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兰聊断裂南段构造样式复杂,分段活动特征明显。已有学者针对兰聊断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范县—东明县一带,而兰聊断裂南段的构造样式与最新活动性研究匮乏。为此采用地震反射剖面与钻孔联合剖面探测方法,对兰聊断裂南段进行较系统地分析,认为兰聊断裂南段构造样式为伸展走滑断裂尾端“马尾扇”结构,其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晚更新世以来未活动,中更新世最大滑动速率为0.061 mm/a,据此判断兰聊断裂南段为中更新世断裂。  相似文献   

2.
小江断裂带西支断裂南段新活动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何宏林  方仲景 《地震研究》1993,16(3):291-298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分析了小江西支断裂南段两条分支断裂的展布特征及其活动性。用冲沟长度、错动量及平均侵蚀速率,估算了断裂的水平滑动速率。指出南段分支断裂作多重右阶斜列展布,现今活动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倾向运动分量,全新世以来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1.66mm/a。  相似文献   

3.
鸭绿江断裂(南段)的特征,活动性与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怀宽  许东满 《地震研究》1993,16(4):391-400
本文论述了鸭绿江断裂南段的特征、活动性及其附近的地震活动性,最后还讨论了断裂的形成演化。  相似文献   

4.
安宁河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主要构成断裂之一,在冕宁县城附近因南河断裂与其汇交,导致该区域断层几何结构复杂。通过地质考察和探槽开挖,新发现了一段全新世活动断裂,命名为安宁河断裂西支。通过典型断错地貌位移测量和年代学样品测试得到调查点左旋滑动速率为(1.6±0.2)mm/a。开挖的古地震探槽揭示了2次古地震事件,分别为(2 300±30)~(1 700±30) a BP之间的一次地震和公元1536年7?级地震。已有研究在安宁河断裂南段获得的2次大地震事件与本次探槽揭示的地震事件时间较好地对应,说明安宁河断裂南段的大震事件可能导致了安宁河断裂西支同时破裂。  相似文献   

5.
通过地质调查、物化探测量、地震活动性分析,研究了绰尔河断裂的位置、地质特征和活动性,以及该断裂对文得根水库坝址区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绰尔河断裂总体沿绰尔河河谷呈NW向展布,形成于中生代,经历了多期活动,表现为先压扭后引张。断裂北段宽而深,南段窄而浅。晚更新世末期以来不活动。绰尔河断裂对坝址稳定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中条山北麓断裂中南段全新世地震事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中条山北麓断裂进行探槽研究,揭露了全新世以来,断裂中段和南段的3次古地震事件,包括1次发生在8 570~8 010a BP、贯通断裂中段和南段的8级以上特大地震,以及4 800~6 010a BP和2 110~320a BP发生的2次7级左右的大地震,地震复发间隔约为3 500a。研究表明,中条山北麓断裂的南段和中段在全新世发生过多次活动,活动性较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辽宁东港地区地震地质条件和主要断裂活动性的调查,讨论了该区主要断裂活动性与地震的关系,指出鸭绿江断裂南段是主要的地震构造,该段的中强地震活动是造成东港地区地震危险性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向志勇  柏美祥 《地震地质》1994,16(2):155-159
二台活动断裂南段全新世期间曾发生过2~3次古地震事件。古地震遗迹具有北多南少,北老南新的现象,与该活动断裂带北老南新的特征一致,显示二台活动断裂的破裂过程有向南扩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GPS连续监测鲜水河断裂形变场动态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跨鲜水河断裂的二对GPS连续观测点资料, 获得了跨鲜水河断裂高精度形变场(误差约1 mm)的动态演化轨迹. 该轨迹清晰地反映了鲜水河断裂乾宁段和道孚段形变场的明显不同, 前者为稳态、后者为非稳态. 道孚段的非稳态形变可能与鲜水河断裂在此分段并呈现东、西二支有关. 采用一多段脆韧转换带模型对形变场动态演化给出初步的模拟与解释: 鲜水河断裂南段转换带内蠕滑稳定, 而北段和道孚段呈现间歇状态且平均滑移率高于南段. 这可能与断层面介质的物理性质有关, 揭示当前断裂南段转换层强度可能高于北段, 对应于更长的发震周期.  相似文献   

10.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和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中,龙门山中央断裂南段的盐井—五龙断裂均未发现地表破裂现象,加之该断裂浅层地球物理资料极度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震危险性的评价和发震能力的评估。针对龙门山中央断裂南段的盐井-五龙断裂经过区段的主要乡(镇)所在地多为宽度不大于300m的山间峡谷地区,且探测场区存在交通条件不便、场地工作面狭窄等问题,在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探测工作中采用小道间距、小偏移距、多道短排列接收和共反射点多次覆盖观测的地震数据采集方式,并经数据处理后获得地震反射剖面图像。浅层地震探测定位结果结合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断面、探槽开挖和钻孔联合剖面资料,共同揭示了NE向的盐井—五龙断裂在宝兴县五龙乡东风村一带精确的空间展布位置、产状规模和近地表构造形态。探测结果表明盐井—五龙断裂于五龙乡北东风村西河两岸的T1阶地处隐伏通过,性质为倾向NW的逆冲断裂,近地表倾角50°~60°,上断点埋深19m。该断裂断错宝兴西河T2、T3阶地,西河右岸T1阶地断裂通过处两侧基岩的断距6~8 m,其破碎带及其影响带宽度约30m。本文浅层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可对判定盐井—五龙断裂的近地表构造活动提供可靠的地震学证据,也为地震重灾区(宝兴县城)的灾后工程选址重建、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制定抗震防灾规划提供了科学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2017年4月12日浙江临安发生了4.2级地震,在震中附近范围(35~50 km)内,主要发育3条断裂,分别为马金—乌镇断裂、湖州—临安断裂和昌化—普陀断裂,通过对这3条断裂开展野外地质调查、断层泥年龄样品测试等手段得出:北东向的马金—乌镇断裂、湖州—临安断裂均被近东西向的昌化—普陀为界分南北为两段,其中,马金—乌镇断裂北段以正断为主,南段以逆断为主,两段活动时代均为中更新世早期;湖州—临安断裂南北两段均以逆断为主,北段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南段活动时代为前第四纪。昌化—普陀断裂以走滑活动为主,自西向东分为西、中、东三段,活动时代自西向东逐渐减弱,东段为前第四纪断裂,中西段为中更新世断裂。  相似文献   

12.
安徽南部头坡断裂的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位于安徽南部的头坡断裂的野外调查表明,沿头坡断裂没有明显的水平或垂向错动的地貌现象;在取得的剖面中,上覆第四纪地层均未被断裂断错,表明断裂在中、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对本区地貌、第四纪地层和断裂活动历史的调查分析表明,该断裂在燕山运动晚期(侏罗纪末—早白垩世)和喜马拉雅运动早期(晚白垩世—古近纪)有过2次强烈活动,前者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后者以拉张活动为特征。新近纪以来全区处于长期隆升剥蚀状态,缺失新近系,第四系厚度不大,残坡积地层广泛发育,构造运动微弱。头坡断裂的活动历史及新活动性与其相邻的郯庐断裂带南段相似,前者可能受后者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近期取得的一些新资料并结合前人的工作结果,分析了八宝山断裂和黄庄-高丽营断裂的构造活动性。新生代时期,黄庄-高丽营断裂是北京拗陷的主要西界断裂,八宝山断裂的活动远不及它强烈,前一条断裂活动强烈的部分随时间具有自南而北转移的特点。两条断裂第四纪均有活动,但八宝山断裂活动主要在早更新世,此后活动甚弱;黄庄一高丽营断裂中更新世仍显著活动,其北段活动持续到晚更新世甚至全新世。黄庄-高丽营断裂的活动强度,总体表现南弱北强;活动时间南部早而北部延续到很晚;活动性质,中段和南段右旋水平剪切显著,北段的垂直差异活动占优势。  相似文献   

14.
温塘断裂位于鄂尔多斯块体东南缘,是三门峡盆地的东边界控制断裂,准确厘定其活动性对于理解区域构造演化和判断三门峡地区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联合钻孔剖面探测及光释光定年技术,对三门峡地区温塘断裂的活动性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温塘断裂南段出露地表,线性特征明显,断层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温塘断裂中段为第四纪隐伏断裂,断层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温塘断裂北段断层出露,断层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15.
大凉山断裂带是大型走滑断裂鲜水河-小江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性是认识和探讨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地震活动和构造变形机制的重要基础资料。相较于中段和南段,关于大凉山断裂带北段活动性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古地震资料非常缺乏。文中基于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在石棉断裂联合村处开挖了一组(2个)探槽,揭露出断裂全新世活动的直接证据。通过古地震分析和炭样加速器质谱仪(AMS)测年,共获得了4次古地震事件:事件E1:20925—16850BC;事件E2:15265—1785BC;事件E3:360—1475AD;事件E4:1655—1815AD。其中包括全新世以来的3次事件,最新2次事件的复发间隔骤然缩短,反映断裂活动可能正在加剧。  相似文献   

16.
新的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六盘山东麓断裂是一条第四纪以来的活动逆断裂构造带。根据断裂走向、活动时代及活动性质的变化,可把该断裂带分为北、中、南3段。北段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中、南段以倾向逆冲运动为特征。活动时代北新南老,水平位错北强南弱。晚第四纪以来断裂活动特征的这种变化与西华山 六盘山条形地块东向滑移受阻及断裂走向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错断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的证据   总被引:48,自引:14,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野外实地考察基础上,研究人工开挖剖面并使用现代测年技术后,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前山断裂和中央断裂自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强烈的活动。可以分辩出龙门山前山断裂南段大川- 双石断裂错断距今5-74 万a 以来的冲积层,垂直位移1-74m ;中央断裂南段五龙断裂在错断距今9 万a 左右的冲洪积地层后,被距今约7-85 万a 的坡积层覆盖,剖面上地层的垂直位移为0-73m  相似文献   

18.
滇池盆地东缘白邑-横冲断裂南段的浅层地震勘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对可能穿越昆明新城区东部第四系覆盖区的白邑-横冲断裂南段进行了探测,结果表明: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探测隐伏断层是有效的,在滇池盆地东缘,白邑-横冲断裂南段东支在隐伏区存在,断面接近直立,视倾角约80°,具有高倾角张性正断性质,基岩垂直错距为10—13m,断裂规模由北向南减小;同时,没有发现西支次级断层存在迹象。据土层测龄结果,东支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9.
岷江断裂南段地表破裂的存在性,是近年来颇具争议的问题。研究区位于南北地震带中段,地震频发,1933年叠溪地震是近现代史一次重要地震,然而其发震构造至今悬而未决,2017年研究区又发生了九寨沟7.0级地震,因此岷江断裂南段地震危险性分析的评估非常重要,而其地表破裂的存在性是首先要查证的问题。研究否定了岷江断裂南段地表破裂的存在,并对马脑顶异常负地形的成因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20.
长白山天池火山主断裂活动与热液蚀变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野外考察中发现,天池破火山口内壁同一层位不同段的近水平向红褐色、砖红色热液蚀变带顶界面有明显高差热液蚀变顶界面,北段(靠近天文峰)比南段(朝鲜境内靠近将军峰)高出约110m。热液蚀变带顶界面可作为判断构造运动的标志面。北段与南段顶界面的高差,反映了自热液蚀变以来,天池火山北东向主断裂六道沟-天池-甑峰山断裂北西盘的抬升幅度大于南东盘,这可能是天池北西部较南东部地形坡度更陡、水系更发育的内在原因。北西向主断裂——白山镇-天池-金策断裂北东盘的抬升幅度大于南西盘。由热液蚀变和古风化壳特征观察到的北东向主断裂的近期垂向活动速率大于北西向主断裂的活动速率。这两条在天池交叉的主断裂将天池火山切割成4个块体,它们的抬升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北、西、东、南块体。北块体抬升幅度最大,这与深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探测等得出的天池北部岩浆囊较浅的结果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和一定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