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基于上海及其邻区活动断裂构造及有关地区潜在地质灾害特点的研究,论证了上海及其邻区潜在地质灾害的三种基本类型及其构造背景与成因机理;指出:上海及其邻区楔形断裂系统的存在与活动是诱发有关地区潜在地质灾害的主导因素。文中明确指出了上海及其邻区楔形断裂系统的研究在相关地区进行潜在地质灾害评价与预测方面的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合卫片解析成果、重磁异常、地貌形态、新生代沉积作用、新构造运动特征、古海岸线轮廓与变迁、历史地震震中分布以及断裂构造现象等多方面实际资料,初步确定了上海及其邻区楔形断裂系统的存在。文中指出:楔形断裂系统导源于先存的北东与北西向两组断裂系,它的存在构成了研究地区新生代期间主要地质事件发生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3.
在整理、分析云南大理至瑞丽拟建铁路沿线及其邻区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前人的资料,综合研究、探讨了该区地温场与岩浆活动、活动构造、地震活动、区域深部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中高温温泉(中高地温场)的空间分布与地表岩浆岩的出露、地表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分布都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综合研究后认为,该区的中高温温泉可归结为岩浆热源型、断裂深循环型和岩浆热源叠加断裂深循环作用型3种基本成因类型。同时还发现,该区的温泉分布与区域地震活动空间上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并据此将区内划分为4个地震区带。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地表温泉分布所反映出的地温场特征对本区的工程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春景  吴中海 《地质通报》2012,31(203):326-336
在整理、分析云南大理至瑞丽拟建铁路沿线及其邻区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前人的资料,综合研究、探讨了该区地温场与岩浆活动、活动构造、地震活动、区域深部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中高温温泉(中高地温场)的空间分布与地表岩浆岩的出露、地表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分布都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综合研究后认为,该区的中高温温泉可归结为岩浆热源型、断裂深循环型和岩浆热源叠加断裂深循环作用型3种基本成因类型。同时还发现,该区的温泉分布与区域地震活动空间上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并据此将区内划分为4个地震区带。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地表温泉分布所反映出的地温场特征对本区的工程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舒孝敬 《铀矿地质》1989,5(4):231-238
本文讨论了湘南-桂北及邻区的地球物理场特征、深部构造及其与铀矿床的关系。研究结果主要表明了以下几点: (1)铀矿化分布在重力场反映的深断裂上,尤其在断裂构造的交汇处。 (2)铀矿化位于莫(?)面的变化带上,并在变化带的转弯部位。 (3)铀矿化与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有关,产铀岩体厚度大,铀源来自深部花岗岩浆。 (4)所有铀矿化区与低磁区有关,产出在低磁区的边缘,这种低磁区是由于热液作用所致。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形成主要是非岩浆水的热液作用,隐伏断裂为地层中的热液水运移到岩体中提供了通道,地球物理场指示了这些隐伏断裂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分析上海及其邻区松散层厚度变化情况可以从一个方面去确定活动性断裂构造的存在并阐明该区在新构造运动期间总的活动强度概念。(一)上海及其邻区是指北纬30°—32°40′,东经120°—123°以内的陆区。从基岩的地质构造看,这个地区主要包括两个地质构造单元,即西部的天目山至苏锡一带的断块隆起和昆山,角直至桐乡,平湖一带的断块凹陷区。主干断裂的展布是相当规整的,纵横切割着这两个不同性  相似文献   

7.
全球定位系统测量与青藏高原东部流变构造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1991~1997年期间高精度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建立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区的现代地壳运动速度场。相对成都,鲜水河-小江断裂以西的藏东-滇中地区的运动速度变动在1.57~17.49mm/a之间,总体为8mm/a以上。该断裂以东地区的运动速度小,约为0~7mm/a。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涡旋和川西地区的涡旋的认定,以及它们在地壳变形中的作用的分析,阐述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区深部物质流变的主要形式和地壳流变构造。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洛阳-济源盆地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系统收集、整理了研究区已有的重力和磁力资料,结合地震、地质、钻井等研究成果,分析了研究区重力场和磁力场特征及成因,推断了研究区断裂构造体系,探讨了断裂构造分布与油气之间的关系,预测了研究区油气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洛阳-济源盆地内重力低是由中生界-新生界引起,重力高是由前新生界或前震旦系基底隆起引起;盆地内发育的断裂按走向主要有近东西(包括东西、北东东、北西西)向、北东(包括北北东)向和北西(包括北北西)向3组断裂,其中以近东西向和北东向这2组断裂最为发育。断裂构造基本控制了研究区地层的展布,断裂不仅为油气运移、聚集提供通道及原动力,而且改善了上三叠统储集层的储集性能,同时可为油气的成藏提供良好圈闭条件。研究区有3个油气有利区、2个油气较有利区。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南及其邻区晚震旦世晚期、早寒武世、早奥陶世、早志留世、中泥盆世、早、晚二叠世、中三叠世为主要成礁期,生物礁的分布与沉积相、古构造相关,其主要受成礁期同生断裂控制。  相似文献   

10.
上海及邻区新构造应力场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活动断裂、水系分布方向、地震震源机制解三个方面,对上海及邻区新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探讨。从新构造期活动断裂的力学性质分析,本区主压应力场方向为北东东至近东西;从水系河谷分布的优势方向推论出的主压应力场方向为96°左右;用本区56个地震震源机制解的 P轴赤平极射投影的极点统计分析法,确定主压应力方向约为80°;三者大体一致,说明它们是同一构造应力场的产物,其主压应力场方向为近东—西向。  相似文献   

11.
现今地温场是构造活动、岩石圈热状态的综合反应,对研究盆地的区域构造演化、深部岩石圈结构和评估油气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是表征沉积盆地热状况的两个基本参数。虽然我国大陆地区地热数据较丰富,并已经过四次系统汇编,但中国海及邻区盆地地热数据报道较少,且未经过系统整理。本文基于近年来新增的钻井温度数据,新增计算研究区810个地温梯度数据,并收集了国内外数据库、期刊的地热数据,在此基础上,首次系统整理了中国海及邻区盆地地温梯度数据和大地热流数据,绘制了其等值线图,分析了研究区现今地温场特征并讨论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海及邻区盆地平均地温梯度43.2±25.7℃/km,平均大地热流74.4±26.6 mW/m2,多数盆地平均大地热流高于65 mW/m2,属于“热盆”;地温场分布总体呈现较为明显的“两带性”,其中近岸带较冷,远岸带较热;研究区现今地温场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受控于其所处的构造环境,整体上是太平洋板块等多板块作用下岩石圈伸展减薄的结果,局部地区的热异常可能与断裂活动、岩浆活动、泥-热流底辟活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新村油田石炭系构造特征、储层、油气分布特征、主要油藏类型及其成藏条件的研究,建立了该区成藏综合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上处于构造斜坡带,具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地层产状平缓;研究区在石炭纪处于区域拉张构造应力背景,并在拉张应力作用下形成以北东—南西向展布为主的拉张型断裂组合样式;研究区大部分地区地层等高线平直,不利于形成背斜构造圈闭,但各级断裂发育,为形成断层遮挡圈闭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依据石炭系断裂分布、断裂模式及其组合,将研究区的断裂划分为复合地垒系统、复合地堑系统和零星断裂系统。控制研究区油气运聚成藏的主要地质因素是断裂、裂缝及岩性变化或物性封堵。  相似文献   

13.
东乡铜矿地质流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区处于北东向东乡-德兴与近东西向萍乡-广丰两条深断裂交切部楔形区,属信江拗陷西南端,为一构造异常带.1 矿区地质矿区处于北东向东乡-德兴与近东西向萍乡-广丰两条深断裂交切部楔形区,属信江拗陷西南端,为一构造异常带.  相似文献   

14.
张连增 《地质与资源》2015,24(5):483-488
通过研究辽宁省布格重力异常Δg及其位场转换场、航磁ΔT异常及其位场转换场、地震波场、大地电磁场,结合地貌以及钻探等资料,综合解释出了区内断裂构造.展示出了辽宁省断裂构造平面分布特征.配合地球物理解释剖面,可以了解区内主要断裂构造的垂向发育特征.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为左行走滑断层带,划分出了表壳断裂、中-下地壳断裂、超岩石圈断裂.  相似文献   

15.
于都-赣县矿集区是南岭东段一个具有良好找矿前景的钨、金银铜铅锌矿集区,花岗岩与成矿关系密切,而断裂构造往往是控岩、控矿构造。因此系统探查该区花岗岩和断裂构造分布是进一步找矿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该区重磁场特征与已出露花岗岩和断裂分布特征对应关系的研究,系统推断了该区花岗岩和断裂构造分布。研究表明:利用重力资料研究花岗岩分布具有较好的效果和较高的效率,而利用磁力资料只能推断出有磁性的花岗岩,推断出的隐伏花岗岩体规模大约是已出露花岗岩体规模的2倍;利用重磁资料推断了9条一级断裂和49条二级断裂;通过花岗岩体分布与断裂分布规律的研究表明该区断裂构造对花岗岩的发展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上述成果为矿集区深部控矿岩体和控矿构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于都-赣县矿集区是南岭东段一个具有良好找矿前景的钨、金银铜铅锌矿集区,花岗岩与成矿关系密切,而断裂构造往往是控岩、控矿构造。因此系统探查该区花岗岩和断裂构造分布是进一步找矿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该区重磁场特征与已出露花岗岩和断裂分布特征对应关系的研究,系统推断了该区花岗岩和断裂构造分布。研究表明:利用重力资料研究花岗岩分布具有较好的效果和较高的效率,而利用磁力资料只能推断出有磁性的花岗岩,推断出的隐伏花岗岩体规模大约是已出露花岗岩体规模的2倍;利用重磁资料推断了9条一级断裂和49条二级断裂;通过花岗岩体分布与断裂分布规律的研究表明该区断裂构造对花岗岩的发展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上述成果为矿集区深部控矿岩体和控矿构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青川断裂的特征及形成的物理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详细地讨论了四川省青川断裂的断裂特征及形成的物理条件。对断裂构造岩的微构造和宏观构造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分析,将断裂岩分为四个带。结合区域资料,讨论了断裂的形成时代及与邻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对各断陷典型地震剖面和构造发育史剖面的综合研究,系统探讨了研究区深大断裂对断陷盆地群的控制作用。以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板块拼接带、赤峰-开原超岩石圈断裂为边界,将研究区自南向北分为辽西盆地区、辽北盆地区和吉西盆地区等3个一级构造分区;根据控盆断裂及其断陷盆地群的时空分布、断陷构造样式、不同时期伸展量等特征将辽北盆地区分为西部、中西部、中东部等3个二级断陷区。西拉木伦河断裂控制了西部区断陷的形成和分布;嫩江—八里罕断裂和孙吴—大庆—阜新断裂对中西部断陷区的控盆效应大体相近;孙吴—大庆—阜新断裂与佳木斯—伊通断裂共同对中东部断陷区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昌图断陷主要受佳木斯—伊通断裂所控制。辽北盆地区主要表现为双断式地堑,断陷群的形成和分布不仅受北北东向断裂控制,也受到近东西向的西拉木伦河断裂和赤峰—开原断裂重新活动的控制。中西部断陷区伸展率具有从九佛堂组沉积期—沙海组沉积期—阜新组沉积期依次减小的变化规律。中东部断陷区与中西部断陷区存在明显差异,NNE向与近EW向深大断裂对两区构造分区控制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9.
大同煤田区域构造特征及与邻区构造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丕 《地质论评》1964,22(4):259-266
本文就笔者所观察的大同煤田及其邻区的一些构造现象和接触到与大同煤田有关的地质资料,讨论一下大同煤田区域构造特征及其与邻区的构造关系问题,并对王钟堂、潘广在此问题上所持的不同见解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由于学识有限,错误及片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冲断带普遍发育构造变换带,其对沉积和油气成藏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对红山嘴及其邻区断裂展布与组合方式特征的研究,将该区构造变换带分为横向、纵向变换带两种。研究区沉积体系分布研究和砂体厚度统计表明横向变换带部位为盆缘水系入盆通道,控制了宏观沉积物分布;纵向变换带叠覆区则控制了局部沉积物富集。对油气成藏和构造变换带的匹配关系研究可知冲断席之间的横向变换带是油气最富集的部位,横向断裂在油气运移、成藏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冲断席内部纵向变换带则易形成有利圈闭,在局部范围内控制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