Time_Length)方法对2000年10月6日在日本鸟取县西部发生的73级地震前周围地区近26年的地震活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可能的地震活动前兆信息,并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该前兆进行了评估,证实了上述前兆的显著性和可信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地震前兆台网数字化改造的不断发展,工作人员对地震前兆软件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基于混编的地震前兆数据可视化系统所采用的混合编程模式,与传统方法相比,同时兼具了更好的友好人机界面、更强大的数据分析可视化能力等优点。实验表明,该系统能提高地震前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9.
周胜奎  严蔼芬 《地震》1995,(1):52-58
本文概要地介绍了建立全国地震数据库系统的目的,系统的运行环境及系统的构成,功能和技术特点等。此系统是由地震目录数据库及地震活动性处理子系统,全国综合前兆数据库及其应用子系统,地理底图和地质构造数据库及计算机制图子系统,全国台站信息库及其管理子系统等组成,它具有数据规模大,数据机共享,冗余度小,检查速度快,处理功能丰富,安全性能好及其使用简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用于综合分析多台多种手段观测到的地震前兆资料,以便提取较大地震前几个月内可能出现的中短期前兆异常信息。 所用方法的基本技巧是,对每一个台的每一种前兆观测手段建立起适当的前兆从属函数,并进而确定出多手段或多台的综合前兆从属函数。首先以综合前兆从属函数为基础,识别出某一地区较大地震前出现的中短期前兆异常,然后将其归纳成可用于地震预报的中短期前兆模式。 借助于所提出的方法,本文着重分析处理了1979—1986年间日本东海地区及其邻近地区3个倾斜台、2个验潮站、2个水氡观测站、2个水位观测点和30个体积应变观测点的大量前兆观测资料,识别出了这一期间在该地区内发生的10余次6级以上地震前的中短期前兆异常时间,并得出了两类地震前兆模式:第一类前兆模式适用于在该地区内进行多种前兆手段的综合分析预报;第二类前兆模式适用于单种前兆手段(体积应变)的多台综合分析预报。 为对比起见,文中同时给出了我国唐山7.8级地震及其6.9级强余震前多台水氡含量变化的中短期前兆综合分析识别结果,所得出的前兆模式与日本东海地区的第二类前兆模式相符。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把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用于综合分析多台多种手段观测到的地震前兆资料,以便提取较大地震前几个月内可能出现的中短期前兆异常信息。 所用方法的基本技巧是,对每一个台的每一种前兆观测手段建立起适当的前兆从属函数,并进而确定出多手段或多台的综合前兆从属函数。首先以综合前兆从属函数为基础,识别出某一地区较大地震前出现的中短期前兆异常,然后将其归纳成可用于地震预报的中短期前兆模式。 借助于所提出的方法,本文着重分析处理了1979——1986年间日本东海地区及其邻近地区3个倾斜台、2个验潮站、2个水氡观测站、2个水位观测点和30个体积应变观测点的大量前兆观测资料,识别出了这一期间在该地区内发生的10余次6级以上地震前的中短期前兆异常时间,并得出了两类地震前兆模式:第一类前兆模式适用于在该地区内进行多种前兆手段的综合分析预报;第二类前兆模式适用于单种前兆手段(体积应变)的多台综合分析预报。 为对比起见,文中同时给出了我国唐山7.8级地震及其6.9级强余震前多台水氡含量变化的中短期前兆综合分析识别结果,所得出的前兆模式与日本东海地区的第二类前兆模式相符。   相似文献   

12.
针对云南地震前兆台网处理系统读取前兆数据速度较慢的问题,通过对数据库平台、软件算法及数据存储三方面进行性能测试,认为主要原因是云南前兆数据库存在不合理配置,以及前兆数据存储格式影响了数据库性能。为此提供了一个前兆数据库优化处理方案,通过测试表明,该方案能够极大提升云南前兆数据库的数据读取效率。  相似文献   

13.
地震前兆地区性差异的力学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 国内外的地震工作者在二十多年的地震前兆观测研究中发现,发生在不同构造背景地区的地震,其前兆的反映情况有很大的差别。在1980年,马宗晋等曾研究过地震的构造分类问题。1982年,日本学者茂木清夫对比了美国西部中加利福尼亚地区、日本地区和中国大陆某些地区的地震前兆情况,提出地震前兆与构造条件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他指出,美国西部的中加州地震,是发生在直线性平直断裂带上的简单剪切运动。该断层面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日本有关地震前兆现象研究的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地震前兆现象的大量调查、前兆现象产生机制的研究、物理预报方法的采用,以及进一步推进有关前兆现象的研究等方面,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有关地震前兆现象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据文献报道,地震前会有电磁前兆异常,对电磁异常的监测与判定也已成为地震监测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的有效手段之一.立体的、综合的地震前兆监测系统,对系统研究和识别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将发挥重要作用.立体的、综合的地震前兆监测系统应由地震前兆监测台网、地震电磁卫星、子午工程监测系统以及其他区域监测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16.
1 引言 科学计算系统是山西地震综合数据处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是地震数据处理及应用的主要部分。由于地震观测数据处理的工作量非常大、加之地震前兆异常的复杂性和干扰因素排除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我们应用各种各样的数学模型、方法等计算程序对观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获取地震预报需要的信息。科学计算子系统就是为满足这一要求而研建的。2 系统功能 本系统收集了目前地震界广泛采用的测震与前兆分析处理的大部分方法,应用编译BASIC、TRUEUBASIC及FORTRAN等高级语言编制和开发了相应的程序。概括地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地震定位、地震  相似文献   

17.
石伟  刘治  徐宏韬 《地震地质》2005,27(3):493-499
准确及时地获取地震前兆数据是开展地震短临预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文中在详尽分析Oracle高级队列技术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数据传输模型;分析了地震前兆数据的特点和传输要求;对比了已有的数据传输手段,如高级复制、E-mail,FTP等。通过PL/SQL语言编程实现了运用Oracle高级队列技术传输地震前兆数据的实例,认为利用Oracle高级队列技术进行地震数据传输是完全可行的,非常适合在地震业务处理系统中使用,为“十五”“中国地震信息服务系统”项目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数据传输手段  相似文献   

18.
地震前兆技术系统长期稳定和可靠运行对管理人员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以山西前兆台网为例,基于VMware虚拟机搭建了地震前兆技术系统,并利用其快闪及克隆功能实现了地震前兆技术系统的快速备份及恢复,提升了地震前兆技术系统故障应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9.
马英兰 《内陆地震》1998,12(3):279-282
引言地震预报及其研究工作建立在地震监测的基础之上,即通过对大量各种数据资料的统计和分析,从中找出规律以发现地震活动的异常及地震前兆信息等。随着地震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需要处理的数据资料成倍增加,加上地震预报的时间性极强,所以单靠人工计算数据资料已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那么寻找一种快捷、可行、方便的计算机处理数据资料的方法势在必行。AutoCAD系统是当今国内外极为流行的一种计算机绘图软件系统(通常简称CAD)。该系统具有较强的绘图功能,不仅能将各种图案、美术字、标题定义成图块,并像安装机器零件一样…  相似文献   

20.
前言     
地震科学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 ,地震预报的根本突破取决于地震观测技术、观测方法及科学水平的不断完善与提高。因而 ,要想提高地震预报的水平和能力 ,首先要提高观测技术系统的现代化水平。地震前兆是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着密切联系的科学事实的总称 ,对这些科学事实及其与地震联系的研究是前兆研究的基本内容。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系统就是用以获取地震孕育、发展、发生全过程中前兆异常信息的技术系统 ,它对地震前兆信息的观测是地震预报和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辽宁省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系统是七十年代建立起来的 ,基本都是观测精度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