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好花知多少更著洛阳春──洛阳市气象局牡丹花气象服务纪实何涂引子牡丹以得天独厚的芬芳和华贵曾引得多少骚客文人竟折腰。刘禹锡曾吟咏出“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绝唱,皮日休也留下了“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夺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相似文献   

2.
菏泽牡丹开花期的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丕商 《气象》1988,14(1):54-55
牡丹系毛莨科芍药届落叶小灌木,原产我国西北各地。现在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已成为栽培牡丹的盛地。牡丹花大色艳,仪态万千,富丽堂皇,为我国久负盛名的传统花卉,号称“花中之王”,素有“富贵花”、“国色天香”之美誉,为中国名花之最。菏泽牡丹栽培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有“甲于海内”之说。现今更是驰名中外。菏泽牡丹现有400多个品种。每年牡丹怒放之时,千亩牡丹园一片花海,观花者络绎不绝。 牡丹每年开花一次,持续时间10—15天。菏泽牡丹是在自然条件下大田栽培的。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每年开花早晚不一。据22年物候资料统计,平均花期在4月24日,最早的年份在4月16日,最晚的年份则推迟到4月30日。常有游人迟来或早  相似文献   

3.
菏泽牡丹开花期的长期预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统计分析得出牡丹花期与前期气象条件的关系,早晚花期前期环流场存在明显差异,500hPa月平均高度场与牡丹花期存在优势相关因子,采用“两段筛选”的思想,先用逐步回归,再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得出牡丹花期中长期预报方程,经试用,方法性能稳定,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以实际行动向党的生日献礼周晋红(山西省观象台030006)编者按“七一”前夕.省局直属机关党委组织省局机关和直属单位青年党员进行庆“七一一双学”(学理论,学党章)演讲竟赛。省现象台青年党员周晋红同志在演讲中所表现出对党无限热爱的激情,也是我省广大气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位的人口大国,素有“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之说。但从历史上看,中国在周、秦到明清之际的2000余年历史长河中,人口数量曾长期摆动在1000-6000万。直到清代中国人口方进入急剧的增长时代。18世纪中叶即清代乾隆盛世时代,中国人口数量才突然增到1亿以上。而在其后迄今不过200多年间,中国人口数量竟激增到11亿以上。  相似文献   

6.
牵着岁月走     
牵着岁月走王银平当我们牵着岁月走过许多烦恼多于愉悦的日子,终有一天,要然回首,头发已不再光洁,面容也不再英俊.嗟叹之后,我们有什么理由责备岁月无情?牵着岁月走过的日子,我们若能面壁沉思J曾否到千帆竟发、百何争流的岁月之河击水?如果我们经受了惊涛骇浪的...  相似文献   

7.
霜叶红于二月花人们形容秋季,总爱用“金秋”,实不知,“秋色之最佳者”还有红叶。在我国古代,许多著名诗人就曾不惜重墨去颂诵红叶。如唐代诗人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甚称为家喻户晓的佳句。还有唐代刘禹锡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位的人口大国,素有“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之说,但从历史上看,中国在周、秦到明清之际的2000余年历史长河中、人口数量曾长期摆动在1000~6000万。直到清代中国人口方进人急剧的增长时代。18世纪中叶即清代乾隆盛世时代,中国人口数量才突然增到1亿以上。而在其后迄今不过200多年间,中国人口数量竟激增到11亿以上。统计材料表明:中国在南宋之前(公元1187年)极盛时期,人口曾多次达到5000万以上。西汉平带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为59694978人;唐玄宗十四年(公元1187年)人口为69016875人,但大多时期,人口均达不…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从何年算起21世纪即将来临。但从何年算起,对这个问题曾争论不下,21世纪是从2000年开始,还是始自2001年?其争论的焦点是“世纪”与“年代”的关系。“世纪”一词源自西方,在英语中作“百年”解。其内涵一是指“世纪”的时间间隔为100年,二是...  相似文献   

10.
在气象报刊上,常常看到“气象现代化”的字样。1992年夏天,我在京参加《中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十四年.气象卷》编辑工作肘,陈少峰先生(《中国气象报》原社长)告诉我: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曾撰文对“气象现代化”的说法提出异义,指出“气象”不能“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湖北气象》1994,(4):23-23
冬季晴朗的早晨,垂柳苍松的树枝上.附着白色的冻结物,宛如玉枝垂挂,银菊盛开。“树挂”也叫“冰花”,在气象学上称为“雾凇”.据分析,“树挂”能预测未来降水情况。如气象谚语有:“一日有挂,三日晴。”就是说明出现雾凇以后.两三天内多是晴好天气.因为雾多是近地层的水汽固辐射冷却达到饱和而生成,  相似文献   

12.
弹奏共鸣的和弦———记固始县气象局局长杨忠福本刊记者张海峰本刊通讯员易亮他原是一位空军上校团长,转业后来到固始县政协任科教文委主任。在地方干部交流中,又干愿牺牲每月80多元工资的利益,到“三苦单位”固始县气象局任局长。短短一年半时间,竟奇迹般扭转了这...  相似文献   

13.
雅安市降水“精细化”预报的动力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麓.兼有“迎风坡”和“喇叭口”的地形特点,降水特多.有“天漏”之称.因此,降水预报在当地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需求.降水预报朝“精细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本文基于“雅安天漏”研究等方面的结果,给出了考虑了系统性降水、热力降水和地形雨的降雨量计算公式。并利用该公式做了“精细化”降水预报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基于ForcTT模型的牡丹始花期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山东菏泽市1981—2010年的牡丹始花期资料和气象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和Mann Kendall突变法等统计分析法探讨了牡丹始花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利用ForcTT模型模拟了牡丹的始花期。结果表明:①随着气候变暖,菏泽牡丹始花期以4.4 d/10a的趋势逐年提前,并在1996年发生了一次突变。1981—1996年牡丹始花期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处于偏晚时期,1997—2010年始花期主要集中在4月中旬,有所提前。②牡丹花期发生的早晚主要受牡丹开花前1个月(3月)平均气温的影响,而且牡丹始花期和3月份平均气温的突变节点一致,其次是2月平均气温的影响,3月仅日照时数对牡丹花期有一定的影响,降水对牡丹花期无明显影响。③采用ForcTT模型预测牡丹的开花期时,最佳的开始日期为2月1日,最佳的基础温度为1 ℃时,平均误差为1.29天,最小偏差为1.73天,而当开始日期为2月1日,基础温度为3 ℃时的平均偏差和最小偏差均在2天之内,也再次验证了2月和3月的气温对牡丹始花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湖北气象》1994,(4):23-23
联合国修订历法委员会制订出最佳“新日历”。启用“新日历”后,全世界人民可欢度“国际性节日”和“公休日”.新日历每年仍为4个季度,12个月.每季3个月.每个季度的第一个月为31天,其余两个月均为30天,每季91天,共13周.上半年和下半年为182天,全年364天.而把原来每年365天的所剩1天放在每年的最后.  相似文献   

16.
山东菏泽牡丹的气候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1—2018年山东菏泽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结合该地区牡丹萌芽期、现蕾期和开花期3个主要生育期的气象指标,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日时间尺度的温度、降水和日照适宜度模型,并采用几何平均方法建立牡丹综合气候适宜度模型。结果表明:(1)牡丹的综合气候适宜度随发育期而变化,表现为开花期现蕾期萌芽期,数值均在0.5左右;(2)牡丹的平均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日照适宜度分别为0.78、0.24、0.85,温度和日照均能满足牡丹适宜生长的需要,降水是影响牡丹生长气候适宜的关键气象因素;(3)2001年以来,牡丹的温度适宜度和降水适宜度呈上升趋势,日照适宜度呈下降趋势,综合气候适宜度呈上升趋势。总体上,气候变化对牡丹主要生长期无明显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一) 女儿眼里的观测场是我的“幼儿园”。有一次,我对刚过了四岁生日的女儿说:“你‘上班’的地方是幼儿园,我上班的地方是观测场。”不想女儿竟乖巧地接口道:“哦!我知道哪,观测场是爸爸的幼儿园。”……  相似文献   

18.
在二十四节气中,一过“冬至”,便是最后的两个节气“小寒”和“大寒”了.顾名思义。这是一年中最冷的两个节气.在唐诗中有一首孟郊的《苦寒吟》,其中有这样四句,“天色寒青苍。北风叶枯桑。厚冰无裂纹,短日有冷光。”这一幅严冬景象的描绘很可能就是出于对“小寒”或“大寒”的吟作。  相似文献   

19.
广西致洪暴雨的影响系统及暴雨落区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以“94.6”,“94.7”和“98.6”这几次引进广西特大洪涝灾害的致暴雨过程为研究的对象,对其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致洪暴雨与环流形势和影响影系统的关系,暴雨区与影响系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岷县高炮防雹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渠永兴  孙旭映  阎敬泽 《干旱气象》2003,21(2):37-38,41
根据甘肃省岷县1959-1998年的年雹日和受灾面积、历史资料,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检验高炮防雹效果。经序列、wolch检验发现,高炮防雹后“年雹日”减少32.8%,“受灾面积”减少33.6%,显著性水平达到0.05.可信度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