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江西土龙山金矿产于震旦纪地层,与传统“古陆型”金矿大不相同。其主要载金矿物为细粒黄铁矿、烟灰色石英,明金占金总量的53.13%,金主要富集在晚期的石英-硫化物阶段。金来源于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地层,成矿热液来源于岩浆。测温结果表明,成矿在中—高温(231—424℃)阶段.该矿床属中—高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2.
赣北元古代变质沉积岩的铅钕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赣北地区元古代变质沉积岩的铅、钕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与扬子古陆南缘其他元古代地层非常相似,表明它们具有相似的成岩物质来源及构造演化历史。研究结果还显示,双桥山群变质泥质岩的Pb-Pb等时线年龄为(1 490±68)Ma,而障公山群、双桥山群、程浪群和修水群的钕模式年龄分别为1.57 Ga、1.89Ga、1.77Ga和1.60 Ga,均分布在1.5~1.9 Ga之间,表明这些地层的形成年龄应小于1.9 Ga,是中—晚元古代的产物,同时表明扬子古陆南缘存在古元古代的基底。  相似文献   

3.
江西德安—武宁一带双桥山群构造地层单位之初步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研究构造变形入手,结合岩性特征,将德安—武宁一带的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浅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构造地层单位:横涌岩组、利安岩组、石城岩组,并论述了横涌岩组、利安岩组之间的隐蔽不整合接触界线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西澳科庭大学离子探针中心的远程测试,在双桥山群横涌组和安乐林组斑脱岩中获得大量锆石,其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831Ma±5Ma(横涌组)、829Ma+5Ma(安乐林组),在河上镇群上墅组中获得加权平均年龄767Ma±5Ma。锆石SHRIMP U—Pb年龄表明华南地区广为发育的双桥山群应归入新元古界,该年龄为标定双桥山群在地层柱中的位置提供了准确的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相的早石炭世地层分布广泛,除了华北古陆、东南古陆、上扬子古陆、祁连古陆、康滇古陆、塔里木古陆和松花江古陆等外,几乎遍布于全国各地。根据沉积的特点可将中国早石炭世划分为四个沉积区域和三种沉积类型:即天山—兴安区,大致位于北纬42°以北,天山—阴山隆起带以北的地带,简称“中国北方槽区”,是一套海相  相似文献   

6.
通过西澳科庭大学离子探针中心的远程测试,在双桥山群横涌组和安乐林组斑脱岩中获得大量锆石,其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831 Ma±5 Ma(横涌组)、829 Ma±5 Ma(安乐林组),在河上镇群上墅组中获得加权平均年龄767 Ma±5 Ma。锆石SHRIMP U-Pb年龄表明华南地区广为发育的双桥山群应归入新元古界,该年龄为标定双桥山群在地层柱中的位置提供了准确的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神农架地区中元古界主要发育碳酸盐岩沉积,局部夹少量陆源碎屑岩。乱石沟组、大窝坑组、矿石山组及台子组位于中元古界中部,混合沉积较为发育,其混合沉积类型及其主控因素尚缺乏系统研究,对陆源碎屑来源及台子组石英砂岩形成环境仍存在较大争议。根据岩石类型和沉积构造组合对神农架地区乱石沟组—台子组沉积相进行分析,并结合岩石薄片及阴极发光分析结果对混合沉积类型、陆源组分特征及来源进行研究,以明确中元古代神农架地区沉积背景及其沉积演化历史。岩石薄片及阴极发光分析表明,神农架地区乱石沟组—台子组陆源碎屑主要来自由大量花岗岩、少量变质岩和沉积岩构成的古陆。乱石沟组—台子组岩石组合特征及混积岩类型存在较大差异,沉积环境、海平面变化及构造活动是控制混积岩分布及混合沉积类型的主要因素。乱石沟组及大窝坑组沉积早—中期,神农架地区毗邻古陆,扬子北缘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地形平缓且水深较浅,以广泛发育“相混合”式混合沉积为特征;大窝坑组沉积晚期及矿石山组沉积早期,扬子北缘开始进入强烈拉张时期并导致相对海平面上升,神农架地区与古陆拉分形成相对独立的碳酸盐台地,以发育缺乏陆源碎屑砂的清水碳酸盐沉积为特征;矿石山组沉积晚期及台子组沉积时期,扬子北缘的持续拉张导致神农架地区进入较深水环境,早期滨岸沉积物崩塌形成重力流搬运至神农顶一带,形成“间断式”混合沉积。乱石沟组—台子组沉积时期处于中元古代重要的构造演化阶段,台子组沉积之后,神农架地区彻底与古陆分隔,不再发育“相混合”式混合沉积,乱石沟组—台子组沉积时期为扬子台地北缘由窄大洋向开阔洋盆演化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8.
江南古陆广泛存在着寒武纪的细碧-角斑岩系,它们分别赋存于中元古界、晚元古界及震旦系地层中。这些细碧-角斑岩可以存在于蛇绿岩套剖面的上部,也可以与蛇绿岩套无关,独立出现,且可有同源的花岗岩质岩石伴生。由于它们位于扬子古陆与华夏古陆的接壤部位,因而对它们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古板块作用及江南古陆的形成与演化,同时,它们与金  相似文献   

9.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提出晋宁运动可能代表着扬子古陆块与东南古陆块碰撞造山事件,它发生在中元古代末期至晚元古代早期,经历了大约200Ma。震旦系下部莲沱组发育在晋宁夷平基底之上,是海侵初期形成的陆缘移地滨岸相沉积,底界是一个穿时面。在中元古界变质岩系与震旦系之间局部地段发育有晋宁造山期磨拉石沉积,地层时代归属青白口系。板溪群亦为晋宁夷平基底之上的海侵沉积,但其底界可能穿时到青白口系之中。  相似文献   

10.
通过西澳科庭大学离子探针中心的远程测试,在双桥山群横涌组和安乐林组斑脱岩中获得大量锆石,其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831Ma±5Ma(横涌组)、829Ma±5Ma(安乐林组),在河上镇群上墅组中获得加权平均年龄767Ma±5Ma.锆石SHRIMP U-Pb年龄表明华南地区广为发育的双桥山群应归入新元古界,该年龄为标定双桥山群在地层柱中的位置提供了准确的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攀枝花地区地处扬子陆块西缘,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上扬子古陆块康滇前陆逆冲带之康滇基底断隆带中段。通过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晶质石墨矿成矿地质条件及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等研究,初步探讨区内石墨矿的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并提出找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晶质石墨矿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古元古界和中新元古界,赋矿地层为元古代康定岩群冷竹关组、中元古代盐边群渔门组和中元古代会理群天宝山组;成矿过程可分成四个阶段:沉积、区域变质、构造应力作用和混合岩化。  相似文献   

12.
首次获得黔桂地区晚前寒武纪四堡群凝灰岩(斑脱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结合新获得的侵位于四堡群的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将四堡群明确定位于新元古界。"江南造山带"普遍发育的新元古代四堡群(梵净山群、冷家溪群、双桥山群)和上覆的丹州群(下江群、板溪群、河上镇群)均为低变质绿片岩系,构成了江南古陆的变质基底。多年来四堡群一直划归中元古界,并且构成"四堡运动"的主体,其时代的定位一直影响着整个江南古陆变质基底的地层划分和对比,也制约着中国地质学家对江南造山带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解疑。通过对四堡群及其上覆地层中斑脱岩锆石的研究,精确地测定并获得了四堡群斑脱岩锆石的年龄841.7Ma±5.9Ma和黔东南摩天岭地区侵入四堡群的花岗岩锆石的年龄826.8Ma±5.9Ma。  相似文献   

13.
江西大背坞地区浅变质岩中同生碎屑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同生碎屑是沉积岩中一种反映动荡沉积环境的典型构造现象。笔者在大背坞地区首次发现了同生碎屑,这对确定双桥山群属于浊流相沉积提供了又一重要证据。根据同生碎屑的变形特征,笔者认为本区双桥山群地层主要经历两期变形,即以压扁为主的区域褶皱变形和以剪切为主的韧性剪切变形。  相似文献   

14.
滇中地区元古代沉积盆地演化及动力学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远生  韩欣 《现代地质》1999,13(2):232-234
滇中地区是扬子地台元古宙地层发育的典型地区,包括云南东川、罗(茨)武(定)、易门、元江4个区段。早元古代地层为大红山群,其与太古代底巴都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中元古代地层为昆阳群,晚元古界包括青白口系和震旦系,其中中元古代昆阳群按“倒层”观点分为下亚群...  相似文献   

15.
<正>银山斑岩型铜铅锌(银)矿床位于萍乡―钱塘拗陷带、万年隆起亚带,赣东北深大断裂上盘。区内地质构造复杂,火成活动频繁,成矿条件相当有利,已探明多个大型以上金属矿床,为我国有色金属和贵金属高度集中区之一。1成矿地质背景1.1地层矿区地层主要由基底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系和盖层中生界上侏罗统鹅湖岭组火山  相似文献   

16.
中朝古陆(华北古陆)平南盆地面积~25000km~2,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发育从中元古界到下古生界地层,但经历了低级变质作用(绿片岩相及以下)。变质基底岩石中有一套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变质的古元古界地层。本文根据盆地不同时代沉积岩碎屑锆石/变质锆石U-Pb LA-ICP MS年龄数据讨论沉积源区的变化,并对区域演化进行制约。甑山群/杂岩为盆地基底岩系,变质砂岩样品中碎屑锆石出现ca.2500~2100Ma的年龄峰值。另外,36.5亿年的碎屑锆石是朝鲜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碎屑锆石;夕线榴片麻岩样品记录了~1850Ma(1859±9Ma)的变质年龄;推测甑山群沉积于ca.2100~1900Ma,变质于1850 Ma。黄海群局限分布于朝鲜半岛中部,碎屑锆石年龄谱显示~1850 Ma的峰值,可见~1250 Ma的年龄,推测对应物源为古元古代基底岩浆岩和变质岩系;结合其上覆直岘群的沉积时代,推测地层沉积于ca.1250~1000Ma。直岘群是平南盆地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底部长峰组样品显示明显的~1850Ma的峰值,而其上第二个和第三个组则显示明显的ca.1400~1600Ma和ca.1000~1200 Ma年龄峰值,~1850 Ma年龄很少;推测直岘群开始沉积时,物源主体是盆地基底岩系,但之后出现大量中元古代物质;推测其沉积时代为ca.1000~900Ma。黄州群有~1850Ma和~2500Ma的峰值,另外,还有较少的ca.1000~1200Ma及1400~1600 Ma年龄,表明沉积物源主体仍是基底岩系,可能有中新元古代沉积岩(黄州群-直岘群)的再沉积。这些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与辽东和山东半岛沉积地层相似,并且中新元古代地层中均有大量1000~1200Ma及1400~1600Ma的物质,推测可能来自华北古陆之外,如圣弗朗西斯科克拉通。  相似文献   

17.
对巴颜喀拉区三叠纪地层系统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区域地质》1995,(1):21-31
沿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大雪山和邛崃山分布的三叠系,发育下、中、上三统,昔以西康群和巴颜喀拉山群称之,并划分了组或岩组,但区域对比和划分很不一致,本文从整个沉积盆地分析,提出地层系统和地层名称意见:下三叠统,沉各盆地东及东南部依附于扬子古陆之上,基底稳定,以板岩为主,夹砂岩灰岩,厚约200m,昔以菠茨沟组命名,宜沿用。中部及西部依附于华力西褶皱基底之上,活动性强,沉积厚度达3000-6000m,  相似文献   

18.
较为系统地搜集了云南新元古代的地层、岩石、构造、矿产的相关资料,结合长期进行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形成的认识,从区域地质发展史的角度再度对云南新元古代的地史演化进行研究,得出5方面的新认识。即:1)三江造山带的新元古界包括公养河群(中下部)、勐统群、南坑河组,均为地层层序清楚的浅变质含碳酸盐砂泥质沉积,与中元古界澜沧岩群、巨甸岩群地层层序模糊的浅变质含中基性火山岩的砂泥质沉积构成明显差别; 2)三江造山带的新元古界仅发生轻微变质,变质作用强度带为绢云母—绿泥石带(明显低于中元古界),变质作用时期为早寒武世末期,为兴凯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3)上扬子陆块的新元古界中,陆良组属青白口系,澄江组、牛头山组属青白口系—南华系,南沱组属南华系,观音崖组、陡山沱组、灯影组(中下部)属震旦系; 4)据南沱组冰碛层与下伏澄江组砂岩的地质年代,造成二者呈微弱角度不整合接触的澄江运动应发生在南华纪早期; 5)华南陆块的新元古界包括屏边群、浪木桥组(下部),屏边群的冰筏沉积、浪木桥组的含磷沉积分别与上扬子陆块冰川沉积的南沱组、含磷地层灯影组中谊村段相对比。  相似文献   

19.
大红山铁铜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的红河深断裂北东侧,其中大红山铁矿Ⅱ1号矿组主要产于元古界大红山群红山组一段变钠质熔岩中,矿组严格受地层控制,为火山喷发—沉积变质形成的铁矿床。  相似文献   

20.
赣西北双桥山群岩石变质变形温压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了38件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板岩样品,得到板岩中伊利石结晶度指数(Hb)为100~198,平均值为130.1,b0晶格参数值变化区间为9.006~9.042,平均值为9.026。结果表明,双桥山群岩石所经历的变质变形温压条件为中低温低中压条件。区域上由北向南伊利石结晶度指数值逐渐变小,b0晶格参数值逐渐增大,反映出岩石所经历的温度、压力由北向南呈增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