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确定不同遥感数据源在县级尺度进行干旱监测的能力,利用环境减灾卫星、SPOT4和RAPIDEYE数据分别构建了垂直干旱指数、修正垂直干旱指数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以河北玉田县为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环境减灾卫星的垂直干旱指数和修正垂直干旱指数变化与RAPIDEYE趋势一致,在冬小麦拔节期,当土壤含水量较高时,两指数值起伏变化不明显;在抽穗期,两指数能较好反映各层土壤含水量的起伏变化。而基于SPOT4的修正垂直干旱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点,垂直干旱指数对土壤含水量变化不敏感。从数据源选取角度,环境减灾卫星和RAPIDEYE在县级尺度具有较好的干旱监测能力。由于基于环境减灾卫星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与冬小麦单产具有显著以上水平的相关性,据此建立的线性估产模型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旱灾预警模型。  相似文献   

2.
宁夏农业干旱灾害综合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分析是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灾害风险理论为基础,构建宁夏农业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式,该模式综合考虑了干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防灾减灾能力4类风险影响因素,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完成宁夏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宁夏各地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差异较大,风险较高的区域集中在宁夏中南部山区的同心、海原、固原、西吉、彭阳等地,风险较低的区域集中在北部大部分地区以及南部泾源、隆德等地,这一结果与宁夏各地环境特点、经济投入、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干旱、洪劳、地震、台风等频发的自然灾害再三警示:增强减灾意识,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已刻不容缓。地理教学中有机渗透减灾教育,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4.
宝玉 《西部资源》2012,(5):180-180,179
本文从抗旱减灾的意义出发,根据鄂尔多斯气候地理条件、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干旱灾害情况,以受灾人口、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等为研究指标,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鄂尔多斯抗旱减灾的对策措施,旨在为鄂尔多斯抗旱减灾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河南省自然灾害灾情综合分析的前提下,研究制定了减灾战略的几点重要依据,提出了如何建立防灾、抗灾和救灾体系。作者认为,搞好减灾,必须要建立和完善领导机构;开展农业自然灾害综合区划,制定区域性防灾预案;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重视大环境综合治理,恢复生态平衡;建立储备制度,增强经济补偿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灾害教育承担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培养公民防灾减灾素养的重任。我国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均设置灾害教育课程,涵盖了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主题,体现了层次递进和融会贯通的课程要求。地理教科书传递系统而普适的灾害知识,提供灾害案例和探究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展现灾害情境。通过宣传灾害知识、开展灾害逃生模拟演练、实施防灾主题研学旅行等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素养。  相似文献   

7.
中国干旱预警系统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通过分析我国干旱预警现状,结合国家社会预警体系建设,提出我国4级干旱预警应急等级、预警管理和综合预警标准,并将全国划分为特旱、重旱、干旱3类预警区。文章重点探讨了干旱预警系统建设的目标,行动计划,以及干旱预警5大系统建设内容等。研究认为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跨学科干旱预警研究,建立国家干旱监测预警和评估标准体系,组建中国干旱监测预警和研究中心是提高我国干旱监测、预测预警和减灾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遥感技术在洪涝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综述了遥感技术在洪涝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包括洪涝灾害背景数据的建设和更新、洪涝灾害承灾体的识别和信息提取、洪涝灾害相关模型计算以及灾害监测、减灾救灾应急系统等方面 ,并对目前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农业旱灾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业旱灾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率最高、灾情和影响最严重的灾害。为了全面地认识旱灾,有效地进行旱灾风险管理,减轻旱灾损失和影响,该文对干旱指标与监测、干旱影响、旱灾评估、旱灾区域分异规律、减灾管理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干旱灾害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金沙江流域干旱灾害较为严重。选取11个指标,运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了该流域干旱灾害区划,将该 流域划分为4个干旱灾害区、9个干旱灾害亚区,揭示了干旱灾害的地域差异性,为因地制宜地制定干旱灾害防治规 划及减灾防灾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空间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带和经济增长极,也是人口密集暴露、特色农业种植和重点生态承载区。在全球变暖和极端降水事件频发的气候背景下,近年来黄河流域干旱灾害变化特征异常突出,新形势下该流域的干旱灾害风险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需进一步深入认识。本文利用1960年以来黄河流域122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气象数据,结合遥感、社会统计和地理信息数据与技术,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建立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可靠性4个因子的干旱灾害风险指标体系和模型,详细分析了黄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变化特征和区域差异性及其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复杂性,流域区域差异显著,总体是中下游风险高于上游,高风险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致灾因子危险性是黄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的主导因子,其次是孕灾环境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可靠性,而承灾体易损性贡献量相对最小。干旱灾害风险影响机制的区域差异也很显著,上游是孕灾环境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可靠性的影响大于致灾因子和易损性,中游则是致灾因子、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对干旱灾害风险的贡献度大,下游是干旱致灾因子起主导作用,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易损性控制了风险总体格局。黄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变化规律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异常复杂,流域干旱灾害风险主要受季风气候和复杂地形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暴露度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等多种要素的影响。该研究对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粮食安全保障和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立我国风沙尘暴灾害环境动态监测系统之管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一谋 《中国沙漠》1993,13(3):74-78
建立我国风沙尘暴灾害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在减灾、防灾中有着重要作用。系统可以及时向国家领导部门传递灾害的综合信息,便于灾区政府迅速作用反映,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发布抗灾紧急警报,采取减灾应急措施,安排救灾统筹方案。本文对如何建立该系统与关键技术环节表达著者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3.
韩孺村  张莹  李占玲 《干旱区地理》2022,45(5):1392-1401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问题更加频繁、持久,影响范围也逐步扩大。采用干旱指数进行干旱评估与研究时,受多种因素影响,干旱评估结果往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区,分析概率分布模型和参数估计误差这两种不确定性来源对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和干旱特征变量(干旱强度、干旱峰值和干旱历时)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来源均会对SPEI和干旱特征变量产生影响,且SPEI越极端,其影响越大,二者对于极端和严重干旱的影响程度远大于对轻度和中度干旱的影响;对于极端和严重干旱,概率分布模型导致的干旱强度和干旱峰值的不确定性更大,参数估计误差导致的干旱历时的不确定性更大。研究结果可为干旱的准确评估提供支撑,在防旱减灾工作中为制定更加准确有效的抗旱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以避免可能造成的减灾能力不足或抗旱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4.
干旱灾害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干旱是发生范围最广、频率最高、灾情和影响最严重的灾害。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损失的加剧,减灾工作得到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各国科技工作者开始了包括干旱在内的自然灾害的评估工作。本文旨在把握干旱灾害评估的研究现状,力求对干旱灾害评估各个方面的研究做出较全面的总结和评价,以期达到促进中国干旱灾害评估研究进一步深化的目的。文章从干旱指标、干旱评估理论、干旱评估方法以及干旱评估类型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分析表明,现有干旱评估研究多侧重于农业干旱和区域单品种干旱灾情的特征研究,缺乏从系统的角度综合研究干旱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效应等区域灾害系统的模拟研究,干旱评估模型结果不能反映干旱带来的系统影响。未来的干旱评估研究要更多地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向多学科、综合研究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福建省历史上自然灾害实例,概括出洪涝、干旱、地震、水土流失、冰雹、寒害等自然灾害特点。并从地理位置、环流因素、地形、地质构造、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福建省自然灾害形成的背景原因。最后针对福建省自然灾害特点提出了减灾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云南省人民政府直接关心和中国西部各省区、中国灾协的大力支持下,首届《中国西部防灾减灾工作经验交流会》于1992年12月15日~20日在昆明举行。来自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云南以及天津、上海等八省区市政府救灾办、减灾十年委员会和灾协的领导和专家,共80余人聚集一堂共同交流和讨论中国西部防灾减灾工作及有关问题。云南省政府副省长保永康出席了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常务副会长高文学及国家地震局科技司司长孙其政专程从北京到会祝贺,他们的发言充分肯定了召开这次会议的意义和影响。会议收到包括气象、地震、地质灾害、农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河东地区气象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王莺  王劲松  姚玉璧 《中国沙漠》2014,34(4):1115-1124
干旱灾害是世界上危害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通过对干旱灾害风险成因的深入分析,结合灾害学理论,从干旱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等4个方面入手,构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然后依据甘肃省河东地区相关气象、生态和社会经济数据,在GIS平台下将干旱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起来进行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1)研究区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有自中部向东西两边逐渐降低的趋势,7个地区中干旱灾害危险性自大到小依次是天水、平凉、陇南、定西、临夏、甘南和庆阳。(2)研究区孕灾环境脆弱性有自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脆弱性自大到小依次是庆阳、临夏、定西、平凉、天水、甘南和陇南。(3)研究区承灾体暴露性自大到小依次是天水、平凉、临夏、定西、陇南、庆阳和甘南。(4)防灾减灾能力自大到小依次是临夏、天水、平凉、定西、陇南、庆阳、甘南。(5)河东地区自北向南干旱灾害风险逐渐降低,干旱风险自大到小依次是定西、天水、庆阳、平凉、临夏、甘南和陇南。  相似文献   

18.
试论公众防灾意识教育及其在城市安全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大多数城市灾害的发生都具有典型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当特大灾害发生时,现有的工程措施已不能有效地避免灾害造成的危害,人们面对灾害的行为及反应成为减灾中一个决定性因素。从一定程度上讲,对公众的环境教育的不够是导致中国每年灾害损失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探讨环境教育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对救灾、减灾的影响及其社会效应,对公共环境教育的途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震灾害风险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地震灾害的本质与灾害风险管理角度,结合国际灾害风险管理经验,评述汶川地震灾难中暴露出来的中国地震灾难风险管理的一些问题,指出过度强调或依赖地震预报,长于救灾而弱于防灾与减灾,使得中国难以降低地震灾难的严重程度.通过分析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内涵、国际主流风险管理框架(IRGC、ERM、TDRM、GTZ),指出综合灾难风险管理是全面减灾最为有效、积极的手段与途径,中国在自然灾难管理中迫切需要实施综合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1世纪,中国西南地区干旱灾害农业综合损失率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本文依据灾害系统理论,利用遥感、气象和地理信息数据与技术建立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可靠性等4个因子的风险指数和模型,基于4个因子建立农业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在GIS平台下计算了干旱灾害综合风险指数。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干旱灾害风险格局模式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复杂性,全区并不一致,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四川盆地和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北部高于南部,东部高于西部,从西南到东北依次增加。随着干旱灾害综合风险指数的变化,干旱灾害风险的模式具有不同的格局。西南地区干旱灾害风险主要受复杂地形和多样气候带的影响,还受植被盖度、农业经济水平、土壤状况等地理环境影响,同时,喀斯特地貌和相对薄弱的抗旱能力也使得西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