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井儿洼孔岩心看阳原盆地第四纪湖相层的划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闵隆瑞  朱关祥 《地质学报》2000,74(2):108-115
通过对阳原盆地中井儿洼孔(深200,6m)河湖相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古地磁等的研 究,将第四系河湖相层新命名为阳原群,进一步划分3个组,即下更新统8泥河湾组(深200.6~107.8m,未见底),由褐灰色粉砂质粘土和粉砂组成;下一中更新统小组成;下一中更新统小渡口组(深107.8~20.6m)由灰、灰黑色粉砂质粘土和粉砂 质粘土和粉砂组成,内含12段纹层,可作为标志层,底界年龄约1000Ka;中一上更新  相似文献   

2.
第四纪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最新的地质年代,持续了2.58个百万年,以两极发育冰盖、多期次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和人属的出现为特征。第四纪年代地层学研究在建立高精度地层格架、了解地球气候系统演化规律和预测气候变化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现今的定义,第四系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而更新统进一步划分为4个阶。其中,杰拉阶底界、卡拉布里雅阶底界和全新统底界全球层型剖面与点位(GSSP)已确立,而更新统中阶和上阶底界GSSP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界线标志已确定。近年来,随着同位素测年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天文旋回理论的普遍应用,第四纪年代地层界线年龄在不断更新,天文轨道旋回控制的万年尺度气候事件可以作为全球对比的标尺。当前国际地层委员会第四系分会的主要任务包括更新统中、上阶底界金钉子的确立、全新统进一步划分和"人类统"概念的提出。  相似文献   

3.
为了建立大兴凸起第四纪地层格架,对大兴凸起北部D1钻孔开展了地层划分、沉积相划分和年代地层的研究。将D1钻孔岩心自下而上划分为3套岩性组合,依次代表洪积扇沉积(186.6~203 m)、扇上河道沉积(153.9~186.6 m)、河流相沉积(0~153.9 m)。古地磁实验结果表明,古地磁极性带的布容正极性时、松山反极性时和高斯正极性时对应的钻孔岩心深度分别为0~89.5 m、89.5~132.25 m和132.25~143.5 m。结合岩性地层特征、14C和OSL测年结果,得出D1钻孔下更新统(Qp1)底界对应的深度为137.9 m,中更新统(Qp2)底界对应的深度为91.4 m,上更新统(Qp3)底界对应的深度为34.4 m,无全新世沉积。研究成果为该区第四纪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西沙礁相第四纪地层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根据西沙三个全取芯钻孔的纵向序列,结合部分年代学数据,开展了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碳、氧稳定同位素和地球化学地层学研究,对西沙礁相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划分。整个第四系称西沙群,下更新统称永兴组,中更新统称琛航组,上更新统仍沿用石岛组,全新统称为西沙洲组。这一新的系统划分,对海陆第四纪地层间的互相对比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第四纪地层年代学格架的建立对区域地层对比及古地理环境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河北大厂凹陷北部第四系标准孔S9钻孔岩心沉积物颜色、结构构造、岩性组合特征,应用测井曲线、古地磁、AMS 14C和OSL测年方法,对S9钻孔剖面进行详细地层划分、沉积相分析和地层年代学格架建立。将S9孔揭示的松散沉积物分为4套岩性组合:第1套岩性组合代表洪积扇沉积;第2套岩性组合代表辫状河沉积;第3套岩性组合代表洪积扇沉积;第4套岩性组合代表泛滥平原沉积和河床沉积。通过对古地磁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 0~145.3 m为古地磁极性带的布容正极性时,145.3~212.6 m为古地磁极性带的松山反极性时,212.6~251.8 m为古地磁极性带的高斯正极性时。以磁性地层为主导,以岩性地层特征、14C和OSL测年数据为辅,对S9孔第四纪岩性地层进行初步划分,其第四纪地层的下更新统、中更新统和上更新统的底界对应深度分别为210.9 m、145.4 m和24.05 m。  相似文献   

6.
对北京大兴凸起南部PGZ05孔(孔深255 m)全孔岩心进行了磁性地层、岩石地层、AMS14C测年研究,在系统性的古地磁样品采集(440块岩样)、处理和测试基础上,分析认为255 m的岩心记录了布容正向极性时(Brunhes)、贾拉米洛(Jaramillo)极性亚时、奥尔都维(Olduvai)极性亚时和高斯正极性时(Gauss)。在此磁性年代框架上,结合AMS14C测年及岩性特征,对PGZ05钻孔剖面进行第四纪地层划分,确定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的分布深度及年代,将更新统的底界(Q/N)定位于181. 35 m处,亦为一重要岩性(棕红色半固结黏土)界限,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全新统的底界分别定位于75. 60 m、57. 20 m、17. 35 m处。研究成果为大兴凸起南部第四纪地层划分与对比、古地理环境演变及区域地层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地层年代学框架,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7.
第四纪地层格架的建立对区域地层对比及古地理环境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区域上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已被广泛研究,但对完整的第四纪地层格架研究不足。为此,对鲁北平原QK4钻孔(深度285.98 m)进行了古地磁、AMS 14C、OSL、测井、岩石地层等研究。在系统的古地磁采集(398件)、处理和测试的基础上,认为岩心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Brunhes)、松山负极性时(Matuyama)、高斯正极性时(Gauss)及其中的部分极性亚时。在磁性年代框架的基础上,结合AMS 14C、OSL、测井及岩石地层特征,对钻孔揭露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划分,确定了全新统、上更新统、中更新统、下更新统的底界分别位于4.11、23.49、118.70、147.35 m,钻孔揭露的地层从上向下依次为新生界黑土湖组、大站组、平原组和明化镇组。研究结果建立了鲁北平原南部第四纪地层格架,为该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古地理环境演化等提供了可靠的岩石学、年代学、古地磁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北京平原顺义ZK12 2钻孔剖面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北京平原顺义凹陷内的ZK12-2钻孔岩芯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719m的岩芯记录了布容正向极性时(Brunhes)、贾拉米洛(Jaramillo)极性亚时、奥尔都维(Olduvai)极性亚时和高斯正极性时(Gauss)。在系统古地磁样品采集、处理和测试的基础上,应用古地磁法、光释光法,结合岩芯特征,对ZK12-2钻孔剖面进行了详细地层划分,分别确定了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的分布深度及地质年代,将Q/N定位于706m处,Q1/Q2、Q2/Q3、Q3/Q4分别定位于170m、66.5m、10m处。本项研究结果为该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古地理环境、活动断裂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地层年代框架。  相似文献   

9.
据岩石地层、气候地层、生物地层和磁性地层等方法综合,将上海疏松地层划分为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古地磁测量表明,第四系和上第三系之间的界限位于考克斯年表上高斯正极性期凯纳事件或为英斯事件处。这与河北阳原盆地泥河湾、云南元谋盆地、华北平原东部及长江三角洲可以对比。上第三系为中新统白龙港玄武岩和陆相沉积的上新统崇明组组成。第四系划分为四个“统”,十“个组”。  相似文献   

10.
东海陆架第四纪地层层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局在东海陆架所获得的区域海洋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资料,对已有的第四纪地质孔进行统一的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建立了东海陆架第四纪地层层序。将第四系四分,从老到新依次为下更新统西湖组、中更新统金鸡山组、上更新统西泠组、全新统海礁组或下全新统鸡骨礁组、中全新统大戟山组、上全新统嵊泗组。  相似文献   

11.
为支撑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在皖江经济带沿江丘陵平原区通过系统分析第四纪地层的岩性、结构、构造等组合,以地貌以及第四系成因、沉积相和沉积物物源为指标,结合已有区域第四纪研究成果以及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划分标准,进行皖江沿江丘陵平原区“第四纪地质单元”划分,共划分出冲积-湖积平原地质单元、洪积-坡积岗地地质单元和残积-剥蚀丘陵地质单元3个一级地质单元,总结了7种类型第四纪地层结构组合及其特征,为区域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支撑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在皖江经济带沿江丘陵平原区通过系统分析第四纪地层的岩性、结构、构造等组合,以地貌以及第四系成因、沉积相和沉积物物源为指标,结合已有区域第四纪研究成果以及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划分标准,进行皖江沿江丘陵平原区“第四纪地质单元”划分,共划分出冲积-湖积平原地质单元、洪积-坡积岗地地质单元和残积-剥蚀丘陵地质单元3个一级地质单元,总结了7种类型第四纪地层结构组合及其特征,为区域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第四纪岩石地层序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国际地层指南》(1979)和《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2001,修订版),总结多年的研究成果,按照多重地层划分原则,厘定安徽省第四纪地层序列,并结合年代地层和气候地层研究,试与最新的国际地层表(2004)和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2002)对比。安徽省第四纪地层主要发育于淮北平原、江淮波状平原和沿江丘陵平原。平原与山麓、河谷与波状平原、河谷与垅状平原,分别平行地发育两套地层,其沉积环境不同,在剖面上相互交错;而且绝大部分岩石地层单位是穿时的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GMS提供了基于钻孔资料的三维地层生成模块,借助于GMS软件中地层模拟模块,利用钻孔数据、地层剖面资料、地质图和DEM数据,结合虚拟钻孔方法,构建了复杂地质结构区—北京顺平地区三维地层结构模型,模型包括太古宇密云群,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二叠—侏罗系、深层第四系和浅层第四系等9组地层,刻画出了各层分布的空间范围,模拟了山区地表高程的起伏变化、断层产生的地层错动等情况,为研究区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及地下水数值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在古近—新近纪时呈"两隆一凹"的构造格局。由于南口—孙河断裂北段第四纪以来的强烈活动,在上述格局上分化出新的第四纪凹陷盆地——沙河凹陷。本次工作在沙河凹陷内开展了钻孔ZK3的第四纪磁性地层研究,结合14C同位素测年结果获得钻孔剖面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地层底板埋深分别为493.8 m、157.4m、87.7 m和7.2 m,建立了钻孔剖面的第四纪地层序列。通过计算ZK3钻孔剖面第四系沉积速率分别为0.19 mm/a、0.11 mm/a、0.70 mm/a和0.63 mm/a。对比分析控盆断裂南口—孙河断裂的活动规律及北京西山的隆升特点,第四纪以来,受到北京西山隆升的影响,控制沙河凹陷的同生断裂南口—孙河断裂强烈活动,并控制了沙河凹陷的演化形成。钻孔地层平均沉积速率所体现的变化规律与山体隆升速率及断裂活动速率具有较好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杭嘉湖平原第四纪地层高精度对比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标准孔古气候旋回宏观识别标志的研究,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解决了杭嘉湖平原第四纪地层划分和200余个钻孔的等时对比问题,在此基础上制作了高精度对比的剖面图及准瞬时岩相古地理图,为研究杭嘉湖平原第四纪地层划分、古地貌变迁提供了更为精确的资料。运用“基准面旋回”作为层序地层的划分依据,以古土壤层及其可与之对比的暴露面和河流冲刷面为边界,将平原第四系划分为9个亚层序,并发现亚层序与气候旋回呈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杭州城市平原区三维第四系结构调查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服务于城市地质调查,旨在构筑三维地质结构的第四纪调查研究具有很强的探索性。笔者以杭州市为例,从第四系标准孔建设、海量钻孔数据的整理与筛选、浅层地震勘探与综合测井、第四纪地层划分与孔间对比等方面,对城市平原区开展三维第四系结构凋查的工作方法、技术要点进行了摸索与总结。  相似文献   

18.
杭州湾沿岸平原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和沉积过程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林春明  李从先 《地质学报》1999,73(2):120-130
本文采用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以海平面升降旋回为主线,根据300口钻井,静力触探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探讨了杭州湾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层序,沉积特征,控制沉积的主要地质作用及沉积层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该区晚第四纪地层底界面为区域不整合面,是末次冰期海面下降时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北京平原第四系的三维结构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平原地处山区与华北平原的结合部位,是山前第四纪冲洪积扇发育区.由于山前冲洪积扇内部结构复杂,相变迅速.海相、湖相的工作方法不能满足要求.本文通过对北京平原第四纪沉积特征的分析,提出北京平原由第四纪冲洪积扇群和沉积凹陷几个地质单元组合而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近几年在山前冲洪积扇区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以冲洪积扇和沉积凹陷为地质单元,以建立基准孔网,结合钻孔和物探资料,并通过绘制剖面组进而构建第四系三维结构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建立了北京平原第四系的三维结构模型.了解北京平原第四系的三维结构对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都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的OSL和14C年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的年代测定在三角洲的发育演化、古海平面变化以及断裂活动性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东江平原的7个钻孔岩心进行了14C和OSL测年以及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分析。与前人主要根据14C年龄得到珠江三角洲沉积小于4万年的认识不同,OSL测年结果显示下部地层的年龄值为4.7~13.5万年。本文对年龄的信度以及晚第四纪两次海侵旋回的地层年代框架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次海侵旋回可能发生于距今4~10万年期间;在晚更新世与全新世两次海侵之间,三角洲地区长期暴露地表,出现较大跨度的地层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