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论岩溶石漠化地质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王明章 《贵州地质》2003,20(2):63-67
石漠化的形成和发展,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地质条件和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该文以贵州省岩溶石山地区为例,根据石漠化的分布规律,分析了石漠化的地质成因、区域地质背景以及地质背景研究在石漠化防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南岩溶石山区地下水开发在石漠化防治中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明章 《贵州地质》2006,23(4):261-265
石漠化的形成和发展与缺水密切相关,水资源开发利用是石漠化防治的首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石漠化形成和发展实质、岩溶石山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从理论上论述了岩溶地下水开发与石漠化治理的关系,并以实例论证了岩溶地下水开发对石漠化防治的效果。指出岩溶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在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石漠化灾害特征及防治分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漠化灾害是影响重庆市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必将危及到三峡水库区的生态环境.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文章对重庆市石漠化灾害的数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石漠化灾害的发育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对研究区的石漠化灾害治理进行分区,并对每一分区的石漠化灾害的特征与成因进行分析与描述,提出石漠化灾害治理与防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植被关键技术进展与建议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关键步骤。本文根据第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进展,分析了岩溶水资源特征与开发利用技术、土壤资源维持与质量提升技术、植被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和水-土-植被耦合模式的研发进展和不足,对第二期石漠化综合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第二期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应以“结构-过程-服务”为指导框架,加强岩土组构等地质环境背景、水土过程和石漠化过程以及关键服务功能维持和提升机理的基础研究,加强功能型植被、关键共性和个性技术研发以及关键技术的配套和优化,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的适用性评价和推广应用,完善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主体功能区评估和生态补偿,有效准确的治理石漠化,以促进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石漠化调查及治理综述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经过全面调查,查明了云南石漠化分布、成因及资源环境条件。通过统一规划,多方协作,采取生物、工程、经济、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的措施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遥感监测石漠化面积减少6.2 万hm2。其中,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的地下水开发、土地及矿山地质环境整治、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等综合治理工作,消除或削弱了造成石漠化的自然或人为因素,标本兼治的效果突出。石漠化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主要有石漠化治理仍限于治点,区域面貌改观不大;考虑岩溶流域的系统性不够,选择治理方法未考虑对流域下游的影响;重植被恢复,对于区域经济和生态功能整体修复的考虑不足;调查变化情况监测手段落后,治理效果及动态不清;地下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和依法管控尚待加强;部门之间协调整合不够,影响综合治理成效等。因此云南的石漠化治理任重道远,尚需做好第二期综合治理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刁江流域石漠化现状,总结了石漠化的分布特点,指出治理石漠化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刁江流域的特点,提出了刁江流域石漠化防治的三大措施,为石漠化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石漠化的成因机理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石漠化的研究现状出发,依据我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特征,着重分析其主要控制介质为岩性、构造、地貌、气候、岩溶、地下水、植被等自然介质因子与森林砍伐、高坡开垦等人为介质因子.石漠化是以岩溶山区脆弱的岩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内、外地质作用和人类恶性生态地质作用为驱动力,以资源退化和恶化为本质,基岩不断裸露,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过程.提出对石漠化的研究重点是成固机理研究,对石漠化的防治应着重于对石漠化的驱动力及其主异因子的防治,阐述了治山必须先治水等防治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多源、多时相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GIS技术,定位监测、定量分析石漠化的演变过程,有助于认识石漠化的演变过程,从而更好地开展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选取典型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为例,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3年的影像数据,研究石漠化的演变轨迹、方式和速率等。结果发现:14年间,研究区石漠化总面积变化不明显,但石漠化内部类型之间的相互演变非常显著;石漠化演变以持续好转型为主要方式;无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在不合理的人为干扰下易恶化,应注重保护;轻度石漠化在治理过程中易反复,应防治结合;中度石漠化在人为干预治理过程中易好转,应作为石漠化治理的核心。在人为干预下,中度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的演变速率较快。对喀斯特高原峡谷区的石漠化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有助于制定同类地貌背景下的石漠化治理决策与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9.
贵州石漠化治理的历程、成效、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信宝 《中国岩溶》2016,35(5):497-502
贵州省是我国石漠化面积最大、比例最高、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建国以来,贵州省一直坚持不懈地开展石漠化治理。本世纪以来,治理成效显著,石漠化加剧的势头得到抑制并出现了逆转的趋势。文章对建国以来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目标、措施与成效进行了阐述,并对变化发生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管理体制变化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背景进行了粗浅分析;指出了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以期对今后石漠化治理的决策和石漠化发展趋势的预测有所稗益。   相似文献   

10.
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国产高分卫星遥感影像,笔者调查研究了南水北调水源区(河南段)石漠化现状,结合GIS技术,将1996年、2006年、2016年三期石漠化调查结果进行叠加分析,获取1996—2006、2006—2016两期石漠化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地质状况总体良好,尤其在部分石漠化发育严重区域,其生态地质状况发生了颠覆性改善。基于遥感技术开展南水北调水源区(河南段)石漠化遥感调查与监测结果,并结合确定性系数方法对石漠化进行易发性评价,研究表明,评价综合分区与石漠化分布基本吻合,调查方法可靠。开展本项目查清研究区的石漠化状况,并对石漠化进行分类分级、揭示演化特征,提出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石漠化问题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家仁  王尚彦 《贵州地质》2009,26(4):306-312
本文定义了石漠化概念的三个方面:石漠化现象、石漠化作用和石漠化过程;讨论了石漠化的量化描述,提出了石漠化作用量化描述的方式方法和分级方案,建议根据土壤侵蚀强度与成土速度的差值将其分为无石漠化、弱石漠化、强烈石漠化、特强石漠化、剧烈石漠化等5个强度等级;借鉴水土流失的有关研究成果,讨论了我国南北石漠化的差异。分析指出:①我国北方地区的石漠化形势比南方地区的更为严峻。全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国土正在遭受石漠化作用,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国土正在遭受强烈以上石漠化作用。遭受特强以上石漠化作用的土地中,水蚀者为9万km^2,风蚀者为62万km^2,后者远大于前者。②人类活动的地质效应——人为地质作用是导致石漠化急剧发展的主要因素。③阻断导致石漠化的人为地质作用、终止石漠化作用过程,通过自然和人为两条途径恢复土层和植被,是防治石漠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巩书华  朱丽芬 《中国岩溶》2021,40(3):504-512
通过对张家界市DEM、地质构造、岩性特征以及地貌数据进行地理信息技术(GIS)叠加分析,探讨了地质地貌因素对张家界地区岩溶石漠化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岩溶石漠化在地貌上的发生率呈现丘陵>洼地>低山>中山>高山的特征;在坡度上以Ⅱ级坡度中石漠化发生率最大,且石漠化面积呈阳坡>半阴坡>阴坡>半阳坡分布特征,并随坡向由阴转阳,各等级岩溶石漠化面积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地层岩性方面以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类岩层更易发生岩溶石漠化;地质构造方面表现为石漠化空间展布与断裂构造展布方向一致,且断层对石漠化的影响在ⅠB断裂构造主要体现在对断裂两盘的岩性、地层的差异性和对水系发育展布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有基于像素的监督和非监督分类方法在地质环境复杂、地形起伏较大、阴影明显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难以满足石漠化信息提取精度要求的问题,采用基于纹理特征数据和地形数据辅助面向对象方法进行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信息的提取。该方法首先依据石漠化分布在TM/ETM+影像面积大小不均匀的特征,利用纹理和地形因子计算最优分割参数进行多尺度分割;然后根据植被覆盖率、岩石裸露率以及坡度因子构建石漠化分级指标;最后参照石漠化分级标准、光谱信息以及纹理特征等建立的分类规则提取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信息。选取贵州省石漠化严重的大方县时序TM/ETM+影像进行石漠化信息提取试验,结果表明:与基于像素的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相比,基于面向对象的分类可以有效地减少因复杂地形导致石漠化信息提取结果"椒盐化"现象,提取精度明显优于基于像素的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4.
Du'an Yao Autonomous County is a typical area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Guangxi.The indices for the grad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scientific meaning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after the interpretative symbol system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RS images are established by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Du'an karst and its TM image. Relying on RS & GIS means and taking land use map as base map, this paper conducts synthetic analysis on the 1999a TM image (126-043) and the correlation data involving landform, soil, geological map and GPS-database and photo on the spot, and brings forth a map showing the Du'an rocky desertification grades and a digital lithology map. As can be viewed from spatial correlation, the inherent connection is also illuminated between the various level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carbonate lithology.  相似文献   

15.
基于RS和GIS的南汀河流域石漠化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苏旺德  史正涛  刘钢 《中国岩溶》2016,35(5):594-601
以南汀河流域ETM、DEM和地质岩性数据为基础数据,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提取了石漠化评价因子,构建石漠化评价指标并对石漠化强度进行评价。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对石漠化信息进行分析,得到流域岩溶区石漠化强度分级特征,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及石漠化信息与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相关关系以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石漠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石漠化强度为: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强度石漠化>无石漠化>极强度石漠化。(2)强度石漠化区和极强度石漠化区主要分布在以耕地和疏林地为主要覆盖类型的区域。说明了造成石漠化的因素除裸岩率、植被、坡度、岩性等主要影响因子外,人们利用土地的方式对石漠化也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及其地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单洋天 《中国岩溶》2006,25(2):163-167
我国西南地区有大面积碳酸盐岩出露,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逐渐形成了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岩溶石漠化。本文在前人岩溶石漠化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岩溶石漠化的概念;提出应统一使用“岩溶石漠化”术语的建议; 指出以往岩溶石漠化影响因素研究存在有对地质因素重视不够的问题。与此同时,本文还以野外对岩溶石漠化的观察为基础,从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碳酸盐岩岩层的组合关系,以及碳酸盐岩出露地区的地质构造等角度,分析了地质因素对岩溶石漠化形成、演变的重要影响,结果认为在诸多岩溶石漠化影响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然因素;在诸多的自然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则是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17.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s a progressive process of land degradation in karst regions in which soil is severely, or completely, eroded. This process may be caused by natural factors, such as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population pressure leading to poor ecosystem health and lagg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s therefore a significant obstacl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outhwest China. We applied a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twork model to assess the risk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northwest Guangxi, a typical karst region located in southwest China. Factors known to influence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were evaluated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techniques to classify the 23 counties in the study area from low to extreme risk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unties with extreme or strong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43.48%, nearly half of the study area) were clustered in the north, central and southeast portions of the study area. Counties with low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30.43%) were located in the west, northeast and southwest of the study area.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was moderately correlated to population density.  相似文献   

18.
云南岩溶石漠化状况及治理规划要点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王宇  杨世瑜  袁道先 《中国岩溶》2005,24(3):206-211
云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石漠化明显,面积达34772. 76km2 ,严重地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石漠化分布具有集中连片、自北向南逐渐增多,程度加重的特点。区内地貌的演化过程中存在着石漠化的潜势,广泛分布的岩溶石山是形成石漠化的物质基础,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产生石漠化的基本条件; 人口增长过快、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工业污染是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主次因地而异。文中针对石漠化的形成条件及原因,提出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以及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等原则,阐明了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的目标、规划单元,规划部署的基本模式与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