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建筑物的地下基础施工、地上建筑施工、建筑物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受勘测设计、施工、后期管理及自身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建筑物往往会产生沉降。通过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可以实现对建筑物的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并检验施工质量,还能对其他工程的勘测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资料及沉降参数,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沉降观测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郑常庄新村二期项目从基础施工到竣工过程的沉降观测,以本项目中实际采用的操作方法对沉降观测基本理论和规范要求进行初步阐述和说明;并根据实测数据的计算、整理,以6#楼C4观测点的监测数据为例,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做出沉降曲线图;同时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对C4观测点的过程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对其通过回归模型计算值和实测观测成果进行比较,得出本项目一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计算值和实际观测成果基本一致的结论。最后依据观测数据的统计成果得出6#楼的沉降观测结论。  相似文献   

2.
崔新成 《现代测绘》2010,33(1):24-26
本文主要从地基基础的角度,根据建筑物沉降观测的作用,对民用建筑物地基基础的变性特征和地基允许变形值的确定进行了分析理解,并提出了等精度观测的方法;依据工程实例,通过对本地区三种常见地基基础类型建筑物的沉降特点和规律的分析,提出了确定在建工程沉降后浇带浇注时机的基本原则;根据目前建筑沉降观测工作的现状,对为能更好的从事好该项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简述对城市高层建筑物进行变形监测的意义,介绍了索佳SDL1X高精度电子水准仪的功能,阐述某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基准点和沉降点的布设和观测方案、沉降观测的数据处理与成果管理,并对高层建筑物沉降进行了简单的变形分析。  相似文献   

4.
陆源 《现代测绘》2012,35(2):39-41
本文简单阐述建筑物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和整理分析其中所要注意的问题,根据实际测绘案例阐述建筑物沉降的观测方法,并综合分析普通建筑物的沉降规律.  相似文献   

5.
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越来越大,由于高层建筑一般采用桩基基础,且荷载较大,对高层建筑的内部基础和设备的位置关系有很高的精度要求,其施工安装阶段将给高层建筑本身及周边建筑群体带来复杂的形变影响。为了保障建筑物施工和运营的安全,就必须对其进行沉降观测。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并结合具体的实例,对高层建筑物沉降原因、沉降观测前的准备工作及沉降观测的实施过程和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论述,最后指出如何通过沉降观测技术准确地反映出高层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相似文献   

6.
根据赣州市中洋.公园首府高层建筑沉降项目的观测,阐述了城市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进行沉降观测的方法和步骤,总结出沉降观测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了保证建设期间的施工安全及竣工后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必须按照相关规范对其进行沉降观测,其周期长、数据量大,如何更高效地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组织和管理,已经成为当前沉降观测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对其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尝试采用B/S+SQL Server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规范规定:高层建筑物、重要厂房的柱基及主要设各基础、连续性生产和受震动较火的设备基础、高大的构筑物、人工加同的地基、回填士、地下水位较高或大孔性土地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应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根据在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应用及了解(以居住楼为例),对建(构)筑工程的沉降观测工作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高层建筑物的地基沉降量是高层建筑物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已有的观测数据对未来的沉降量进行观测可以有效预防灾害的发生。由于沉降量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过程,采用非线性预测方法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本文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应用于高层建筑物地基沉降量的预测,对参数分别用交叉验证和遗传算法进行了优化。经过实例验证,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应用于沉降量的预测是可行的,并且遗传算法优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预测沉降量精度更优。  相似文献   

10.
黄张裕  于涛  袁峥 《测绘工程》2006,15(5):57-60
在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的过程中,由于建筑物自身构造特点和周边环境条件的限制,有时会使监测点布设在特殊的位置,正常的观测方法不易观测。探讨了建筑物沉降观测中水准标尺不能立直和监测点位置偏高的两种特殊情况以及进行测量的具体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层住宅楼沉降监测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论述了高层住宅楼在建设和使用中进行沉降监测的技术方案设计、监测精度、最弱点误差、监测数据处理,通过对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层住宅楼与实验楼的沉降监测研究,得出了沉降变化规律,并对产生沉降变形的原因进行了几何与物理分析,指出了高层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对建筑物和邻近建筑物的基础稳定产生影响时,都应进行沉降监测,保证其建设和使用的安全,本文对高层住宅楼施工组织具有指导意义,可供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将双曲线模型用于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预报中,给出了双曲线模型公式,并且结合郑州市某建筑沉降观测数据,建立了相应的双曲线预报模型。通过Matlab编程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处理的图像显示双曲线模型与原始观测的数据曲线变化趋势一致,很好的反应了建筑物沉降的变化规律,证明了双曲线模型在高层建筑物沉降预测方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吴清海 《现代测绘》2006,29(6):30-32
泊松曲线是一种精度较高的沉降预测方法,但是它只能在等时距数据条件下方能使用,在工程实际中很难满足这一要求。本文采用插值法将非等时距数据转化成等时距数列,并结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工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用泊松曲线模型预测建筑物沉降量与实际沉降量比较接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层建筑物外部结构复杂、仪器设站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分区回归模型,拟合基础沉降面,确定建筑物倾斜状态。在建筑物内部基础上均匀布设沉降监测点,测量出各周期累积沉降量,对基础沉降进行分块拟合,获得基础沉降的局部变形特征,以此进行区域划分,最后利用基础沉降面的法线向量确定建筑物倾斜度和倾斜方向。对比传统倾斜测量结果可以看出,利用分区回归模型能满足实际工程需求,比回归平面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沉降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监测超高层建筑沉降指导建筑施工的问题,从荷载、沉降和时间3者之间关系曲线出发,分析了某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4年的沉降监测数据,得到了该超高层建筑的沉降特征,并对转化层沉降在施工过程中沉降贡献率和滞后的剩余沉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高层建筑沉降的增加与时间、荷载呈非线性关系;沉降曲线可分为"凸""凹""直线"3个阶段;转换层沉降是沉降曲线由"凸"型转变为"凹"型的部分,要减慢转换层施工速度,让前期滞后荷载量的沉降得到释放;主体封顶后的滞后剩余沉降值和沉降稳定时间历程是评价建筑沉降稳定和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沉降曲线的3个阶段,获得了各阶段沉降特征,构造了沉降曲线函数,为超高层建筑的安全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南京长江二桥八卦洲引线路基沉降观测和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南京长江二桥八卦洲引线的路基沉降观测,对观测设施的布设、观测的技术要求等各项工作作了必要的介绍,采用统计方法对观测成果进行分析,以确定点位的稳定性,最后运用傅里叶变换方法分析测量数据时间序列在频率域上的变化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可能存在的沉降规律作出分析,目的在于为工程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也用于指导类似工程的沉降观测工作。  相似文献   

17.
独立模型法点云拼接在建筑倾斜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建造结构复杂高层建筑倾斜监测需求,介绍了一种基于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结合独立模型法多站点云拼接的高层建筑倾斜变形的监测方案,研究其点云拼接原理、棱线提取和监测技术路线。通过拟合标靶球点云球心的三维坐标,与同名点控制坐标进行坐标转换,实现点云拼接。提取建筑点云模型两平面的交线即建筑物棱线,计算倾斜度。工程实践表明以独立模型法作为点云拼接的理论基础,点位空间误差为MS=1.743 mm,满足建筑物变形观测要求。可实现对复杂高层建筑倾斜监测,相比于传统倾斜监测方法的外业工作量可缩短近60%,且精度高,可靠性强。  相似文献   

18.
首先介绍了平稳自回归模型-AR(p)模型,然后将该模型应用到高层建筑沉降预测实例中,通过沉降实测数据与预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均满足精度要求,表明:AR(p)模型在高层建筑的沉降预测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叙述了高层建筑风振监测的基本方法及监测过程,以大量的实际监测数据为基础,初步总结出了高层建筑的风振规律。  相似文献   

20.
结合沉降变形监测相关理论,以宝鸡市某高层建筑工程沉降监测项目为例,首先对监测网的水准基点稳定性进行分析,而后描述了监测网的布设方法,最后通过绘制沉降监测点的沉降荷载时间曲线图对监测成果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沉降监测数据分析中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