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钱作华  许靖华  袁遵 《化工矿产地质》2002,24(2):96-100,120
从内蒙古伊盟盐海子Ya02孔氧碳同位素资料中可以看到,东亚季风气候在22000aBP时由第四纪末次冰期气候开始转入末次间冰期气候,东亚季风带第四纪末次冰期时的气候环境是湿冷的淡化期,而末次冰期的气候环境是热干的成盐期.其次,末次冰期以来,气候由湿冷变为热干,5400aBP时气候达到热干的大暖期的最热点,之后又逐级降至现代暖趋冷的气候特征,东亚季风气候带的末次间冰期开始界线在22000aBP左右,δ^18O资料告诉我们内蒙古高原第四纪末次冰期曾有过冰川或冰盖地貌景观,在22000aBP以后才消融进入第四纪末次间冰期.  相似文献   

2.
从内蒙古伊盟盐海YaO2孔氧碳同位素资料中可以看到:东亚季风气候在22 000aBP时由第四纪末次冰期气候开始转入末次间冰期气候。东亚季风带第四纪末次冰期时的气候环境是湿冷的淡化期。而末次间冰期的气候环境是热干的成盐期。其次,末次冰期以来,气候由湿冷转变为热干,5400aBP时气候达到热干的大暖期的最热点。之后又逐级降至现代暖趋冷的气候特征。东亚季风气候带的末次间冰期开始界线在22 000aBP左右。δ18O资料告诉我们内蒙古高原第四纪末次冰期曾有过冰川或冰盖地貌景现,在22000aBP以后才消融进入第四纪末次间冰期。  相似文献   

3.
第四纪气候变化机制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自从20世纪50年代海洋沉积氧同位素记录被揭示以来,经典的陆地4次冰期理论被新的认识所取代,人们发现第四纪以来冰期—间冰期旋回远远不止4次,并且从深海沉积和陆地黄土获取的古气候变化记录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可以对比,为揭示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机制构建了明确的框架。近年来有关末次冰期不稳定气候事件的揭示也为深入认识古气候变化特征提供了新的证据。然而冰期—间冰期旋回机制、南北半球在冰期—间冰期循环过程中的耦合机制以及气候不稳定事件发生机制仍然是困扰古气候研究者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周慕林 《地质论评》1983,29(5):459-459
本文对中国晚新生代地层中的两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总结,即上新世与更新世的分界问题及采用冰期,间冰期气候地层原则与生物地层原则,来建立中国第四纪陆相地层序列问题。本文以泥河湾组底部的“南沟冷期”作为华北第四系下限,以三趾马红土(蓬蒂阶)下部的“红崖冰碛层”作为中国晚新生代的  相似文献   

5.
第四纪下限是地质年代表中的一个时间等时界面.由气候地层学原则所确定的第四纪下限并不是一个等时界面,从而导致各地区的第四纪下限各异.应该放弃“新生代以来首次气候恶化” 这个确定第四纪下限的标准,采用与人类的出现阶段有关的生物发展阶段——生物地层学原则来划分N—Q界限,并用年代学资料提高精度.  相似文献   

6.
五十万年来毛乌素沙漠的变迁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对沙漠-黄土边界带的古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毛乌素沙漠至少在0.5MaB.P.就已出现,但也并非从其出现之初就持续至今。沙漠-黄土边界带的风成沉积所记录的沙丘活化和固定的多次转变是第四纪时期毛乌素沙漠对气候振荡响应的结果。五十万年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的石峁剖面记录了13层古风成砂,代表了13次沙漠大规模的南侵。沙漠的南侵不仅可以发生在冰期鼎盛之时,同样也可以发生在间冰期中的寒冷气候幕出现之时。此外,鉴于沙漠-黄土边界带具有气候敏感性的特点,石峁剖面的地层记录还表明了第四纪时期不仅有冷期与暖期的多次旋回,而且冷期和暖期发生时还有次一级的气候波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西藏札达盆地及其周缘的野外地质调查,填绘出了大面积分布的早更新世早期香孜组冰缘区河湖相沉积。对该河湖相沉积的岩石、结构构造、沉积环境、所含化石特征和形成时代等的研究表明,它是第四纪冰期冰缘区的最早沉积记录,也是第四纪冰期的下限。为青藏高原建立气候地层层序、第四纪冰期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实际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第四纪地层划分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鸿义  门国发 《新疆地质》2002,20(3):256-261
通过塔中地区KT1孔和KT2孔井下第四纪地质测试研究,首次揭示出: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在深度653.80m以上,沉积物可划分42层,基本属于第四系。第四系下限初步定在761.17m深处。第四纪以来的气候演化大体有过3次大的气候波动和13个较大气候波动旋回。沉积环境早更新世为河湖相泛滥平原;中更新世以洼地湖泊相沉积为主,同时明显加入了风沙环境堆积,沙漠开始形成;从中更新世晚期开始,经晚更新世到新世,沙漠大规模形成,并逐步发展成今日的大沙漠景观。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序列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普兰丁喀里山口和理塘海子山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近2Ma来,青藏高原经历过5次冰期和4次间冰期。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序列的研究,对于完善大陆第四纪冰期序列、研究全球变化、认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沿海埋藏海相地层分布规律的研究, 对于论述东海陆架海第四纪以来的海洋古环境变化, 推导世界洋面的升降变动, 探索冰期/间冰期气候的划分以及查明区域性的构造变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第四纪气候干湿交替的现象,虽曾为一些学者所注意,但由于我国第四纪地层开始形成时,现代东亚季风气候即已建立,气候干湿交替一般来说在地层中反映得不如冰期时受西风气旋带影响地区那样明显。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未能采用以气候干湿变化为基础的气候地层方法。至1959年,刘东生先生在总结黄土地层划分经验之后,才明确提出采用雨期和间雨期划分北方第四系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滇西北第四系的划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通过野外实测剖面研究,室内古生物化石鉴定,~(14)C年代测定,古地磁极性变化测试等手段,对滇西北第四系进行了较详细的划分。确定本区第四纪下限为距今248万年,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三者的下限,分别为距今73万年、3万—4万年和1.35万年;滇西北第四纪重要冰期(大理冰期)则距今1.8—2.0万年。  相似文献   

13.
王丽媛  辛蔚  程捷 《古地理学报》2014,16(2):239-248
根据腾格里沙漠西北缘青土湖ZK1孔晚第四纪以来沉积物孢粉组合、磁化率特征和光释光年代的研究,恢复了该区的植被面貌,论述了青土湖地区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气候变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中更新世晚期可划分为凉干和暖湿2个阶段;晚更新世可划分为暖湿和凉干2个阶段,并且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反映的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的次一级气候旋回特征相吻合;全新世该地区主要经历了从暖湿到凉干的气候波动。  相似文献   

14.
从50年代起,柴达木盆地的第四纪地质研究工作,随着石油普查而开展,早期曾划分出盐湖组、巴龙马海系等。70年代青海省地层表和古生物图册的编制中,青海石油局负责柴达木盆地地层分区,他们参考研究程度较高并有较多古生物化石的共和盆地的划分,划定出7个泉组。此外,杨藩等根据微古化石(介形虫、轮藻、孢粉等)特征,与吴锡浩、浦庆余等在昆仑山区所划分的第四纪6次冰期和6次间冰期对比,在盆地内划分出6次寒冷期(淡化期)和6次温暖期(成化期)。  相似文献   

15.
第四纪地史中,冰川的消长与气候的变化会对植物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可以利用研究孢粉的手段来恢复此前的古气候。本文通过对秦皇岛市控制性标准孔的孢粉组合分析,划分出三个孢粉带,六个孢粉亚带孢粉组合,其中孢粉带Ⅰ、Ⅱ了反映了更新世晚期的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孢粉带III反映了全新世中晚期的气候特点。同时通过与深海氧同位素及南极冰芯的对比研究,秦皇岛市植被类型与古气候受冰期-间冰期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末次间冰期以来地球气候系统的突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地球气候系统的突然变化是近年来地学研究的热点。取自极地冰芯、海洋沉积物和陆地的古气候记录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全球经历了一系列数百年—千年时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证明了在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大尺度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气候存在较大不稳定性这一基本事实。尽管末次间冰期以来这些数百年—千年时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的成因和影响范围还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但已从诸如末次间冰期(MIS 5e)中期的干冷事件、末次冰期的Dansgaard-Oeschger旋回、Heinrich事件和Younger Dryas事件以及发生在全新世冰后期的一些降温事件的研究中,获得对过去130 ka来气候变化过程总体上的认识和理解。综述了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介绍了有关末次间冰期以来全球气候突变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和机制等最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第四纪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最新的地质年代,持续了2.58个百万年,以两极发育冰盖、多期次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和人属的出现为特征。第四纪年代地层学研究在建立高精度地层格架、了解地球气候系统演化规律和预测气候变化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现今的定义,第四系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而更新统进一步划分为4个阶。其中,杰拉阶底界、卡拉布里雅阶底界和全新统底界全球层型剖面与点位(GSSP)已确立,而更新统中阶和上阶底界GSSP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界线标志已确定。近年来,随着同位素测年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天文旋回理论的普遍应用,第四纪年代地层界线年龄在不断更新,天文轨道旋回控制的万年尺度气候事件可以作为全球对比的标尺。当前国际地层委员会第四系分会的主要任务包括更新统中、上阶底界金钉子的确立、全新统进一步划分和"人类统"概念的提出。  相似文献   

18.
张守信 《第四纪研究》2000,20(2):206-210
中国东部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作用之争论,自从李四光1934年提出该学说以来已经持续达65年之久,迄今尚未终结。本文认为冰川时间单位实际上只是一个地质时(geochron)。由于冰川是缓慢前进和后退的,因而冰期和间冰期的时间值从北向南随地而异,其界线是穿时的。通常承认冰期是一个单位,但不是时间岩石单位。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学说存在不肯定性暴露了气候地层划分和冰川地层单位命名的脆弱性。作者建议使用术语“杂砾岩”来取代“冰碛层”一词。  相似文献   

19.
第四纪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最新的地质年代,持续了2.58个百万年,以两极发育冰盖、多期次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和人属的出现为特征。第四纪年代地层学研究在建立高精度地层格架、了解地球气候系统演化规律和预测气候变化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现今的定义,第四系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而更新统进一步划分为4个阶。其中,杰拉阶底界、卡拉布里雅阶底界和全新统底界全球层型剖面与点位(GSSP)已确立,而更新统中阶和上阶底界GSSP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界线标志已确定。近年来,随着同位素测年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天文旋回理论的普遍应用,第四纪年代地层界线年龄在不断更新,天文轨道旋回控制的万年尺度气候事件可以作为全球对比的标尺。当前国际地层委员会第四系分会的主要任务包括更新统中、上阶底界金钉子的确立、全新统进一步划分和"人类统"概念的提出。  相似文献   

20.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是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利用大洋钻探ODP 184航次在南海北部钻取的1144站时间分辨率高达约290年的沉积物样品,开展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古气候变化的研究。在中更新世距今80~100万年前,浮游和底栖有孔虫壳体的稳定氧碳同位素变化揭示出,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中心,即中更新世革命0.9 Ma左右,南海北部表层海水温度的降低和降水量的增加指示东亚冬、夏季风增强。以中更新世革命为界,水体垂向结构上温跃层和营养跃层的深度从之前的间冰期较浅转变为之后的间冰期较深,底层水与表层水的垂直温度梯度从冰期时较大转变为冰期时较小。轨道尺度上,冰消期时南海北部的表层水、次表层水和底层水的变化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不存在超前或滞后的相位差。千年尺度上,有孔虫的氧碳同位素变化都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约0.8 ka和约1.4 ka的气候波动周期。氧同位素0.8 ka滤波显示出: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较强的信号主要出现在间冰期,有时也出现在冰期,与晚第四纪千年尺度气候波动主要出现在冰期不同,说明中更新世的气候转型不仅表现在轨道尺度的气候周期变化上,同时也体现在千年尺度气候波动的特征变化中。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