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陕西历史最早暴雨成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天气学原理和T213提供的物理量场分析了2004-02-20发生在陕西历史上最早的暴雨过程,发现此次暴雨是在新疆分裂冷空气、高原槽、低涡切变和地面倒槽的共同影响形成的,环流形势为“东高西低”和“北槽南涡”.西南低空急流、低涡切变是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动力结构为高层强辐散和低层强辐合.能量场具有典型的“Ω”中尺度结构,700hPa层SW低空暖湿急流是主要水汽和能量输送系统,暴雨区水汽辐合强烈,暴雨发生在水汽通量的最大梯度处,与夏季暴雨水汽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2.
在华南,前汛期暴雨,主要是“锋面”暴雨;但它与一般的锋面不同,这里的锋面,尤其是五、六月份,主要是能量锋一即露点锋。下面介绍关于这类锋面暴雨的分析预报问题。 一、暴雨的分析 1.各层天气图的使用 在前汛期,暴雨分析主要要分析空气柱的湿度变化、稳定性及大气垂直运动。850hpa要侧重分析风场、热力场与湿度场。 风场:主要是掌握低空急流和风场辐合区的变化,风场除注意切变福合外,对东南风与西南风的风向曲率辐合及同向民的风速辐合也要注意。  相似文献   

3.
广州两次暴雨期间风廓线雷达观测的低空风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芯玉  廖菲  孙广凤 《高原气象》2015,34(2):526-533
利用风廓线雷达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2012年4月在广州出现两次暴雨期间低空流场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暴雨发生前,动量由高空迅速下传,且不断增强,使得强风速不断下传,导致低空急流的建立及增强,从而使得上下层垂直风切变增大,正涡度环流加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当伴随有西南暖湿气流输送的水汽条件时,触发了暴雨的产生;(2)低空急流指数I值的脉动与强降水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在每次强降水发生前1~2 h I值都会迅速增大,强降水发生后I值迅速减小;(3)低层风场垂直切变增强以及出现极值的时间与急流下传及出现极值的时间具有较好的时间、空间对应关系,说明正是由于低空急流的下传、增强,导致了风场垂直切变的增强,且局部垂直风切变要比平均垂直风切变大得多。  相似文献   

4.
郭芹蕊 《气象》1980,6(10):18-18
近年来,我们采用天气系统和单站要素相结合的办法,对于漏报和空报的暴雨个例进行分型,寻找预报指标,我们称作“选择性结合”。减少了漏报和空报,提高了县站暴雨预报的准确率。 一、单站升压型器雨和低空暖式切变 单站“升压型暴雨”是单站暴雨预报中常漏报的类型之一。这类暴雨是由于850毫巴低空出现暖式切变,即一次冷空气过后,冷高压变性东移,切变北抬  相似文献   

5.
关于低空急流对暴雨的触发作用的一种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孙淑清 《气象》1979,5(4):8-9
夏季暴雨时期,对流层低层常存在一支低空急流,它与暴雨过程关系十分密切。国内外在研究它对产生暴雨的作用时,比较广泛地注意到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和热量,起到了“传送带”的作用。以后又知道由于急流轴上风速分布的不均匀,以及气旋切变的存在,造成急流轴附近某一特定位置(比如左  相似文献   

6.
一次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0年7月11—12日南京市江宁全区普降暴雨到大暴雨。本文利用M3、NCEP/NCAR全球资料同化系统再分析等资料(1°×1°)应用环境分析、物理量场诊断,对产生这次暴雨的形势背景、低空急流、水汽输送、垂直运动、中小尺度系统和强对流云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下,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和演变是这次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低空急流为这次暴雨提供了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中低空切变两侧的水平风场切变不仅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同时对水汽的水平辐合和垂直输送非常有利;强对流云团的生成、移动与强降水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低空急流与暴雨相互关系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通过对北方地区两次低空东南风急流的对比分析,指出:低空急流附近有无暴雨发生与其本身结构特征有关。它们在湿度、三维流场以及急流本身的稳定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讨论低空急流与暴雨的相互作用时,不能只注意到低空出现了强风,甚至有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切变。如果它不具备有利于暴雨发生的热力和动力条件,那它就可能是一次“空急流”。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NCEP/NCAR再分析、风廓线雷达及逐时自动气象站降雨量等资料,对2019年8月10—13日台风“利奇马”造成山东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一次特大暴雨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 此次台风特大暴雨主要为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及台风倒槽直接影响产生,其与冷空气密切相关,冷暖空气交汇的位置正对应强降水落区;(2) 特大暴雨发生在θse密集带上冷暖空气交汇的对流不稳定强烈发展的锋生区域。锋生大值中心与特大暴雨中心对应较好,锋生强度对未来6小时降雨预报有指示作用;(3) 切变变形锋生为总锋生的主要正贡献,强降水区位于θse密集带上风向曲率最大的地方,在台风预报业务中要注意等θse线密集带上是否出现“对头风”的明显风向切变;(4) 强锋生次级环流与台风倒槽辐合及冷暖空气交汇等共同作用导致动力抬升快速增强,促使对流不稳定能量大量释放形成强降水。锋生次级环流上升支最强的区域,正对应降水最强的区域,也是冷暖空气交汇区域;(5) 风廓线雷达超低空风场的变化对小时雨强大小有明显的指示意义。近地面层风向发生突变,由东南风转北风的时段与潍坊出现山东全省最大小时雨强的时段一致。低空急流向低空的快速扩展对应着短时强降水的开始。近地面层暖平流的强弱变化影响着此次强降雨的雨强大小。  相似文献   

9.
分析95年汛期三次暴雨天气过程.给出了“λ”型切变暴雨的天气模型,分析了其形成过程,并对一次典型的“λ”型切变暴雨进行了分析。发现:在西大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的背景场下,副高后部西风槽与切交线形成“λ”型,在低空西南急流的作用下易形成暴雨。  相似文献   

10.
2010年6月7-10日安徽省淮河流域自西向东出现强降水,并伴有6~7级的短时阵风,当时正值小麦收获时期,致使小麦大面积倒伏,增加了收割难度,造成小麦减产等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每日4次的再分析资料,从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此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结果发现:此次过程的影响系统主要受东北地区高压脊的阻挡作用,低涡切变在安徽淮河流域维持时间较长;暴雨区水汽能量位于高湿区前部;低空辐合和高空辐散的抽气作用使得水汽在淮河流域上空垂直上升;西南急流将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暴雨区上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汽条件,也使得大气不稳定度加大.  相似文献   

11.
超强台风“罗莎”和“韦帕”大风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摘要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FY-2C卫星红外云图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对2007年登陆浙南闽北交界的超强台风“罗莎”和“韦帕”大风过程及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地面气压场的分布对台风登陆前后大风的出现时间、影响范围以及登陆后大风的持续时间有重要的影响;台风登陆之前FY-2C红外云图对大风的影响范围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而台风外围螺旋云带进入东海海域的时间则可以作为预报台风大风开始影响温州的一个参考依据;多普勒雷达最大径向速度对台风极大风速的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建筑物内壁温度计算公式,反演出2009—2013年防城港市共出现16次"回南天"过程,并利用气温、露点、湿度、micaps常规资料以及NCEP分析资料对这16次个例的天气形势、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时间控制广西的冷空气影响结束后,广西上空迅速转受暖湿气流控制,当室外空气露点大于室内物体温度时,"回南天"现象就会产生;气温快速回升,露点高于室内物体温度是"回南天"出现的必要条件,要重点分析未来露点的变化;"回南天"有冷性结束和暖性结束两种结束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从有关域(eq)常用快捷组合键的应用、常用域(eq)代码以及应用实例等方面,介绍如何应用Word XP中的"域"来快速、简便地编辑文档中的一些公式和符号.  相似文献   

14.
2005年8月16日天津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李云  缪启龙  江吉喜 《气象》2007,33(5):83-88
运用FY-2C卫星资料和由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的多种物理量场,初步分析了2005年8月16日天津大暴雨的成因:此次大暴雨发生在低槽冷锋前部,对流层中层低槽和副热带高压的维持、对流层低层切变线的出现、近地面层冷空气的扩散侵入、对流层中低层强盛的不稳定能量以及充沛而又深厚的水汽等天气条件的有效合理配置,造就了这次历史罕见的大暴雨。降水显著的中尺度特性与中尺度云团相对应。同时,对比分析了15日发生在河北东北部、京津地区的另一个降水较弱、对流天气强的对流云团,结果显示它们形成发展中存在差异,为今后两类天气的预报提供了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5.
利用县级常规气象资料 ,分析 2 0 0 1年 12月 9日的海南大暴雨 ,得出 :西移的热带气旋为其初始扰动条件 ,北方南下冷空气提供了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6.
“0185”上海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1年 8月 5~ 6日上海市发生特大暴雨 ,其中黄浦区和徐家汇区出现了 50年以来最大日雨量。利用加密卫星云图资料、上海南汇WSR 88D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加密观测等资料对“0 1 85”特大暴雨过程作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发现 :本次特大暴雨是中 β尺度系统强烈发展引起的 ;初步揭示了深厚的湿中性层结和对称不稳定是导致中 β尺度系统发展的激发机制 ,是特大暴雨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双台风“纳沙”(1709)和“海棠”(1710)先后登陆福建后的强度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纬水汽输送的强弱变化是造成双台风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而越赤道气流对水汽输送起到关键作用。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中低空风场强弱变化一致,西风急流增强伴随中低空东风加强是“海棠”陆上强度维持不减的原因之一,反之“纳沙”快速减弱。双台风效应对强度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双台风靠近相吸作用下,“纳沙”残余环流卷入“海棠”环流中,为其输送正涡度因子及斜压能量,也是促使“海棠”强度维持的原因。台风登陆后,其上空三种不同层差的垂直风切变值表现一致减小的变化趋势及低于6 m·s-1的风切,有利于弱台“海棠”陆上长久维持。海岸锋生及海表通量动热力因子对“海棠”右侧中小尺度对流发展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加剧了“海棠”非对称性结构,促使“海棠”强度维持不减。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单站气象要素以及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等资料,对2010年6月9日下午发生在梧州市的短时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此次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梧州市上空形成一个小尺度天气系统,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及雷达多个产品对梧州产生的强降水都有较好的表征.  相似文献   

19.
华南登陆台风“榴莲”的能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姚才  张诚忠  黄明策 《气象》2004,30(6):12-17
对 0 1 0 3号台风 (榴莲 )造成华南西南部特大暴雨的过程进行了高分辨数值模拟 ,在模拟结果与实况较为一致的基础上 ,利用辐散风和旋转风动能平衡方程分析低压区域内的动能收支和转换特征 ,揭示华南登陆台风低压衰减过程的能量演变特征及其与暴雨增幅关系  相似文献   

20.
鲁丹  王令军 《山东气象》2005,25(2):22-2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T213实况分析资料、全国雷达拼图资料、济南多普勒雷达和潍坊本市雷达资料及自动站资料,对2003年5月19日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快速东移南下的横槽极其槽后的冷空气使不稳定层结加强,是触发此次对流发生的原因。而低层暖湿气流的存在为其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