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新书架     
《气象》2018,(9)
正《自动放球系统技术指南(试行)》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编著该书由自动放球系统概述、自动放球系统建设要求、自动放球系统业务操作、L波段业务软件(自动放球系统版)和自动放球系统维护维修五部分组成。书中内容涵盖了自动放球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功能用途、选址要求、建设  相似文献   

2.
为及时发现L波段实时高空气象探测中的迟按放球键现象,保证秒数据正确性,介绍如何根据放球前、后的仰角、气压秒数据判断迟按放球键的方法和记录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放球前40min,启动放球软件,打开雷达的电源、驱动箱、示波器及发射高压。放球前30min基测,基测完毕可浸泡电池,使电池电压在18~20V之间,冬季可略高一些。装配仪器的,使仪器同气压表槽面尽可能在同一高度,高差不超过4m。放球前10min,打开视频开关,摇动方位、仰角,将悬挂在放球点的仪器调至视频窗口的中央位置;打开小发射机开关,调整频率使凹口信号清晰度到最佳;摇动手轮使探空仪偏离一个角度(大约30);将天控开关切换为自动。这时如果探空仪迅速回到视频窗口的中间位置,说明频率已经调好,雷达工作正常,能自动跟踪。放球前5min,读取瞬间要素值;天控为自动;距离开关为自动;打开放球键,等待放球。  相似文献   

4.
目前为数字探空仪配备的大风放球器,只需一人就可以在大风天放球,但要达到得心应手,还需自身身体和手的和谐配合;既要小心绳子不要挂在自己的身上,同时注意放球的瞬间探空仪不要打在手上,又要及时注意避开周围有影响的障碍物,所以大风天的放球技巧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空气象观测是天气预报、气候分析的基础数据,是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换的重要气象情报和资料。因此减少高空观测中重新放球,及时获取具有准确性、完整性、代表性、比较性的资料是高空气象观测工作中的重点。文章主要对高空气象探测中重新放球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目的在于减少重新放球现象发生,保证获取精确的高空气象资料。  相似文献   

6.
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驱动WRF模式,对环渤海区域1981—2012年123次强风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对不同天气系统形势下环渤海区域强风过程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WRF数值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环渤海区域强风过程的发展演变特征。2)西北路冷锋过程引起的环渤海区域强风强度较其他过程偏强,强风集中在辽东半岛西部、渤海海峡和山东半岛东部。黄河气旋引起的强风过程与冷锋相比,分布特征有着明显的不同,强风主要集中在山东半岛东部及黄海海域,渤海海域的强风相对偏弱。3)强风过程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冬季强风持续时间长,风速大,春季次之,夏季最弱。4)强风过程在渤海海域的最大风速呈增加趋势,而在渤海海峡以东海域和山东半岛南部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7.
李白佳 《气象》1978,4(2):15-15
在探空工作中,如果发生重放球、基测不合格或探空仪、回答器故障而要延迟放球(特别是有的台站,根据太阳视赤纬年度变化极小,且四年为一周期的特点,制成了年年通用的逐日太阳高度角表),重新查算太阳高度角是比较麻烦费时的。下面介绍我省探空台站采用的一种简便方法,即根据该次观测正点的太阳高度角和所延迟的时间,在“延迟放球太阳高度角查算图”中(对一个台站,这种图可以永久使用),立即可以求出延迟放球时的太阳高度角。  相似文献   

8.
欧军成 《气象》1977,3(12):20-20
我站地处高寒,冬季时间长,气温常在-30℃左右,寒风刺骨,哈气成冰。在高空测风观测中,常会由于各种情况而放球不高。我们群策群力找原因,订措施,每次观测前都作好充分准备,因而自去冬以来,一直没有丢过球和晚放球,使测风质量有了提高。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拂晓观测时,要认真选好气球的颜色。例如:有云时,天空背景阴暗,放黑球为好;无云时,背景呈乳白色或  相似文献   

9.
根据钦州港海域自动气象站逐日极大风速观测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2013~2017年钦州港各海域强风、大风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钦州港海域强风日数夏季多,春季少;大风日数冬季多,春季少。(2)钦州港中部海域年平均强风日数和大风日数最多,北部海域最少。(3)春季强风日数自北向南逐步减少,大风日数中北部海域多,南部海域少;夏季强风日数和大风日数中南部海域多,北部海域少;秋季强风日数中南部海域多,北部海域少,大风日数中北部海域多,南部海域少;冬季强风日数中南部海域多,北部海域少,大风日数中部海域多,南北部海域少。  相似文献   

10.
韩乐琼  何晓凤  张雪松  肖擎曜  陈笑 《气象》2023,49(12):1542-1552
以如东海上风电场升压站激光雷达测风资料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强风事件识别方法,设计并比较了三种预报强风事件识别方案。基于决策树和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开展了针对强风事件的订正方法研究。结果发现:三种预报强风事件识别方案中,等分位阈值方案明显更优,事件命中率达到76.1%,匹配时长命中率达到87.6%;采用消偏阈值方案和等分位阈值方案预报的强风事件时长会更接近观测强风事件时长;等分位阈值方案识别的事件基本可以覆盖到各次观测强风事件的全程;两个订正模型相对于模式预报都有一定提升与改进,其中决策树比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更优,其平均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明显更小。  相似文献   

11.
对北部湾北部海面强风的成因分析后,建立强风中期天气过程模式,与数值预报产品相结合选取有物理意义的预报因子,建立强风中期预报判别规则和预报方程,使强风预报时效提前到3~5天,过程预报准确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2.
“59-701”数据处理系统是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数据处理软件。在几年的观测实践中,因程序不完善或操作不当而产生的问题时有发生。下面介绍几种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1)正点放球前误按放球键的处理方法。①双击狖windows资源管理器狚,双击TK文件夹中的SDATA文件夹,打开当月的文件夹Syyymm(yyy年份,mm月份),选择误按时次的基测文件、瞬间文件、放球时间文件,把它们删除即可恢复正常。②进入高空处理系统主菜单,选“检定证拟合”,在检定证号码后加个零,修改检定证号码;进入实时探测处理,选“等待放球”,显示“重放球吗?〈Y〉〈N〉”,按“Y”…  相似文献   

13.
北部湾北部海面强风成因及其中期预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部湾北部海面强风的成因分析后,建立强风中期天气过程模式,与数值预报产品相结合选取有物理意义的预报因子,建立强风中期预报判别规则和预报方程,使强风预报时效提前到3-5天,过程预报准确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周学文 《气象》1982,8(4):34-34
目前我国高空气象探测的主要手段是使用气球携带仪器升空观测。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要由人在施放场地施放气球。我们经多次试验,制造了一种遥控放球器,从兰州观测站和甘南州局探空组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该放球器设备简单,制做方便,适用于一般陆地探空站。  相似文献   

15.
基于MODE对模式预报强风风场的检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笑  赵东  何晓凤  沈历都  申双和  宋丽莉  刘善峰 《气象》2018,44(8):1009-1019
基于专业气象服务领域十分关注的模式强风预报性能的客观检验和致灾性强风预警服务效果的合理性判别问题,利用一次强风过程对电网专业气象预警服务效果的检验示范,探讨基于目标(面向对象)的诊断检验方法(Method for ObjectBased Diagnostic Evaluation,MODE)对强风事件检验的适用性。通过对强风空间检验的各个关键参数的选择确定、匹配分析,发现:(1)MODE检验的卷积半径、诊断量权重和匹配阈值等参数的选择,将影响检验目标的适度聚焦和误差表达的客观性,因此需要综合考虑预报和实况场的水平分辨率、用户对该类强天气预报误差的空间和时间冗余度等;(2)MODE检验可较好地量化给出模式预报的整体效果,包括:强风落区的范围大小和位置偏差、强风过程的时间相位差等,从而可量化判别出模式在各个时刻的空报和漏报区域以及对强风过程移动速度和生命周期长度的预报性能。  相似文献   

16.
“09.4.15”渤海和山东强风过程的动力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春岩  杨晓霞 《气象》2012,38(3):266-273
2009年4月15日,渤海和山东大部出现了一次强风天气过程。本次过程具有强度大、持续时间短、强风在渤海及山东附近显著加强等特点。为探讨强风的成因,根据常规观测资料以及NCEP分析资料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风过程是在低层冷锋、高层低涡横槽影响下产生的。冷空气向南推进过程中,冷平流中心由高层向低层传播,850 hPa以下冷平流不断加强,使冷锋不断增强。冷空气到达渤海湾后,锋前的强暖平流与锋后的强冷平流造成低空锋区进一步增强。冷锋次级环流的下沉运动与地面正变压中心对应,变压梯度风与大尺度气压梯度风共同造成强风过程,而强风中的阵风可能与次级环流的强烈脉动有关。  相似文献   

17.
地面强风可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出行安全、工农业生产等社会秩序。强风的发生与天气系统和复杂下垫面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在城市区域尤为明显。受数值模拟技术和计算资源的限制,对实际天气条件下大范围城区的强风现象进行建筑物分辨率的大规模数值模拟研究仍是一个挑战。本研究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嵌套流体计算动力模式的超高分辨率局地气象预报系统,对强冷空气过程造成广州市区的一次强风事件进行数值模拟,深入探讨强风的精细结构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伴随着强冷空气入侵,广州市区的平均风速和风场高频扰动均明显增强,且在城市冠层顶尤为明显,呈现区域不均匀的三维结构,数值模拟与地面观测相一致。较大范围的强风速和阵风主要出现在建筑物较为低矮的老城区上空,并持续影响下游河道等开阔区域。在高层建筑密集的新城区,虽然整体风速明显减弱,但能在平行风向的街道狭管和下游区域形成局地强风。特别是,超高层建筑群引起显著的垂直环流,导致强风扰动向下传播,造成最大风速达8 m s?1的地面局地强风,阵风指数接近2。上游建筑群引起的风场扰动呈现大尺度湍流结构,能沿着平均气流传播影响数公里之远的下游地区。当风场扰动经过广州塔等单体超高层建筑时,可在其两侧绕流区再次加强,形成局地强风。局地强风和阵风还出现在垂直于风向排列的沿江高层建筑群的侧边,与建筑屏风的阻挡效应和缺口溢出有关。研究结果促进认识城市强风的时空特征和物理机制,有助于提升城市气象的精细化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18.
陈中钰  徐晓莉 《气象科技》2018,46(3):462-467
基于L波段探空综合观测的逐秒数据制定了秒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对每次探空综合观测结束后的秒级数据文件进行大段数据缺失检查、瞬时值检查、施放点订正检查、放球时间订正检查、高度差检查、气温变率检查、气压变率检查、相对湿度变率检查、仰角变率检查、方位角变率检查、斜距变率检查、升速检查、终止点检查和僵值检查。通过该方法对四川2016年探空秒级数据文件进行质量控制,发现该质量控制方法可以很好地检查出L波段探空综合观测秒数据的错误。质控结果表明:通过高度差检查的放球次数仅有1105次,通过斜距变率检查的放球次数有2221次,方位角变率检查、气温变率检查、仰角变率检查有六至七成的通过率,施放点订正检查、放球时间订正检查、湿度变率检查有近九成的通过率,剩余检查通过率在九成以上。综合总的可疑信息数量和全年平均至1次放球提出的疑误数量,探空秒数据中不正常斜距出现频率较高,雷达计算高度与压高公式计算高度超阈值情况较多,其它检查发现的疑误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9.
“59-701”数据处理系统是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数据处理软件。在几年的测风观测实践中,因程序不完善或操作不当而产生的问题时有发生。下面介绍几种常见问题处理方法。1正点放球前误按放球键的处理遇到此情况时,切不可慌张。先退出探测程序,双击SDATA文件夹,打开当月的文件夹Syyyy  相似文献   

20.
粤东海面冷空气强风的统计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粤东海面强风日数比过去偏少,分析粤东海区不同季节强风天气形势,气压差与海面风的相关性表明,随着时间后延,相关系数极大值从东南沿海向西北方向延伸,6、12、24、48 h相关性最好地区分别位于福建沿海、浙江沿海、长江中下游、河套地区.确定强风预报指标,用统计方法建立了强风的回归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