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明钞本和《四库全书》文津阁本《灵台秘苑》以及《文献通考》、《天文大成管窥辑要》和《天元历理全书》等五种古籍中,搜辑了宋皇祐年间的恒星(包括二十八宿距星)观测记录,审订考校,并参酌《新仪象法要》星图及南宋苏州石刻《天文图》,整理得到360颗恒星的入宿度及去极度等资料,再据此换算为A. D. 1052年的赤经与赤纬,归算出1975年的坐标,并给出与现代星表的对照。就整个系统而言,对于我国传统的283官1464星,已概括了282官1457星,仅缺少紫微左垣的“少丞”及离宫六星。这部星表的恒星位置符合中国历代文献记载,反映和代表了我国古代的星像系统,它是继《石氏星表》之后的第二部恒星星表。在中国天文学历史上,《宋皇祐星表》实为一部可靠而重要的基本星表。  相似文献   

2.
1978年初至1981年初,我们用陕台光电等高仪(Ⅰ型)进行了专门的星表观测。获得的星表包括777颗两次过等高圈的恒星的赤径改正△α和赤纬改正△δ。其中有FK4星357颗,FK4supp星189颗,GC星231颗。对于|cosq|≤0.3的星没有计算△δ。所有FK4星△α、△δ的平均精度分别为±0.0036和±0″.063。另外,还给出了43颗一次过等高圈的恒星的赤经改正△α和2颗星的赤纬改正△δ。为有效地扩充待测星数,除在时间、纬度观测纲要即基本组(2小时一组)内插入适当数目的待测星外,我们增加了星表组(1小时一组)。观测方案是:星表组——基本组——星表组——星表组——基本组——星表组或者星表组——基本组——基本组——星表组。星表的系统完全由基本组的FK4星决定。将各基本组化到平均系统以后,所有的星表组及基本组内的插入星直接相对于这个平均系统求其残差平均值。  相似文献   

3.
我国综合授时赤经星表(简称CTC),是利用我国五个天文台站(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陕西天文台以及上海天文台的海南岛临时观测站)的五个光电中星仪和一个目视中星仪测时资料综合而成的.该星表共包括星等范围为0.~m1-6.~m6,赤纬区间为-30°- 66°的1156颗恒星。该星表以FK_4星为基础进行了恒星赤经的个别改正和系统修平,未进行春分点改正和没有建立自己自行系统,因此是一个相对星表.该星表采用了3-5年的观测数据,总观测星次达76847次,从而达到了比较高的精度,尤其是在赤纬带-5°- 56°范围内的1043颗星,其定位精度一般均优于±4ms.在本文中给出了CTC星表的编算方法及其精度.由于CTC星表已专刊发表,本文仅发表CTC星表的三个台站以上观测过恒星的赤经位置(1975.0历元),观测历元,观测次数,赤经位置的总精度σ及内部精度m,以供今后星表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发表1980颗GC亮星星表.其中1830颗星是我国大地测量星.这些GC星的自行和位置参数是利用国内外九部星表统一归化到FK5星表系统后重新计算确定的.它们的精度相当于目前国际上最好的同类星表的精度.恒星位置的平均精度为  相似文献   

5.
本文给出在1987年至1990年大地星表观测期间,云南天文台所观测到的604颗(其中FK5及FK5补编共203)二次过等高圈的恒星位置改正。  相似文献   

6.
以《Hipparcos星表》体现的国际天球参考架为基础 ,对球状星团M3(NGC 5 2 72 )中心附近 10 0′×10 0′天区内 5 34颗恒星 ,使用上海天文台佘山 4 0cm折射望远镜拍摄的底片资料 ,以 8颗《Hipparcos星表》中恒星和 4 9颗《Tycho - 2星表》中恒星的位置和绝对自行为参考 ,归算得到了位置和绝对自行 ,并估计了成员概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苏联测地星表(CGS)进行了较全面的统计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统计了CGS星表的内部精度,并分析了该星表的误差分布特性.主要结果列于表3和表4.2.利用1098颗CGS和FK4_(sup)的公共星,计算了CGS与FK5星表的系统差.CGS星表相对于FK5星表的系统改正,分别列在表7-9中.3.CGS星表中恒星位置和自行参数误差较大(相对于KF5星表)的一些星,分别列于表10.1、表10.2和表11.对这些大的误差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在这基础上我们指出了在使用CGS星表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作者利用1978年1月至1981年6月期间陕西天文台光电等高仪(Ⅰ)的专门星表观测资料,归算了820颗恒星的星表位置改正Δα和Δδ。文章介绍了观测方案、归算方法以及仪器某些系统误差的分析等。所得到的818颗星的Δα和568颗星的Δδ的平均内部精度分别为m_(Δα)=±0~S.0043,m_(Δδ)=±0″.072。  相似文献   

9.
该文简述了巡天观测和星表编制的历史和意义.介绍了天体测量星表与巡天观测的最新进展,如位置星表URAT、Pan-STARSS、LSST;自行星表LSPM、PM2000、BDKP;视差星表USNO,CTOPI、L和T型星的视差测定等.简略介绍了天体物理星表,其中包括测光星表GCPD、UBV、GSPC;光谱星表MSS、BDSS,SDSS和视向速度星表GCRV、CORALIE、RAVE.特别描述了恒星名至今仍在使用的20世纪初编制的Durchmusterung、Lowell、HenryDraper星表.描述了近年来普遍受到人们关注的联合星表编制的发展,如SKYMAP、距离太阳10 pc内的近距星表RECONS、描述了局部天区的HDF、双星星表等.另外还介绍了其他波段的巡天观测,如射电的NVSS、FIRST;近红外的IRAS PSC和FSS;X波段的WGCAT星表等.最后,对今后开展巡天观测和编制星表提出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给出了云南天文台Ⅱ型光电高等仪1976年12月至1981年12月观测期间所得到的182颗两次过等高圈恒星的星位置改正值和部分一次过等高圈恒星的星位置改正值。并用这些改正值计算了FK_4星表的区域性系统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星表工作在唐宋时期有了明显的进步,分析表明,一行观测得到的恒星去极度数据精度是不高的,这可能是这些数据未能反映实际精度的缘故。一行发现了在不同时期观测得到的恒星位置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虽然并未认识到这是由岁差现象上起的,但由此人们开始了对恒星位置的经常性观测,这一发现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宋代的两本星表精度有显的提高,皇You星表的精度接近0.5°,与数据的诸数精度相当,基本上反映了当时恒星观测的精度水平。  相似文献   

12.
系外行星直接成像探测能够获取系外行星更全面的物理信息,是未来搜寻系外生命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近期地基望远镜高对比度成像观测数据,对新发现的多星候选体进行系统展示.前期,结合地基系外行星高对比度成像设备观测能力,从已发表文献整理的Gaia星表恒星数据中筛选,得到约1000个观测目标.这些目标分布于不同的年轻星团中.近期,使用Palomar天文台Hale望远镜对上述观测目标中的42个目标在K波段开展了高对比度成像观测.这些目标恒星在可见光波段为7.5-14.2019年经过两轮观测,发现了6个多星系统候选体,这些目标在Gaia Data Release 2星表和Gaia early Data Release 3星表中难以确认是单星还是多星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古代的恒星位置观测,用矩阵转换方法计算了1800颗亮星从公元前1051年到公元2050年的平位置(每世纪给出一值)赤道和黄道坐标。文中讨论了计算方法,介绍了计算过程、资料来源和精度估计,给出恒星目录及几颗星的例表和例图。  相似文献   

14.
1979年2月至1981年6月期间,上海天文台利用Ⅱ型光电等高仪进行了有组织的星表观测,从22700多次观测中得到了531个△α值和350个△δ值,其中有481颗星两次过等高圈。这些恒星主要选自FK4和FK4 supp星表。获得的△α和△δ的平均精度(均方误差)分别为±0″.0036和±0″.063(见附表),同时还计算了FK4星表的区域性系统改正(△α)_α、(△δ)_α、(△α)_δ和(△δ)_δ。  相似文献   

15.
《大统通占》是明初钦天监编纂的占书,其中保存了一些明初恒星观测数据.试图以此重新考察明初的恒星观测情况.首先,分析了该书的成书年代,指出其应完成于永乐四年至二十三年之间.然后,以依巴谷星表(2007)为标准,对该书记载恒星数据的赤纬误差进行傅里叶分析,发现这些数据应观测于洪武年间,且其精度达到明末以前星表的最高水平.另外,梳理了明初钦天监观测恒星的条件,认为其观测水平的提高与郭守敬对仪器的改进措施密切相关.最后,对这份精密星表的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古代星官发生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北京天文台具有CCD终端的60cm光学望远镜(V波段)观测射电源的光学对应体,得到了0716+714和0839+187精确的光学位置。参考星表采用拉帕尔玛(LaPalma)的18cm全自动子午环观测资料编制的CAMC星表,该星表是FK5星表系统。两颗源位置的内符精度约为0.″19,与其他作者给出的光学和射电位置观测结果分别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上海天文台佘山40cm折射望远镜拍摄的历元间隔约为27年的6张底片,共计有14次露光观测,以PPM星表作为初始参考星表,按中心重叠法进行归算,得到了南天区域内21颗恒星的高精度位置和自行,其中有6颗是依巴谷星,它们的赤经和赤纬精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8ms和22mas ,赤经自行和赤纬自行精度的平均值分别灰0.068ms/a和0.97mas/a。  相似文献   

18.
根据原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 (CSAO) (现已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物理技术和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VSNIIFTRI)之间签定的科学合作协议 ,陕西天文台光电等高仪 1型在伊尔库茨克进行了为期近 5年的星表观测。根据这些高精度的观测资料共编算出包括 81 7颗星的无赤纬盲区的等高仪星表 (其中首批 2 0 0颗已在欧洲《Astronomy&Astrophysics》上发表 )和 2 2颗射电星的光学位置表 ,后者在本文中给出。此外 ,这几年的测时测纬资料还同时发往莫斯科 ,参加俄罗斯的地球定向参数 (EOP—earthorientationparameters)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19.
下表所载小行星、彗星的位置(包括两次冥王星的位置)是在1955年全年内所做的照相观测。用以观测的远镜是口径60厘米,焦距300厘米的返射望远镜和口径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折光远镜,它们在下表底片序号一栏中相当地以N号和T号表明。每次观测所用比较星通常先自摄影星表,其中也有一部分选自Yale星表和A.G.星表,应用后两种星表的观测,大都利用了以四个底片常数归算星体位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使用上海天文台佘山40cm折射望远镜拍摄的底片资料,对球状星团M79中心附近15’×15’天区内106颗恒星和63颗Tycho-2星,以《Tycho-2星表》中M79附近1°×1°天区内上述63颗Ty cho-2星的位置和自行为参考,归算得到了所有169颗恒星的位置和自行,并估计了其成员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