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该区多年来的水准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论述了宜昌市区、库坝区及其下游两岸地壳的稳定性,同时指出该区之北部即黄花场及其与小溪塔一带地壳周期振荡变化的特征。尽管库区蓄水,但蓄水前后坝址近区未发生明显的垂直形变。  相似文献   

2.
近30年来安固里淖湖面监测与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MSS、TM、ETM和CBERS-2遥感数据和G IS技术对安固里淖湖,近30年来水体分布变化进行调查与监测,结果是调查区安固里淖湖面积,在30年来变化比较大。1975~2007年间,水域面积逐年萎缩,并在2004年秋干涸;2005年短暂的蓄水后,2006年、2007年又再度干涸;而其上游水库的水域面积在30年间变化不大。综合分析认为,安固里淖湖干涸有三个主要原因:(1)降水量逐年减少和气温逐年增高;(2)安固里淖湖上游过多水库的修建和蓄水;(3)地下水超采。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峡水库巴东库段地震成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4  
根据对震区野外地震地质调查资料的分析。认为长江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及蓄水后库区巴东附近连续发生的微地震活动主要为水库诱发地震.其中部分为构造地震,部分为蓄水引起的岩溶塌陷地震。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ENSO事件对GNSS ZTD(水汽)周期变化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以河北省为例开展ENSO事件对GNSS ZTD及其周期变化的影响研究。首先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筛选出南方涛动指数(SOI)与GNSS水汽的共同周期,再利用小波变换提取GNSS水汽与SOI共同周期所在的高频项,并将重构的高频项与SO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OI与GNSS ZTD存在负相关性,由此推断ENSO事件与GNSS ZTD的周期变化存在一定关联。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分别提取ENSO事件和正常气候下GNSS ZTD的变化周期,分析ENSO事件对GNSS ZTD周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ENSO暖事件(厄尔尼诺事件)对GNSS ZTD的最长显著周期存在显著影响;ENSO冷事件(拉尼娜事件)对GNSS ZTD的最长显著周期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5.
利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交叉小波变换等方法,研究青岛台短周期(小于128 min)气压波和体应变的相关系数、气压系数和时频谱。结果表明,影响青岛台体应变的短周期气压波的优势周期为16~128 min。周期小于16 min(高频段)时,相关系数较小,随周期增大而增大;周期大于16 min(低频段)时,相关系数较大,趋于稳定。在相关系数较大且稳定的周期,气压系数为(3.5~3.6)×10-9/hPa,其中周期为16~64 min的气压系数随时间波动最小。交叉小波变换能更细致地揭示不同周期气压波和体应变在时频域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隔河岩水库蓄水后相继发生地震1000余次,共中最大震级ML=3.3。微震活动与水库蓄水过程密切相关,属水库诱发地震。库水渗透、地下水储积、岩溶和现代应力场等因素的研究表明,水库蓄水使库区水文地质环境发生变化,从而诱发了一系列微震。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的蓄水效应及对仙女山断裂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三峡水库蓄水所引起的库区地壳形变和断层活动,运用小波变换分析和处理了大坝附近两个定点形变台(周坪台和宜昌台)的倾斜观测数据,发现蓄水后库区仙女山断裂带的活动发生了一些变化,库区周围的倾斜场发生微动态变化,库区下游区域的倾斜场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利用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产出的地震观测资料,基于互相关-重排实验技术系统分析三峡工程在蓄水进程中地震活动与库水位的相关性及不确定度,探讨三峡水库地震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蓄水进程中库首区地壳经历了“持续加载-渗透饱水-回弹与再平衡”的复杂过程,库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库水位的时序变化关系密切;2)从开始蓄水到175 m实验性蓄水阶段,巨量的直接库水荷载导致沿江近库岸10 km范围内的矿洞、溶洞、浅表性岩层、断层等失稳而诱发地震,震源深度5 km范围内的浅震活动明显与库水位快速上升产生的弹性加载有关,对库水位上涨呈“瞬时”响应;3)随着175 m实验性蓄水阶段稳定运行,渗透作用逐渐成为库区地震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断层软化等作用可能是接连触发2014-03秭归M4.5、M4.9等构造型水库地震的原因,震源深度大于5 km的深震活动开始呈现对库水位的“滞后”响应特征。长江香溪库段作为仙女山、九畹溪断裂与长江交会的三角形构造部位,其周缘或存在发生中等强度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三峡水库蓄水对库区孕震环境及潜在震源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三峡水库蓄水对库首区孕震环境影响有多大,是否需要对潜在震源的划分方案及现行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做出调整、改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形变、重力等同步观测资料;论述了蓄水对库首区孕震环境与潜在震源可能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0.
高桥断裂的地震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地震学方法对高桥断裂的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长江三峡水库蓄水后高桥断裂的地震活动以中等频度、低强度的形式释放能量;②蓄水后的地震成因可能有3种,即水诱发型、天然构造型和岩溶型;③高桥断裂展布区可能是诱发构造型水库地震的潜在危险区,其东北段存在发生Ms3.0~4.0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宿鸭湖水库是一座综合利用的平原大型水库,经75.8特大洪水考验后暴露出坝基渗漏及渗透稳定等诸多工程地质问题。本文通过对多次勘察及水库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对洼地段坝后渗水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论证,指出坝基粉质粘土(Ⅲ)的大孔隙结构与坝后排渗设施不完善、年久失修是该段坝后渗水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建议被设计部门采纳。大坝经加固除险施工,水库运行15年来证明,大坝安全,水库运行正常。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峡库区地震地形变监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三峡地壳形变监测网络结合空间大地测量(GPS、InSAR)和传统大地测量的优点,在1998年以来的三峡工程建设期间和2003年水库首次蓄水中获取了大量监测成果。结果显示库区地壳运动的基本图像:垂直形变较为显著,主要来自因蓄水荷载而产生的形变,水平形变不明显.库区主要断层的活动性在蓄水期间有明显加强迹象。水准测量反映从1998年首期观测至2003年10月首次蓄水后的库区垂直位移.沉降范围较大;GPS给出了2003年蓄水前后库区的垂直位移,形变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水库近岸区域。水准测量与GPS观测反应的垂直位移的量级基本一致,沉降的最大幅度在3~4cm左右。水准监测、GPS观测与重力监测结果有一定的对应性。从地壳形变监测与研究结果分析,近期负荷改变而诱发中强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3.
水库诱发地震烈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全球27个水库诱发地震的烈度资料,研究水库诱发地震的烈度衰减规律, 结果表明:与同震级的构造地震相比,低震级时,水库诱发地震的烈度明显偏高,随着震级 升高,与构造地震烈度的差距逐渐减小;水库诱发地震还具有震源浅、衰减快、影响范围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ε???????????????????????????????????о?????????????????????????????????????????λ????????????????????Χ????????????????????????????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外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技术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类:单井分析技术、井间测试技术、室内模拟技术和油藏动态分析技术。每种技术都有其优点和局限,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多种技术的综合。相对稀油而言,稠油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的研究起步较晚。辽河油田稠油的多数主力区块都进入吞吐开采中后期,通过油蒇精细描述,应用测井、室内模拟和油藏动态分析等技术研究稠油剩余油的分布,对油田的长期高产稳产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水口水库诱发地震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水口水库建成蓄水后诱发了频繁的地震活动.至今延续时间已超过10年,目前还在继续活动。其间共诱发地震1200余次.其中最大震级是1996年4月21日发生的ML4.1地震。根据诱发地震序列资料,对水口水库诱发地震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时空特征、地震序列性质、地震活动趋势以及可能诱发的最大震级进行了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开鲁盆地为陆相火山岩盆地。勘探结果表明,在陆相火山岩盆地中获得了工业油流,为寻找石油油藏开辟了新途径。龙湾筒凹陷的火山岩以火山熔岩、火山碎屑沉积岩为主,根据岩石特征,可划分为三种岩相:溢流相、火山爆发相和火山沉积相。溢流相以熔岩为主,包括安山岩、粗面岩、粗安岩、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火山爆发相岩石包括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火山沉积岩相岩石包括凝灰质砂岩、凝灰质泥岩。依据火山岩相划分,结合火山岩测井和地震反射特征,对龙湾筒凹陷火山岩纵向上的变化和平面上的展布进行了讨论,特别是对储集性能好的溢流相岩石进行了圈定。  相似文献   

18.
三峡水库蓄水初期9次微震震源机制解特征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给出了三峡水库蓄水半年内库区9次微震震源机制解的结果,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发震断裂滑动类型从蓄水前的斜滑型改变为蓄水后的倾滑型,地震构造主压应力P轴从蓄水前的以水平力和近水平力为主改变为蓄水后的以垂直力为主.构造主应力方位则不太集中。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诱发地震危险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对国内外及三峡工程邻区的水库震例研究表明,诱发地震的形成及其诱震地点、强度是受水库区地质环境影响和制约的,因而水库地震危险性预测主要是依据库区的诱发地震环境条件。在研究长江三峡水库诱发地震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地质环境和概率分析两种方法对库首区蓄水后的诱发地震危险性进行了评估,认为本区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地点是九湾溪断裂和仙女山断裂北端,诱发地震的震级上限为5.5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