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云南地区强震前中小地震活跃—平静的定量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累计频度定量计算方法 ,讨论了云南地区 1970年以来 ,各个强震孕震区的地震活动非线性度ZL值的时间进程曲线 ,系统计算了Ms≥ 6 3级强震前的ZL值曲线 ,结果表明 :强震前地震活动非线性度ZL值异常表现出的地震孕震区的地震平静—活跃或活跃—平静过程至少出现一次 ,且震例中的 83 %开始出现平静(活跃 )的时间为强震前 1~ 2 12 年 ,强震前半年左右结束出现活跃 (平静 )。  相似文献   

2.
以累计频度定量计算方法,分区讨论了河南及邻区1970年以来地震活动非线性度ZL值的时间进程曲线,系统计算了M≥5.0级地震前的ZL值,结果表明:开始出现活跃(平静)异常的时间集中在地震前1—2年,结束异常的时间在地震前一年内,集中于0—4个月。同时提出了异常的定量指标以及发震类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西北地区8次MS≥7强震前的MS≥5地震活动特征和3次MS≥7强震前的ML4地震演化的研究,发现西北地区7级强震前存在较大范围的MS≥5地震平静或MS5地震空区。该地区强震前存在ML≥4地震空区的演化,一般表现为孕震区周围出现平静—活跃、持续平静和平静区逐步向未来震中收缩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丽江,宁蒗强震的波速比时人演化图象和数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996年2月3日滇西北丽江7.0级地震前波速比时空演化图象的动态追踪,同时对比了相距90km的1976年11月7日,12月13日宁蒗6.7,6.4级地震。发现不同作者在不同时间研究的滇西北地区这两次重复发生的强震在孕育过程中波速比的时空演化图象十分相似:强震前5-7年,强震孕震区出现波速比高值异常区;强震前3-4年,孕震区的波速比大面积低值异常;强震前1-2年左右,孕震区再次出现范围略小的  相似文献   

5.
云南地区强震活动过程中的调制比、b值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云南地区1900-2000年,反映地壳介质状态的地震调制比、b值的系统研究,探讨了云南地区强震不同活动阶段的中强地震调制比、b值的活动规律,以及与云南地区强震活动规律的关系,并从地壳介质状态反应的孕震机理作出相应的剖析。结果表明中强地震的调制化、b值在强震活跃期与平静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在强震活跃期,中强地震Rm值经过下降-上升-下降-上升过程,完成一次准周期性变化过程,结束活跃期;强震平静调制比Rm开始时高,结束时低;在活跃期与其后的平静期,b值形成一个有规律的低-高-低周期性变化;Rm、b值的最大值都出现于平静期;显示出不论是强震活跃期与平静期,中强地震的活动与强震孕育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云南地区7级地震前中强震活动的空间平静图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平  王兴辉 《地震研究》1996,19(2):127-133
本研究了云南地区1500年以来M≥7级地震前30年内震中周围150km范围内5-6级地震的空间分布图象,震前平静是一个共同的特点,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平静型-7级强震在平静7-18年后突然发生;平静活跃型-在平静多年后,首先发生早期信号震,再发生7级强震;活跃型-平静多年后中强震持续活动十几年,接着发生强震。  相似文献   

7.
川滇地区强震孕育过程中的中等地震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用有关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1],对川滇地区1970年以来6.7级以上强震前后的中等地震活动进行研究,发现强震的S值在震前和震后的异常变化特征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主要表现为:在震前S值异常为高值或低值异常,震后下降或上升;对特定区域研究发现,滇西南地区强震的孕震区中等地震活动的S值震前异常主要为高值,而滇西地区强震孕震区中等地震活动的S值震前异常主要表现为低值。表明对川滇地区强震孕震区中等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的动态追踪,利用其变化规律可以为强震的预测预报提供一定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地震活动的低潮期,国内对正常动态的讨论有明显加强,但大多数作者从单一观测项目研究强震区“平静期”的实测值正常动态,并假定平静期内的观测资料中不包含孕震信息,研究的内容集中于正常动态的类型和年变的原因。 本文试图根据小震区的观测资料,分析地震活动和其它前兆观测曲线的正常动态特征,讨论它与强震区震前异常的某些差异,期望对本区将来可能出现的强震震前异常有所识别,并为其它强震区的前兆异常识别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云南地区不同震级范围的小震频度在强震前的时间进程曲线,发现在介质比较破碎地区,震级偏小的地震频度显示出较明显的强震前孕震系统的非线性阶段,而在介质比较完整的地区,则震级偏大的地震频度反应较明显。为此,引入了频度比的概念,结果表明,强震孕震区的频度比表现为在强震前2—4年,持续增加或持续降低,在强震前1—2年,呈(增加后)降低或(降低后)增加的异常变化,曲线形态出现拐点。对频度比在实际预报工作中的预报能力,也进行了讨  相似文献   

10.
利用极限时间法对云南省1970年以来Ms≥6.5 11组强地震进行h′值计算,结果显示:11组强震前出现h′值异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大幅(平均减幅达28%)突然减小现象,即地震活动出现异常平静的现象,可成为地震预报意见的关键指标;强震前出现8次地震活动增强一平静一主震的发震模式,占73%,出现3次增强一平静一增强(短期内)一主震的发震模式,占23%;h′值量板图对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平静和地震活动增强现象展现得较为清晰;通过对11组强震进行预测,预测时间约为5个月。  相似文献   

11.
历次中强地震发生前,孕震区附近的小震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会出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反映了小震活动序列中隐含着许多与未来强震发生有关的重要信息。本文选取了河南及邻区小震活动资料,从系统的观点,利用地震活动信息熵值的变化探讨孕震体前后的某种整体行为。通过资料计算分析,河南及邻区中强地震前信息熵值的变化较为明显,中强地震一般发生在高熵值过后的下降段或恢复段,熵值的时序变化与地震序列具有较好的对应性;不同的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差异,对熵值曲线的形态细节变化存在着一定影响,但对熵值总体变化趋势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云南地区近期强震重复发生时地震学的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静观  张喜玲 《地震研究》1997,20(4):357-364
通过地强震重复发生的滇西北、滇东北、滇西南澜沧江以西3个地震区多项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波参数的动态追踪,发现在同一地震区重复发生的强震,震前的异常形态可以具有相惟性,反向变化的特征。如滇东北地区中小地震在1985年禄劝强震前的活跃和1995年武定强震前的平静;澜沧地震叶波速比月均值在1988年澜沧--耿马大震前的低值异常和1995年孟连西中缅边境大震前的高值异常。本同时以b值和波速比为例,讨论了强震  相似文献   

13.
丽江、宁蒗强震的波速比时空演化图象和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6年2月3日滇西北丽江70级地震前波速比时空演化图象的动态追踪,同时对比了相距90km的1976年11月7日、12月13日宁蒗67、64级地震。发现,不同作者在不同时间研究的滇西北地区这两次重复发生的强震在孕育过程中波速比的时空演化图象十分相似:强震前5~7年,强震孕震区出现波速比高值异常区;强震前3~4年,孕震区的波速比大面积低值异常;强震前1~2年左右,孕震区再次出现范围略小的波速比高值异常区;强震发生在波速比低值异常区包围的两次高值异常区重叠部位。两次强震前滇西北波速比月均值均持续低值异常数年后,在震前1年左右出现明显的偏离平均值,当高、低值异常均趋于正常时,强震的孕育进入短临阶段。进一步研究波速比高、低值异常区的数值分布,显示出:第一次高值异常区中波速比最大的地震发生在异常区的边缘;低值异常区和第二次高值异常区中波速比最小和最大的地震发生在异常区内。这些波速比最大、最小的地震距主震的距离不超过60km。  相似文献   

14.
高旭  李志雄 《地震》1994,(6):1-10
本文对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前兆过程及其场、源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大同-阳高地震震前较为丰富的前兆现象是震源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估计大同地震的震源区尺度为20-30km,孕震区范围约200km。最早的异常(震前3-4年)表现为大同盆地沉降速率加大,且出现在震源区,然后扩展至孕震区边缘,在孕震区边缘(150-200km)存在中、短期异常的突出集中区,在孕震过程  相似文献   

15.
滇西北强震活动特征及短期震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研究了滇西北强震活动韵律特征及最近10多年来6.0级以上强震前震中附近中小地震活动空间演化图像。对1986年以来滇西北5.0级以上中强震前该地区M≥3.0和M≥4.0地震的活跃和平静异常以及3级以上震群进行了清理和配套性研究,定量地给出了滇西北强震短期震兆指标。得到以下主要结果:滇西北6.0级以上强震前,在全省4.0级以上地震平静异常阶段或3.0级以上地震活跃阶段,震中附近3级地震比较活跃,并形成明显的条带、围空、密集等地震活动有序分布异常图像;滇西北6.0级以上地震短期异常综合预报量Y≥0.56。短期震兆模型可分为两种:①滇西北3.0级以上地震活跃异常和3~4级震群活动同时出现;②滇西北4级以上地震出现平静异常后又出现3.0级以上地震平静异常。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区域地震活动分期,强震复发周期、未来强震震级计算、相邻区域活跃期的相关性、强震纬向迁移以及6级以上地震的自律关系等入手,研究了南北地震带各段地震总形势。根据历次强震前中强震活动图象研究得出的北段平静—大震,中段、南段平静—活跃—大震特点,寻找目前北段存在的平静区,中段和南段的背景性空区。结合近二年来存在的背景性地震条带,诱发前震分布及 b 值扫描等结果,判定强震危险区。文中还对各段强震可能发生的危险点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2020年伽师M S6.4地震周围地质构造背景,研究分析了M S6.4地震前新疆地区和柯坪块体地震活动状态、区域地震活动图像特征。结果表明:①本次地震前1~2年和震前半年,新疆境内中强和中小地震呈现“平静—成组活跃”或显著增强特征;②本次地震发生在柯坪块体M S≥6.0地震平静近15年的背景下,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存在时间渐进的中短期异常特征,即震前2年,5级以上地震活动呈现NE向有序条带分布;震前1年南天山西段小震群累积月频度呈现“加速”活动特征;震前半年震区附近4级地震条带形成共扼分布特征;震前3个月震区附近出现地震窗超限异常;震前2个月震区附近地区视应力呈现显著高值异常;③震前地震活动具有较好的“长、中、短”期异常配套出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地震话动空间图象随时间的变化可能是强震发生的前兆信息。强震发生前,由于震源应力场主导作用的逐渐加强,它对周围地区地震话动的控制作用也日益明显。本文从韦布尔分布出发,求得表征地震间相互作用的参数,并分别求得华北地震区内的历史地震及现代中小地震话动的v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华北地震区的中强地震话动的300年左右周期与由v值得到的结果相一致;邢台地震前,v值呈现下降-上升的变化过程,表示地震活动的密集-平静过程,对不同震级下限的v值的计算结果表明,地震的随机性随着震级下限的增大而减弱,强震前地震话动的异常特征在一定震级水平的地震活动中才能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9.
朱红彬  李红  邢成起  韩孔艳 《地震》2010,30(4):114-123
本文通过分析、 研究华北地区第三、 四活动期各平静幕后期的中强地震活动特征, 认为: ① 华北地区第三、 四活动期9个活跃幕中有7个在首发强震前3年内发生中强地震, 其中第四活动期1~4活跃幕首发强震前2年内都发生了中强地震, 未来第5活跃幕首发强震前, 以发生中强地震作为序幕的可能性较大; ② 华北地区平静幕后期的中强地震活动, 对其后活跃幕首发强震在时间和地点上有一定指示作用。 由于华北地区可能即将进入新的强震活跃幕, 该研究对判断华北地区未来强震趋势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丽清 《内陆地震》1997,11(1):82-86
对1992年12月云南永胜5.4,5.1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某些前兆异常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发现了有3个较为明显的特征;1.震前4个半月在滇西北地区快速形成1条北东向地震条带;3.在孕震区范围内出现的前兆种类少,持续时间短,空间较分散;3.永胜地震前滇西北地区的地震活动表现出显著的平静-密集-发震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