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的中生代地层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利用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和野外地质资料绘制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地层残余分布图和断裂分布图;利用平衡剖面对地震剖面进行了平衡恢复.恢复了侏罗纪与自垩纪的原始与剥蚀后形态.通过对中生代各期(主要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残余地层、断裂的分布和地震剖面构造演化的综合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中生代经历了三个不同性质的盆地演化阶段:早侏罗世为伸展环境下的(箕状)断陷盆地,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小型断陷盆地群;中侏罗世-早自垩世为伸展型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末盆地受挤压整体隆升,形成古隆起.  相似文献   

2.
朱小三  钱荣毅  王永  董进  迟振卿  姚培毅 《地质学报》2015,89(12):2236-2249
查明泥河湾盆地新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序列及基底的分布与赋存形态是研究泥河湾盆地形成机制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在泥河湾盆地桑干河与壶流河交接处附近采集了四条测线的反射地震数据,通过对精细处理后的地震剖面进行详细分析,在剖面上厘定了三个具有明显强反射标志的地层,即古近系的玄武岩、侏罗系上统的含煤地层和侏罗系下统的含煤地层;其中,新近系沉积层与古近系玄武岩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双程旅行时为0.3~0.6s,深度范围为300~500m,而第四系泥河湾组底界由南西到北东逐渐加深,其界面深度为200~300m;侏罗系上统含煤地层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双程旅行时在0.8s上下波动,其深度约为1200m,探测出侏罗系上统顶界面的深度范围为800~1100m;侏罗系下统含煤地层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双程旅行时为1.0~1.4s,深度范围为1800~2000m,由此推测出中生界侏罗系与古生界寒武系地层分界线的深度为2000m左右;根据地震反射波阻抗差别推测出新元古界和太古界地层的分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时间约为2.5s,其深度为4000m左右。本研究通过四条反射地震测线的数据基本上查明了泥河湾盆地位于探测区处第四系泥河湾组底界面的深度分布范围及起伏形态、侏罗系上统顶界面和下统底界面的大致埋深,为查明泥河湾盆地新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序列提供了基础性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当前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的重要性,阐述了复杂构造区地震解释技术的发展现状,地震地层综合解释技术涉及的对象由局部圈闭扩展到盆地区域评价方面,对检验与判定解释结果可靠性的平衡剖面技术以及计算机解释系统的研制方向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羌塘盆地石油地震反射新剖面及基底构造浅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羌塘盆地地表地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取得高质量的地震剖面存在很大困难等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羌塘布设了总长约52km的试验剖面,初步摸索出一套适用于羌塘地区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的方法技术。处理后的地震叠加剖面上反射信息丰富,揭示出盆地基底以上各构造层的空间展布特征,为查明构造圈闭和构造界面,确定地层的组合等方面,提供了高质量数据。文中在对地震反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两条剖面显示的盆地基底的埋深、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塔河地区志留系的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河地区遭受过多次的构造抬升和剥蚀,志留系分布不规则,地层划分对比是本区寻找志留系油气藏的难题之一。本文综合应用古生物、测井、地震和野外露头资料进行地层划分对比,首先通过疑源类古生物的分析,确认塔河地区井下志留系的存在;继而分析其地震反射特征,通过地震一测井地层对比,将其与东河砂岩予以区分;最后通过与柯坪野外露头剖面的岩石地层对比,确认塔河地区所钻遇的志留系确为下志留统的柯坪塔格组中段。  相似文献   

6.
林清良  周震质 《地球科学》1996,21(2):203-208
针对西藏伦坡拉盆地表层结构复杂,地层构造受后期改造作用强烈及野外施工条件,环境恶劣的特点,采取了如下措施:(1)在地震采集中,应用地质构造模型分析,野外采集方法试验以及野外观测资料模拟处理进一步补充的方法,研究观测系统的合理布置,达到提高有效地震反射信息采集的目的;应用高分辨率地震,三维地震,不断提高数据采集精度;(2)在资料处理中,建立近地表静校正模型,为各测线提供较准确的静校正参数,提高初次静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油气地质条件良好,但构造变形强烈、地震资料品质差且构造解释多解性强。通过南缘东段野外露头典型构造解析、“地质戴帽”、室内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电法勘探中建场测深线的深度—电阻率反演剖面和地震资料解释,结合钻探结果,构建了南缘东段山前复杂带的构造—地层格架和叠瓦状冲断、多层次逆冲推覆的构造模型,探讨了山前复杂构造区低成像品质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模型建立的方法;明确逆冲断裂下盘的掩伏构造是下步勘探首选的目标类型。为南缘山前复杂构造带构造解释提供构造样式和断裂类型的参考,进一步为盆地南缘山前带的油气勘探和井位部署提供依据。该构造模型建立的方法在南缘西段山前复杂构造区的勘探目标评价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位于盆地中西部,龙门山构造带以东。分析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成因机理对研究盆地内构造变形和指导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根据大量地震反射剖面和钻井资料,结合盆地周缘露头资料,开展新一轮的研究工作。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区域地层特征,识别古隆起发育区的前二叠系缺失情况,以及各套地层尖灭点分布范围、不整合削截点和上超点。利用地震、连井剖面相结合方法,较为详细地刻画了加里东古隆的形态特征,进而认识古隆起的阶段性演化;以灯影组顶面古构造演化为研究对象,结合平衡剖面技术,确定了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演化阶段,将其划分为震旦纪雏形期、寒武纪-志留纪发育期、泥盆纪-石炭纪剥蚀夷平期、二叠纪-中三叠世稳定埋藏期、晚三叠世-现今调整定型期5个阶段;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四川盆地基底断裂特征,进一步分析加里东古隆起动力学成因机理。综合研究认为,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和基底断裂分期分段活动的影响。是基底作"堑垒式"差异隆升使盆地出现"大隆大坳"此起彼伏的构造格局,从而影响了继承性古隆起的形成演化。  相似文献   

9.
藏北羌塘盆地反射地震剖面与叠加速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阐述藏北羌塘盆地龙尾错区块的二维反射地震试验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过程.分析两条剖面的反射特征,并对叠加剖面进行了初步解释: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北侧存在大规模的深凹陷构造;盆地浅部不同方向的构造变形存在较大差异;出现较强的基底反射特征;中生代、古生代地层的反射特征差异较大.文中尝试对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叠加速度变化进行研究,获得了与叠加剖面较一致的结果,并进一步对某探井的构造背景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0.
<正> 综述·评论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勘探现状及建议应逐步形成以构造演化为主线,开展以露头、井筒、地震资料为基础的沉积、层序地层研究,用海相残余盆地动态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南方海相地层有利勘探目标评选。  相似文献   

11.
周蒂  孙珍  杨少坤  林鹤鸣 《地球科学》2011,36(5):789-797
曾母盆地是南沙海区研究和勘探程度较高的盆地, 其地层系统一直是建立整个南沙海区地层系统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盆地沉积厚度大和横向相变快等原因, 对曾母盆地的分层方案和地层时代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为了给曾母盆地甚至南沙海区的油气勘探中地层划分对比和地震剖面的解释提供基础依据, 在搜集整理和分析国外有钻井控制的地震剖面和分层方案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实用的、便于与南海北部盆地对比的曾母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方案.将中海油对南海北部诸盆地制定的一套地层界面编号系统和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局对曾母盆地地层的命名结合起来, 并根据国外在曾母盆地获得的钻探和联井地震测线资料对界面的时代作了一定调整, 将曾母盆地基底以上的地层划分为4组1群(曾母组、立地组、海宁组、南康组、北康群), 之间由5个重要不整合面(Tg、T60、T40、T32、T30) 相分隔.还将该方案与国内外其他方案进行了对比和讨论, 以供阅读有关资料时参考.为了方便将这套地层系统应用于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分析, 用实例显示了同一地层中由于地层相变而造成的地震相的巨大变化, 以及各重要不整合面的特征及其在地震剖面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四扣地区高精度目标地震采集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四扣地区,由于地下地质构造非常复杂,老观测系统炮检距分布不均,方位角较窄,覆盖次数较低,使义东大断裂系统及潜山构造的资料信噪比较低,无法进行精细的构造解释和油藏描述。为了得到该目标区域的资料,作者在文中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即针对复杂地质构造进行精细的目标地震采集设计,并在野外实际生产中运用了一系列的高精度采集技术手段和措施,使目标区域内的资料整体水平比以往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最终可获得用于精细构造解释的地震剖面。从本次采集在该地区成功应用的实例表明,目标地震采集技术对于解决复杂地质构造区域资料较差的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对以后类似工区的采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薄片、野外露头及地震解释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马家沟组五段(马五段)盐下地层进行了沉积相、地震相分析,进而探讨构造-沉积响应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马五段盐下发育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相,主要包括颗粒滩、云坪、灰坪、膏盐湖等多个沉积微相类型。利用井-震结合的方法,建立主要微相的地震相解释模式,据此对全区地震剖面进行地震相-沉积相解释,修编了马五段盐下地层岩相古地理图,认为研究区主体在马五段盐下地层沉积期呈现隆洼相间、多隆多洼的沉积格局。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马五段盐下地层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4.
利用浅层地震勘探资料和钻探资料,揭示出宁波育王山山前隐伏断层的存在.8条浅层地震勘探剖面资料显示,育王山山前隐伏断层距山前600~1200 m,断错盆地基底面,可能向上延伸到盆地底部的第四纪地层中.用光释光测年和孢粉分析方法,对钱家钻孔中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年代确定,认为大楔盆地西缘盆地内的第四纪地层为晚更新世以来的堆积...  相似文献   

15.
礼乐盆地位于南海南部的南沙地块,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挤压、张裂、沉降和碰撞挤压等多期次构造过程,发育众多的碳酸盐台地,是一个很有勘探潜力的叠合盆地.根据位于礼乐盆地东北边缘的地震测线NH973-2,结合部分已发表的钻井地震资料,开展盆地的层序地层研究,揭示了礼乐盆地的地层层序,分析了礼乐台地的地震特征.礼乐滩碳酸盐台地...  相似文献   

16.
皮金云  段云卿  康平 《地球科学》2007,32(4):487-490
在表层结构调查资料的约束下, 利用大炮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反演出精确、合理的表层结构模型, 进而求取炮点、检波点静校正量.选定柴达木盆地北极星工区04314测线进行地震模型数值模拟, 并对模型数据和野外地震资料进行多种静校正方法对比分析研究, 综合折射静校正方法的误差最小, 叠加效果最好.表明综合折射静校正方法结合了模型静校正和折射静校正的优点, 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影响剖面信噪比的短波长静校正问题, 同时也能解决产生虚假构造的长波长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地震反射勘探法是当前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主要方法,它在厚覆盖区探测断层及其上断点的效果取决于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和技术参数。桥北镇—宿迁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在江苏境内一条重要的隐伏断裂。以宿迁市活动断层探测项目中针对该断裂敷设于厚覆盖层地区的QL14测线为例,为了查明测线控制地段内断裂的空间展布形态、性质以及活动性,针对不同目标、目的层深度和精度要求,作者按照组合、分步探测的工作思路,采用了不同的地震勘探方法技术和采集参数对其进行了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成像,解决了地质任务要求与野外资料采集方法之间的矛盾,从而获得了埋深约16~450 m范围内高分辨率的地层结构和非常清晰的断裂构造图像,为钻孔联合剖面位置的布设、钻孔深度的设计以及断裂活动性的评价提供了地震学依据。最后经高精度钻孔联合地质剖面证实,地震勘探方法反演得到的主要地层界面和构造特征都与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吻合较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组合探测的方法能够获得断层在不同深度的产状、展布以及由深至浅完整的分布图像;地震勘探法在厚覆盖区确定隐伏断层具体位置和判定断层活动性具有可行性以及地震勘探与钻孔联合地质剖面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深部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方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深部地震资料的处理类似于油气地震资料,但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在水平叠加处理前后,分别使用强有力的去噪和归位处理技术是获取高质量深部地震剖面的保证。在深地震时间剖面上,强能量条带的分布是大地构造格架的反映。综合测区重磁电等物化探资料进行解释,有利于提高解释精度和进一步探讨造山带的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19.
黄华芳  王健  高林志 《中国地质》2011,38(4):980-988
寒武纪早期(基本相当于纽芬兰世和第二世)是塔里木地区海相烃源岩层的重要沉积期。对这一时期塔里木地区海陆格局的研究将有助于其海相油气资源潜力的评价。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野外调查和收集分析地质露头剖面13条、钻井柱状剖面10条,并参考部分地震剖面资料,构建了塔里木地区寒武纪早期海陆环境格局,编制了海陆格局与构造-沉积环境图。在研究结果中,明确了铁门关一带的微陆块性质,并认为它与北库鲁克塔格台地同属塔里木北部被动陆缘;在塔里木陆表海盆地内,依据新的资料,划分了不同沉积环境区。  相似文献   

20.
当用不同施工时期采集的地震剖面对同一地区进行综合对比解释时,可能会遇到相交剖面产生闭合差情况.通常这些闭合差是由于激发因素、接收条件的不同,导致交叉点上振幅、时间及相位存在差异造成的,这将给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带来不便.因此,随着四维地震技术的推广,做好地震剖面的匹配校正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这里给出了2D地震测线上各个交点的振幅、时间和相位差匹配校正的原理公式,利用迭代最小平方算法,通过模型试算,详细阐述匹配流程并进行了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