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胜利探区火成岩发育区包括阳1井三维、商店三维和尚店北三维三块地区。本次研究从胜利探区尚店北区火成岩地质特征入手,分析了火成岩对地震资料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火成岩野外地震采集技术研究,改善了火成岩区的资料质量。然后利用采集资料开展火成岩下地震资料的成像处理技术和储层描述技术研究,形成了尚店北三维火成岩覆盖区有针对性的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系列,进而解释下伏地层的油气成藏模式,并指导了其它类似的火成岩覆盖区的地震勘探。  相似文献   

2.
高密度采集技术在西部煤炭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承担的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西部煤炭资源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依托工程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的概念、技术特点和优势。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与常规三维地震技术相比,具有高覆盖次数、小空间采样间隔、宽(全)方位角、均匀炮检距道集等特点,在资料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容易接收并保护宽频数据,实现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实例说明小网格和高覆盖次数可有效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地震反射波的连续性,提高小构造的检测能力。根据多个依托工程的实施情况,提出了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对设备及野外采集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三维地震勘探解释精度,提高对小构造的勘探能力,根据三维地震勘探面元选择的基本原理,采用5m×5m的CDP小面元采集技术进行精细勘探.结合试验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在资料采集过程中,基岩裸露区采用风钻成孔,黄土覆盖区利用人工钻机成井,以进入高速层激发为原则.资料处理通过插值、扩大面元及抽线处理,提高了横向及纵向分辨率,减小了散射的影响,并通过精细的地质解释,获得准确的地质资料.该技术在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屯兰矿的实际应用验证了其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4.
李列  盖永浩  欧阳敏  李林  王大为  吴涛 《地球科学》2019,44(8):2590-2596
南海西部海域珠三凹陷地区地下断裂体系复杂,不同的勘探阶段采集的地震资料,方位角窄,复杂断裂带成像困难,而同一批次采集多方位三维地震采集难度大、成本高.为了更好地实现宽方位地震成像目的,可将不同年度不同方位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先进的多次波去除技术和地震融合技术进行联合处理,从而间接形成一个宽方位三维地震资料,据此操作将极大地降低采集成本,从实际处理效果对比分析,该方法较好地改善了复杂断裂带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铁法矿区7个矿11个采区三维地震资料工程实践为例,介绍了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采集、处理与解释技术)与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6.
赵勇  宋阳  罗勇  张静 《新疆地质》2006,24(4):460-463
利用地震物理模型技术,依据准噶尔盆地车38井区三维地震的地质解释成果,按一定的模拟相似比,制作一个三维物理模型.利用超声波反射技术,用2种观测系统对模型进行全三维数据采集.通过不同面元三维数据效果对比,提供针对不同地质目标确定面元大小的试验依据,提出从野外采集、资料处理到解释的成套方案.根据不同地震地质条件和勘探目标要求,应用模型正演技术可以指导合理确定三维地震勘探面元大小和其它采集参数.  相似文献   

7.
刘田田 《江苏地质》2021,45(2):168-176
溱潼断阶带地区为多期次三维地震采集的拼接区,不同期次的三维观测系统参数差异大,采集面元大小、覆盖次数、偏移距、方位角等属性不同,统一面元处理导致部分地区出现空面元;地表条件复杂,导致实际炮检点偏离设计点位,观测系统采样点不均匀,不能满足叠前偏移对地震采集信息规则分布的要求,造成地震数据偏移中出现假频、画弧等问题。从实际应用角度分析了基于匹配追踪傅里叶变换的叠前五维数据规则化技术在溱潼断阶带这一观测系统严重不规则区域的适用性,五维规则化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区内因野外采集观测系统差异造成的地震属性不规则问题,提升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及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吴有信 《中国煤田地质》2005,17(5):87-89,97
在复杂的地表地震地质条件及深部地震地质条件下,如何获得满足复杂地震勘探解释所需资料,有效地在资料采集费用和资料质量间作出优化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根据三维地震勘探面元叠加理论提出的可变线元采集技术,通过合理的布置激发点与接收点的位置,使得CMP点均匀分布在一个标准线元内.线元具有可分性,在不改变观测系统的前提下,可把标准线元调整到大小合适的尺寸,以便能够在增加覆盖次数和提高分辨率之间做出优化选择,为资料处理拓展空间,为资料解释提供多种不同覆盖次数的地震时间剖面.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国煤炭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出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今后应重点关注及开展研究的几个问题.提高地震勘探分辨率,首先要提高地震勘探反射波的频率,其次可考虑激发和利用低速波.采用小网格采集技术有利于小构造识别,使用该技术要考虑:一是目标地质体的大小尺度,二是针对倾斜层的最高无混叠频率,三是横向分辨率.利用多次覆盖技术提高地震波信噪比,针对地层倾角大、构造复杂地区,应使用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为提高矿藏及其构造的精细刻画与描述,改善成像质量,应加强开展单点地震勘探高密度采集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对国内外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系统阐述的基础上,对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的3个关键参数及概念进行了讨论,认为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先进地震勘探技术的集成,具有组合性和相对性,应灵活应用,因地制宜地开展。在分析了山西煤矿采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及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山西煤矿采区开展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应遵循“小面元、高覆盖、宽方位(3,必要条件)和相应的关键采集及处理技术(X,必选项) ”的“ 3+X”技术路线;在数据采集中,应以提高信噪比为核心;在数据处理中,应以高精度静校正和叠前去噪为核心。将该技术运用到山西某矿工程实例中,取得很好的效果,证明该技术路线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可为同行提供技术参考,并促进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山西煤矿采区推广。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新的地震勘探技术--三维井地联合Walkaway VSP技术,该技术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和VSP技术有机结合,实现了地面三维地震采集和井下VSP技术联合同步采集,发挥了两种技术的优势,弥补了各自的不足,可应用于油气藏的精细勘探和开发.简述了三维井地联合Walkaway VSP技术野外资料的联合采集,分析对比了Walkaway VSP技术与常规VSP技术、地面三维地震的特点,探讨了利用三维井地联合Walkaway VSP技术进行资料处理、联合精细解释的方法,并以泌阳凹陷赵51井区为例对取得的资料进行了精细的联合解释.该方法可提高地震剖面的分辨率、解释精度和标定精度,为落实构造、发现新的圈闭和确定油藏类型以及进行油藏描述、油气勘探开发评价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陆坡潮汕凹陷中生界构造复杂,二维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结果不能满足地质目标要求,而该海域环境复杂不适合常规的多缆三维地震资料的采集。因此,本文根据长排列单源单缆地震资料采集特点,采用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准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在处理中,针对性地应用了气枪震源气泡效应压制、组合方法多次波压制、高质量多维插值、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等关键技术,首次在该区域获得了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成果,解决了以前二维地震资料处理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地质上能够准确揭示逆冲构造内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常规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存在的问题及技术瓶颈,提出了全数字高密度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的主要技术框架,即:数字检波器、单点接收、更小的接收道距与线距、更小的激发点距与线距、单炮超多道数、小面元、全方位、高覆盖次数观测,真实记录全波场海量数据的采集技术,及其与之相配套的高精度地震成像处理和精细综合地震解释技术。与以往的常规三维地震勘探相比,全数字高密度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断层方位、小断层识别、陷落柱探测、下组煤层探测、高陡构造勘探等多个方面都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煤矿采区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的不断推广,对其采集参数选择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线束方向、线距大小、最大炮检距以及覆盖次数与CDP面元等关键采集参数的选择。从理论计算到工程实践角度,对煤矿采区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参数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认为:道距、线距、炮点距、炮线距的大小与面元尺寸大小密切相关,能否实现无假频空间采样取决于面元大小,增大线距有利于提高性价比;以煤层构造勘探为目标的前提下,最大炮检距可以大于目的层埋深;在地震条件良好地区,高密度三维地震设计的覆盖次数不宜太高,以提高分辨率;高密度三维地震是面积采集、立体勘探,其线束方向设计不应受制于构造走向的约束。通过不同面元大小、不同覆盖次数以及大线距采集的典型工程实例,初步印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淮南矿业集团于2007年首次将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引入煤炭领域,并成功推广应用;由于常规三维地震区块受采动塌陷影响,不具备再次施工高密度三维地震的条件,2012年开始,淮南矿业集团对常规三维地震区块的原始采集数据进行二次精细处理、解释。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和三维地震资料二次处理解释都有效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横向、纵向分辨率,达到了高精度三维地震探测的目的。通过煤矿大量揭露资料对比分析:高密度全数字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于识别小断层、查找陷落柱、刻画灰岩地层裂隙等方面效果显著;常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二次精细处理、解释能明显改善下部煤层的成像效果。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对潞安矿区高河煤矿进行了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试验,通过实验获得区内合理的采集参数,并在处理和解释中采用了多项关键技术,如分频剩余静校正迭代技术、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正演模型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属性体切片和彩色剖面联合技术等。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解释结果与常规三维地震勘探解释结果的对比表明,高密度三维地震能够提高构造成像准确度和精度,避免误判,还可以提高下组煤层反射波的能量和连续性,是进一步提高潞安矿区三维地震勘探精度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传统面元规则化处理主要采用静态和动态面规则化等技术,但因丢道或借道原因,仍存在覆盖次数不均匀或振幅信息误差。煤炭地震勘探一般具有覆盖次数低、面元小的特点,借鉴同济大学辛可锋利用DMO实现三维数据规则化的方法和Biondi提出的三维叠前地震数据方位角校正方法,从方位角校正的角度入手,利用DMO和DMO-1相结合的处理流程对煤炭地震数据进行规则化。某煤矿区的地震数据规则化处理效果证实,在施工条件复杂、测线方向变化频繁、观测系统规则性很差的勘探区,对采集数据进行规则化处理,可使CMP的空间位置趋于规则分布,缺失的偏移距得到一定的弥补,更符合数据处理对观测系统的要求。处理后的数据既保持了原来的振幅特征,同时也提高了时间剖面的信噪比,数据规则化处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山区煤田三维地震勘探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煤田三维地震勘探受技术条件和仪器装备、运输工具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与平原地区相比难度较大.设计观测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质、设备等因素,合理确定采集参数,并在施工和资料处理中采取相关措施,保证数据满足地震勘探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9.
水陆过渡带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纯水上和陆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对于水陆过渡带条件下的三维地震勘探存在诸多困难。笔者在山东微山湖济宁三号井的三维地震勘探中,地表遍布芦苇、鱼塘、沼泽。条件十分复杂。针对这种情况,在激发和接收中采取了特别技术措施,获得了较好的野外采集资料,在处理中采用地表一致性子波反褶积和地表高程校正,最终地震资料既有较高的信噪比又有较好的分辨率,完成了预定的地质任务,为水陆过渡带三维地震勘探积累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以大牛地气田开发中应用的高精度三维地震为例,剖析了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在识别小地质体和储层含油气性预测等方面的优势。在观测系统上,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对资料频带宽度、覆盖次数、空间采样密度都有较大提高,改进了激发和接收效果,资料品质得到改善。从叠前道集资料对比、叠后剖面对比、横向分辨率对比上来看,高精度三维地震具有较高的纵横向分辨率,能够识别小地质目标。较高的覆盖次数和较大的偏移距能够满足叠前反演等技术地需求。结合实际钻井、试气资料对比,高精度三维地震在识别储层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准确地识别含油气性,与钻井吻合率达到了82%,已成为油气田开发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