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和国际亚洲大地构造图编制项目隶属国家基础地质数据更新与集成工程,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承担,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作为预算分列单位承担中国东北部及邻区大地构造研究工作,总体目标任务是研究中国东北部及邻区沉积-构造-岩浆作用过程和深部构造,系统划分构造旋回、构造单元和断裂系统,建立地质构造总体框架和演化历史,阐明东北亚资源-环境的地质背景.项目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中国东北部及邻区大地构造时空四维的大格架和演化历史,着重研究中国东北部及邻区古亚洲、太平洋构造域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及两大构造域对资源-环境的控制.蒙古-鄂霍次克褶皱带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项目在收集大量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蒙古-鄂霍次克褶皱带基本特征,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1:150万大地构造相图是2018年出版的一份区域性大地构造图.该图依据不断积累和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将大地构造理论研究与综合应用汇总和集成,是东北地区科技创新成果和技术方法进步转化应用的重要体现.此次编图以板块构造理论和大陆动力学思维为指导,以多岛洋、弧-盆系发展演化观点为切入点,运用大地构造相分析方法,研究东北地区地壳形成、演化历史,以及大地构造环境及其与成矿作用的时空关系.较系统地阐述了东北地区的岩石构造组合、建造构造与构造演化阶段的宏观背景.  相似文献   

3.
东亚晚前寒武纪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距今约在6亿年至20亿年的阶段为晚前寒武纪时期(表1)。该时期内海、陆地壳的演化表现强烈,留下了较丰富的地质记录。晚前寒武纪大地构造的演化,无疑是在早、中前寒武纪的构造基础上发展的,并且对寒武纪以后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所以,研究晚前寒武纪的大地构造演化,对于揭示现今大地构造特征和探讨早、中前寒武纪的大地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老挝及邻区构造单元划分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藏东南三江—印支地区是世界构造地质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而老挝位于中南半岛中北部,相比于周边邻区地质研究程度较低。文章结合近年来参加项目研究成果,综合前人研究资料,通过区域对比分析,总结归纳区内各构造单元的延伸趋势及其相互关系,对老挝及邻区进行构造单元划分,并初步概括了老挝及邻区的大地构造演化史。基于区域构造-岩石组合的分布发育及时空属性特征,文章将该区划分为7个三级构造单元:景洪—素可泰火山弧、难河—程逸缝合带、思茅—彭世洛地块、奠边府—黎府缝合带、万象—昆嵩地块、色潘—三岐缝合带、长山地块。研究区在不同地质历史阶段具有多重大地构造属性,总体上经历了3个重要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前特提斯演化、特提斯演化和中新生代陆内演化阶段。前特提斯演化时期,主体表现为昆嵩、长山古地块的形成,一直到早古生代都具有亲扬子—华南地块的大地构造属性。自中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为古特提斯演化时期,表现为以奠边府—黎府洋、色潘—三岐洋、难河—程逸弧后洋及邻区马江洋为主导的洋陆构造演化格局。晚中生代—新生代则为板内伸展、走滑、地壳物质均衡调整及伴生的盆地形成、碱性岩浆活动等作用期,也是区内现今地质构造格局的定形期。  相似文献   

5.
徐宿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陆超  汪吉林  李磊 《江苏地质》2011,35(3):247-250
研究区位于苏、鲁、豫、皖交界中心,大地构造隶属于华北板块东南缘,是华北地区主要赋煤地带,自石炭—二叠纪以来,该区经受了多次构造活动,构造演化与华北板块南缘和东缘的2条板缘构造活动带密切相关。通过在研究区进行野外实际调查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进行了讨论,并探讨了研究区构造对煤田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理论为指导,以大陆及其边缘的形成演化为主线,以岩石建造组合为基本分析对象,以区域重大地质事件为重要线索,结合区域深大断裂和各分区主要构造特征分析,论述了江苏省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并结合不同时期地球动力学背景和地质环境演化,进一步阐述了江苏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童玉明研究员等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中国成煤大地构造》,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由新华书店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和成矿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陈国达教授,为该专著的出版撰序,对该书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该书提出了成煤大地构造理论,对其定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手段作了详细阐述,重点论述了中国成煤大地构造。该书作者从地壳演化及运动的角度,按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的要求,采用历史分析法和动力分析法相结合,研究了中国不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不同大地构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总被引:124,自引:18,他引:10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有不同的方案.以黄汲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和李春昱先生等板块构造观的"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为指导思想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是集中国地质构造之大成,在全国起指导作用,影响既广泛且深远.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是当前板块构造细结构研究的关键问题.它既是板块构造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区域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评价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的大地构造分区图的编制是以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浆活动、变质变形等地质记录为基础,承接融合中国"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的经典划分理念,在板块构造-地球动力学理论指导下,以成矿规律和矿产能源预测的需求为基点,以不同规模相对稳定的古老陆块区和不同时期的造山系大地构造相环境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以特定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成和存在状态为划分构造单元的基本原则,划分出中国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由陆块区和造山系组成为9个一级构造单元,以及相应的56个二级构造单元.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还存在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较准确地划分尚需很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9.
大地构造相的定义、划分、特征及其鉴别标志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大地构造相是反映陆块区和造山系(带)形成演变过程中,在特定演化阶段、特定构造部位的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的一套岩石-构造组合,是表达大陆岩石圈板块经过离散、聚合碰撞、旋扭等动力学过程而形成的地质构造作用的综合产物,具有恢复与揭示陆块区和造山系(带)的组成、结构、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的功能。根据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长期研究中国大陆构造的实践经验,在前人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和详细的大地构造相划分方案。总结了这些大地构造相的基本特征及其鉴别标志,不仅丰富了大陆板块构造研究的内容,而且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资源预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和工作方法。大地构造相的鉴别也是厘定大地构造单元属性、划分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回顾与展望:中国大地构造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任纪舜  郝杰等 《地质论评》2002,48(2):113-124
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1926年前,以外国人为主的研究时期;1926-1949年,开创和奠基时期;1949-1966年,大发展和百家争鸣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时期;1976年至今,板块构造盛行时期,主要成就有:多年的调查研究已为大地构造研究准备了丰富的资料;中国造山旋回和构造阶段划分已取得基本共识;已经查明中国的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基本确定了中国的主要断裂系统和主要缝合带;初步查明中国深部构造轮廓;青藏高原研究及一些重要问题研究已获重要进展;笔者认为百家争鸣和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创造性思维是中国大地构造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单纯跟踪模仿则是最大的弊端。中国大地构造学正在地球系统科学认识的指导下,向着共同发展和融合的道路前进,大地构造理论创新体系正在酝酿形成中。为了对中国至亚洲大地构造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需要:①大地质科学多学科高水平结合加计算机仿真实验方法;②从全球构造出发,把微观、宏观、宇观的研究结合起来;③中国和亚洲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力求突破;④建立经典研究地区和野外实验基地;⑤实现东亚大地构造研究的大跨越,建立东亚地质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1.
翁金桃 《中国岩溶》1996,15(1):74-82
中国古喀斯特的形成受大地构造演化和古地理位置的控制,本文结合中国地壳运动的特点,概述中国各地质历史时期发育的古喀斯特。并根据古地磁资料所恢复的古地理位置及所保留的喀斯形态组合等,讨论了古环境。根据大地构造的演化,中国地质历史上发育的古喀斯特,可划分为5个主要时期,即元古代喀斯特发育时期,早古生代喀斯特发育时期,晚古生长喀斯特发育时期,中生代喀斯特发时期和第三纪喀斯特发育时期。根据古地磁资料所恢复的  相似文献   

12.
遥感构造解析是以遥感信息为依据,结合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大地构造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壳表层广泛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水平滑动,剪切-推覆构造系统和推覆-拉伸构造岩片是大陆壳表层的两种基本构造型式。中国大陆壳表层构造格局及山川地貌都是新生代地壳运动形成的,对现今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和不同时期形成的矿产资源都有控制和改造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3.
第三纪是四川盆地大范围陆相沉积历史的最后阶段, 同时又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构造定形期.探究该时期原型盆地沉积充填规律与构造演化特征, 是揭示四川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还原其古地理、古气候演变的关键.在综合利用古地磁、地震、野外露头等资料的基础之上, 从盆-山结合的角度出发, 以地质历史时间为主要线索, 对第三纪原型盆地分阶段、分区域地进行了动态化分析研究.重建了各沉积时期原型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 分析了盆地沉积充填规律并复原了不同阶段沉积相带的空间展布特征.主要受周缘山系逆冲推覆作用产生的构造负载和盆地基底构造的影响, 第三纪时期四川盆地沉积范围局限于西南部、南部地区, 以河、湖沉积环境为主, 处于持续地挤压、充填过程而具有萎缩消亡的趋势.现今残余第三系地层由老到新, 主要由名山组、芦山组、大邑砾岩组等地层组成(先后经历了: 受造山带挤压推覆作用和温暖干旱气候等因素影响, 发育湖盆边缘冲积扇和沙漠沉积环境, 处于快速沉降阶段的名山组沉积时期; 以及构造活动相对稳定, 湖盆面积不断减小, 以沙泥质沉积互层为特征的芦山组沉积时期; 和沿山前带由南向北迁移, 以发育大型冲积扇为特征的大邑砾岩组沉积时期).纵观整个第三纪构造演化历史, 反映出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在第三纪时期表现为典型的陆内坳陷沉积盆地性质.同期的大地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原型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同时也对该时期盆地古地理格局和沉积充填规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车自成等编著的"中国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一书第三版即将于2016年年底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届时该书已三版六次印刷,有必要作点说明,以便于读者使用。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规律的一门地质学科,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对某一地区而言,本书就是侧重于中国及邻区。本学科自在我国形成以来一直受到普遍热议和关注,但多侧重介绍大地构造学假说,具体  相似文献   

15.
成煤大地构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大地构造学和煤地质学相结合,提出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成煤大地构造学。首先对它的定义,范围,方法,手段和特色作了详细阐述,把全球构造聚煤区分为域,带,盆三级。然后以中国为例,对成煤大地构造问题进行了讨论,主要是聚煤盆地和含煤建造分类,古构造对聚煤作用的制约和成煤大地构造与聚煤盆地的时空演化,海域构造聚煤带,深部构造对中,新生代煤盆地的控制作用,成煤构造地球化学,与成煤构造环境有关若干问题如灾变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空间上分异形成不同的构造区和构造带;时间上演化显示出不同的构造阶段。“区划性”和“阶段性”的结合,构成了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基本特征。本文将着重讨论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在时间上的演化。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研究表明,大陆与大洋具有本质的区别。它不仅限于地壳,而且扩展至地幔一定深度;它不仅现代存在,而且地史上各个时代都有显示。区域大地构造的演化,实质上就是洋壳与陆壳的相互转化,其演化的基本特征是开裂与聚合有规律地出  相似文献   

17.
造山带及变质岩区构造岩片多重分解综合复原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严城民  张启跃 《云南地质》2001,20(3):314-322
通过1:25中甸县幅、贡山县幅区调实践,初步认为:造山带及变质岩区填图,可采用“构造岩片多重人解综合复原法”。研究途径和技术路线为:以当代先进的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理论为指导,从划分构造岩片入手,对构造岩片进行多重分解。在分别查明各构造岩片的物质组成、生成时期、形成环境及原始位态的基础上,进行构造岩片的逐级组合与综合复原,揭示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及大地构造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南大陆岩石圈演化研究中的有关问题刍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依据大地构造理论和最新研究资料对中国东南大陆岩石圈演化研究中的有关问题作了探讨,认为地体理论和大地构造相模式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建议扬弃华夏古、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等可能束缚研究思路的概念;将板片构造、斜向碰撞与走滑纳入中国东南部碰撞造山带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9.
合肥盆地地质格架演化及油气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综合运用大地构造学及沉积学理论与方法,结合最新的勘探资料,对合肥盆地的地质构造与演化及油气地质条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与论述。印支运动造就了盆地的统一基底和基本形态,其基本构造格架为“三坳围一隆”;盆地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其动力在早期主要源自大别山构造带,后期主要源自郯庐断裂带,其间为二者的联合控制作用;区内石炭—二叠纪煤系具有良好的煤型气及一定的煤层气潜力,中、下侏罗统和下白垩统暗色泥岩类是最具生油潜力的烃源岩系。印支期古风化壳层和中央隆起构造则是最有利的区域性油气储集场所。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张文佑先生在我国较早地提出了断块构造概念,指出:“综合分析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别是地层和岩石、航磁、重力等资料以及结合模拟试验,得知中国大地构造不仅现在,而且在过去都具有以断裂运动为特征的块断构造性质。”,并指出大陆地质构造的断块概念概括了各种不同等级大地构造的“块断属性”。在第四纪活动构造的研究中,不同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