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构建数字城市服务公共平台,能够有效地解决异源异构数据共享的问题,实现地理信息互操作。该文以数字城市服务公共平台下的地理信息服务为例,基于本体论,利用属性枚举的语义表达方法构建地理信息服务本体,以明确且形式化的方法描述服务语义,力图解决地理信息服务语义共享的问题。最后给出数字城市公共平台部分地理信息服务的形式化语义描述,在Protégé软件中完成地理信息服务本体的构建,同时结合HermiT1.3.4实现推理过程,并以地理编码服务为例构建了一组本体结构。  相似文献   

2.
基于形式本体的POI数据分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地理信息分类体系的不足,基于形式本体的原理,结合语义学理论,以深圳市的POI数据为实验数据,通过采用对POI数据形式化语义分析的方法,利用概念的本体属性组来规范表达POI概念的语义,提出一套新的分类体系。分类结果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分类体系中存在的语义和概念上的异构问题,并成功应用于深圳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从新的视角为其他城市的POI信息分类以及其他类型的地理信息分类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3.
构建时空本体的出发点是它能显式地表达地理时空数据所蕴含的学科感知知识,能有效实现不同学科间的信息共享.该文从本体论的角度,对动态变化的地理现象和事物概化,并归纳为时空对象本体、时空事件本体和时空过程本体;从数据库的实现角度,对三类本体进行增强型语义描述、概念化模型图论、元组表达和语义增强型查询.该模型注重描述和表达地理现象和事物的动态变化,也注重描述变化成因.最后,应用该模型研究海冰变化,以验证模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鉴于当前缺乏针对岛礁及其资源环境领域知识的建模,导致要素语义表达中的模糊性和差异性,难以满足相关空间数据组织与共享的需求。该文在深入分析岛礁及其资源环境相关领域知识的基础上,引入地理本体理论与方法,充分考虑各要素的概念与关系特征,通过定义类、属性、关系和约束条件,实现对要素概念及关系的形式化表达,以完成岛礁本体的构建;同时利用四叉树编码实现岛礁与空间数据间的映射关联,以支持岛礁空间数据的一体化集成与管理;最后分别以永兴岛与海浪数据为例说明该本体规范化表述,并以岛礁信息检索为例验证其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本体能较好表达岛礁及其资源环境要素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两极是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地区,极地科学数据量飞速增长,如何高效地管理极地科学数据并提供数据的智能服务,已成为极地数据库研究的重点。针对目前以关键词和主题词等字符匹配为核心的数据库查询中存在的查不全、查不准等问题,以中国南北极数据中心的元数据库作为数据源,引入本体论思想,提出了考虑空间关系的极地科学数据本体构建方法,研究了极地科学数据的语义概念、属性及语义关系,着重考虑了空间关系在本体构建中的形式化表示模型;设计了考虑空间关系的极地本体总体框架;最后,利用本体构建工具实现了极地科学数据本体库的搭建。考虑空间关系的极地科学数据本体库的建立对极地科学数据的精确发现和信息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黄土地貌沟沿线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的沟沿线是最能体现黄土地貌形态特征的地形结构线.沟沿线的形态结构、层次级别、空间展布、发育趋势,既是黄土地貌最显著的外在表象,又深刻地映射着黄土地貌发育的内在机理.该文首先从沟沿线类型划分入手,在总结前人对线状地貌特征要素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黄土地貌沟沿线类型划分体系;其次,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现有沟沿线的量化指标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系统归纳和总结了沟沿线自动提取技术的特点与适应性.此外,分析了基于沟沿线的黄土地貌研究进展,并从辩证的视角阐述了沟沿线研究科学内涵与发展趋势,对当前沟沿线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展望了黄土地貌数字地形分析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地理空间中对位置的描述可以基于形式化的地理坐标,也可以利用自然语言文本中的非形式化地名来表达。文本中的同一地名可能指向很多地理位置,这就引起了地名歧义,地名消歧就是消除概念指称上的认知分歧,为地名分配唯一的地理位置。该文从地名知识的角度出发,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名本体的地名知识统一表达方法,介绍了地名知识来源和地名知识库建库流程;然后给出了中文地名消歧原理和算法流程,从语义关系、拓扑关系、距离关系和地名密度4个维度计算地名实体之间的地理关联度进行地名消歧;最后通过实验对消歧方法进行了验证与评价,结果表明该消歧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召回率、覆盖率和F值。  相似文献   

8.
地形建模过程中常缺乏对地形整体特征的表达,这导致了当前地形模型中地形局部特征并不符合地形对象属性这一失真现象的出现。该文提出了"地形语义"概念来实现对地形局部特征的描述,通过语义的形式化表达实现了对其区域内高程的约束,同时设计了语义DEM(S-DEM)概念模型,基于与现有格网DEM兼容的数据结构,实现了顾及语义的内插方法,并通过建立三维原型系统实现了S-DEM的三维表达。与传统方法相比,S-DEM模型保证了地形区域特征与地形属性的一致性,确保了地形局部特征与垂直面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地形语义在本质上是地形对象特征的体现,同时在数据结构上依赖于地形的面向对象表达。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的海量旅游信息为旅游者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信息的语义异构问题也对旅游者造成了困扰。旅游本体的研究对于解决旅游信息语义异构问题以及实现旅游信息一致化表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设计了一种全要素旅游本体模型,系统分析旅游领域的研究对象,提出旅游信息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包含概念、属性、关系、实例四元组的全要素旅游本体模型。以山东省为例,在全要素旅游本体模型的指导下,采用模块化方法构建山东省旅游本体。实证研究发现,全要素旅游本体可为旅游本体的研究提供统一、可共享的本体模型,模块化的旅游本体构建方法可避免重复构建通用基础子本体,研究成果对旅游本体的研究与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多源空间数据语义集成问题,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地理本体的空间数据集成方法。该方法采用局部本体向标准本体集成的策略,在构建具有公共内涵属性模板的地理本体前提下,通过地理概念语义关系集合运算构建局部本体概念与标准本体概念间的语义映射关系,实现地理本体集成,并以这种语义映射关系及概念与对象类的关联关系为媒介,通过空间数据语义细化和空间对象融合 、分割等过程完成空间数据集成。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地理本体的空间数据集成原型系统,并以某土地利用数据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地理本体的空间数据集成方法能有效集成具有不同语义的空间数据集。  相似文献   

11.
12.
13.
地理本体及其应用初探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将本体论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到地理信息领域,提出了本体论在地理信息科学中的确切含义,并阐述了建立地理本体的意义。重点研究了基于本体的地理信息服务,并在对各种本体表示语言进行分析比较之后,选择最有发展前景的OWL语言构建了一些简单的地理本体,用实例说明如何将本体应用到地理信息服务中。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Growth in the available quantities of digital geographical data has led to major problems in maintaining and integrating data from multiple sources, required by users at differing levels of generalization. Existing GIS and associate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 provide few facilities specifically intended for handling spatial data at multiple scales and require time consuming manual intervention to control update and retain consistency between representations. In this paper the GEODYSSEY conceptual design for a multi-scale, multiple representation spatial database is presented and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implementation of several aspects of the design are described. Object-oriented, deductive and procedural programm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applied in several contexts: automated update software, using probabilistic reasoning; deductive query processing using explicit stored semantic and spatial relations combined with geometric data; multiresolution spatial data access methods combining poini, line, area and surface geometry; and triangulation-based generalization software that detects and resolves topological inconsistency.  相似文献   

15.
It is challenging to find relevant data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urposes in the geospatial big data era. One long-standing problem in data discovery is locating, assimilating and utilizing the semantic context for a given query. Most research in the geospatial domain has approached this problem in one of two ways: building a domain-specific ontology manually or discovering automatically, semantic relationships using metadata and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The former relies on rich expert knowledge but is static, costly and labor intensive, whereas the second is automatic and prone to noise. An emerging trend in information science takes advantage of large-scale user search histories, which are dynamic but subject to user- and crawler-generated noise. Leveraging the benefits of these three approaches and avoiding their weaknesses, a novel methodology is proposed to (1) discover vocabulary-based semantic relationships from user search histories and clickstreams, (2) refine the similarity calculation methods from existing ontologies and (3) integrate the results of ontology, metadata, user search history and clickstream analysis to better determine their semantic relationships. An accuracy assessment by domain experts for the similarity values indicates an 83% overall accuracy for the top 10 related terms over randomly selected sample queries. This research functions as an example for building vocabulary-based semantic relationships for different geographical domains to improve various aspects of data discovery, including the accuracy of the vocabulary relationships of commonly used search terms.  相似文献   

16.
GIS作为新一代地理学语言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最  汤国安  闾国年 《地理学报》2012,67(7):867-877
地理学语言是人类理解、研究、表达与传播地理信息的重要工具, 它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与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演进。本文根据地理学语言在结构、功能及其特征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结合地理信息本体论、认知论和语言学理论, 总结了GIS 语言的定义与基本属性, 阐述了GIS作为新一代地理学语言的本质特征、结构、功能以及内容体系, 明确了其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GIS语言实现了地理对象的语义定义、特征抽象、行为表达和时空运算处理过程的高度统一, 是地理学语言的高级形态;通过分析GIS 语言所具有的抽象性、系统性、严密性、确切性、层次性等基本特征。认为GIS语言的概念与体系结构的形成, 将推动地理学及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文中从数字技术的影响、学科范式的转变、发展导向和地理表达能力四个方面对GIS语言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主体人与地学本体的人-地-GIS关系讨论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人-地-GIS”关系是地理信息科学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传统的人-地-GIS双向联系模型正在向以地学本体为核心的本体中心模型演化。通过主体人与客体人的区分,探讨两者在“人-地-GIS”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人-地、地-GIS与人-GIS的相关关系。通过地学本体与本体论的分析,讨论地学本体与科学本体、哲学本体论之间的关系,分析地学本体与类、元数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构建以地学本体为核心的“人-地-GIS”关系新模型,该模型整体上分为认知与再现两部分,由核心的本体模型及人的认知层、GIS的模型层与“地学”现象及其关系层构成。以主体人的认知为主线,讨论该模型中各模块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结合三维地质建模的应用,分析面向三维地质建模的领域本体的组成和层次结构.结合地质语义的特点,提出突出概念间关系的五元组逻辑结构和基于迭代思想的构建方法.该逻辑结构由概念、概念间语义关系、概念间层次关系、属性和实例组成.基于迭代思想的构建方法分为需求分析、领域共享词语的字典库构建、本体表示、本体集成和本体评估等步骤.以OWL语言描述工具,结合正断层本体实例探讨了面向三维地质建模领域本体逻辑结构的描述和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